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什么笔法好,还是我们没有读懂字帖?
【泊庐回音壁】书法不得古意,既不是简单的说是因为笔法失传,也不是我们没有读懂字帖。但是归到根本上,确实也是因为这两条上出了问题。在这两点上欠了,才使得我们写的字不得古意,失去了不少书法的根本性质的审美意味。
好多朋友都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优越性,比如学习资料的容易得到,丰富到非常,并且各种的理论和师资,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汗牛充栋目不暇接。
相比一下,古人的学习是苦于无处求学,今人的学习却苦于难以单纯。
所以论到学习的硬件,今人远远胜于古人(也不要数到太前代,上去二三十年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软件,就是具体到学习书法的人,或者说已经“学好了”的“书法家”,在充满了快节奏的当下,有几个可以潜心以对那些前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做些深度的,灵魂性的沟通呢。又有几人可以远离了名利的网罗,抗拒得了浮躁的世事。这些使我们虽然有比前人多得多的学习条件,却不可避免的让我们远离了“古意”。
其实,笔墨当随时代。时代的进步必定要带领很多的事物一起向前行的,书法也然。所谓的“古意”应该也多少要与时俱进了吧。只是既然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基因,独特的文化积淀,不要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太过随意,太不敬畏,将这一经典在我们的时代,在我们的手里败坏成不伦不类的东西而让人徒生悲哀。
(插图仅为丰富与主题无涉)
——钱塘泊庐
什么是毛笔书法中的笔法?
广义的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狭义的笔法仅指后者,平常我们所说笔法指的指运笔方法。
笔法用文字表达,难于说透彻。简而言之,就是调锋,具体体现在起笔、行笔、收笔上。
起笔蓄势(此后每起笔只需承接上一笔之势),中锋铺毫,行笔须注意与纸面的相争之力,收笔收束,笔锋归中,并为下一笔蓄势。
中间最重要的是“提按”,铺毫、行笔、转折、顿挫、收束无一处可割裂。
古人将笔法说得很神秘、很玄乎,是因为古代信息不发达。
现在只需当面看一下老师示范,基本上一盏茶的工夫就能明白,至于水平如何,那就要看个人的领悟力及勤奋程度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古代至今有几位书法家真正领悟了二王笔法?
艺术素来是没有什么评判标准的,但又常常被别人的标准来左右自己!因而,认识书法中的笔法,除了实践,还要勤读帖、常思考……。
就如我们看待王羲之、王献之一样,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所谓的二王笔法,无非就是要执笔得法;秉持中锋用笔;注意力贯腕指,然后理解贯彻侧、勒、弩、啄、掠、磔、策、趯及内外捩转折等法而已。之所以觉得二王笔法神鬼莫测、玄幻万端,实乃多受外因影响、习不得法以及自身功力不及所至。
仔细参详历代笔法后可认为,中国书法可粗略分三个阶段:春秋始至汉代为第一个阶段,我称为“上古笔法”,由商周甲骨、金文刀法演变为篆籀笔法,春秋战国为籀(大篆),以楚鸟篆文和中山篆为代表,秦小篆和汉隶笔法则相承一脉;魏晋、唐及五代为第二个阶段,称为“中古笔法”由此始为汉字书法正宗的笔法典范,以上所提的各种笔法具皆完善成熟;宋以后至现代则为第三个阶段,称为“下古笔法”,这是个笔法逐渐偏离正轨,甚至有些怪力乱神的阶段。我的观点是:上古笔法不可学,学之僵古不化,而下古笔法也不可取,取之辄为丑怪。
可法可师的笔法是在魏晋、唐及五代这个全盛时期。魏晋笔法遒媚多姿,注重细节,似牍书入碑,趣多意娴;唐代笔法腴丰蓬勃,崇尚气格,似碑书入书牍,端重雄豪;五代去唐未远,笔法沉静古雅,亦帖亦碑,有庙廊气,又如岩松古柏之庄严……!所以细察历代善书者,皆有此阶段各朝风韵。
其实不难发现,二王笔法在当时也只较帝王将相好书者佼佼中一分子,从《淳化阁帖》的六朝书帖中我们可看到,二王书帖与余众帖并无特别出众之处,其余众帖也可与二王帖相媲美、相混淆。。。
深得二王笔法三昧的有的说是智永、欧虞褚颜,也有说孙过庭、陆柬之、杨疯子、米芾、李倜、赵孟頫,更有人说是董其昌、王铎、沈尹默、白蕉、林散之等,莫衷一是,但究其众贤所书迹,莫一不是集采众长,殊途同归,最终化为自家面目,又岂只囿于二王一家一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正能领悟二王笔法者,或以唐法溯晋,或宗晋而下参唐法以为正道,余者皆图费时日。这是一道“分水岭”。
就以此标准,简单议论一下:智永,笔法得二王韵致,然笔法略糙、欠文人气,与三十年苦功不相衬。观流传的《千字文》或应酬之作,或时人临本,应该不是“八百本”中之一,与史载其书品有差距;欧虞,得二王娴雅内质,然墨迹不存,管窥难识;颜真卿可谓异数,首开大唐笔法气家,然行书墨迹亦可看出魏晋底子;孙过庭、陆柬之,得二王笔法之形,然缺气质,立不起来;董其昌,行草有二王冲淡姿媚之态,然行楷刻板,大字浮散;王铎,大字得二王中锋行笔之快意,然小字呆滞,碑板习气太重;至于沈尹老、林散之、白蕉、潘伯鹰、邓散木之辈,高度则只达于“宋意”尚未入晋唐法室。
我心目中以为得二王笔法者有:褚遂良、唐太宗,代表作《隋清娱墓志》、《温泉铭》,笔法婉转精致,一笔三过,纤毫送到,似有谢安、王廙、王凝之之名士风,又有庾亮、恒温、王敦之门阀帝王气,他们是一个路子;杨凝式,代表作《神仙起居帖》,笔法淋漓却深藏不露,深谙晋唐气韵;米芾,代表作《蜀素帖》,米芾自诩的“刷”字,其实绝多得自于小王笔势,根底还是大王的中锋行笔,因此沉着并痛快,开现代书风之首;李倜,代表作《跋文赋》,此作虽只寥寥数字,然笔法悠远清畅,文气袭人,史传其书仿谁像谁,这才是真正领悟了笔法的高手,以千古不易笔法,变因时相传格调;赵孟頫,代表作《太湖石赞》,赵孟頫是公认的二王嫡传笔法,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从他早年的书作《秋兴八首》及晚岁的《江烟叠嶂图跋》来看,他是由唐上溯晋,又由晋返唐的,中岁于晋法用功极深,而后跳出晋法,以唐法为骨,晋法为质,饰以五代笔法为形,所谓“集大成者”也。
二王笔法并不神秘,关键处在于形、质。形是精神面貌,是容光焕发,还是萎靡不振;质乃骨血,是健康状态,是天生丽质,还是发育不良。总之好的笔法,不管远观近察,短交长处,总会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古代书法十门笔法详解?
1.藏锋
所谓藏锋,就是指的书写时把毛笔的锋尖藏到点画之中,是一种追求点画浑厚圆润的笔法。汉蔡邕《笔论》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耳。唐徐浩《论书》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藏锋笔法一般用于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善于使用。
2.露锋
是指起笔时,毛笔的锋尖露在点画外面。这是一种强调笔势的笔法。露锋笔法,起笔时不必在空中做逆入,直接顺势入笔就可以。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讲“发笔处便要提得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用笔之难,难在遒劲有力。以露锋为主的一般是王羲之父子的行草书,楷书等。楷书用露锋的大家有欧阳询,赵孟頫等人。
3.中锋
所谓中锋是“常使笔尖画中行”是也。中锋乃是用笔之大法,千古不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比喻都是针对的中锋用笔。要想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比喻熟练掌握执笔和运腕的技巧。宋姜夔《续书谱》云“中锋取骨,侧锋取妍。”清刘熙载《艺概》云“中锋画圆,侧锋画扁。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
4.偏锋
所谓偏锋是指用笔的时候,笔尖偏在一侧,写出来的点画一边整齐,一边锯齿状。例如写横的时候比较在笔画上边行走,写竖笔时笔尖在笔画的左边行走。一般书家认为偏锋是书法的病笔,其实不然,在于怎么使用,使用好了能给作品润色不少。姜夔《续书谱》说“中锋取骨,偏锋取妍”是也。
5.极与涩
所谓“极”指的是速度快,一般用于用于永字八法中的“啄法”,“磔法”,“趯法”。然而疾不是一般的快速运笔,仍然要起伏行笔。“涩”指的是笔毫行墨要留的住,不是停滞不前,须紧而快地相前推进。例如“磔法”,一波三折。汉蔡邕《九势》云“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趟之内,涩势在于紧驶战行之法。”
6.方笔与圆笔
所谓方笔和圆笔是书法常用的笔法,方笔指的是下笔时切锋直入,强调雄强刚劲气,圆笔也是下笔时藏锋逆入,强调含蓄浑圆之气。在赞成书法作品时要方圆兼施,才是上乘。
7.牵丝
所谓的牵丝指的是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纤细痕迹,一般称为“牵丝引带”或者“游丝”等,行草书中常见。宋姜夔《续书谱》云“自唐以前多是行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曰连绵,游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历来书家都明白“牵丝为有形之使转,使转乃无形之牵丝。”
8.浓与淡
所谓浓与淡指的是用笔的深浅和墨色的浓淡,能使字的点画丰满而有神韵。陈绎曾《翰林要诀》云“捺满,提飞。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出捺满,险处提飞。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
9.八锋
所谓八锋,古人讲笔有八面锋是也。清刘熙载《书概》云“笔锋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实锋,虚锋,全锋,半锋八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之说,吾闻之矣,或曰正锋,或曰中锋,或曰藏锋,或曰出锋,或曰侧锋,或曰偏锋。”
10.衄挫
所谓的衄挫,是指顿笔后,略微提起笔锋在点画之中拉拽整理笔锋。有很多学习欧阳询楷书的朋友不会写钩,和不会使用衄挫笔法有很大关系,欧楷挑钩的时候就要提前整理笔锋,然后侧锋挑钩。清朱履真《书学捷要》云“书有衄挫之法,折锋方笔也,法出于指。”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云“一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衄挫要有分寸,过分则脱离笔画,不及则笔锋不正。
关于【书法学什么笔法好】和【还是我们没有读懂字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