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书法的道理,我们如何才能感受书法的味道?
作为国粹之一,中国书法是唯一一个年代久远且传承没有断代,流传范围最广,资料最丰富,群众基础最雄厚的艺术品类。两千年来,有多少书法家痴迷书法,废寝忘食,矢志不渝,有多少喜欢欣赏、收藏书法的人演绎出数不清的传奇书法故事。书法,这个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在书法学习中,我们又该怎样感受其味道?
1、感受单体汉字之美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字,其形美如画,其音美如歌,其意美如诗,凝视汉字,您会感觉得到,横平竖直,皆为民族风骨,撇捺飞扬,乃是华夏血脉。正是基于一个个单体汉字之美,在千变万化之中,无穷排列组合,形成壮观、华美的中国书法艺术体系。
永字八法
2、欣赏文字内容之美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本是为了利用汉字更好、更快、更美的传播知识、传递讯息而生,因此书法的味道,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文字内容。通常人们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定会自觉的去读书法的文字内容,去理解书法表达的含义及境界,这种朴素的行为正是欣赏书法味道的基本途径。因此好的书法首先是光明磊落的、可以辨识的,至少拥有书法功底的圈内人是可以辨识的。在中国书法史上,即便是张芝、怀素的狂草,只要静下心来也能通读全文。
王献之书美文《洛神赋》仅存世十三行
3、感受书法意境之美丑的书法千奇百怪,美的书法却大同小异,她们一定是第一眼看上去就感觉非常亲切自然,你会觉得心情愉悦、放松,如觉春风拂面,如闻林中鸟鸣。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美感,会给人压迫感、窒息感,甚至厌恶感,现如今一些有悖于书法常识的异类,如钢丝球书体,射墨等等,他们缺乏的正是这些书法本该有的美的味道。
4、品鉴传统艺术审美中国书法艺术已经在千百年发展过程中得到反复锤炼,形成了许多传统审美要求,比如笔法、结体、布局、落款、钦印等等,有的要求虽是经验性的东西,但一定是书法前辈的真知灼见,比如起首字写法、钦印位置、印章形状和数量等等。最美的书法作品必须接受严苛的审美要求,决不能肆意妄为。因此,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还可以从这些细节去品鉴、感受书法规则的美,体会前人总结的书法宝典的味道。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感受中国书法的味道,但从以上四个方面还不够,努力提高个人修为也必不可少,包括文学、历史素养、品德素养、书法素养等等。这就是我给题主的回答,希望能够对题主及各位看官有所帮助!随文附上我的两幅作品,请大家不吝指教一二为盼!
带给我们怎样的书法启示?
米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同称为“宋四家”,虽然他在文学领域中的影响力没有苏轼和黄庭坚显著,其传统功力也没有蔡襄那么深厚,但是他在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方面堪称是“宋四家”之首。
苏轼、黄庭坚两位书法家可谓是文学家中的书法家,而米芾则可谓是一位十足的艺术家,无论是从他的作品艺术表现力方面,还是从他对书法艺术的狂热追求,抑或是他学书史中的佳话轶事方面,都无不表现出艺术家那种独特的气质。他有着独树一帜的学书心得,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别出心裁的书学思想,启迪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书人。
《蜀素帖》是米芾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的九月应当时任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之邀,去太湖近郊的苕溪游览时所作。米芾生性风流倜傥,喜欢游山玩水,吟诗赏石。此次出游使他遣兴抒怀,于是赋诗数首。
在他临行前,好友林希取出珍藏二十多年的蜀素一卷,请他题写诗文,米芾信 手而成,就是保存至今的《蜀素帖》。米芾自幼学书刻苦,虽然当时只有37 岁,但他的书风特点和书学思想已基本形成,在这幅作品中他的书学思想与艺术风格有着恰如其分的融合。
在米芾的诸多书论之中体现着他“尚趣”的书学思想,而这“尚趣”的书学思想中又可以具体分为真趣、雅趣、兴趣三个方面,这在他的书论和《蜀素帖》中都有所体现。
何为书法之道?
答何为书法之道,先答何为书法,才能知其何为道。
那么要怎样能够快速地了解书法呢?要论起书法来,可能九天九夜也说不完,毕竟它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和精髓,在此论述也只能说个一二罢了,这也许就算是书道中的冰山一角了。
那么下面就本人对书法的理解来作个简单的陈述吧:
从表面字义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 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一、从书法的维度看书法:1、书法的演变
书法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它具有很深玄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开始,甲骨文到金文,金文演变成大篆,大篆再到小篆,小篆到隶书,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就基本定型,在书写时,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世代的人们所喜爱,甚至连许多国外的人们也喜爱这们艺术。
2、书法的载体
书法,是在纸上或锦上或帛上,靠我们右手执毛笔,沾上磨好的墨水然后运用臂力和腕力在纸上写下的字的痕迹,笔法有点、横、竖、弯、勾、撇、捺等多种形式构成,故也有称书法是构成艺术。写一幅书法必须要用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写好后,要题词留下作者的名字年月等,然后盖上刻有作者的有个性的印章,即算完成一幅作品。
3、书法的流派
书法,是人写出来的,必须得靠人把学识、智慧、阅历通过千锤百炼的手表达出来、写在纸上面。有人即有名。书法,在中华大地上已走过了几千个春秋了;必然会产生无数的书法家和各种流派。
不同的书体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书家代表,这一下也数不来。但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有如下:
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人。
二、从书法的历史看书法:1.上古时期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没有产生文字之前,人们利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忆。
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的叫仓颉。相传是黄帝的史官,曾把文字进行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文祖仓颉"。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贾湖刻符: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刻符,这些符号是一种文字。
双墩刻符:7000多年前的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是汉字源头之一。
半坡陶符: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符号,其中一些是数字。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西周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2.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各自为政,文字区别很大,出现了风格各异的地域色彩,给各国之间的交流带来很多困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整理,删繁就简,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背面刻秦二世诏书。是小篆的代表作。
秦朝时期的“小篆”,比以前简化了许多,但仍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隶书。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被称之为——“秦隶”。
3.两汉时期书法
隶书十分盛行,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
4.魏晋南北朝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各书体成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楷书
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
A\草书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是篆书演进到隶书派生出来的书体。是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亦称“小草”
B\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体,行书没有楷书那样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难识别,是大众喜欢的字体。
5.隋唐五代书法
晚明董其昌评价: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唐人尚法指唐代书法法度严谨,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的气派和开拓精神,具有力度美。
草书是一部文书俱佳的书论著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文采相称,才能成为君子。此语出自《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又有些华而不实。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大草又称狂草
6.宋代书法
董其昌:宋人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重个性,特别强调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范仲淹此帖书法,清瘦之中流转圆润,法度严谨,古意盎然。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米芾 精通前人的笔法,时人称他是”集古字"。但他扩充古人笔法,成为自己的面目,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
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之一,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使用。
“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楷书变化而来。方方正正,古朴端庄。
7.元代书法
忽必烈翦灭南宋,书法总的情况是”尚古尊帖",宗法晋、唐。文化上被汉化。
8.明代书法
朱元璋建立明朝。明代书法大概分为三期。“台阁体”流行朝野;祝允明、文征明为代表。
明朝时期帖学和行草书盛行;代表人物有董其昌、徐渭、张瑞图等。
9.清代书法
满清入关。书坛前期以王铎、傅山等明代遗臣为代表;碑学强盛,与帖学平分秋色;帖学衰落碑学代之,篆隶,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
除夜新开五色云,飞仙欸乃玉楼闻。赤曇雯素衣灵汉,不是怀中匹锦文。
10.新中国时期
为了适应新时代出现的各种美术和宣传版报的需要,就随时代出现了综艺体、镂空体等多种美术字体了。
综艺体是黑体的一种变体。特点是笔划更粗,尽量将空间填满。
镂空体是一种只写轮廓,里面留空留白的一种字体。
三、从书法的技巧看书法: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从古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经过那么多代人的锤炼,得出数不尽的经验和技巧。下面就采取一部分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技巧奉上给大家:
那就是书法的九势:
书法九势指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为汉代书法家蔡邕对书写中行笔技巧的总结,是不可多得的经验之谈。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原文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四、从书法的名家看书法:1.兰亭序(王羲之)
2.中秋帖(王献之)
3.颜真卿书法
4.张旭书法
5.郑板桥
6.刘 墉
7.唐伯虎
8.苏东坡
9.赵 佶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每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也是不尽相同的,更随着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地完善中。
有人说,中国书法是“世界唯一艺术”,说的就是在书写方面都已成为了世界独特的一门艺术,而其他国家是没开这种先河例子的。这足以说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书法的魅力了。
嗯,就写到这里了,大家也基本对书法有个了解了,了解了书法其中的玄妙之处,那其中书法之道也就就缝纫化解了吧。
也许你有更高的见解,来分享学习吧。
好了,本期就到这吧,我是春枫文艺,请多多关注我吧,一起来交流一下,学习一下。感谢您的关照!
毛笔字背后的哲理?
书法提倡骨力, 谈清刚,遒韧, 这样的美的渗透力, 比任何说教和提倡都显得更有力量。 因为它让一个人从精神深处去认识这种力量, 潜移默化表现为行动: 为人无媚态,为言不阿谀, 为事不半途而废,能矢志不移, 就是这种力量由内而外的显现,
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渗透对社会所起到的精神净化作用远胜于一切政治说教和艺术形式点缀。
关于【如何理解书法的道理】和【我们如何才能感受书法的味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