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帖是什么,为什么有人说读帖是学习书法基础的基础?
读帖是高级阶段的必修。对提升书法认识,加强形体构造,悟通笔法运用,是单纯的临帖所不可能替代的。
初学者的基础,是手的训练。把一本字帖拿去给一个初学者读,没有用。因为他还不具备读帖的能力。就算悟性很高的人,能看出笔毫的运行轨迹,但由于手不能达到心中的境界,理解了,却不能运用。急躁的人说不定因此而对读帖产生怀疑。把读帖当成欺罔之言,不再读帖也是有的。
读帖是基础的提升。很多人总爱谈自己取不到进步,是到了瓶颈期。咱先不讲什么是瓶颈。取不得进步的原因,一是练习方法不对,一是用功不足。初学者头三年,只要把手训练稳定了,笔画的起止弄清楚了,算是有了初步的基础。
书法的学习不复杂,但会耗费很长的时间。技艺的磨练需要精雕细琢。不是给你一个正确的方法,立马就能写出合乎法度的点画来。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基础的基础,是手的掌控能力。手上有了对毛笔的自如运用,进一步的提高,就需要对心智的训练。心智的训练,就要依靠读帖来完成。
读帖是对字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对同样的笔画在不同的字中的应用。点画向背,揖让收放,轻重缓急,顺逆承接……把你能够在字帖中看到的东西记住。在书写时,便把读过的东西释放出来,这就能意在笔先,心中有形。
学书法临帖多久换贴比较好?
集中精力于一个字帖,从对临到意临,再到背临,如果封闭训练心无旁骛,一般3个月至半年。但并不是从此不再关注这个帖子,而是需要不断的回来,加强记忆及其用笔。
学习书法是不是一定要临古帖?
谢谢邀请!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科。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不同于一般的写字。它是有法度和标准的。
学书法必须要临摹的。因为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
有位画家曾经说过:“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学习别人的,打出来,就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一切的创新源于模仿。
临摹是一种思索、一种比较、一种记忆。不光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一定基础之后还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度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新!
那什么是临摹?临摹有两层意思。一是临写,二是摹写。临写分为对临、意临、格临和背临。对临就是把碑帖置于案边照着写。意临就是在理解古人用笔之后用手指临空比划,加深理解。格临就是在画有各种格子的纸上照式临写。背临就是把帖收起来,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
摹写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写,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还有一种是“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面填写。
临摹不是整篇眷抄,不能全线出击,要逐一突破,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前要先读帖。读帖胜于临帖。只有看得准才会临得像。从读帖中领悟,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读帖要仔细,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都要牢记于心。
临帖时应该以点带面,选择一些易写的字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事半功倍!
总之,学习书法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摹写可以得其结构,临写可以体会古人的用笔。临摹中要多看,多读、多思、多悟、多琢磨、多比对、多总结!力求神形兼备!
临摹就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书法中的临摹是学习和继承的手段。这种继承与借鉴就是为了创新!笔者学习书法30多年,无师自通,篆、隶、草、真、行五体皆能,无论严寒酷暑,每天仍然坚持临摹。因为我深知,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积累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量的铺垫!
书法结字?
一、永日、永夜都是比较文艺的词汇,一般在古诗歌里使用。现代诗歌里一旦出现,整句话都被带入文言简洁而优雅的意境里。在这里永字表示有别于一般的绵长,甚至有过于长久的意思,暗示我们需要做出某种应对。
永的本意是“水长”,引申为广义的长。这个字来自“水”,篆书的写法显得更加悠长、宛转,也颇有水势那种莫测的意味。
按照《辞海》和《辞源》的解释,“永”字分别通“咏”和“詠”。如此权威的辞书怎么会有不同的解释?经查台湾教育研究院《异体字字典》(网络版)可知,原来“咏”是“詠”的异体写法。
这个字在《古汉语通用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里注为:“曼声长吟;歌唱”,其实还有抒怀的意思。我们略有耳闻的是古人对诗词的吟哦和吟唱。
《书经(<尚书>)舜典》有这样的表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即诗是抒发胸中块垒和志向;歌则是舒缓地长吟;高低五声音阶(宫商角(决音)徵(指音)羽)根据歌咏的需要安排;六律则是配合、应和声调。这就是古人从写诗到声律配合吟唱的自然逻辑。
二、“永”的归纳
1、王羲之《兰亭帖》里第一个字儁拔、优雅,给全帖定下灵动、自然且真诚的基调。古人讲楷书和行书的“永字八法”最早也是从这个“永”出发,在此基础上把点、横、竖、钩、提、撇、短撇和捺分解开,每个笔划讲要领,它也由此成为汉字书法一个最为核心的字眼。
一点必须昂扬,这体现在落笔的角度、下按的力度和回转锋势的轻盈自然;横在“永”字的行笔只是顺势坚实地落笔,并转折进入竖划;竖略左弯且运笔须坚决有力,以期取得势能;钩不宜张扬。
一提要和上面的横保留夹角、力度轻盈;一撇顺势自然带出;短撇更加轻盈,凌空轻啄,指向比左边偏下的位置;一捺从略下方沉着、坚实地带出,笔端轻轻自然提起。
每个笔画都练得纯熟以后,写别的字也会优雅、轩昂。
2、智永也成“永禅师”、“永师”。上图从智永开始的几个都是草书写法,《真草千文》这一个结体有力、运笔老辣。
目前可见的智永《真草千文》书帖只有唐代流传至日本的《东大寺献物》这一版,实物呈折子状,一真(楷)一草相间,四列一帧,装裱在每一页的正中间;墨色浓重,纸页泛灰黄(灯光下拍照显黄,不同于唐代流传到日本的《丧乱帖》的深灰色);书法结体雍容儁拔,运笔老辣厚重;只是囿于题材所限,篇幅内不是一气呵成,而是每个字各成体系、有一种特殊的节奏感
关于【书法中帖是什么】和【为什么有人说读帖是学习书法基础的基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