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字画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爱雅斋字画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书法出自于哪里(我国各火车站的站名书法题字都出自谁之手)

时间:2023-03-10 作者:admin666ss 点击:5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书法出自于哪里】,以及【我国各火车站的站名书法题字都出自谁之手】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书法出自于哪里,我国各火车站的站名书法题字都出自谁之手?

火车站不仅是铁路交通的节点,更是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精神文化面貌的象征。所以火车站建成后,站名一般都由德高望重的人物、或者著名的书法家书写,以突显火车站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法形成的文字,也成了代表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

北京站始建于1901年,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更名“北京站”,并在原址上重新改扩建,同年毛主席视察该站,亲自书写“北京站”三字。作为首都重要的交通枢纽,北京站一度成为首都的地标性建筑。

上海火车站最早建于1908年,主要为修建通车的沪宁铁路使用。当前我们看到的新上海火车站于1984年新建,南北两个广场。“上海站”三个大字由中国第一届书法协会主席舒同所写。舒同的书法自成一家,简称“舒体”。

广州火车站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历经十几年的坎坷终于1974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尤其在主建筑两侧的标语“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最为明显。这也成了广州火车站的一大特色。充分显示了车站的“红色基因”。“广州站”三个字由郭沫若所写。

深圳火车站始建于1950年,1991年改建新站投入使用,作为特区火车站,站名由创立深圳特区的邓小平总理所写。

南京火车站依山傍水,被称为“最美的火车站”,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建国后,南京车站改名为南京站。1968年新建于现在的地方。“南京站”三字由时任中国书法协会江苏分会会长武中奇所写。

郑州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956年,郑州站改扩建并投入使用。郑州火车站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主要交通枢纽,每天过往的旅客人山人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州"两个大字由吴邦国所写。

长沙火车站起源于小吴门火车站,1975年新长沙站开始动工,并于1977年投入使用。长沙作为毛主席早年读书成长的城市,自然想以毛主席的书法题写站名,但无缘实现,故而仿照主席的书法,组合成现在”长沙“二字。

兰州火车站始建于1952年,兰州的”兰“字不同于我们日常书写规范,曾在网上引起热议兰字是否写错了。由甘肃本地籍书法家张邦彦所写。

西安火车站始建于1934年,作为省会级火车站曾隶属于郑州铁路局,2005年西安铁路局成立,才正式归于与本省铁路局管辖。”西安“二字为本市书法家吴三大题写的。

银川火车站始建于1958年,中间的主楼统领两翼的对称手法建造,有多个重复着出现的造型构成韵律美感,“银川”二字由宁夏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胡介文所题。

成都火车站建成于1952年,作为“天府之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曾经历四次大的改扩建,“成都”二字由郭沫若所写。

济南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1911年改成济南站,当前济南站于1995年建成并投入运营。“济南站”三字由舒同所写。

你更喜欢“书法字体”还是“打印体”的站名?大家如果知道自己家乡的火车站情况可以留言讨论。

书法身正莫摘出墙杏出处?

身正莫摘出墙杏这句话不是出自哪本书籍,而是一句农村俗语。

身正莫摘出墙杏的下一句是家贫不娶懒惰妻。身正莫摘出墙杏的意思是正直的人不与红杏出墙的女子在一起。家贫不娶懒惰妻的意思是家境贫困的人不取懒惰的妻子。这句俗语中包含了成语“红杏出墙”,意思是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春色正浓,情趣...

中国产最好的毛笔出自哪里?

中国的毛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代表了一种书写文化。

(一)毛笔的历史 “蒙恬造笔”的典故,也多见于《博物志》和《古今注》等古书典籍。相传秦朝(前221年-前206年)蒙恬在外作战时,急需向朝廷奏折求援。情急之下,他割下一捋马尾捆在木棒上沾着锅灰写了一分奏折,于是就有了毛笔。 (二)毛笔的主要产地 在中国,毛笔的产地众多,各地区的毛笔材质及工艺也各有所长。作为其中最古老的分支,山东省广饶县的齐毛笔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笔。

(1)山东齐笔

产地:山东广饶大王镇西营一带 历史:齐笔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 材质:以狼毫为原料,丰颖尖锐、美观耐用

(2)河北侯笔

产地:河北衡水侯店村,古称蒙笔、侯笔、象笔。 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路经侯店,时值三月三日,始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侯店人仿制而成 材质:40多种动物的尾毛、毫毛,选材多样。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坚韧耐用,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

(3)安徽宣笔

产地:安徽泾县 历史: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三年,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发现这里兔肥毫长,便以竹为管,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 材质:以兔毛为原料制笔,称为紫毫。笔锋短小犀锐,劲健有力 (4)浙江湖笔

产地:浙江湖州

书法出自于哪里(我国各火车站的站名书法题字都出自谁之手) 热门话题

历史:相传秦始皇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材质:以羊毫为原料制笔,毛细锋嫩,质地纯净 (三)中国十大毛笔品牌 浙江品牌:“湖羊牌”湖笔、“千金牌”湖笔、“双羊牌”湖笔(湖州)| “芝兰图”牌毛笔(杭州) 江苏品牌:“龙泉”牌书画笔(扬州)|“金鼎牌”毛笔(苏州) 江西品牌:“农耕牌”毛笔(江西文港) 上海品牌:“虎牌”毛笔(上海) 北京品牌:“武京生牌”毛笔(北京) 安徽品牌:“

三兔牌”宣笔(安徽泾县)

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是线条还是结字或者章法布局?

“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是线条还是结字或者章法布局?”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在书法中,片面地谈线条,结体,章法哪一个是核心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无知的,我的一贯主张是:书法是笔画,结构,章法的统一体,也就是题主所说的线条,结字和章法布局,它们三者共同形成了书法,是书法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要素。

书法的线条笔画,结体特征和章法布局就像是文章中的论点,论据与论证一般,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又相辅相成,是共同形成书法的三个鼎力之足!

我常常用一座房子来比喻书法,点画就是构建房子的一砖一瓦,而砖瓦形成的结构框架则是书法的结体形态,而书法的整体面貌又是点画和结构的共同表现。〈书法好比一座房子,一砖一瓦,房梁结构缺一不可〉

所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书法的核心都包括了笔画,结构和章法三者,它们三者统一于书法的表现之中,没有谁更重要一说,三者是并行不悖,相融相生的。

接下来我将从笔画线条,结构,章法在书法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来说明:三者对于书法而言都处于核心地位。

一,“一点乃一字之规”

这里所说的“一点”指的就是书法中的点画,或者叫作笔画笔法,也有人习惯叫作线条。

晋代卫夫人在《笔阵图》里描述了各种点画和天然物质的形态关系。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如陆断犀象。 “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在卫夫人的笔下和眼中,认为对于笔画的塑造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因此不惜用《笔阵图》来比喻诸多笔画和现实事物的形态联系和运笔之法。

唐代孙过庭说:“一点乃一字之规。”

元代赵孟頫说:“学书以用笔为上。”

宋代苏东坡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苏东坡行书作品《中山松醪赋》点画开张,承上启下〉

孙过庭和赵孟頫的话自然容易理解,而苏东坡说的“五者”当中“骨”和“肉”指的就是书法的笔画了,所以人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笔法为“颜筋柳骨”。

所以说,一笔一画虽小,但却是构建书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各种书体,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起点,没有笔法就没有笔画,没有笔画自然也就谈不上书法了〈柳公权楷书点画精妙,堪称点画典范〉

这不正说明笔画线条是书法的核心之所在吗?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有一句名言叫作“透过刀痕见笔痕”意思是对于古代碑帖上的笔法不可不察,足见书法家对于笔画的重视程度。

一点一画固然需要书写得法,而如果不把一点一画放到具体的字当中,在结构中去表现的话,那么再精美的笔画也没有用武之地,就是一颗制作精细的螺丝钉,如果不放在机器的某个部位去发挥它的作用,那么这颗螺丝钉也就只有生锈消弭的结局了。

所以,谈到笔画就不得不自然过渡到结构了。

二,“一字乃终篇之准”

这句话出自孙过庭的《书谱》不仅可以看出结构的重要性,而且还明确指出了结构之于章法的重要性。

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中把写字比做上阵打仗,而结构则处于举重轻重的地位,他说: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王羲之说得很明白,“结构者谋略也”,在书法中,结构也是当之无愧的“谋略”因为结构的法则很多,掌握了结构的书写法则,书写的问题便能基本解决了。〈王羲之小楷《乐毅论》结构精密,一丝不苟〉

如果说点画是书法的灵魂的话,那么结构就是容纳灵魂的躯壳,点画需要在结构中发挥它的形体特点,而结构则需要由点画来组成。结构是骨肉,而点画是骨髓。

而孙过庭所说的“一字乃终篇之准”说得很准,我们欣赏任何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整个章法形式,其次是字体结构,最后才是笔画特征,按照这个顺序下来,如果字的结构处理不当,那么某些字就会抢先进入我们的眼里,出现了这种情况,也就说明了作品通篇看起来并不协调,而究其原因则是结构出了问题,尤其是楷书的结构,欧颜柳赵的书法之所以经得起千年的推敲和审视,多半原因都是结构的合理安排,才屹立千年不倒。〈赵孟頫小楷结构舒朗而严谨,为小楷之精品〉

所以,别看结构的法则理论上说起来简单,但是要真实做到却是很难的,它直接影响到通篇书法作品的协调,行气分布。

如此重要的结构,在书法中又怎能不是核心所在呢?

三,章法布局是笔画结构的共同结果

笔画和结构的问题解决了,自然就会讨论到章法的布局。

章法是书法作品整体风貌的体现,也是体现书法作品是否有“精气神”的关键。〈篆书章法布局工稳庄重〉

篆书,隶书,楷书的章法成行成列,排列整齐,端庄大方,布局和谐。

行楷,行书的书体神韵体现在竖成行横不成列的章法布局中,显得字字参差,错落有致,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书法欣赏既视感。〈行书笔断意连,错落有致,流美舒畅〉

草书将文人气质和感情发挥到了极致,恣意挥洒,一泻千里,不成行也不成列,但形散而神不散,自然有一种意趣随笔毫游走。〈草书“意在笔先”,形散而神不散,情感随笔画线条起伏波动,将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然而不论各种书体,章法整体的布局都是笔画和结构的共同结果。

这再一次说明,章法里面本身就包含了笔画和结构,而笔画和结构又反过来成就了章法,可以说三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无间的,因此,我们在练习书法的时候,要做到全面兼顾,在学习笔画的时候要想到笔画要在结构中体现,在学结构的时候则应该知道结构是为章法服务的,而安排章法布局的时候,同时也要兼顾笔画和结构是否已经合格

所以,章法又是书法的核心之一。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这是清代书家刘煕载在《书概》中的一段话,我觉得概括得十分准确,不仅论到了章法,而且还兼顾到了笔画和结构,不失为一则全面的论述。〈清刘煕载行书对联作品〉

通过以上对书法三要素笔画,结构和章法的论述和评析,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到,书法中不存在笔画线条,结构,章法布局谁是核心和谁更重要的问题,三者统一于书法的表现中,三者的核心地位共同促成了书法的魅力,历代书家无一不是三者并重的,尤其是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千万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把笔画,结构和章法分开,这应该说是一种无知的行为。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留言评论!

关于【书法出自于哪里】和【我国各火车站的站名书法题字都出自谁之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