书法如何变漂亮图片,为什么有的奸臣也写的好书法?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书法与人品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反映在书法艺术审美方面,也反映在对书法家德行的约束和要求上。在书法中有“心正则笔正”、还有“书为心画”、“书品如人品”的说法。这些说法都强调了书家除了要有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外,还要有贤德的品行修养和恰当的行为举止。历史上有些书者的书法造诣很高,比如蔡京、严嵩等。但因其德行与人品低劣,被世人所诟病,所以纵然其书法水平再高,也难成经典,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得不到承认。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从中国书法所处的文化大背景来分析,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深受老子的儒家思想所影响,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渗透到各个方面。
儒家思想对传统文化影响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认为任何艺术形式都应表现真善美,都应将人的思想引向文明的形态。儒家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书法也深受儒家的这种思想所影响。在中国书法中,书法被认为是贤德者的艺术,书法是可以反映人品与性情的。宋代书家苏轼就对此总结说: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辨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的意思是说,书法对人品的看重更重于书品。在书法艺术中,讲究学书要胸中有道义,要勤于工读,开阔视野。这种思想也是儒家所一贯倡导的,端正贤良的品质和君子形象,也是儒家最为看重的。
在中国书法中,品评一个书家的书艺成就,并不只看他的书法水平,还要与他的品德修养相关联。朱和羮在《临池心解》中说:
“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落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书,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千千古。”
书家的人格修养与德行如果达不到儒家的仁与德的标准,或他做过什么坏事,那他在书法上的水平再高,也不能成为垂世的名家,也无法受到后世的推崇。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就当属蔡京,蔡京在宋徽宗时期身居高位,以宰相之官位,在朝野之上,权力仅在皇帝一人之下。蔡京在书法上非常有造诣,他楷书和行书都很擅长,其行书写得姿媚豪健、沉着痛快,极具宋代“尚意”书风的美学情趣,颇有大家风范。当时就连以狂傲著称的米芾都对蔡京的书法大加赞扬,认为其书远在自已之上。
蔡京书法蔡京的书法在当时已享有盛誉,且显赫的地位也极具影响力,按说应成一代书法名家,青史留名。但蔡京贪婪自用,残害忠良,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其人品德行饱受垢病,口碑极差。所以纵然其书再好,也不受推崇,更有说法认为其原本位列“宋四家”之中,但受其恶名所累,终被宋朝另一书家蔡襄所替,在书法史上也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客观而言,书法成就的高低与书者的人品优劣本来扯不上关系,因人而废书也容易使艺术经典被埋没,造成文化艺术上的悲剧。
另一为名所累,其书名险些因人而废的历史书家当属王铎,明代书法家王铎在明代尚态的书风浪潮中,以其雄健恣意的笔力,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了独属于自已的篇章。可有谁知道,王铎的大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却极少有人提及,从他故去的清代算起,在将近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偶有人提起他时,也只会想起他的变节失志,而他那惊世骇俗的书法却完全被他“贰臣”的恶名所掩盖。
王铎书法王铎的仕途几经沧海,创下了文人变节的历史记录,如果用儒家的德行标准,或人格的操守去衡量他,他堪为令人所不屑,他为了功名利禄,极尽钻营投机之能事,视人格和品行的底线于不顾,在韬光养晦中心机用尽。
王铎的书法在明代是受到很多名家所肯定和赞誉的,王铎的书法曾被赞誉为“开卷长疑雷电惊,挥毫只怕龙蛇走。”只因为王铎的那些恶劣行径,他那出色的书法成就才一再被人无视,王铎书法一度不被承认既有他不符合人们道德传统中的贤德标准的原因,也与当时朝廷对他的打压有很大的关系。
在后乾隆时代,皇帝为了树立“忠贞不贰”的为官道德标准,把降清的大臣书入《贰臣传》中,把王铎等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高宗还取消了王铎“文安公”的谥号,王铎的诗文著作也被付之一炬。这样,王铎在书法上的成就遭到了彻底的抹杀。
王铎书法王铎的书法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少有人提及,学其书法者也寥寥无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日两国书坛相继兴起了王铎书法热,他的各种书法作品才逐渐为人所欣赏。
在中国书法史上,因品德不佳,书名不被承认者有之。因人品德行高尚,书因人贵者也大有人在。比如被尊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以及颜真卿等人,据史料记载,王羲之为人正直清雅、仁义孝道、勤奋好学,非常符合传统的道德标准,且书法成就开宗立派,所以被后人极力推崇,在王羲之传名留世的过程中,唐太宗所起作用极大,唐太宗推崇王羲之可谓不遗余力,他曾亲书《王羲之传论》,为王羲之奠定了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书法其实,单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任何人只要肯下苦功,再加上一些个人天赋,练好书法就没有问题。如果书者天赋过人,在书法艺术上就会有所成就。所以书法水平的高低与书者的忠奸善恶本没有关系。但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中,中国书法中的一笔一画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书法家的德行修养更是被置于儒家思想及传统道德的标准之中,成为对书者全面衡量的重要因素。
回答完毕。
练书法多久字才能写的好看?
书法这辈子和我无缘,我反正是练不好了,菜鸟一只,大神轻点喷,谢谢
如何更好的临创转换?
古人有句书法名句:"不学古人,是为无法。尽学古人,何处着吾"。实际就是点到了临帖与创作转换的辩证关系。
本来临帖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脱帖创作,然而,临帖习惯了,慢慢却形成了惯性思维,或者严重了叫临写惰性。只能临帖,不能脱帖创作;或者临帖特别漂亮标准,而一离开原帖,就"原形毕露"写不出应有的水平。
那么有没有能把临帖和创作结合起来的方法.回答是肯定有,只是我们平时临写书帖时,忽视了这一个关键环节,造成了临帖与创作的脱节,下面介绍几个平稳 快速衔接临创结合的具体方法:
一 集字法把自己临的帖里面的字,摘录出来,也可以把比较擅长的字形剪下来,组成几个字的格言短语,两个字,四个字,一句话都行。
尽可能把临摹过的笔法结构用于创作中,其中肯定会有没学过的字,一是查书法字典,一是参考帖里类似的笔画字形。
初期创作可以直接借用古人优秀的作品章法布置和布白。 不断充实临帖体验,在创作中把自己熟悉掌握的字放大了写,发挥优势,提高创作自信,把自己还不太熟练的的笔法适当缩小和淡化了写 。写完再挂起来,盖上印章,逐步培养自己的布局章法意识。
二缩放法有时候,字体的大小,对临创转换有很大影响 。所以要学会从小字到大字的笔法转换法. 规律性的东西是小字只用到笔锋的三分之一,而大字要用到三分之二以上(也就是笔肚),按这样的比例即可以在书写时多加训练,把握控笔手感,逐步适应大字的书写,做到可大可小,没有这一步有意识的训练,就会使写得字容易狭薄尖刻,难以饱满圆润。
三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临创一体法不要把临和创断然分开,而是在每次临完原帖,趁着热劲,还有临帖之后的余热及肌肉记忆。不要搁笔,顺势展开空白纸,直接就创作一幅作品。创作方式可以是从字帖里选字,集字法,也可以用刚学自己学到的笔法创作。
如果想更好的"稳,准,快"的衔接所学法帖,可以采取这种方式 ,就是到书店买一本原字帖的集字作品集。比如临《圣教序》,就可以购一本《圣教序集联作品集》类似的书 。然后临完原帖后,先按照集联原
文自己写一遍,再对照样帖集联作品找出不足,再临一遍,这样就可以实现临帖——临创——创作,一次到位的结合,既吸收了原帖的临写优势,又能快速激发自己的创作意识和潜能。最主要是能够容易的打通临帖和创作之间的障碍与隔阂,实践实践证明这是很有效也很快提升临创过度的好方法。
随着创作能力的提高和自信,有了作品意识。这时期就可以扩大视野,学习和借鉴你喜欢的优秀作品的线条和笔法。用到创作中,在不断的取舍吸收中,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如何练习书法?
如何练习书法?这是一个方法论问题,颜二试着回答,若不尽周祥,请师友斧正。
现代书法家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除非我们不学习中国字,若要学,便须从笔法入手。”这里所说的笔法,指的是书写的基本技法,包括执笔、运笔、点画和结字的方法。潘伯鹰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和理论家,他认为练习书法先练习笔法。那么古人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唐朝大书法家韩方明《授笔要说》:
“昔岁学书,专求笔法。”大名鼎鼎的黄庭坚黄山谷,在《山谷论书》里说:
“古人能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可见潘伯鹰先生总结是非常有道理的,是从古到今的学习传统。
有些师友说,练习书法不是从临帖入手吗?很对,是要从临帖入手,学习古人经典法帖,是书法进步的唯一途径。但是为什么临帖呢?临帖的目的是什么呢?临帖就是学习古人的笔法。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临帖呢?
晚晴书法家徐谦在《笔法探微》中说:“作书不求笔法,而事临摹,则无书。”对的,这是告诉我们,在临帖之前,得先有笔法的概念。可见笔法跟临帖是不能划等号的。据颜二经验,临帖之前先要学习点画规则的,对点横竖撇捺有个大概的熟悉。因为字由点画组成的,点画就是一个零件,成品是由零件组成的不是?一个字就是一个成品。
另外徐谦提出了一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依然警示作用,他说:
“我国近三百年无领袖群雄之大书家,乃由不讲笔法之故。”又说:“今人或有思创作者,又患不知笔法,信手涂鸦,徒成恶道。”是不是很熟悉呢?直指当今“江湖书法”、“丑书”、“乱书”、“射书”!这是题外话,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学习书法不学笔法,必将走入恶道,成为笑话。
那么,如何练习书法?这个脉络就很清楚了:执笔——运笔——点画——临帖。为了让初学者更好的理解,下面就一一展开讲一下。
执笔古人论述执笔的方法林林总总,纷繁复杂,有单钩法、双钩法;有执管法、扌族管法、撮管法、搦管法和握管法等等,有些古用语我们甚至看不明白。那颜二就直截了当,介绍一种自认为最实用的方法:五执笔双钩执管法。
方法:五个手指分成两组,依次包住笔杆。拇指、食指和中指拿住笔杆,中指无名指依次抵住笔杆,小指抵住无名指,掌心是空的,手指要有力。如图
原则:掌虚指实,运笔自由圆畅没有阻碍。张旭:“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运笔知道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就要学习运笔了,运笔的原则是灵活自如,可以自由发挥、控制毛笔,写出高质量的线条。
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懂得用腕。人手最灵活的部位就手关节,对于写字来说,手腕是最灵活的部位,因此在写字时多运用手腕,有利于写出线条的出各种形态,看起来生动多姿。这是区分书法高下的主要因素。
宋姜夔《续书谱》:
“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后世奉为金科玉律。沈伊默先生也说:
“执笔是手指的职司,运笔是手腕的职司。”具体动作有上下、左右、旋转三个,原则是书写时线条尽可能保持中锋运动。如图
上下左右是写直线条时的基本动作,横竖撇捺点都要用到;旋转是写弧线条时的动作,绞转笔法的常用方法,有时点也用到。这里面有很多方法和技巧,需要师传或者在实践中去领会和感悟,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点画永字八法的应用。如图:
永字八法基本上涵盖了横竖撇捺点钩的写法,可以说囊括了“字”的所有“零部件”,是一个范本。据说是唐朝张旭所创,张旭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书法家,他在当时的长安开书法培训班,开馆授徒,一时学徒众多,哗然于市,引起过轰动。学生刚入门时就让学习这个永字八法,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二意》里说:“…众有师张公(张旭)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可见这不是简单的八个笔画,里面有很多妙处,需要好好学习,花时间去“悟”。颜真卿的意思是很明显的,或有得者,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悟学会的,但是学会了的都说很神妙。这个是基础的点画规则,很多笔法如提按、使转等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细心体会,应该可以领悟神妙之说。
永字八法是学习书法绕不过去的门槛,具体的写法就不展开了,有心的同学可以按图慢慢临写。
临帖是练习书法的重头戏,是天天都要做的事情。书法所有的精气神首先来源于古人法帖,我们的文化和人文情怀的传承也是来源于此。临帖有几个步骤,临帖首先要读帖,然后对着字帖临,叫对临,熟悉以后背临,最后意临,然后就可以进行作品创作了。
临帖原则:像。临得像是第一位,须规规矩矩按字帖临写,千万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妄加笔画,乱涂胡写。
从前的人,临帖是从描红开始的,我们经常说临摹临摹,其实是先摹后临。其中摹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用细线笔双钩描出轮廓,然后用朱笔摹写。这样的好处是先掌握点画的形态和位置,每一个帖每一个书法家的风格都不一样,其点画形态也不一样,字的结构,笔画的位置也不一样。描红就是要先对字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下一步对临背临作基础。我发现现在很多人临帖把这一个步骤忽略了,认为简单且麻烦。所以很多人临帖临了很久都没有办法把字的结构临准确,为了省事,其实是浪费了时间。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骤,对临。
对着字帖一个字一个字的临,这时要特别注意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和笔画的位置结构,要仔细读帖。对于字帖的行笔轨迹了然于胸,笔画大小粗细,行笔的轻重缓急等,依样画葫芦,临写出来,然后再对照字帖,找出不到位、不像的地方,然后再临写。如此反复再反复,一定要用心、细致,不要怕麻烦。
第三步骤,背临。
对临一段时间后,觉得差不多了,就要拿开字帖放一边,像背书一样背着临,这个步骤是检验你之前对临的效果的,要求也要务求准确,临得跟原帖像,特别注意原字帖的章法和神韵,不仅要“形”像,还要“神”像。如果效果不好,要回去继续对临,互相交叉练习,背临——对临——背临…。
(图为王铎临圣教序)
第四步骤,意临。
意临可以加入你自己的想法了,依照原帖的笔法、神韵等等,加入你自己的东西,是要把字写“活”。临帖不是目的,临帖只是方法,是学习的渠道。如果你临颜真卿的,你写的字完全是颜真卿的,那你就把字临死了,你临得再像也没有用,完全没有自己的风格,你的书法就完蛋了。现在有些人学习楷书,特别是欧楷,把字写得僵直没有变化,像印刷体一样,这是一个坏毛病,不好。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书法中所追求的“字如其人”,是我们通过临帖学习古人前人的东西,为我所用,然后用以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学识,甚至道德品质等,这才是学习书法的最高追求。
以上是一家之言,我是学习书法的颜二,欢迎讨论交流,谢谢!
关于【书法如何变漂亮图片】和【为什么有的奸臣也写的好书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