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主要是模仿吗,最终目的是模仿古人写字?
想要与之离,必先与之合。说的是啥意思呢,想要创新就要学习古人。学习书法,临摹的关必须过,孙过庭《书谱》说对待字帖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古人没有不临帖的,临帖要像这是必经的过程。
吴昌硕曾经评价他的弟子,大画家潘天寿,说学吴昌硕最像的是潘天寿,跳开去离他最远的还是潘天寿。可见这样的过程,体现了想要与之离,必先与之合的思想。
那么临帖到底学了什么东西才会得到规律呢?否则怎么可能离开他呢?
董其昌曾说“目击道存”,用我的话说学“笔法,识势,裹束”也就是后来说的,笔法,识势,结字章法。这是学一家时需要深入学习的普遍规律,唯有做到这三点,你就可以说找到了学习书法的基本规律。
要知道,古人的笔法是有共性的也是有规律的,从大书家那里学字就能得到普遍规律,也就是笔锋的运动方式——笔法
如何侧锋取势,如何转折提按,如何立锋铺毫,都在临摹中可以学到。
还有结构,如何识势?就是看用笔的发力点,转折点,这些点要做到呼应,这样才可以裹束成一个字。即是结字法,也是章法。
下面,看一组古人的临摹:
如图这是元代书法大家,康里巎巎临摹的王羲之《十七帖》,可以说分毫不差。
学的像不是目的,是为了得到规律,进而写自己。感谢邀请,欢迎采纳!!
学习书法会改善记忆能力?
学习书法好处很多,提高记忆力那是肯定的,尤其是临摹碑帖的时候,长期需要大量的记忆内容,这无疑是对记忆力最好的训练了。其实,学习书法的益处还有很多,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练习书法的好处。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
汉代杨雄说“书乃心画”。的确,每一幅书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雄才的挥洒、大智的奔涌、高怀的展现,总之是作者心智运行的印迹。
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菁华,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的大境。
一、字是“门面”,一手好字,受益一生。
书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强自信心。
二、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学书法能使人变“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则心浮气躁、思绪混乱或语无伦次。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但人心普遍浮躁、做事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等。通过书法,可以弥补。
三、书法可陶冶情操。
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否则必将一事无成。
四、书法有益健康。
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
写字能祛病健身。古人云:“写字用于养心,愈病君子之乐。”写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爱好,能使人在挥毫中自得其乐。人在写字时“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使躯体和精神放松,对肌体起到调节、修复等作用,可推迟或延缓脑的老化。
“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习书法时,须绝虑疑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心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古往今来说书法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
书法临摹与创作的关系您咋看?
临摹是基石,是补血补充能量;创作是成长、是战斗,是达到下一个更高目标的不断实战!
在佛教,宋代有个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概括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接触、感悟、顿悟”的三种境界,对应书法,这种境界也是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之妙。
临摹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始临帖的过程,就是不断把自己的书写习惯给抛掉,尤其是钢笔字的习惯,然后去理解、熟悉贴中的妙法,慢慢去习惯所练书体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一开始是从笔画开始,逐渐到单个的字,眼睛看着字的每一笔所过之处的各种变化,每一个字的单个笔画组合技巧,心里默默牢记之后,通过手头还原出来。形似,是临帖的第一个阶段。
初级阶段,临习的眼睛所过之处,毫无疑问“看什么就是什么”。
在这个阶段,是不太适合“真正意义的创作”的,只能是通过“脱帖书写”来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以后大量的练习中加以改善。
临帖有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慢慢的,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你已经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去写了,大量重复的练习,使得你对这种字体的掌握已经能是“烂熟于胸”,此时每日锻炼的就是临习的同时,更多地用心去品味一幅作品的单字联系与整体风格。
在这个阶段,有不少人便开始自己的创作了,但仍不会放弃临帖,在临帖的时候,速度已经与初级阶段熟练很多,也不要求每个字完全与原贴“形似”了,只需要整体风格一看,便还是所习字体的书风,便是目的。
这个过程,潜移默化也包含了,把自己的理解内容融入了书帖字体之中。
这个阶段,对于广大书家来说,水平跨度是最大的,人群数量也是最多的。一些小有所成者,此时已经可以开始“创作作品”了,甚至个别“急功近利”之人,在这个阶段便通过媒体等造势宣传……
艺之大成,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书法从别人的东西出发,后来变成别人的东西和自己共存,最终,又回归自我这样一个阶段。
我们把书帖的书写习惯技巧,和我们原来本身就有的一些品质、书写技巧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这样写出来的“极有历代名家的传统基础,又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了,同时这也是符合法度规范的,属于比较完美的状态。
近代,启功老先生的书法,在这方面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尽管这个高度难以实现,但是,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与前一个程度没有界限的,也许突然的顿悟就在一瞬间,也许瞬间灵感带来的高水准创作就在一次远游、就在一次酩酊大醉、就在一次酣畅淋漓的艺术畅谈……
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临帖的基础上 ,在所有艺术大成者的作品中,也不是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是具有极高水准的,因此,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在临帖中感悟、在感悟中薄发,仍然是必要的。古代人的书法与诗词为什么感觉现代人很难超越?
古代写字主要靠毛笔,所以不管是记事也好,还是抒情怡志也罢,它是普遍使用的文具。从私学始,就用毛笔书写,继之时久,由生便熟,天天写,天天练,书写越来越自然流畅。同时,科考制度也要求士子,要写好毛笔字。而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介入,人们普遍使用钢笔,很少再接触毛笔,因此今人在书法上超越古书家较难,但也有出类拔粹者,如毛泽东,林散之,于佑仁,啓功,趙朴初,郭沫若,舒同等大家,既继承了古韵之风,又有所创新。至于诗词歌赋,古之格律难学,今人学之者甚少,因此没有产出那么丰富多彩之诗作。但也有超越古人者,毛泽东主席其诗作盖过古之群雄。由于不少学书者,欠缺临帖,甚至有些书家过于想独树一帜的创新,使中华文化瑰宝之书法,出现了一些支流,而主流古风之韵仍占上风。
关于【书法主要是模仿吗】和【最终目的是模仿古人写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