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书法价值高,如何看懂书法?
要想看懂书法,就必须具备对书法的鉴赏的能力。书法鉴赏的能力就是对书法的鉴定和欣赏的认知能力。
人们对书法艺术形象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书法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书法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书法艺术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书法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书法作品与书法现象的活动。譬如你要想看懂《散氏盘》,就应该具备对大篆的鉴赏能力,否则你就不知道《散氏盘》美在何处。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的书法?
张海先生无疑是当代最成功的书法活动家之一,他的主要贡献也在于此。讨论张海先生的书法必须建立在这个认知基础上。
一般的看法是张海先生四体皆工,而就其作品来看,张海先生对隶书似乎更为用心,隶书也算是他的代表书体。与其他书体类似,张海先生隶书的学习方法是诸体兼容,尽力创造出一种个人风格。从其创作成果看,这种努力不能算失败,但也不能算成功。
张海先生隶书的成功处在于其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以行入隶的笔法、以楷入隶的字法(主要是以魏碑入隶)、以简入隶的笔趣都是其明显的特征。这种带有时代特征的隶书样式,随着上世纪80年代书法热的兴起,在展览中不断进入观众的视野,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与刘炳森隶书不同,张海先生的隶书所追求的金石气与各体兼容的目标,一定程度避免了俗气对其书法的浸染,至少在形式上避免了刘炳森式的甜俗。但是,这种仅仅着眼于形式的境界追求是不太高明的,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笔墨炫技而已,况且,这些技法施之于隶书是否和谐与融通?最后看来,其明显表现便是他的隶书气息缺乏隶书应有的高古,而更多表现出一种今人的流行气息。高和古是相辅相成的,高方有古气,而古则要高于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技法方面的原因,如将楷书因素运用到隶书书写中,还有将行书笔法运用到隶书书写中等,而更根本的原因则是个人气质问题。对艺术家而言,古是一种情怀,古也是一种修养,其结果则是一个人的气质,而气质则不可避免地表现于书法家的笔墨之中。
张海先生的人品有口皆碑,他是一位杰出的书法组织工作者,也是一位书法界公认的好人,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书法组织活动,大概没有时间去读书,他的工作也一直没有培养出他的读书习惯,因而,他的质朴与平和维持了一生,同时,文学修养的欠缺,也伴随他一生。曾国藩尝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张海先生书法不能高古,其根本原因在此。
这两件隶书作品的落款行书,长处与不足也与隶书相同。其行书个性独具,其格调则亦为古雅不足。张海先生的行书取法过低,他是学的费新我先生的左手书,后来意识到取法问题以后,一直在努力改变,却又有些依依不舍,最终导致了现在的结果。所以,张海先生书法的境界始终被其见识所局限,而且这种局限似乎已经很难被打破。
周德聪(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海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书法组织与领导者,也是一位风格明显、有独创意识的书法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海先生以河南省文联主席兼书协主席的双重身份,将传统文化中的书法作为其工作的抓手——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展览、出版与学术研讨,不仅推出了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书家,也使得河南成为了中国书法的重镇。尤其是他亲自倡导并参与的“墨海弄潮”系列展览与作品集的出版,虽发端于中州,然随着晋京展的举办,影响所及可谓遍及中国。21世纪初,张海先生由地方书协主席擢升为中国书协主席,在其任期的10年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即是明证。
张海先生作为一个书法家,涉猎诸体,尤擅隶书与行草。他的隶书,既有汉碑的厚重沉雄,也有简书的灵动飘逸,复有楷书的端庄整饬,更具行草的风神意趣,应当说是张海先生在精研诸体之后,将书法的多体笔法进行熔铸与整合并以隶书之风格全面展示其继承与创新的能力。
1986年3月创作的作品《元好问论书诗》入展全国第二届中青展,即是杂糅多体的结晶,虽然在总体格调上是隶书,但篆书的消息不时流露,如“驰”字右部之“也”,“子”字的整体造型;楷书的笔法轻松拿来,如许多“点画”的运用;行草的笔意充盈其间,点画之间的呼应与承接时有牵丝,将之视为“破体”或“草隶”也是可以的。他用笔大胆,沉重时凸显雄肆;行笔振迅,驰骤时不乏紧敛,可谓心手双畅、收放自如。
他的结字,不以隶则之横平竖直为圭臬,而是点画随心,疏密巧置,既见诸体品格,复显个性特征。抑或用笔过快,或许是太过熟练,线条内涵稍显单调,字势体态略有雷同,尤是“横折”缺乏变化,过于生猛。时隔31年之后创作同样文辞的中堂,在体格上似有不同,因其用笔收敛,结字紧凑,虽然笔法有多向杂取的意味,然终因字势趋于方长,可视为隶楷。他在隶书、楷书之间寻找契合点,似乎又在刻意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如“驰”“齐”“流”“例”等字。比较前后两件作品,我以为前者更为潇洒自然,后者略显拘谨了,先前“折笔”的刚狠,变为地道“楷法”,方折圆转,柔和多了。
张海先生的书法不是某碑某帖某家的单一风格的显示,而是在临池实践与大量创作中已然形成的“个性化”特征,是书法风格多样化中的“这一个”,而不像“展览体”被传统经典所淹没的“那一群”。
亓汉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苏东坡有言:“古人论书,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评价书法作品以评价书法作品的优缺点为主,把所有被评论者放在同等位置,这样才相对客观公正,不能因为作者是主席或者不是主席就相应地拔高或者贬低。
从作品笔道的墨迹可以看出,作者在这两件作品中均运用的是长锋毛笔,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作品运用的是没有分叉的长锋毛笔,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运用的是分叉的长锋毛笔,这是书法创作的客观势因素。正是由于作者在两幅作品中运用了不同的长锋毛笔,所以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线条和收笔效果,也形成了两件作品在笔法方面的不同风格。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笔道的“飞白”效果是行笔过程中的偶然效果,作者熟练运用了这种毛笔,使这种“偶然”成为可驾驭的“必然”,而隶书主笔应有的“一波三折”的曲笔在这种飞白效果中只能是弧线了,这一墨迹效果是构成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风格的因素之一。
综合分析,两件作品在笔法、字法、章法方面均完全符合书法“健康”的标准,从全国第二届中青展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者实现了从险绝到平正的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虽然在行笔方式上都是以绞锋为主,但由于“毛笔”这一客观势因素的变化,使得笔道由实变虚,由浑实到苍茫;结体由以横向取法为主到以方为主;松紧关系对比由强烈到舒缓。
特别是作者运用分叉长锋毛笔书写出的潇洒自如的“飞白”作品,是作者在隶书书法风格上的创新。这“飞白”出于自然书写之势,是心、手、笔、墨、纸共同发挥其最大“势能”,使之心手双畅、纸墨相发,达到了古人所云“作飞白书当有余地,无余墨;当有余情,无余形”的地步,如此“飞白”佳书,足见作者极强的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有隶书的形态,但无隶书的代表笔法;似楷书的结构,但也无楷书的笔法。作者的这种结体处理方式和绞锋形成的飞白笔道等笔墨效果共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张海体书法”。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笔画的收笔墨迹效果雷同。这是作者所使用毛笔的原因,分叉长锋毛笔不能在笔法上产生丰富的变化,特别是收笔笔法,从而形成了习气,影响了作品的美观。
不管怎样讲,张海先生作为中国书协原主席,带头创新,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创新的勇气足见其作为中国书协主席的历史担当!可以肯定的是,先生连续两届担任中国书协主席的事迹一定会记载在中国书法史上。
当下,人们对中国书协主席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希望既是无人可比的“神枪手”又是指挥得当的“军事家”。我们试想,书圣王羲之能不能符合这个标准?论全面,人们没见过他写简帛书,所以,擅长这些书体的朋友不服;论风格,他是晋代书坛“开新”一族的代表,“保守派”不喜欢;论协调能力,他性格骨鲠,和“上级”关系不和谐。由此看来,在东晋选书协主席也不一定是王羲之。
这与书法的发展进步是背道而驰吗?
第一,这个问题前半段不是绝对;
第二,既然前面不是绝对,那么后面就智者见智了。
追求高古自有他的好处。为什么呢?因为越高古的书法,相对来讲越简单,一是容易入手;二是越是纯朴可爱;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越具有发展延伸的可能性。
因为高古的书法艺术,处于萌芽起或初创期,若干的内容需要充实。那么,如果结合好既有的书法艺术实践成果,即前人的探索和积累,是比较容易出新的。
还有一个原因,这跟人(广义的)本身的艺术审美追求有关——大致大家都希望事情会简单一些。比如明式家具和乾隆时代的红木家具之间的区别。
另外,后世对书法艺术的创新繁复庞杂,选择起来比较难;这些庞杂的书法艺术发展成果中,难免带有探索者的个人习气。而这种习气可能只适合其本人,就像后人评论赵孟頫的字一样。
而高古的书法艺术存世总是少的,比较容易取舍。
然而这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有的人恰好喜欢,那就直接学来,便无所谓高古不高古了。
历史总是会向前推进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书法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难以在一小段时间内判断出其是否合事宜。因此,这里的探索和实践,必然应该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时下的“竹书”、“射书”之流,是进入不了书法史的。
因此,代有明智之士在弘扬高古书法的价值,总有人哪怕从近人入手,也会逆推到高古书法的核心价值体系,再发展直下,进而走出自己的道路,并为后世之法——比如米芾。追至颜,再上溯到二王,直奔源头,终得真味,遂成大家,“自任腕有羲之鬼”。
书法艺术发展的轨迹如此,不断地从前人处获得有益的经验,追求书法的艺术真谛,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高古的书法,可视为书法艺术的基础;临帖,就是要获得基础层面的既有成果,由此而化生万千。所以,中国的书法艺术精彩纷呈,名家辈出。
结论是:追求高古没错,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不相悖,反而可能是不竭的源泉。当然,追求高古也不是唯一的,不追求高古的书法,一样会有成就。智永和尚一生都在守,仍然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认同请关注,大家一起来探讨艺术与人生。
如何评价和欣赏书法艺术美?
由于书法欣赏是主观意识的活动,历来没有量化的欣赏标准,往往因欣赏者综合水平的高
低不同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法不可能象国画那样具体描绘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然而,它的一点一画却能构成特殊的
艺术语言和韵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使人百看而不厌,回味无穷,这就是人们调动自己的审美
知识,对作品的形体美和动态美产生的感受。这种感受书法形式美的能力,是运用已掌握的审
美知识,经过反复的、更多的欣赏作品,并进行总结、集中概括以后而形成的
由于书法艺术分真、草、隶、篆、行等多种书体,每种书体又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从欣赏的
角度说,很难统一标准,所以有人说形欣赏书法是件难事”,不过,虽然各种书体的各种流有不
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段,但是书写的总要求和欣赏书法的主要标准还是有的,现在我们从笔法
墨法、结字、行气、章法、神采等六个方面来谈谈书法作品的欣赏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永不衰竭的东方艺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毛笔所写出的笔画线
笔法
条丰富、变化无穷,含有自然物象和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因此,哲学书法首先应该欣赏笔
法。书法的笔法,完全是一种线条的表现,不管是横、竖、撤、捺,还是点、钩、挑、折,用笔的最终
目的,是要笔画圆润、饱满、自然、灵巧,有变化、有生气、不肥不瘦、不枯不干、锋颗毕呈
运用墨的浓淡燥湿来表现书法作品美的方法,就是璺法。墨的浓淡燥湿运用得好,能使作
二、墨法
品更富有韵味,更能表现书法的形式美
淡墨,使作品飘逸潇洒、气韵生动;浓墨,作品多庄重沉稳、劲健凝厚;枯墨,作品多筋骨外
露、清劲刚健;湿墨,作品大多平淡雍容,肉丰力沉。在同一幅作品中,用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幅好的书法作品,用墨常常是燥润相融,浓淡相宜。
三、结字
字的结构是因时因人而变的,比用笔具有更大的的灵活性。点画、边旁部首的位置,犹如人
口、鼻、眼、耳、眉,但面孔的形态却不同,书法的结字,与人的面孔上器官的安排大致
样,虽
然文字的笔画组合有其规范性,虽然只有点、横、竖、撤、撩、钩、挑、折等八种基本笔画,但把它
有
们组合起来,却是千姿百态的,就是同一个人写同一个字,也不会是绝对一样的,如果是作者从
艺术需要出发有意的变化,就更不会相同
不管是槽书还是行草书,结字以自然者为上品,因自然弃去了故意搭建的组合,表现出自
然天成的美故被书法家所崇尚,要达到自然其结字既要稳巧,又要有变化,有呼应,有安态
长不觉其长,短不觉其短,大方而不庸俗,浑然一体,意态流畅。
四、行气
行气,就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关系,要求具备连贯呼应,顾盼生情的意态,一行字
如果在中间抽去一两个字,再连接起来,连接处就会看着不连贯、不顺遂,这种上下的不连贯
不顺速就是不贯气,也就是行气不好。行与行之间同样也有行气,相邻两行字,字的大小参差,
墨重墨轻,间隔距离,断续承启,回环映带,相同字的变化等都有内在的联系,要使之成为一个
整体,连贯协调、气韵生动,这样的安排,我们就叫有行气,或者行气好。所以,我们说书法作品
的行气自然,笔势连贯、畅通,似行云流水者为妙品
五、章法
欣赏书法作品,给人的第一个视觉感受就是章法,其次才是书法本身,所以,章法是书法艺
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章法和书法两者,虽然不可分割,但却是书法艺术中两个不同的内容。两者之间似建筑图
纸和建筑材料的关系只是书法好,章法不好,就象没有设计图纸,尽管用上等的建筑材料盖大
楼,也绝不会有造型美观的楼历耸立在你的面前,章法好,书法差,则是用最次的建筑材料,照
看最好的设计图纸盖楼,也决不会有好的结果。只有遵照最佳的设计图纸,使用上好的建筑材
料,加上认真的施工,才能建造出宏伟、美观、结实的高楼大厦来,书法艺术中的道理与此相通,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被历代文人大家们称妙,不仅是他的字字精练,而且章法上也布置巧
妙,有自然、和谐的美,所以,他的作品件件“龙腾虎跃、相映益彰”
总的说来,章法是为书法服务的,应服从书法和内容的需要。章法贵在自然,只要美观
方、合理、有趣,就可以随机应变,因款式而制宜,别出心裁地自由发挥
六、神采
神采是指书法作品的气息、格调和神韵。神采是书法作品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宣纸上的
笔墨就只剩下了苍白的躯壳,许宝驯先生讲:“书法形质的精妙尚属技术部分,神采才是进入了
艺术境界,”书法的点画美、结构美、章法美等是形质美;风神蕴籍,气韵生动,审视有深蕴的内
函,有咀嚼不尽的感受,才是书法的神采美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传意而且传神,会一步步引导欣
贯者的思维渐入佳境,使你觉得“望远也休味不完”这种美的快感。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7238036483301524"} --}关于【怎样判断书法价值高】和【如何看懂书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