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书法的变迁,你觉得五十年后的中国书法会如何发展?
我觉得50年以后的书法,和当今的书法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1、相对于整个书法史,50年实在是太短了,历史上数百年保持一定的书法风格的时代有很多,很多朝代的书法用两个字都可以概括,比如我们常说的晋朝“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清代“尚变”,这些都是一个朝代,数百年保持了一致的书法风格。
2、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再往后推50年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应该是在现在的书法风格上继续发展、深化,实际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书法的风气和书法家的风格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以“二王”书法为基础的碑帖融合书风,当代书法受碑学的影响很大,但是二王的书法仍然是当今书法家不变的追求。
3、50年以后的书法,如果有什么变化,我觉得应该不在书法本身,而在于书法的组织形式,比如书法展览的更加专业化、正规化、系统化,书法家的层次也会更加分明,学院派、书协、社会书法爱好者共同组成书法家群体,底层的书法家上升渠道可能会更多。书法兴趣教育、书法进校园可能发展的如火如荼。
你觉得呢?
中国书法演变经过了哪两次变革?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问法首先是不准确,中国书法在演变过程中应该不止两次变革。大体上应该有以下几次,一,甲骨文,中国目前考古所发现最早的文字。它是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象形文字,因为受工具和材料的限制,所以甲骨文从书法的角度讲,它仅具备了字的结构即字法和章法,因为毛笔还没有出现所以不存在笔法。二,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出现并成熟,因此也影响了书法的演变,从挺拔瘦劲的甲骨文演变成金文,即钟鼎文。因为那时是把文字铸在青铜钟或鼎上的,所以叫钟鼎文也叫金文。由于铸造要先做陶范,把字刻在陶范上铸造器皿,所以金文的字形和甲骨文有了很大的区别。刀刻的痕迹因为在高温下变形而显得圆融,字形也变得更加丰富,比甲骨文线条上要粗、圆、厚,文字数量上也更多了。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盘》等。三,秦篆。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由原来一个字多种写法而实现了统一的标准字体,即是我们今天说的小篆。小篆和大篆的明显区别就是字体更加规律、对称、圆润、长方等。著名的有《泰山碑》《峄山碑》等。四,两汉时期,小篆演变成了隶书和章草,六书造字完全成熟。隶书在书法史上有汉隶和清隶之分。因为两汉时期已经开始了用石碑镌刻铭文,所以把长方的小篆形体演变成扁方,把圆润的折笔变为方折,把对称的笔画开始省略,有了蚕头燕尾。隶书著名的有《孔庙碑》《曹全碑》《乙瑛碑》等等。因为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所以汉代留下来的碑刻众多资料丰富。而章草也是在汉代产生,章草是为了增加记录的速度而产生的一种类似现在的“速记体”,主要是为了记录公文需要。代表作有《急就章》等。五,两汉之后书法朝着两个方面演变。汉隶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形成了魏碑然后再到唐楷。而另一方面的章草经历魏晋后演变出草书和行书。至此,中国书法(真草隶篆行)五种字体的演变已经全部完成,至于后期的发展只是艺术风格的变化罢了。
你是把书法当做一门艺术还是当做一门技术?
你是把书法当做一门艺术还是当做一门技术?
答,书法就是书写的方法,人们不同时期对书法的态度不同,比如:
(一)幼儿期,孩子们连正确的笔顺也不懂,她们首先关注的是字的外形,当作新奇的符号和图画,只是单纯的在照着画,她们努力用画出的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幻想,这时她们是把这当成艺术的,别以艺术这个概念只适用于成人
(二)小学生写字,她们会学习书写的规律和方法,努力把字写的漂亮,这时书法对于她们来说是一门技术
(三)当成年人在工作中需要书写时,书写就是书法,这时的她们追求的也是要把字写漂亮,对她们来说,这是一门技术
(四)当人们主动用毛笔练习书法时,先要学习楷书,这时基本也是当做技术来对待的
(五)当人们在学习楷书的过程中,对笔法有了熟练的掌握,有了一定书写习惯的时候,就有了些游刃有余,可以适当发挥和发泄的想法,这个时期逐步开始接触到了书论及画论中的精髓,开始得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东西
(六)当人们接触到了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甲骨文,当人观察到行书的妍美,草书的跌宕起伏,笔划的抽象化与多样化,隶书的气势,篆书的有趣,甲骨文的象形,书法对性情的抒发,这个时期,书写者已经完全把书法当做是艺术了
幼儿期,孩子们连正确的笔顺也不懂,她们首先关注的是字的外形,当作新奇的符号和图画,只是单纯的在照着画,她们努力用画出的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幻想,这时她们是把这当成艺术的,别以艺术这个概念只适用于成人
当人们接触到了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甲骨文,当人观察到行书的妍美,草书的跌宕起伏,笔划的抽象化与多样化,隶书的气势,篆书的有趣,甲骨文的象形,书法对性情的抒发,这个时期,书写者已经完全把书法当做是艺术了
如何简单快速评价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水平?
如何简单、快速评价一件书法作品的水平?我认为从两大方面来观察:一、风格,二、落款。一、风格包括: (一)韵律。(二)章法。(三)结体。(四)用笔。(五)用墨。二、落款包括:(一)上下款之间的关系。(二)印章。
一、风格,指作品的整体艺术特征。它有哪些种类:1、豪放,2、秀丽,3、稚拙等。1、豪放的有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
2、秀丽的有王羲之的《兰亭序》3、稚拙的有金农的楷书。
(一)、韵律,对线条来说,是由用笔和用墨构成的。在这里举两种:1、清淡,指线条和用墨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清静、空灵、淡泊之趣。如八大山人的作品。
2、意态,指线条富有浑厚、凝重、苍拙等特征。如颜真卿《祭侄稿》。
(二)章法,指一行内字与字之间,要有呼应关系;行与行也要有照应关系,这样做到行行兼顾,直至整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结体,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长有短、有方有圆等矛盾关系。如王铎的行书对联。
(四)用笔,看是否有用笔,有,就可称为书法,具体看起笔、收笔、及转折处。否则,就是写字,就没有必要花时间看了。如智永《真草千字文》。
(五)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比如浓淡枯润等。用墨的最高境界:浓是枯,干是润。
如王铎的作品,《杜甫五言诗》部分。
二、落款,(一)如有双款,上款授书人,位置高于下款书写人,以示尊重。字体,要晚于内容体。(二)印章,小于落款字体。(一般的情况)
所以,简单、快速评价一副书法作品的水平,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大处从风格,包括章法、结构、用笔,韵律包括用墨、线条等方面研究。小处具体落实到落款、印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