狎字书法怎么写,胡太后为何晚节不保?
北齐被灭,胡太后带着儿媳穆皇后,兴高采烈干起了皮肉生意,并且一语惊人:“为后不如为娼!”
胡太后,是北齐皇帝高湛的皇后,高纬的母亲。
她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父亲胡延之是北魏权臣。
在北魏、北齐之间,胡家始终是显赫的皇亲国戚,一方面在政坛上长袖善舞,一方面靠着姻亲拉拢和皇家的关系。
不过,胡延之去世较早,胡太后一直跟着叔伯长大。
当然,她的叔叔伯伯,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否则她也嫁不了皇帝。
胡太后本人能歌善舞,受过教育,能识文断字。
她当过皇后,母仪天下,后来儿子当上皇帝,她就成了太后。
北齐被灭后,胡太后被抓去北周。北周皇帝并没有欺负她,还给了她自由,让她自谋生计。
按理说,贵族女子比普通人更要面子,可胡太后却心甘情愿地干起了出卖美色的生意,还拉着儿媳穆皇后一起,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纵观胡太后的一生,她能干出这样的事,倒也不奇怪。
其一,胡太后的家风开放,不太受礼俗限制。
胡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也是实打实的汉族人。
按理说,汉族人应该是最重视礼义廉耻,重视家风传承的。但是,胡太后的上一辈,出了个奇葩女子——北魏灵太后(胡氏)。
北魏灵太后,是胡太后的姑母。
北魏末期,灵太后把持朝政,并强迫小叔子清河王元怿和她同房,闹得人尽皆知。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时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怿,为天下所恶……
按理说,出了这样的事,灵太后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不过,她只是被幽禁了一段时间后,就再次崛起,重新把持朝政。
再度临朝的她,干脆带着众多宠臣在宫中乱来,毫不避讳,根本听不进旁人的规劝。
《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李神轨、徐纥并见亲侍,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灵太后的结局不太好,不过,她的的确确把胡家带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实实在在地让胡家的男儿掌控了权力。
胡太后自小就崇拜这位姑母,不觉得尽情享乐有什么错。
当年,武则天当上女皇后,她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总想着继承衣钵。年幼的胡太后,也想要效仿姑母,未来母仪天下,纵情享受。
只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胡太后远远没有她姑母那种手腕和脑子。
她把控不了朝政,只能在作风问题上,向她姑母学一学。
其二,胡太后的丈夫高湛,默许她和别的男人调情在历史上,北齐一共存在28年,经历了6个皇帝,高湛是第4位。北齐高家的皇位更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快且乱。
建国皇帝高洋,就是那个《少林寺传奇》中草菅人命的皇帝,34岁死于酒色。第二任皇帝是高洋的儿子高殷,在位没几年就废掉了,次年被杀,只有17岁。第三任皇帝是高洋的弟弟高演,就是他发动政变,废了高殷,杀了高殷。但没过几年,自己就病死了。第四任皇帝高湛,是高洋和高演的弟弟,也就是胡太后的丈夫。胡太后嫁给高湛,是二婚。
迎娶胡氏之前,高湛已经有过一任妻子——柔然公主。柔然公主,5岁嫁给高湛,13岁去世。
这一年,北齐刚好建立,胡家为了和高家搞好关系,就把胡氏嫁给了丧妻的高湛。
当时的高湛,还只是长广王,也没有任何要继承皇位的迹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胡氏的这桩婚姻,完全是胡家人不惜一切代价贴向高家的结果。
只不过,胡氏比较幸运,前三位皇帝迅速死亡,成就了高湛的帝王之位,胡氏也就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高湛算不上好皇帝。
称帝后,他强占了哥哥高演的皇后李祖娥,还让李祖娥怀上了他的女儿。最后,李祖娥羞愧难当,杀死了刚出生的女儿。而高湛差点把她活活打死。
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高湛平时的作风荒唐、开放。
作为皇后,胡氏心里不是滋味,她的表现简单粗暴:你乱来,那我也乱来。
就这样,胡氏看上了高湛身边的亲信和士开。
此人面目俊秀,很会夸人,弹得一手好琵琶。两人见面时,就眉目传情,暗生情愫。
高湛是情场老手,他早就发现了这件事。
不过,他一点没有吃醋,反而还想要促成他们。
胡氏想学槊,高湛就让和士开教她,生怕妻子不给自己戴帽子。
其三,高湛去世后,胡太后行事越发猖狂公元565年,高湛把皇位传给了太子高纬,自己当了太上皇,胡氏也自然成了胡太后。
3年后,高湛死于酒色,胡太后开始守寡。
此时,胡太后还不到30岁。
所谓女人三十如狼似虎。
高湛活着时,胡氏还要顾及一下丈夫的面子,有些事情不能摆在明面上。但如今高湛已死,她是地位最崇高的太后,完全可以为所欲为。
于是,她跟和士开的关系,几乎被摆到了明面上,两人经常公开在一起。
《北史·卷九十二 ·列传第八十 》:武成时,恒令士开与太后握槊,又出入卧内,遂与太后为乱。及武成崩后,弥自放恣。
和士开被杀后,胡太后也没多伤心,反而和目光放到了和尚身上。
最初,她同和尚们在禅房来往,后来更是以礼佛为由,让他们假扮成尼姑,日夜陪伴在自己身边。
渐渐地,胡太后的荒唐事被传得沸沸扬扬,不过皇帝高纬始终不相信。
他对母亲很信任,而高纬越信任,胡太后就越没有后顾之忧了。
其死,丑事被儿子撞破,干脆破罐破摔。有句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高纬终究是撞破了母亲的丑事。
不过,胡太后怎么也没想到,引导着儿子撞破她丑事的人,居然是当年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奶妈陆令萱。
此时的陆令萱,已经身居要职,是后宫总管。
不过,有些人的野心总是喂不饱的。
陆令萱盯上了太后之位,想要干掉胡太后,以奶妈的身份成为唯一的太后。
这一天,陆令萱打听清楚,胡太后又召见“尼姑”入宫,便特意设计让高纬前去探望母亲。
高纬继承了高家人的爱好美色,偶遇2个“尼姑”,见她们生得好看,便不由自主上前动手动脚。
这一动,他错愕地发现,这些“尼姑”竟然全部是男人。
高纬勃然大怒,下令将胡太后关了起来。
《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高湛妻,北齐后主母。湛卒,为皇太后。宠信陆令萱、和士开。因置男宠事泄,被后主幽禁。时久方解禁。北齐亡,被俘至长安,隋开皇中卒。
如果说,此前胡太后召见僧侣时,还有一丝想维护自己在儿子面前形象的想法。那么,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伪装的必要了。
因此,被幽禁的日子,她依然不改享乐常态,反而过得更加滋润。
其五,国破家亡,自谋生路,出卖美色
公元576年,北周大军来袭,高纬为了逃命把皇位传给了8岁的儿子,自己带着宠妃跑路了。第二年,高纬被俘,北齐算是正式亡国。
作为北齐皇室,胡太后、高纬的穆皇后等人都被俘虏到了北周。
不过,北周的宇文邕比较仗义,并没有对她们做点什么不能说的事,没多久就放她们自由了。
但是,在异国他乡,这些被人伺候惯了的女眷,又能做什么谋生呢?
她们平时肩不能提、手不能扛,如今却要靠自己谋生。
据《南北史演义》记载,当时的胡太后,40多岁,但仍然长得很好看。穆皇后才20岁,更是艳丽万分。
两人流落长安市,实在没有谋生手段,便干起了出卖美色的生意,和少年一起厮混,非常受欢迎。
为了劝慰儿媳,胡太后还常常对穆皇后说:“还是现在的生活有滋味。”
《南北史演义》:纬母胡氏年已四十,尚有冶容,恒母穆氏年仅二十有奇,自然更艳。两人流落无依,竟在长安市中,日与少年游狎。胡氏尝语穆氏道:“为后不如为娼,更饶乐趣。”
不过,《南北史演义》到底是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演义成分,未必是真实的。我们来看看正史的史书上怎么写的。
正史上,胡太后的2种结局国破家亡后,胡太后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我翻阅了史书,发现正史给了她两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从事皮肉生意据《北齐书》、《北史》记载,胡太后等人的确沦落到青楼,靠着出卖色相生存,一直活到了隋朝开元年间。
“齐亡入周,恣行奸秽。隋开皇中殂。”(《北齐书》、《北史》的记载出奇的一致)
第二种结局:贫穷到卖蜡烛为生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胡太后、穆皇后等人倒没有那么不知廉耻。
国破家亡后,她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笑容,有人出家当了尼姑,有人贫穷到要卖蜡烛为生。
《资治通鉴》:“周主以高妻卢氏赐其将斛斯徵。卢氏蓬首垢面,长斋,不言笑。徽放之,乃为尼。齐后、妃贫者,至以卖烛为业。”
从胡太后亡国之前的行事风格来看,我个人比较相信《北齐书》和《北史》中的记载。
毕竟,一个习惯了风花雪月的人,很难适应贫穷凄苦、毫无乐趣的生活。
可能我们站在上帝视角,认为太后、皇后如此不检点,实在令人唾弃。
可回到北齐、北周那个混乱时代,胡太后也不过是众多“名门贵女”的缩影。
国将不覆,何以家为?
有骨气的男儿在战场上拼杀,不堪受辱的妻儿选择自尽,可总有人想要活着,留下来的人,自然会把礼义廉耻抛得一干二净。
胡太后是一国之母、一国太后,因而被史书大写特写。
而许多挣扎在乱世中的百姓,才是真的苦。
我们与其唾弃胡太后的为人,不如珍惜当下,感谢我们如今的盛世太平,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宋朝第一名妓李师师结局如何?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贯统治集团想乘辽朝衰亡之际,采取联金灭辽的战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万世功业”。
公元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宣告国祚200余年的辽朝灭亡。
宋朝和金朝一开始的合作是齐心协力的。但是他们忘了一个唇亡齿寒的道理。辽朝灭亡后,宋朝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却等来了金朝的矛头。
金朝灭掉辽朝以后,没有了后顾之忧,转过头来开始了对宋朝的进攻。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
由于这是在宋钦宗靖康二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以史称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靖康之变发生后,金朝除掠走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
宋朝的皇室成员都被掠走了,剩下的老百姓都当了亡国奴。
遭此剧变以后,老百姓的苦日子就来临了。
老百姓的生活是这样。那么当年名冠京城,红极一时的名妓李师师,最后到了何处?
关于她的下落, 有一种说法。
在金人围攻汴梁时,宋钦宗不敢反抗,只好按照金人的要求,挖地三尺,将都城的金银财宝和女人悉数送至金营。
后来汴京被破,金人早就听说过李师师的美貌,点名要她。
此时的李师师东躲西藏,最后还是没有躲过,被傀儡皇帝张邦昌找到,送到了金营。
得到如此绝色的女子,金军的将领当然不肯放过,要强行一亲芳泽。
李师师虽然只是一个歌姬,但这时表现出极强的民族气节,她奋力抗争,宁死不从。
在反抗无果后,先是吞金簪自杀,未果后又将金簪折断而食,最终香消玉殒,魂断金营。
那么这个说法是史实吗?其实这都是野史中的传说而已。
为什么有这个传说?
因为徽宗、钦宗二帝,对待金人的欺凌,实在过于软弱。
堂堂的一国之君,居然做了金国的阶下囚,可谓是丢尽了国人的脸面,所以,老百姓为了讥讽这些贪生怕死之辈,演绎出一个青楼女子奋力抗争故事来。
这个故事的寓意非常清楚,那就是在面对外辱时,普通百姓都有以死抗争的勇气,而这些所谓的皇室成员、达官贵人,却连以死明志的骨气都没有,他们实在连一个妓女都不如!
既然说这只是野史的一个传说,那么在汴京城破后,李师师到底去了哪儿呢?
其实,李师师和大部分的老百姓一样,为了躲避战乱,从北方逃到了南方。
一说到青楼,大家很可能要往别的地方想。其实那是大家的一种误解,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普及工作。
宋朝的青楼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氛围的地方。在那里有诗,有酒,有曲,有艺。并不如大家所想象的,里头充满的都是肉欲。
青楼里的女子,多指卖艺不卖身的妓女,古代妓女中只有娼妓是卖身的,歌妓,舞妓等妓女一般都是不卖身的,称为清倌人。
有极少卖身的,称为红倌人。但是她们的档次都非常高,个个多才多艺,并且接待的都是些达官贵人,风流才子,一般人别想染指。
如果说是纯粹做皮肉生意地方,统称为称为“窑子”,档次就很低了。
文人墨客来到青楼,主要还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他们在这里吟诗诵词、弹琴唱曲并且欣赏歌姬们甜美的嗓音、妙曼的舞姿,自然是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
李清照当然是清倌人,她有颜、有文、有艺,还有情趣,所以来捧场的文人很多,自然就红了起来。
可以这么说,当年北宋最著名的青楼女子,莫过于李师师了。她先后与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人都留下过缠绵悱恻的故事。
由于声名远播,都传到了皇宫里。宋徽宗听说了,铁了心的要一睹芳容,于是离开森严的皇宫禁地,来到了青楼。后来的结果自然是和李师师演绎了那么一段艳丽的故事。
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就被金人的炮火给打断了。
在靖康之变前几年,宋徽宗一个是年老体衰,再一个因金人的咄咄逼人,整天弄得他焦头烂额的,使他不厌其烦。
后来他干脆连皇帝都不做了,还哪有那么浓的兴趣再搞些风花雪月之事?所以逐渐的就和李师师失去了联系。
而李师师呢?在靖康之变中,她的家产尽被抄没,在京城也没法呆了,于是趁乱离开了汴京,随着大队的人流南下,跑到湖湘一带谋生。
我们可以在一些诗人的诗句中,寻找到李师师的芳踪。
南宋诗人刘子翚写了一组《汴京纪事》的诗,其中有一首专门提到李师师: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竟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俗话说,孤证不立。光凭刘子翚的这么一首诗,没法确认李师师就在湖湘。但是我们再拿出别人的证据,就不由得大家不相信了。
靖康之变后,从北方逃往南方的人很多,这里头就有著名的词人朱敦儒。
他当年在汴京的时候,文人雅聚时,曾经欣赏过李师师曼妙的舞姿,婉转的低吟,所以对李师师印象很深刻。
来到南方,文人之间也少不了一些雅聚。有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宴会,在这里,不期偶遇了李师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两个流落他乡的北方客在此相遇,真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触。他们共同回忆起当年汴京的繁华美景,对比今日的孤苦伶仃,不由得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于是李师师献艺,特地为朱敦儒吟唱了一首当年汴京的旧曲,歌声中充满了对目前颠沛流离生活的哀怨。
那朱敦儒是词人,听了李师师这幽怨的倾诉,也唤起了他心中的万千思绪,于是为李师师写了一首《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相赠: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自从惊破霓裳后,楚秦吴歌扇里新。
秦嶂雁,越溪砧。西风北客两飘零。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这首词的大意是:北宋末年,在梨园中唱得最好的,要数名妓李师师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惊破了朝廷的霓裳羽衣曲,我们的师师也就此流落到江南,在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方听众喜欢的吴楚歌曲。
听着北飞大雁的哀鸣和南方妇女的捣衣声,在西风中,我们两个流落南方的北客,痛感自己的飘零生活。我在酒桌上忽然听到北方熟悉的乐曲时,不禁黯然放下手中酒杯,忍不住泪水沾满了衣巾。
由以上的证据可以充分证明,李师师的确是南渡到了湖湘。
但在经受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加上岁月的磨蚀,李师师现在已经年老色衰,不复当年的风采了。
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寂寂无名的终老于南方的市井间。
参考资料:
《宋史》元·脱脱
《金史 》元·脱脱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唐圭璋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宋朝为何盛产奸臣?
就如其他答友所说,宋朝其实奸臣不算多,而且没有宦官只忧。
但为什么给人感觉记忆里宋朝奸臣多?宋朝出了极其有名的奸臣秦桧,贾似道,史弥远误国误民,还有水浒传里的高俅,蔡京。一个害死岳飞并失去收回复地的可能,一个坑了水浒英雄,一个坑了国家直接导致灭国。如果让你再说一个其他朝代奸臣你不一定想得出来,如果让你说一个奸臣你肯定会想到宋朝的。以至于会出现宋朝盛产奸臣的错觉,那为何宋朝的奸臣又容易让人记住,一个处在北宋灭亡之际,另一个处在南宋灭亡之际。就从秦桧和贾似道来分析下宋朝出大奸臣的原因:
一文人政治体制的破坏:在宋初,为加强集权,赵匡胤采取分割相权,以中书、枢密院分掌政府和军事大权相互牵制。而在庆历年间,因对西夏用兵,宰相出现了兼领兵政。宰相权利较北宋有很大的扩展,为日后出现权相和大奸臣埋下祸根。“勒石三戒”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处以刑罚,纵然犯谋逆大罪,只可于狱中赐其自尽,不得在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违此誓者,天必殛(jí杀死)之。
二时势的需要:北宋被金人攻破徽宗、钦宗被俘后。高宗在南京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经历了战败而逃的皇帝已经吓胆了,一意求降称臣。而秦桧迎合了高宗投降路线,而且秦桧被捉走放回南宋后已成为金人的代理人。以至于秦桧病死后,还被高宗赐谥号“忠献”。如果说秦桧害死岳飞,不如说当时的高宗害死岳飞。岳飞不懂掌局者的心思,死得很憋屈。三昏庸无能的君主:贾似道勾结元人,秘密向忽必烈求和。军权在握,吹嘘自己退敌有功。排挤罢相,皇帝软弱无能任由贾似道一人独揽大权胡作非为。特别在咸淳刚登基,把皇帝玩弄股掌。忽必烈卷土从来,边关告急贾似道一律不报,导致城池被破。最后贾似道率领十三万大军迎战,在丁家洲之战中大败。南宋大势已去,最后的家底败光了。贾似道被贬,在途中被押解官郑虎臣处死。四安于“祖宗家法”:时代在变化,而一直延续太宗所制定的规则。不止宋朝如此,后来的明清亦是如此。或许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满足感,以及皇权权利的无限集中,当局者心满意足只安于现状,导致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国家朝廷漏洞百出,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怎么堵都堵不上,最后山河破碎。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在国家大义民族气节上,也不能勾结外敌,出卖国家。遗臭万年,它们成功了?在那时势本可以大有作为,力挽狂澜成为国家民族的英雄,偏偏要做被钉在历史上的人物!
听语文老师说白居易人品很差?
人无完人,白居易属于大节无亏。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806年四月,白居易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历任翰林学士、刑部尚书等职,加太子少傅,封冯翊县侯。
一、以诗名世,流传后世1.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存世2700余首。
2.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强调通俗性、写实性,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3.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总体指向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希望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二、正身立朝,为民解忧1.直言进谏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唐宪宗感到不快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2.大有善政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3.关爱人民,尤其是女性
(1)曾写出《卖炭翁》《红线毯》等为民生鼓与呼的作品,“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2)早年的白居易对女性极其同情关注
白居易怀着对女性的极大同情心理,先后写了《长恨歌》《琵琶行》《上阳白发人》《陵园妾》等诗歌,他在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对这位“老大嫁作商人妇(应是外室,妾)”的乐伎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三、韬光养晦,明哲保身1.独善其身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关怀人民,但力度大减,开始转向宴饮、求佛等。
2.拥红倚翠,影响令名
到了晚年,白居易过起了“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小庭亦有月》)的富翁生活。
蓄养家妓,是白居易被视为“好色无良文人”的主要表现之一。
白居易喜欢美妾,对樊素、小蛮万分不舍:“噫!予非圣达,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除了蓄养家妓,与无背景的湘灵同居却娶了同僚杨氏女、挖元稹墙脚勾引薛涛,都是白居易被指“无良”的“罪状”。
名伎关盼盼丈夫病死,关写了首缅怀丈夫的诗。白看到了她写的这首诗,便回了首宽慰她的诗,最后一句是“一朝身去不相随”,言外之意是,你丈夫死了,你为什么不去自杀?而关盼盼果然悬梁自尽了。
关于【狎字书法怎么写】和【胡太后为何晚节不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