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赏讲什么课,怎样点评书法写的好?
1、不说外行话。
可以从筋、骨、形、意、章法、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到其中的亮点,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汲取更多的元素。
2、如果是了解的人,可以跟其人品结合起来。
比如耿直,真率,明快等。
3、分清哪些是古人的,哪些是超出古人而创造出来的。这需要大量的书法知识作铺垫,比如书史、书论、碑帖以及书法的技巧等各方面有一定的涉猎,不然的话,很难辨别出来。
4、技巧与功夫之说。
有些东西是技巧性的。初学的,基本的都是技巧性的东西,比如一横常有三波之势,不完全是平的;竖如万岁之枯藤,也不是直的像棒槌等等,我们初学一家一般按照这些技巧来练习。何谓功夫?是一个人经过了常时间的练习,把一毫一厘的差距都消化掉,把书法变成自己的一种自然的行为,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进行了锤炼,中间融入了思考、想像、顿悟甚至智慧层面的东西,让其它任何一个人去模仿也不能立即模仿像。因为这是时间的积累,思考的结晶,智慧的融合。
5、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入书法之门
这个阶段就像一个婴儿刚来到世界,任何东西都很新鲜,任何东西也很陌生!写起字来、临摹起来很是不得心应手,该直的不直,该弯的不弯,力不从心。但能够明白,这是书法。
第二阶段:能够写好某一体。
比如说欧体。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临摹,揣摩、练习,对基本的笔画,对欧体的用笔特点、结构有了相当多的认识,对其中的技巧有了相当娴熟的掌握,写起了不再如婴儿般呀呀学语,很是流畅。
第三阶段:涉猎百家,由熟至生。
不再满足于某一书体,如欧体,毕竟自己已经很熟了。去涉猎其它的书体时,发现一个字还有这样或哪样的写法,如楷书融入了隶书的味道,楷书融入了行书的笔法,一幅作品中既有楷书,又有行书;有简体有繁体,有时还变化着写,如苏字,繁体有时把鱼写到左边,有时写到右边。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建立的欧体系统已经完全被打乱,再去写一个字,不再像欧体,有了其它体的味道。本来很熟的技能。变得生疏了!
第四阶段:由技法上升到理论,自成一家风格开始关注书史、书论、书技方面的理论,想探个究竟:为什么有的书家这样写,有的书家哪样写?有没有一种规律来说明这种现象?随着知识的逐渐丰富,迷茫也慢慢褪去,在自己建立的书法系统上,揉各众家,结合自己的特点,自成一家风格。
以后的时间里,便是完善自己的书法,汲取大量的书法方面的元素,去补充,大到道的境界,不仅仅局限在书法里,生活中、文学中、哲学里等等的感悟都可以融入进来,牛的争斗、琴的婉转、水的至刚至柔、春天柳条的婀娜多姿,少女的唯美身材等等都可以为自己的书法风格带来启发。
如何简单快速评价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水平?
如何简单、快速评价一件书法作品的水平?我认为从两大方面来观察:一、风格,二、落款。一、风格包括: (一)韵律。(二)章法。(三)结体。(四)用笔。(五)用墨。二、落款包括:(一)上下款之间的关系。(二)印章。
一、风格,指作品的整体艺术特征。它有哪些种类:1、豪放,2、秀丽,3、稚拙等。1、豪放的有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四帖》。
2、秀丽的有王羲之的《兰亭序》3、稚拙的有金农的楷书。
(一)、韵律,对线条来说,是由用笔和用墨构成的。在这里举两种:1、清淡,指线条和用墨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清静、空灵、淡泊之趣。如八大山人的作品。
2、意态,指线条富有浑厚、凝重、苍拙等特征。如颜真卿《祭侄稿》。
(二)章法,指一行内字与字之间,要有呼应关系;行与行也要有照应关系,这样做到行行兼顾,直至整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结体,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长有短、有方有圆等矛盾关系。如王铎的行书对联。
(四)用笔,看是否有用笔,有,就可称为书法,具体看起笔、收笔、及转折处。否则,就是写字,就没有必要花时间看了。如智永《真草千字文》。
(五)用墨,指墨的着色程度,比如浓淡枯润等。用墨的最高境界:浓是枯,干是润。
如王铎的作品,《杜甫五言诗》部分。
二、落款,(一)如有双款,上款授书人,位置高于下款书写人,以示尊重。字体,要晚于内容体。(二)印章,小于落款字体。(一般的情况)
所以,简单、快速评价一副书法作品的水平,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大处从风格,包括章法、结构、用笔,韵律包括用墨、线条等方面研究。小处具体落实到落款、印章。
如何逐渐学会文学鉴赏?
关于文学鉴赏的学习,站在作者的角度,换位思考。
情景带入。学习一篇文章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作者;其次,需要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用怎样的心情倾注在文章中。每个人说话或者做事之前心里都会有计划,这件事应该怎么做或者这些话应该怎么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读懂作者才是知道作者写作意图的重点。
自我带入。读懂了作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接下来把自己和作者互换角色,把自己放在作者写作和当时的情绪氛围下,让自己来替代作者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胸臆,看看自己和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什么地方不同,有哪种微妙的情感是自己没有体会到的?
情景再现。《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是鸭先知,而不是别的动物或者植物先知?因为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常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水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索。
自我感受。我们每学习完一篇文章,除了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之外,还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读懂作者很重要,在作者之下表达自己同样重要,理解作者,表达自我。因此,我认为这就是文学鉴赏的要点。
康有为的书法好在哪里?
清代的书法,早期崇尚帖学,受帝王影响,赵孟、董其昌书风大盛,时至晚清,文人学士多开始致力于金石考据,尤其是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倡导下,形成了尊碑抑帖之势,碑派书法大兴,一改此前风靡的柔媚书风,转而向雄强刚健之风发展,那么康有为的书法到底好在哪里呢?
康有为的书法具有篆隶笔意。
稍微简单了解一下康有为(1858—1927)字广夏,号长素,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贡献卓著,他提倡碑学,呼吁书法创新,说到书法创新,人们对康有为又持有不同意见了,晚清是一个文化出现剧变的时期,自然书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或许康有为也在学习欧阳修,认为“书法不能专仿古人”,
我们都知道,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明代尚态,清代乾隆以前为“帖学期”,乾隆以后为“碑学期”,即便如此清代书法还是有模有样的,直至到了清末,康有为呼吁书法创新开始,几千年的书法就开始走偏了,确切的说,康有为将碑与帖融为一体,你说这是创新,又像是在复古,你说是在复古,可又“碑贴一体”,
所以从康有为自身的书法观念来理解分析,可以稍微得知,康有为的书法是带碑学中的篆隶笔意的,只是他自己不承认自己的书法是在复古而已,他的所谓书法创新让人难以理解,其书法看似起笔浑圆,行笔重按,收笔老辣,转折处皆圆转直下,长撇大捺,气势开展奇宕,
但有人认为他的字带有虚张声势的“霸悍”之气,线条没有质感,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当然了,委婉的说是具有篆隶笔意的,并非一无是处,开篇就提到了,晚清书法是“尊碑抑帖”之势,这样又可以理解,康有为的书法创新还是围绕古人的碑学与贴学基础上,传统文化底蕴还是保留住了,不像当代书法创新的“出阁”了,毫无笔法、章法了。
关于【书法鉴赏讲什么课】和【怎样点评书法写的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