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明朝有什么书法,明朝晚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是怎样的?
明朝晚期的时候,国家内部政治斗争,文化斗争日益尖锐,社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统治者肆意收取税赋,百姓怨声载道,阳明心学这时兴起,王阳明号召追求个性解放,恰逢外敌入侵,外来的军事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心中日益苦闷,这时逐渐衍生出一系列狂放不羁的文人,书法逐渐向狂草方向发展,狂放不羁成为当时世界主流。至于篆刻艺术,明代篆刻艺术逐渐发展为巅峰时期,官印与私印逐渐分离,不同的人各具特色,特点各不相同,因此诞生出诸如汪关,苏宣等代表人物。
如有帮助请点赞呦~
如何选择毛笔宣纸?
对初学的来说,练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没必要去购买昂贵的狼毫笔。我个人的建议是先买普通的兼毫笔练习,这不是省钱的问题,而是适应各种毛笔书写特点的一种体会。如果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时间久了,能用一支劣质的毛笔写出好的书法,那么笔对你来说已经不是障碍了。
我们一开始练字就用狼毫笔,由于弹性好,笔锋聚拢效果好,所以写字的时候用笔书写比较省事省力。好的毛笔也可以给我们写书法的时间和精力在细节方面做的不那么费心。
相反,如果你初学时就用羊毫笔来写字,那么,必须要适应养好比柔软细腻的笔尖,如何在纸面上做到行云流水。不管用哪一种毛笔,都要注重毛笔的保养,用完之后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毛笔的毛脱落。
我们在选用毛笔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一下各种毛笔的基本型号。毛笔以笔缘大小,分为小楷,中楷,大楷,大一点儿的就是逗笔,直笔等。笔尖又分为长锋,短锋,中锋笔等,选毛笔要看“四德”,即尖、齐、圆、健。尖就是指笔好聚拢时,笔头尖锐。齐就是指笔毫散开,内外毫尖齐平而不长短不一,圆就是指笔毫丰润饱满,健是指笔毫挺拔有弹性,易于聚拢。
对于初学者来说,刚入门学习书法,尽量的就是选一些相对便宜的兼毫加健毛笔。
学习书法入门宣纸一般的选生宣和熟宣,练习书法是最好的。如果练书法有一定的功力,生宣吸墨性强和湿染性的特性相辅相成,用生宣纸练书法能够体现出不一样的韵味儿,能够增加书写的力度,让字体看起来比较丰满。而熟宣可以用来练习小楷写出来的字体更加清秀典雅,我建议初学者入门学习书法,选最好的纸张就是熟宣纸或带有田字格普通的纸张也可以,因为这种纸张容易掌握墨的湿度,不吸墨,在练字的时候容易掌握好每一笔的写法。
书法有笔法,结构,章法等三个基础组成部分,学习书法一般都是从楷书先练起。俗话说得好,要想飞,得学会走,然后再学会跑,然后才能飞。学习书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先从楷书或隶书,其经过长时间的临帖,掌握一定的笔法,学会运用方法技巧之后尝试练习行书,再后来练草书。
初学者,我建议先学练楷书,一般的临帖最好的书法《北魏郑文公碑》褚遂良《大字阳符经》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颜真卿《勤礼碑》等
蔡京的书法水平如何?
谢谢大家讨论“蔡京”这个有争议人物的书法。我是千千千里马。我来说说蔡京的书法。
我们已经有几个答主讨论蔡京了。不外乎这家伙就是一个奸臣,书法还不错。但是,也有一些朋友说,不能因为蔡京是奸臣就说他的书法不好,我们要“公平、公正”的说蔡京的书法。
蔡京书法作品我觉得。我们一些朋友可能在表达上是有一些模糊的。
蔡京童贯,这是历史定性的“奸臣”人物,这是不能改变的。
如果蔡京在书法上还有一点称道的地方,那也不够改变他是历史上的“奸臣”的地位。这是我们要清楚的。
那么,蔡京是不是宋代大书法家?我看,他的书法成就没有那样高。
蔡京是学习唐代颜真卿的。我们现在看他的书法,不见得有什么创新,也不见得有什么大的历史影响。
说实在的,他的书法与米芾、黄庭坚、苏东坡的书法对后世是影响根本没法比。
就是后来的蔡襄的书法,也没法与米芾、黄庭坚、苏东坡这些书法家比。
那么,说到底,还是创新不足。这已经够“公平”了吧?
我们就以二蔡相比,蔡襄的书法也要比蔡京好一些的。
蔡襄书法作品蔡襄的书法法度严谨,笔法秀润。书卷气很浓厚,给人以舒展大方的之感。
蔡京的书法学颜真卿的朴茂雄健一路,这是与蔡襄的秀绝不能比的地方,因为,书法没有因风格不同而比高下的。
书法的功底如何,就看笔法布局了。
从笔法看学养,从布局看胸襟学问。蔡京的书法,往往失笔不少,这是书法家最忌讳的地方,也是功力有限所致。
所以,那种认为蔡京书法多大事的人,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其实,由于蔡京的权势地位的关系,他的书法被社会收藏较多,所以名气大。假如,把蔡京与米芾、黄庭坚的书法一比,我们就看得出来,他的书法从气韵到仪态笔法哪里是人家的对手呢?
何况,把他与青睐他的宋徽宗书法比一下,蔡京怎么比得上宋徽宗?
原因很简单,蔡京的书法自己的风格不是很明显,也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特色。是蔡京的书法,你只能呵呵吧。
米芾书法作品与蔡京同时代,也曾经与米芾齐名的书法家还有一个叫薛绍彭的,他还是一位大收藏家。他的书法学二王,也很有成就。但是,也没有成为宋代的四家之一,甚至籍籍无名。
所以,对有历史影响的人物 对他们的要求是严格的,不论你名气多大,最终还是要拿作品作证。
薛绍彭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古代书法原字是小的?
为什么古代书法原字是小的,而现在都是练习大楷?
宣墨作答:
现代人学习书法一般都写大字,像举办各种展览,单位、家中悬挂的书法作品一般都是大字。而这样大的字古人却很少写,像《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等名帖,在古代来说都算是大字了。而我们在临摹乃至书法比赛中,都是成倍乃至几倍的扩大。像书圣的尺牍字就更小了。什么原因呢?
愚以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人写字的实用性,习为所用。其目的是用,况且古代纸张短缺,且价格不菲,能把问题交代清楚,达到了写字的目的足矣,得省且省,当然是越小越好了。而现在人习字,其实用性是越来越少了,以参加比赛,悬挂示人为目的,看起来美观,养眼,讲究一个视觉冲击力,字越大越出效果,所以就越写越大了。
再则写字姿势不同,也是造成字越写越大的原因。古人写字一般都是盘坐在桌前,大都习地而坐,写小字舒服,而现代人都是高桌子低板凳,甚至是站着书写,当然是大字得劲了。
字由小到大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并非现代人的独创,明朝之前无大字,最大不超过十公分。最早写汉字,像甲骨文及后来的汉简等,一般都不超过一厘米,到了晋隋,其字稍大了些,但就连王的《兰亭序》也不过1~2厘米,个别稍大,亦不超过3厘米。到了唐朝,字就逐渐发生了变化,大字能写到5公分左右,可见,字的大小并不是我们现代人一下子写大的,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写越大。
但我们在临帖过程中最好还是尊重原帖,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初学者不习惯,最多放大不超过一倍就行。若写得太大,不利于自已习书的发展,难以掌握其疾、徐的变化,腕部力量难以发挥出来,以后再想写中、小字就难上加难了。
我的回答不知可否,真切希望爱好书法的师友关注参评,共同进步。
谢谢!
关于【宋朝明朝有什么书法】和【明朝晚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是怎样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