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客体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家的风格?
艺术家的风格,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审美理想。艺术作品都有者缺一不可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中所必有规律性的创作方法,具有反映时代在召唤的新风尚,它能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改变人们思想上的旧观念,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不同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不同题材的艺术风格,是每个艺术家个性风格所创作的题材丰富的艺术作品。每个时代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的作品,表现出每个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个性风格。例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绘画作品中,擅长创作以骏马奔驰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所表现出每个时期的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平建设时期,不同风格的骏马奔驰的艺术形象,表达出画家思想情感的艺术风格。
二、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是由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个性风格所决定的。艺术风格是体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艺术特色所表达的审美理想。艺术作品没有艺术风格,就是平庸乏味和华而不实的作品,并且没有艺术价值,就不能成为艺术作品,所以艺术作品就是以艺术风格体现出艺术价值。
三、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以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个性风格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的风格,是表现出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体现艺术家创作中,所付出的辛勤汗水而获得艺术作品。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时取决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不但是精神上的愉悦,而且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谢邀。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简单化成为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这个去做,或者进一步者认为不但“知”限制“行”,同时“行”致“知”,这种理解思路就有点“克己复礼”了,虽然也是对先秦儒学的回归,但是这并不是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早已经是相差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么大的异化归功于西汉董仲舒和宋初的二程一朱。
当然,最重要的是宋儒。是宋儒将儒学从经学变成了一门哲学。二程一朱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王阳明发扬光大),而传统的经世治国的经学就变成了一个偏门——事功学。
宋朝是儒学的一个高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宋朝实际上是大儒们通过吸收道家、佛家的思想理论、方法把儒学哲学化的一个关键节点。而哲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宋儒提出问题,却还没来得及解决,就灭亡了。
到了王阳明这里,才真正解决了宋儒提出的问题,让新儒学(王学)发展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
宋儒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宋儒主要是以本体论为基础来讨论修养论。宋儒的本体论,概括而言就是“万物一体”,认为万物并非独立的个体,在内在本质上属于一个整体。这和道家的“道”,佛家的“空”非常类似,但又有区别。
但是他们知道万物一体,可是这万物一体的内在本质到底是什么?宗教归于神,科学归于阴阳五行,哲学归于心。即唯神、唯物、唯心。同时由于对本质的认知不同,导致本体论基础上的修养论也无法统一。宋儒提出“天理”,“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即恶的对立面,儒门修身者需要去除人欲,保留天理。但是到底该从内心还是外物去“格物致知”,存“天理”,儒学大师们各说各话,并没有一致的解答。
王阳明解决了问题。王阳明解释天理即良知。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因为有“私欲”的隔阂,表现出不同于“天理”的状态。他说的“致良知”就是“去私欲”的过程,如果没有“私欲”在,就不存在万物的区别。这样就解决了本体论的问题,其实这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何其相似,所以我们有时候感觉王学充满了禅机。实在是他吸取了各家所长,解决了儒家当时的根本问题。
在“致良知”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他的修养论的核心就是“致良知”,而并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并非是一种修身方法。
“知”就是去掉私欲的“良知”。行,就是依照“良知”来自然地行事。“知行合一”不是要你去克制私欲,而是完全没有私欲的情况下的一种自然状态。
那要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提出在内心要“诚意”、“谨独”、“立志”,更需要“事上磨练”。 也就是说王学解决修养论的方法不但“唯心”,还要求“事功”,没有与“外物”的交涉,不经过一番苦难挫折,依旧是无法体认“良知”,从而也无法体认“天理”的。
而一旦真正体认了“良知”、“天理”,就自然“知行合一”了。
王阳明的心学不但集合了宋之前的儒学大成,还往高峰更进了一步。这才是他有资格被称为开宗立派的儒学家的原因。
“知行合一”不是告诫,不是方法,而是认识到天理良知后的自然状态。
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内圣、外王、事功、德行,都近乎完美,也充分验证了“致良知”的可行性。
他是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状态。
线条为什么会成为书法文学和绘画的纽带?
【文藏来答】对线的重视,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文化背景绘画艺术的一项重要特征,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线的高度纯粹化的体现,书法以其韵度超绝的风貌,充任了时代的典范,从严正整肃、气势雄浑的汉隶变为真行草书,线条早已成为联系中国文学、书法和绘画的纽带。
中国画的笔墨为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之所在。墨法来源于笔法,墨法之妙全从笔法中产生。渲染与设色不能平涂,此二者也是在使用线条,也需见笔,只是墨色、色彩浅淡,用笔更粗犷,体积更大而已。长短、粗细、浓淡、干湿形态各异的笔法线条与笔法点染,交错纵横,相互交融,使中国画因此更拥有了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特意蕴。
唐 孙位《高逸图》(局部)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也指导了中国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他们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超时空的客体精神通过类相的方法表现在绘画之中,这促成了中国意象性绘画的根本特征。中国画家们利用“线”来构成意象,形成别样的意境。可见,以线条为灵魂所系的中国画也暗示了其之后的发展必然走向抒情写意一格。
在几千年的用线史上,线型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明晰的发展轨迹,创造出了不同的时代线型风格。早期人物画线条的作用主要以“存形”为目的,画家的关注点并未放在线型之上,只是借轮廓线来框定形体,本身并无过多意义。
广西崇左市花山岩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于石器时代的壁画及生活用品上面,主要以线作为表现语言,表现题材主要为日常生活中的祭祀、舞蹈、狩猎、部落战争等场景,造型古朴简洁,如:半坡人面鱼纹盆,内蒙古阴山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等,这些可以理解为我国绘画的雏形。
战国楚墓帛画《龙凤仕女图》绢本墨绘 31.2×23.2cm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和《龙凤仕女图》以流利挺拔的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用墨线勾描略施朱粉。流畅的线条随物象的形体、质地和运动而有粗细、刚柔的变化,充分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秦汉时期,白描作品塑造形象比例匀称,仪态肃穆,线条流利挺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线型的重要转折时期,画家得以从“存形”的侄梏中解脱出来,开始关注线型在绘画中的表现作用,只是这一时期对线型的理解还处于初始阶段,从无规则用线方式的大氛围下,能够画出标准、圆润、持续平滑的线条就是一种进步。
战国楚墓帛画《人物御龙图》绢本水墨淡设色 37.5×28cm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线描绘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在题材上,作品已显露出画家对当代生活的兴趣,肖像画也开始受到重视。技法上既出现了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与之呼应。有名的“曹衣描”便是此时产生的。相传曹衣描是北朝著名画家曹仲达受到当时传入的印度美术风格的影响而创造出的。其线条以直挺的用笔为主,质感沉著圆浑,线条细密工致,紧贴身躯,宛如刚从水中湿淋淋地走上来一样,所以又被称为“曹衣出水”。这样的曹家样与之后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相映辉,丰富了中国画的线描技法。
原文作者:李奕辰
原文来源:《艺术品鉴》2018年11月刊《游云惊龙——中国画中的线》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书法天赋?
有没有书法天赋,可以从三个方面自我审视。
傅小石《羲之爱鹅》
意识方面的天赋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在志趣方面都会有许多的不同,有的爱唱歌,有的爱画画,这很普遍。这些差异,似乎来自于理性的选择,实际上所有理性的选择都是基于人的潜意识的好恶。
书法也是一样,没有对书法本能的爱好就谈不上任何的天赋。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自我审视是不是爱好书法的时候,要非常慎重,因为书法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一时的冲动或随波逐流,说自己爱好书法是不可靠的,动笔学习书法之前,反复的自我确认,我真的有毅力将我的书法爱好进行到底吗?李可染《怀素书蕉》
学习方面的天赋学习书法过程中有没有天赋?最大的表现就是对笔的控制力如何。
很多人认为对笔的控制力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得到,并不断提高,这话不错,但是有天赋的人,需要训练的时间更短,进步更大,这与人的神经肌肉协调性的天赋有关,与你的意识和理性无关。
朱新建《米颠拜石》
创作方面的天赋在创作阶段,天赋主要表现在对美的敏感程度以及自我调整能力上。
也就是说,作为书法创作者,他心中理想的书法美是什么,他非常清晰。为了达到这个至高的境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可以在创作实践中非常有效地总结成败得失,从中找出规律性的、非常个人化的书写创作要诀,使自己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不断完善,最终在天赋的辅佐下,达到自己理想的书法境界。
李老石《东坡爱砚》
历史上书法是读书人的基础技能,但那些书写历史的殿堂级的人物,王羲之、怀素、米芾、苏东坡等等,无不具有超人的书法艺术天赋。关于【书法的客体是什么】和【如何理解艺术家的风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