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哪里学书法最好,河北赤城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河北赤城是一个这样的地方:河北赤城,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东接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南与北京市延庆县接壤,东南与北京市怀柔区相邻,西南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相连,西接宣化县,西北界崇礼县,北靠张家口市沽源县。
这里生态环境良好,自然和人文景观较多。这里地质遗迹景观丰富独特,具备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资源基础。冰山梁是长江以北第二处海拔两千米以上有冰川遗迹和造型各异、规模宏大壮观的石海景观。这里文化艺术事业形势喜人,老骥伏枥,新秀脱颖,书法、绘画、篆刻、根雕、文学创作等艺术领域百花竞放,有些作品跨出国门,远赴日本、美国和香港展出,并被展出国家和地区收藏。 河北赤城值得去游玩。因为这里有温泉两处,其中赤城温泉郦道元《水经注》已有记载,被誉为"关外第一泉",属高疗效矿泉,为集会议、疗养、旅游、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冰川遗迹、黑龙山自然风光、龙门峡摩崖石刻等景点自然风景独特;朝阳观丹霞地貌、塘子庙温泉、恐龙足迹化石群等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境内还有多处长城、古堡遗存。赤城地区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2.6℃~26.1℃之间,有“取暖不用煤,纳凉不摇扇”之誉。 住宿方面配套设施齐全,有星级饭店2家,标准宾馆4家,歌舞、游泳、狩猎、垂钓等娱乐设施配套,交通、通讯便捷。交通自驾车从北京出发,走京张高速公路到沙城出口下道,沿宝平公路到赤城县西行直达温泉。也可以从延庆沿京蒋公路到赤城。北京西直门、德胜门汽车站有发往赤城的班车。
河北赤城旅游景点很多,交通方便,值得你去游玩。
书同文车同轨的重要性?
重要性如下:
第一,车同轨:方便军队调动,促进汉文化的形成。
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三条驰道:第一条是向东直达过去的燕、齐地区的驰道;第二条是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通往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
这种交通的标准化,使得秦王朝大约耗时十年,形成了以驰道为主,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全国交通干线,适应了其全国范围内军队调动、邮传驿递、情报传送等的大量需要。
此外,其北通九原的直道,也是可圈可点的国防工程,而这背后是古代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的体现。
虽然从另一角度来看,道路交通的标准化可能也为后来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从历史发展上来,“车同轨”无疑是文明进步的标志。这种逐步建立交通运输系统,成为日后秦汉王朝存在和发展的强大支柱,对于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挥积极作用。
在秦汉时期,通过这种交通系统,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等主要经济区的交通已经构成,而交通的管理形式也逐步完善,而且在文化上,更加完备的交通系统,也促使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汉文化初步形成。

秦朝的“车同轨"之后,对于交通的建设几乎被后世统治者看成了执政的主要条件。汉武帝时,开通往“南夷"地区的道路,平治雁门]地区交通险阻,以及建设回中道路等事迹,都记录在《汉书武帝纪》中。
隋唐之时,伊吾城主率所属七城交通唐朝,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诞生。
《册府元龟》讲述“怀柔远人”的羁縻制度时,记载有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高祖李渊所颁诏书:“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要荒蕃服,宜与和亲。”也充分证明了“车同轨”所代表的古代交通的发展,一直是社会发展史,上政治统一的重要一环,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书同文:加速中华文明的传播,几千年未断绝。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各国实行的文字在形体上杂乱不一,不仅对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极大不便,而对于政令的推行也造成了严重障碍。所以,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立即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命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
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秦篆”,又称"小篆”,这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成为了秦国的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在日常生活中,又推了一种文字,即隶书。隶书与篆书相比,书写相对简化,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更适应书写的便捷性,这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
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这就是《史记》中记载的“书同文字”。
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语言文字的统一对于一个文明的发展,其意义是无比重大的。马克思就曾说过,人类的文明期是“从标音字母和文字记录的创作开始”。
秦始皇统一文字,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了基本的条件,形成了真正的中华文明和汉文化。这种文化在今后的几千年里,从未断绝,虽然中国社会经历了北方游牧入主中原,而且他们使用另外一种语言和文字,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被庞大的汉文化所融合,最后依然以宣扬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正统为荣。
秦朝建立之后,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等就已经成为标准文字的范本,今存的刻石和摹本都是秦始皇“书同文”的证明;到了两汉时期,随着简牍、帛书以及西晋以后纸张作为书写工具的出现,官学和私学渐趋发达,书法变得更加规范标准,隶书、草书等都有了相应的规范

到南北朝时期,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形式的文字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著名统治者对于书法这种文字艺术形式简直到了酷爱的程度,专设书学,讲授《说文解字》等,再到宋代的书院盛行,包括唐宋之际的诗词成就。
在如此文化和艺术无比繁荣现象的背后,秦始皇当年“书同文”的政策都是功不可没的,甚至到了现代的中国,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在全国推行,其本质与“书同文”一样,可见文字的规范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
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
李世民戎马一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虎牢关三千破十万,生擒窦建德,逼降王世充,一夜之间攻灭两路反王,实在是强的可怕。
在李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功勋卓著,基本半壁以上的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后来李世民与太子间围绕着皇位的争斗逐渐白热化,并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之变。关于李世民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储君,不采取兵变会有何种结局,我们接下来好好聊一聊。
帝位幻梦,镜花水月随着李世民战功越来越多,身边的党羽也越发的丰满。天策上将军、秦王这些头衔已经不能满足李世民的欲望了,只有皇位才是他的终极目标!但任凭自己如何在父亲面前表现,似乎都没有结果,而自己与太子间的矛盾却越发的激烈。为什么李渊不能让李世民如愿呢?我分析应该主要是缘于四方面的考虑:
1.遵循古礼
中国自先秦开始,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皇位、爵位或者是财产,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都遵循着“立长不立贤”的原则。李世民比李建成小十岁,礼法如山,为了今后的政权稳定,李渊是不可能改立李世民为太子的。
2.太子有德
古代也出现过废长立幼的案例,但一般都是因为太子在德行方面有重大问题才会被废。李建成虽然没有李世民优秀,但也是个文武全才,温和仁厚的谦谦君子。在日常辅政中,兢兢业业,颇有功劳,基本属于无懈可击的状态。遇到这样的太子,李渊根本也找不到理由,兴废立之举。
3.群臣拥护
由于太子仁厚,并有意结交当朝大臣,所以满朝文武其实都站队李建成了。我们熟悉的有魏征、薛万彻、冯立等人,其他的都是李渊的班底和老兄弟,比如李纲、裴寂、唐宪等人。
支持李世民的基本都是随他出生入死的部下们,这些人之所以名震后世,主要是因为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并且唐太宗后来征战四方,确实给了这群追随者展现能力的舞台。
4.后宫支持
除了百官拥护外,李建成也得到来自后宫的支持。李渊最宠爱的尹德妃和张婕妤都和太子有着说不清的关系。有她们的支持,李建成不但能够及时了解父亲的想法,还可以利用枕边风的优势,抬高自己,诋毁二弟,让李世民逐渐失去李渊的信任。
李世民和平上位的希望基本被堵得死死的,但是他与太子之间早已势同水火,即使现在自己肯退出,做个闲散王爷,恐怕太子也不会放过自己了。有的事情,一旦开始,就没法回头!公元626年7月1日晚上,即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前夜。天策府内,李世民眉头紧锁,回忆着白天那凶险的一幕:父皇李渊在皇宫中严厉斥责自己有谋反之心,眼神中分明写满了杀意,倘若不是自己急中生智,告发太子与齐王淫乱后宫,恐怕现在已经是阶下之囚了。
自己常年领兵征战,朝堂上唯一的心腹好友刘文静被父皇借机杀害;后宫嫔妃皆站队太子,不时向父皇吹不利于自己的枕边风;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们或被调离,或被贬谪。倘若错过明天的机会,迎接自己的将会是万劫不复吧!迫不得已之下,起兵造反成了唯一的选项!
1.李世民的处境
李唐创业期的时候,父兄关系还算融洽,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但是建国后却大不一样了。李世民南征北战,李唐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所以在军中声望很高,手下也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论实力,他早已超过了太子李建成。虽然李渊觉得亏欠二子世民很多,但却并没有更换太子的打算。在李渊的优柔寡断下,秦王与太子间的争斗逐渐白热化。
据说齐王元吉曾经埋伏过刀斧手,准备直接杀死二哥李世民,而太子也曾经在宴请李世民的时候在酒里下毒,害得他吐了很多血。后宫与太子关系密切,朝中大臣也都更倾向于太子。枕边风外加朝堂进言都对李世民非常不利,逐渐的,李渊也有了决断,等待李世民的结局不言而喻,除了赐死就是永远的圈禁,而自己的一切都将被剥夺,包括满身的荣誉,也包括和自己朝夕相处的部将与爱人!
2.李世民的决断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非常焦虑,眼看太子与皇帝步步紧逼,给自己这边的时间所剩不多了。他们强烈要求李世民武装夺取政权,不然天策府将面临解散,大家各自逃命。
此时的李世民也已经感到了危机,并且很多事情已经变得身不由己。即使自己现在可以放下一切,与观音婢远走他乡,但是父皇会放过自己吗?太子哥哥会放过自己吗?那个狠辣无比的齐王弟弟,应该会把自己折磨致死吧!还有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们又何去何从呢?自己曾经答应过大家,要齐享富贵的,现在天下已定,难道看着他们上断头台吗?自己打下的万里江山,却不容自己一块立锥之地!何其悲哀,何其不甘?!
天亮后就要进宫与太子对质了,此去恐怕就是不归路了,该下决心了:杀了太子,杀了齐王,杀出自己的未来!一夜未眠,天策上将军紧紧攥着拳头,拿起宝刀头也不回……
结局玄武门外血流成河,李世民亲手了结了太子的性命,命大将尉迟敬德进宫告知皇帝李渊这里发生的一切。
还在御花园泛舟游湖的李渊震惊了,但是却又无可奈何,整个皇宫已经尽在儿子李世民之手了。一天痛失两子的李渊,心灰意冷的退位了。
公元626年9月,李世民登基为帝,年号贞观。在位期间,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他秣兵历马先后攻灭东突厥和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开启了大唐万国来朝,四海臣服的盛世景象,被天下百族尊为“天可汗”。
雍正登基后为什么第一个拿九爷开刀而不是八爷呢?
康熙晚年由于两次废除太子胤礽,导致了储位空虚,也引起了康熙诸子争位的局面,康熙诸子之中以皇八子胤禩势力最为强盛,胤禩能力卓越,待人还细致宽厚,因此在朝廷上下深得人心,康熙诸子中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四子胤禵都以胤禩为马首是瞻,四人结党营私,经营自己的势力集团,当时也被称为“八爷党”。
但是最终由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争位胜出,雍正继位后对曾经参与争位的兄弟们展开了残酷的打击,可是雍正继位后第一个开刀的不是“八爷党”的首领胤禩,而是依附胤禩的老九胤禟这又是为何?
胤禟与母亲宜妃都触怒了雍正胤禟是康熙第九子,他与老五胤祺是同母兄弟,都是康熙时期备受康熙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所生。
宜妃曾经非常受康熙宠爱,康熙每次外出都会给宜妃写信互诉衷肠,并且还都会带回当地的特产给她,如此殊荣算是康熙当时后宫中的独一份,从这也能看出康熙是非常宠爱宜妃的。
但是宜妃在诸皇子夺位中是明确力挺儿子胤禟的,所以她对雍正继位是十分不满。在康熙丧礼上,宜妃无视雍正生母已经成为皇太后的德妃乌雅氏,故意坐软轿走在了德妃的前面,这属于对雍正和德妃极为不尊重和不满。
但是宜妃毕竟是雍正母妃,雍正当时也不好明面向宜妃发火,于是雍正借故将宜妃身边的太监宫女斥责了一顿,然后将宜妃心腹的太监宫女全部发配,并借此也将胤禟斥责了一番,顺道也把胤禟身边心腹的太监宫女全部发配了。从此之后宜妃算是和雍正结下了仇怨。
后来按照康熙遗诏交代,已经生育有皇子的妃嫔们可以在他去世后搬出皇宫由儿子养老送终,没有生育皇子的妃嫔则留在紫禁城由继任者雍正统一安置养老。
因此宜妃搬到了自己所生的大儿子老五胤祺的恒亲王府居住,按照清宫的规矩,凡是搬出宫的妃嫔在逢年过节期间,应该入宫探望皇帝和皇太后。可是宜妃已经对雍正非常不满了,所以她出宫之后没有再入宫探望过雍正,而且不仅她没有,她还联合了老大胤禔生母兼胤禩的养母惠妃、老三胤祉生母荣妃等太妃,一同不入宫探望雍正,这让雍正对这些母妃十分不满,他知道她们都不服自己继位,因此雍正对三人非常不满。
胤禟为人头脑精明,善于经商,康熙诸子中最为富有的皇子就是他,而且胤禟为人慷慨豪迈,善于交接,还能接济穷人,在社会中下层和朝廷上下都比较有名声。
胤禟对胤禩十分讲情义,胤禩由于野心比较大,善于拉拢群臣,因此开销也很大,而胤禩拉拢群臣结交党羽的开销几乎都是由胤禟负责买单掏钱。
从最初胤禩出面争位,胤禟就对他提供了人力和财力支持,到后来胤禩失去了康熙的宠爱,胤禩一党又推胤禵出来争位,胤禟又是不遗余力用金钱替胤禵铺路,可以说胤禟就是胤禩一党的财神爷是经济支柱。
雍正继位让胤禟十分意外,因为此前雍正一直很低调内敛,完全不像是争位的皇子,而且胤禟在当时还与雍正关系还比较不错,他认为雍正没有太大野心,况且他还是想扶持雍正的同母亲弟弟胤禵继位,所以对雍正没有太大戒心。
直到雍正登基之后,胤禟才恍然大悟,自己一直被雍正的外表所迷惑,雍正才是真正最不动声色渔翁得利的人,于是胤禟开始反感雍正,他并不臣服于雍正的同治。
胤禟的不肯臣服表现,再加之其生母宜妃对雍正的敌视,这让雍正对胤禟和宜妃母子十分不满。
所以在雍正元年(1723年)年初,雍正先是册封胤禩为廉亲王并兼总理事务王大臣,又从西北以奔丧名义召回在前线统兵的老十四胤禵,随后不久雍正命自己的心腹四川总督年羹尧替代了胤禵。
之后雍正又派老十胤誐护送漠北蒙古的藏传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灵龛回归漠北喀尔喀。同时雍正还以遵循祖制派遣王公贵族赴军为名义,把胤禟派到了西北前线,胤禟到了西北前线立刻被年羹尧找借口参奏,并被雍正派年羹尧将他软禁监视起来。
相比于胤禩一党中的其他三人,胤禟可以算是最先被雍正收拾的人,胤禩是被封王加官了,胤禵被召回京城也是去给康熙守陵,虽然实际上被软禁,但是名义上还是属于守护帝陵,胤誐护送活佛骨灰会喀尔喀也算是散心旅游的好差事,唯独胤禟待遇最惨。
胤禟到了西北之后对雍正怨恨更深,胤禟经常向自己的老师秦道然抱怨雍正如此折磨他不如一刀杀了他算了,甚至胤禟还对外扬言,想放弃一切出家为僧,归隐山林。
实际上胤禟这些话都让雍正更加生气,胤禟如此说就越发代表着他始终在内心里不肯承认雍正的皇位,也就是不肯臣服于雍正,这也是雍正对胤禟如此憎恨的点。其实胤禟只要向雍正服软,并积极拥护雍正的统治,那么雍正未必会对他下死手。
看一看胤禟的同母亲兄胤祺就能知道雍正的态度,胤祺一生为人忠厚宽和,加之自幼随嫡祖母仁宪太后长大,因此没有参与康熙诸子夺位的事,并且在雍正继位后,胤祺表现出就是臣服,所以即便母亲宜妃和弟弟胤禟都触怒了雍正,但雍正却始终对胤祺非常不错,胤祺死后雍正还亲自为其撰写祭文。
在《清世宗实录》中最能说明雍正对于胤禟是如何不满:胤禟不知感激朕恩,肆行傲慢,全无臣下事君之礼,且称出家离世等语。其意以为,出家则无兄弟之谊,离世则无君臣之分。如此荒诞不经,朕不解其胸中是何意见也。朕受皇考付托之重,临御以来,于国家政务悉心办理。朕自揣精神力量,可以经理有余,惟于弟兄之中,此数人万难化诲,既不感恩,又不畏法,使朕心力俱困。
所以说雍正只是触怒于胤禟和其母宜妃,他们俩的态度让雍正十分生气,只要胤禟肯向雍正服软,估计他后来也就不会下场那么惨了。
雍正没有最先动胤禩主要是因为已经架空了他并分化了他的党羽胤禩在康熙时期由于失去宠爱,一直没有晋封为王爵,而雍正即位后的第一件事除了册封自己最喜爱的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兼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外,就是册封了胤禩为廉亲王也兼总理事务王大臣。
如果说册封胤祥因为他深得雍正喜爱还说得过去,那册封曾经争夺皇位的胤禩这是雍正什么操作呢?
其实这是雍正非常成熟的政治手段,胤禩当时在朝廷上下人望太高了,他深得人心,雍正在继位之初人心不稳,如果上来就处置胤禩,那岂不是让人心更加不稳,所以雍正册封胤禩就是为了拉拢人心。
雍正胤禩看似提拔重用,实际上他一直在雍正掌控之中,且看雍正初期四位总理事务王大臣的安排。四人分别是胤禩、胤祥外加大学士马齐和九门提督隆科多。
四人中胤祥一人掌管户部、会考府、造办处、圆明园八旗禁军,还参与西北前线军事决策,也就是胤祥一人掌握了财政、人才选拔、宫廷警卫以及还能参与西北军事调动规划权力,他的权力也最大。
马齐作为大学士参与决策政务,隆科多则负责掌管吏部和步军统领衙门,也就是负责人事任免和京城卫戍,而胤禩只负责理藩院和工部,就是负责处理藏蒙事务和工程建设,相比之下胤禩的权力并不大,他几乎完全在雍正掌控中。
胤禩的党羽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全部被雍正调离京城,远离他,实际就是分化胤禩这些党羽,不让他们联合起来,雍正好能逐个击破。可以说雍正继位后,胤禩一党几乎就处于雍正的掌控之内。
雍正其实也是对胤禩颇为惜才,在胤禩处于他的掌控之内,他也是希望胤禩能为自己所用,在《雍正朝起居注》中记载,雍正曾说过:朕之此弟较诸弟颇有识量,可资于理,朕甚爱惜,非允禟、允誐等可比。
在《清世宗实录》也曾记载雍正曾说“允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同时雍正也说过“而其(指胤禩)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
这些史料都说明了雍正即爱惜胤禩的才华,但是也对胤禩的野心十分提防,他其实也曾经希望胤禩能为自己所用,但很可惜胤禩和胤禟一样都没有臣服于他。
雍正对胤禩可以说是一面将他控制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一面也希望他能为己所用,因此他不可能先拿胤禩开刀。
相比之下胤誐为人粗莽,不得人心,且母系家族政治势力强大,胤誐母亲是康熙初期四辅政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幼女温僖贵妃,遏必隆长女也就是温僖贵妃的亲姐姐是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遏必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外孙,家族政治势力非常强大。
且胤誐先后的两任嫡福晋一位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郡王之女,一位赫舍里氏是康熙初期首辅大臣索尼的曾孙女,是康熙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亲侄女。胤誐在母系家族和妻系家族的政治势力都如此强大下,即便雍正后来也将褫夺爵位圈禁起来,但也没敢往死里整他,所以最终胤誐留了一命,在乾隆时期被放了出来并重新获得了爵位。
而胤禵毕竟是雍正的同母亲弟弟,当时雍正生母德妃还在世,雍正也不敢直接拿亲弟弟开刀啊,即便后来德妃去世,雍正始终还是顾念了兄弟之情,没有将胤禵迫害致死,只是将他褫夺爵位圈禁起来,胤禵后来和胤誐一同在乾隆时期被放出来,之后还被封为郡王爵位一直活到乾隆中期才去世。胤禵和胤誐也算是参与争夺皇位的诸皇子中结局最好的了。
胤禟却不一样,他和生母宜妃都触怒了雍正,加之在西北时期,曾有山西游侠令狐士义受到过胤禟资助和恩惠,他听闻胤禟被雍正软禁之后,立刻从山西赶往前线西宁去求见胤禟。
令狐士义到了西宁胤禟却没见他,于是令狐士义就托人给胤禟带了一封书信,在书信中称:山陕百姓都说胤禟能接济贫苦百姓,是皇子之中的大好人,又听闻胤禟遭遇无道之君刁难,表示愿辅有道之主,不附无道之君,欲聚合山陕兵民,以救恩主。
令狐士义想趁乱在前线拥护胤禟起兵造反推翻雍正,这直接遭到了胤禟拒绝,胤禟给其回复称:“我们弟兄没有争天下之理,此后若再说这话,即差人缉拿。”
从这可以看出胤禟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这对雍正来说就是一个威胁,加之胤禟善于交际,结交朝臣,这都是雍正十分憎恶他的原因。
所以在胤禩一党中,胤禵和胤誐最终没事,胤禩为首肯定必须得迫害死,而只依附胤禩的胤禟却因为这些也跟着被迫害致死。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雍正以四十条大罪将胤禩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为“阿其那”,圈禁于宗人府中折磨致死;以二十八条大罪将胤禟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为“塞思黑”,圈禁于保定直隶总督府中折磨致死。
胤禟生日为八月二十七日,而他在保定直隶总府中死的那一天恰恰也是八月二十七日是他的生辰,不知这是不是雍正故意为之。
胤禟的长子弘晸也受到迫害,被圈禁起来,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被释放,这一圈禁就是五十多年,弘晸从翩翩少年一直到垂垂暮年才获得了自由。从雍正这些所作所为也能看出他对胤禟的恨意比胤禩是只多不少。
写在最后其实不管是胤禩还是胤禟也好,二人都没有实质性的谋反举动,也没有实质性对抗雍正的举动,雍正对他们俩如此恨意,其一是恼怒二人不肯臣服的态度,其二则是二人对于雍正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威胁,二人不除,雍正心里难安,说白了雍正就是单纯的以诛心的罪名将二人折磨致死。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关于【怀柔哪里学书法最好】和【河北赤城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