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的书法怎么写,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在朝廷任什么职?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慈禧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手握实权的太后,肯定会给家里人一些好处,至于成功与否完全看个人造化。桂祥深受姐姐慈禧宠爱,本该有极为出彩人生,可实际上大大相反,桂祥毫无能力,坐吃等死,难以扶上墙,就算慈禧力挺自己娘家人,可这家伙还是无法给慈禧太后争取一些脸面,这让慈禧太后十分失望,便不再给他机会。
慈禧作为晚清时期第一实权人物,其手段能力丝毫不比男人差,可这样一个强势人物,她的娘家人一个个扶不上墙,这让其十分揪心,娘家人若能给自己争取,这次脸面上也能过的去,可实际上一次次让自己失望,从而彻底不再用娘家人。慈禧太后父亲叫惠征,在吏部担任笔贴式,后因考核得力让其官职屡次升迁,相继担任山西归绥道、安徽宁池广太道台。后来,因为太平军进攻安徽,其擅离职守遭受革职,不久病逝于镇江。慈禧作为惠征长女,通过选秀进入宫中,历经无数磨难后成为大清王朝实际控制者。慈禧太后手握重权后,便想给自己娘家人一点恩惠,大弟照祥早亡,小弟福祥存在感并不强,也无相应资料,二弟桂祥便成为慈禧培养对象,相继给他三个女儿找了好亲事,其中次女静芬便是隆裕太后,另外两位女儿均嫁给皇室贵胄。桂祥三个女儿均有一个不错相当不错归属,桂祥一门极其风光。清王朝建立后吸取了外戚干政弊端,便设下严厉规定任何外戚不得干政,可慈禧太后成为大清往事实权控制者后便打算为自己家族谋求点利益,毕竟自家人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用处的。慈禧太后经过一番考察后打算让二弟桂祥成为自己左膀右臂。先是让他承袭了大哥照祥的三等承恩公爵位,接着又让他担任工部右侍郎等要职,担任工部右侍郎期间,对对理财方面完全一窍不通,做错了不少事情,最后只能辞职走人。慈禧太后依旧没放弃这个弟弟,又让她去掌控健锐营,可他依旧混吃等死,不知进取。甲午战争期间,他被派往前线,可这家伙畏畏缩缩,打仗前跑到士兵前痛哭,实在不适合统兵,奕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将他调回北京。综上可见,慈禧太后确实给自己弟弟桂祥建功立业机会,可这家伙实在不争气,让慈禧对其十分失望,女儿隆裕太后脸上更是无光,这导致桂祥彻底退出了官场。回到京城后,桂祥并未受到处罚,反而又获得一个肥差-崇文门监督,这个职务虽不高,可油水极为丰厚,也就是说所有进出崇文门商品以及辖区内一切税务均能为他捞来不少钱财。一年不到时间,他的府邸被返修一新,又扩大了规模,可惜不到数月时间,便葬送在一场大火里,之后又修建了一个新府邸,可实际上比原有规模相差甚大。慈禧太后有心培养桂祥,实际这家伙并不是当官的料,不仅不会当官,反而还拼命贪污,让慈禧太后很不是滋味,毕竟一个弟弟实在是个定时炸弹,一不小心就会被人下套,牵涉到某个案件里,这会让她更加难受,还不如给他一点闲职,反而不会让人抓到太多毛病。桂祥失宠后,认为自己不够努力,便打算找机会好好发挥一番,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际,慈禧太后西逃,桂祥认为机会来了,便拿来马鞭当起了车夫。本想会受到姐姐一番奖赏,可实际上一点羹都没捞到,让其十分生气。回到家李,他看到了慈禧字画,打算将这些东西拿到当铺去转卖,果真让其收益颇丰。慈禧闻知后,十分生气将其招进宫中教训一番,给了不少不值钱东西,可他拿到这些东西后,还要奖赏太监,这让本就没有多少收入桂祥十分难受。于是,桂祥服软了,向慈禧求情不敢在倒卖她的字画。桂祥是位扶不起的阿斗,无论姐姐慈禧太后如何扶持,压根难当重任,桂祥之所以会混到穷困潦倒地步,完全就是自作自受,怪不得他人。民国二年(1913年),桂祥走了自己人生道路,由于生前不懂得理财,让其穷困潦倒,死后没钱下葬,溥仪见其可伶,赏赐白银五千两用于办丧事。庆云寺今年开放吗?
庆云寺
(江苏泰兴庆云寺)
庆云寺,位于江苏泰兴城内庆延铺,建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中文名庆云寺位 于江苏泰兴城内庆延铺
建 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重建时间1986年
目录
1 寺庙历史2 兴盛时期3 寺内禅师4 法轮古塔5 古今人文6 大雄宝殿7 镇寺之宝8 历史文物9 雕刻艺术10 相关典故11 对外开放寺庙历史
编辑
史载:“庆云寺在城庆延铺,宋咸平二年建”“寺本宋都尉蔡梦祥舍宅为兹邑为名蓝”,法脉由浙江嘉兴传入。然而随着岁月的剥蚀,庆云禅寺渐有颓废“寺旁隙地渐没入民间,僧徒遂散”。明嘉靖末年,寺院被道人强占。万历年,县令段尚绣查处此案,庆云禅寺回归佛门
泰兴庆云寺。可是此时的庆云禅寺已是面目全非,百废待兴。幸有秣陵(今江苏江宁县)安隐院僧洪祗禅师来领寺事,启告十方,募缘修寺。
万历二十六年,在县令陈继畴的大力支持下,“诸檀越善信踊跃效命施财”,未几“大殿、山门、禅堂、香积无不一新”,殿内“绀发金身之容,石筵香案之供,皆种种庄严”,“又建二楼于殿旁,左钟右鼓,以警晨昏。”“庆云清梵”也成泰兴四景之一,寺院再现辉煌。
兴盛时期
编辑
庆云寺风光(1)(18张)
清顺治年间,硕揆原志禅师和洪约禅师相继住持庆云禅寺,朝廷赐“敕赐庆云禅寺”楠木匾额立于寺内(传为御笔)。康熙十六年,住持宜泽禅师建西竺庵;续有雪悟、旦孚、佛眉、德溥、妙懋、真济、照潭等名僧先后住持庆云禅寺,相继修缮殿宇。迨至光绪年间,在全寺一百一十亩土地上,拥有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佛殿、准提楼、千佛楼、定慧斋、崇福院等建筑130余间,僧众数百人,另外还有下院法乳庵、观音庵、宝莲庵和普同塔院。全寺黄墙黛瓦、飞檐翘角、古木参天,四周均为河水环抱,只有一石桥通入寺内,形成城中之城。庆云禅寺成为名闻大江南北的大丛林。
民国以来,履苇、慧真、智林相继住持庆云法席。1940年,泰兴沦陷后,伪十九师蔡鑫元部强占庆云禅寺为司令部,他们砍伐古木、毁坏僧房,佛门圣地被肆意践踏。19
泰兴庆云寺46年,国民党一百军刘光宇部将团部设在寺内,他们筑地堡暗道、防御工事,将寺内建筑设施损坏得百孔千疮。
1946年夏秋之际,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苏中七战七捷的首战宣泰战役中,刘光宇部依托庆云禅寺作最后的顽抗,寺内建筑弹痕累累,这座凝聚着佛教文化艺术结晶的古刹,遭到很大破坏。
十年浩劫中,庆云禅寺作为“文革”接待站,1973年改为“县革会”第二招待所。1986年,庆云禅寺在其下院宝莲庵遗址上恢复重建,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对外开放!
寺内禅师
编辑
妙懋禅师,庆云寺第十七代住持。史载其“十六岁因照井见僧像,悟前身乃度牒归释,性恬雅,内典外尤多所究心”。禅师修持精进,明心见性,先后两度住持庆云寺。后圆
泰兴庆云寺
寂于寺内,史载:“逾岁圆寂,梅忽先槁,乃集大众预示以西逝期曰‘老僧本自山中来,今日仍归山中去’其来去明白,真能了彻前后身者”。
德溥禅师,庆云寺第十五代住持。有“诗僧”之称,史载其“工诗,有《腰雪堂集》一卷,宋生王令树孙骥为之序”。
佛眉禅师,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史载:“佛眉,庆云寺僧,性清雅,于释典外究心儒书,临摹颜平原《争座位帖》决无缁流俗态,浙人闻其名,请主灵隐方丈”。
硕揆原志禅师(1628-1697),号借巢,盐城孙氏子。手刃父仇后于顺冶庚寅(1650)投海州佛陀寺出家。嗣法杭州灵隐具德弘礼门下,为汉月法藏再传弟子,临济三峰宗门下俊杰,著名的禅宗大师。康熙十五年(1676)硕揆禅师主庆云,主张禅净双修,为庆云寺中兴后第八代住持。《大藏经》高僧语录栏和《正源略集》中均有其在庆云寺讲经开示的语录。禅师圆寂后,朝廷赐谥净慧禅师,着《七会语录》、《借巢诗集》等行世。
法轮古塔
编辑
法轮古塔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复建于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当时位于原庆云寺下院宝莲庵内,后宝莲庵被毁,唯有此塔独存,至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
泰兴庆云寺史载,清顺治中,僧人宝莲宴坐、经行于此,后在成延珍、沈兆丰、陆士明、季显庸、徐九皋等诸多善信资助下,建造法轮庵和法轮塔。庵既成,“更募旃檀香成菩萨像,就旁置香火田一百四十一亩五分。”“其地之所出煮糜济众。”一时“四方老衲雏僧携瓢提笠、安单就食者往来如织,不减胜地丛林。”只缘庵主宝莲圆寂,法轮塔未能封顶安刹而功亏一篑。法轮庵也因为宝莲募建,由此人称宝莲庵。
幸有法轮庵“护法捐资”者之一的季式祖,于康熙二年继承宝莲和尚未竟事业,再修法轮塔,但不知何因,仍失其顶,遗为憾事,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1989年原县政府在宝莲庵遗址上复建了庆云寺,法轮塔现位于庆云寺塔院内,和庆云寺一体成为泰兴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存和人文亮点。
古今人文
编辑
泰兴庆云寺
山门正上方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居士手书“庆云禅寺”四个镏金大字;两边八字墙上的“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八个铜字为已故高僧真禅法师手迹,笔力圆润遒劲,尽显一代高僧的风骨。山门内东西两侧分立彩塑哼哈二将。山门内甬道两侧分布着钟鼓楼,过甬道便是天王殿,殿内中央面南端座其上整日满面笑容的是弥勒佛,袒腹大肚,喜笑颜开,使人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得人们的喜爱。两边对联尽显其心“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天下可容之事”。
背后威严的护法韦驮是佛门的护法天神之一,相传他在释迦佛涅槃后火化遗体时曾奋勇抓获盗取佛牙舍利的罗刹鬼,夺回舍利,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护法佑民。因此,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护法多以威武勇猛的将军形象出现,且面向大雄宝殿,以示护法赤诚之心。两边怒目魁伟的四大天王为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在佛门中他们各自率领着八神将守护四方天下。
大雄宝殿
编辑
出天王殿,过丹墀,沿着中央通道抬级北上便是大雄宝殿,大殿重建于明末清初,歇山单檐抬梁式结构,朴实而庄严,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殿上“大雄宝殿”四个大字
泰兴庆云寺及殿内两副楹联均出于名士之手,中间一联为已故高僧茗山法师手书“国庆适逢四十年风调雨顺呈安庆,慈云普荫三千界塔影钟声示色空”。这幅对联巧妙的将“庆云”寺名隐于其中且描绘了庆云寺的特有景观,书法精妙,笔走龙蛇,高僧才情尽在其中。两旁的一副是由泰兴籍书法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教研室主任陈仲明教授书写的“幕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书法境界十分高深。
大殿正中供奉着本尊释伽牟尼佛,两边东为药师佛,即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西为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三尊大佛神态安详,金光耀人。大殿上方正中的斗八藻井在中国古典建筑的藻井样式中极为罕见,建筑学上很有研究价值。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他们或喜或怒,或悲或慎,神态各异,妙趣横生。三尊大佛背后的是海岛观音雕塑,南海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脚踩鳌头,童子龙女诸多善知识分布于海岛各处,翊翊如生,蔚为大观。
大雄宝殿东侧是观音殿,里面供奉的又是一种观音造形,这尊观音像呈跌趺坐,结大悲印,神态端详。佛教中称为“圣观音”,又作正观音,是密宗所说的“六观音”的总体和正体,亦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以发大悲心救度持其名号者而闻名于世。
镇寺之宝
编辑
沿着大雄宝殿和观音殿中间的甬道往后就是藏经楼,藏经楼底层中间法堂供奉着玉雕释伽佛,佛像用上等缅甸白玉雕琢而成,工艺精湛,表面服饰镏金,华美异常。佛像呈跌
泰兴庆云寺趺坐,结无畏印,佛面清秀慈祥,目光矍烁,唇角含笑,众生观之,顿生敬仰慈悲之心。楼上藏有佛典《大藏经》一百部、清朝顺治年间御赐“敕建庆云禅寺”楠木扁额一块和清版《大藏经》1000余部。
清版《大藏经》于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1735年-1738年)在北京刻成,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刻成后仅印100部,颁国内名寺珍藏,所以又称“御赐龙藏”,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庆云寺镇寺之宝。
历史文物
编辑
出藏经楼,沿大雄宝殿西侧向前便是地藏殿,里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过地藏殿,就是西厢房,法轮塔就位于寺院西厢院内,此塔建于清康熙二年,历经三百多年岁月的剥蚀
泰兴庆云寺,原已十分破旧。为保护历史文物,1994年政府拨款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法轮塔,高五层,外形八角,内呈正方。
三十二尊石刻佛像分嵌于宝塔内壁,古朴典雅。凭塔临风,东望,市内高楼大厦繁华市井尽收眼底;西眺,天际,江水滔滔,云帆点点,晚霞染赤,扬子胜景一览无余,颇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气势。
使人感到妙趣横生的是,每当傍晚,总有一群八哥翔集塔顶,伴着晚霞,绕着塔顶飞来飞去,成为庆云寺独特的自然景观。塔院内莺啼鸟鸣入耳,草木幽香入腹,风过处塔铃铮然,修竹摇曳,松涛阵阵,真可谓“古刹山门枕流水,苍松翠竹有烟霞”。
当年庆云寺高僧德溥禅师曾流连于此园,留下了《夜宿法轮塔院》之吟,诗曰:城西问讯老僧家,咫尺名园隔水斜。满院烟浮孤塔影,数群鸥泛一溪沙。春风次第争新草,山色朦胧亲晚霞。好共徘徊高塔下,闲持茗碗对梅花。有居士在一览庆云风光后赞曰:禅院无须隐深山,香护绿隐生紫烟。老僧闲作庭院步,了悟何必坐蒲团。
雕刻艺术
编辑
乾隆《大藏经》,又称为“龙藏”。它是清代唯一的官修大藏经,由两代皇帝雍正和乾隆敕命编修,由和颐庄亲王允禄、和颐和亲王弘昼主持编刻。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编刻,
泰兴庆云寺至乾隆三年(1738年)12月15日完成,共收经1669部,7168卷。其所收经文之多,字体雕刻之精美,历代藏经皆无出其右。
庆云寺的这部《大藏经》,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京城请回。当时镇江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句容宝华山的隆昌寺、泰兴庆云禅寺等江苏十大名刹联合,结团偕往北京,具呈内务府,敬请十部龙藏,每寺一部。得到皇帝批准后,十大名刹自备纸张,雇工开版印刷。印刷后,再请御旨,择吉日遍请京内高僧启建法会,装箱起运。皇帝还赐金符銮驾护送藏经,并赐请藏高僧紫衣玉印和锡杖如意。一路上请藏经的诸大寺皆制有“奉旨回山”、“钦赐龙藏”的牌匾,沿途官员接送,水陆车船,上上下下,十分风光便利。
请回来的经,只是宣纸卷儿。然后将它折成经折本,每册再用泰兴特有的银杏树制成夹板,九册一盒。盒子采用香檀木,计750余盒,分装十几大橱柜。盒子上、夹板上皆刻上经、律、论的名字。取阅时,先看目录,抽取一盒,不动余盒。
因文革之难,“龙藏”流落民间惨遭破坏。落实宗教政策后,庆云禅寺恢复重建,历经劫难的“龙藏”被重新迎回,现存于藏经楼中。
相关典故
编辑
朱铭盘(1852—1893),字俶僴,江苏泰兴人,晚清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幼年朱铭盘家中贫寒,衣食堪忧,但其聪慧好学,过目成诵,于儒、释道三家皆有究心。时城中有巨刹,名“庆云寺”,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历代高僧辈出,人文荟萃。朝庭曾御赐楠木匾额及
泰兴庆云寺龙藏,享誉大江南北。寺中藏书丰富,住持照潭和尚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学识渊博。朱铭盘常出入于庆云寺,向照潭和尚请教学问。
和尚见其性情耿直,不拘小节,聪颖清雅,虚心好学,颇具释子之风,十分喜爱。断定此子必有大用,便应机相授,任其遍阅寺中藏书,时时以禅理相论,虽无师徒之名,实成忘年之交,很快朱铭盘便脱颖而出,弱冠时已负才名,与南通张謇、范当世,如皋顾锡爵、海门周家禄并称为“江苏五才子”。
同治十年(1871年),朱铭盘离开家乡,惜别照潭和尚,随读于六合学署。同治十三年为两淮盐运使方浚頣聘为记室,办理文牍三年,深受器重。方赞其书法诗文“高古奇逸,离尘绝俗,近今人士,得未曾有。”其间朱铭盘书法渐成一家,除善篆隶外,其魏体熔魏碑和汉隶于一炉,气魄雄厚,风格独特。他用魏体手书“东阳古刹,西京宗风”一联赠于庆云禅寺,照潭和尚命人勒石于山门两侧墙上。
光绪三年,朱铭盘应聘于南京浦口庆军统领提督吴长庆军中,与张謇、周家禄、束纶、邱履平、林葵等名士同为军幕,深受吴长庆赏识,待以师礼。八月,有人告知朱铭盘,吴督拟为朱、张二人捐官为部郞,朱
庆云寺风光(2)(15张)
铭盘不愿藉人力进身,以书信相询于照潭和尚,和尚支持其以科名正途进身的想法。朱、张二人遂再三推辞吴督好意。光绪八年朱铭盘中举,光绪十一年张謇中举,二十一年中状元。不久光绪帝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张就成为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状元。
其间,照潭和尚整修庆云禅寺,朱铭盘虽军务繁忙,仍抽出空来帮庆云禅寺谋划募捐,不久寺内殿堂楼阁为之一新。光绪六年九月十二日,照潭和尚在庆云禅寺圆寂,享年五十五岁,朱铭盘闻之十分悲痛,回乡哭祭。
光绪十年,吴长庆于金州军中病逝,宾客星散,朱铭盘与张謇诸人述别南归。回乡后,朱铭盘愈发崇信于佛法,时时往来于庆云寺,并与方丈贯之禅师交好。对于贯之禅师不执于经文,于行住坐卧中参禅悟道十分称道。他对贯之禅师圆融处事、统理大众井井有条很是佩服,故贯之和
泰兴庆云寺尚圆寂后他曾作一挽联吊曰“不执三藏经律论,只知柴米酱醋茶”。
光绪十一年五月,庆云寺为照潭和尚举行荼毗之典,造身塔于寺西普同塔院。朱铭盘彻夜难眠,写下了著名的《庆云寺照潭和尚身塔铭》,并书写刻石于寺内(即原庆云寺中之六角碑)
光绪十三年,朱铭盘丁忧回乡,常小住于寺中修身养性,并修订朱氏宗谱序。十七年,因军功朱铭盘被保为知州,效命于金州军营。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八日,病逝于金州军营,年仅四十一岁。直隶总督王文韶奏请朝庭,按知府阵亡例赐恤。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因日寇入侵,朱铭盘眷属扶柩南归,曾停灵于庆云禅寺超度。后张謇为他经纪丧事,并安排眷属生计。
文革之中,原庆云寺被毁,寺院两边墙上朱铭盘手书对联同遭破坏,其与庆云寺往来信札、刻有照潭和尚身塔铭的六角碑和贯之和尚碑铭等遗存一同不知所踪。
对外开放
编辑
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庆云禅寺于1989年重新建成开放,虽无晚清鼎盛时期的宏大规模,但也殿堂楼阁井然,道风纯正,修学并重,香火旺盛,不失当年之风貌。
在现任住持能慧法师的主持下,庆云寺积极发掘古老的文化积淀,搜寻文革中流失的文化遗存。2005年11月,贯之和尚灵塔在一户居民院中被发现,并迎请回寺院。此塔呈六角形,四面雕花,一面刻字,内容为变体篆书:“传临济正宗四十三世泰兴庆云堂上第十一代上贯下之平公和尚之塔”,字形优美,笔力圆润,据老人们回忆为当年朱铭盘手书。现重现于世,回归庆云,向我们证实了当年那段少有人知的秩事。
过年贴春联和福字有什么讲究?
“迎春接福”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民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粮囤等处贴“福”字,祈求来年福星高照福气来到,在不断的发展中,还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福”文化。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礼记》有曰:“福者,百顺之名也。”福的寓意一直都是美好的期望与祝愿,这是毋庸置疑的。
过年作为一年中最“喜庆”的时刻,自然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关于贴福字,其实也是有讲究的。大门上的福字一定要正贴,意为“开门迎福”,倒着贴会把福气挡在门外,而真正贴福字的时间应该在三十的下午,太阳尚未落下之前。
关于“福”文化,流传已久。其中最有名的“飞花令”,是大家最喜欢的形式之一。飞花令,常常是诗词高手之间的对抗,即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含有约定关键字的诗句。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那些“福”字飞花令,自然最受喜欢,作者先行为敬!
飞花令之新年说“福”:
1、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汉·曹操·龟虽寿
2、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先秦·佚名·樛木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
——唐·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
5、仙侣缑生留福地,湘娥帝子寄哀弦。
——唐·麻温其·登岳阳楼
6、残云断雨,不期而会,也要天来大福。
——宋·袁去华·鹊桥仙
7、自是凡流福命薄,忍教微妙略轻传。
——唐·吕岩·七言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过年祈福都是为求得上帝或神祖的保佑,在《左传·庄公十年》里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古代祈福后要把祭品分别送人叫“致福”、“归福”,由此引申出“幸福”之义,用作名词,这是“福”字在今天常用的含义。
“春风如梦风过无痕,只为心的思念,遥寄一份浓浓的福。”作者能想得到带“福”诗词只有这几个了,俗话说得好,“诗词高手在民间”,相信大家想到的带“福”的诗词会更多。
最后,祝大家新年里:
瑞雪敲门门自开,梦中疑是仙客来。花神推盏伴君来,开门迎来福禄喜。
读者们,关于新年说“福”,你们还能想到了哪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带有字的字那些?
带着有这个字的字有:宥,侑,郁,肴、贿、囿、哊、烠、迶、陏、蛕、戫、栯、姷、髄。
囿,汉语二级字,读作囿(yòu),形声。从囗( wéi),有声。“囗”表示范围和区域。本义指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
宥,汉语二级字,读作宥(yòu),上下结构,部首为宀。基本字义为宽容,饶恕,原谅。
关于【孚的书法怎么写】和【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在朝廷任什么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