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书法怎么评价,郑板体是郑板桥的什么?
郑板桥的书法。他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
郑燮练习书法的故事?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最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样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郑燮《行书七绝诗扇》
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但是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最后构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郑燮
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书法被形容成乱石铺街?
大掌柜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分享收藏资讯与知识。如何欣赏郑板桥书法呢?不可否认,正如题主所说,郑板桥的书法的确有歪歪扭扭的特点,但这也是由他本人的经历、当时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来说。
郑板桥其人郑板桥生于康熙年间,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由于他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等人同为扬州人,又都是出身贫寒、生性清高狂放的读书人,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扬州八怪”。
郑板桥虽然参加过科举考试,并在乾隆年间考中了进士,却无心仕途。考上进士他只当过10年的知县,看遍官场的黑暗之后,晚年选择辞官回家,以种田为生,一生未曾与官场之人同流合污,独具文人风骨。
郑板桥
郑板桥书法《节录苏轼答秦太虚书》
清朝初年的书法风气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的清朝帝王为了维持统治,开始尊奉汉族读书人推崇的孔子,并开始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喜好汉族文化的康熙皇帝还特意设立了南书房,请汉族的学士与自己一起探讨诗文书画、讲解经史,因此康乾时期的内廷书法十分流行,此后也影响到了民间的书法生个。
康乾时期的内廷书法,最初以帖学为主。一般文人学习书法,一般是从临摹前人的字帖开始,例如明朝时期的书画家文征明,最初临摹的就是王羲之、王献之和钟繇的书法,此后又将唐朝书法家的笔法融为一体。他学到这些精品书法的精髓后,才形成独特的小楷书法。
文征明早年书法《外舅父岳丈函》
文征明《太上清静经》小楷
清朝初年的文人也十分推崇贴学书法,他们大多学的是董其昌的书法,教康熙书法学习书法的沈荃就是其中的代表。由于沈荃自幼学的是董书,身为他的学生,康熙皇帝的书法也深受董其昌影响,因此康熙统治时期,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的董书成为主流。
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后,开始推崇赵孟頫的书法,这一趋势才开始改变。而到了清朝中叶,贴学开始受到碑学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
沈荃 书法《行书昼锦堂记》
康熙皇帝 行书六言联
如何评价郑板桥的书法艺术?郑板桥的书法,主要有两个特点:
1. 风格特立独行,自成一家。
郑板桥的书法,初看有如“乱石铺街”,歪歪扭扭,实则别具特色。他学习书法时,最初学的是南朝梁书法家陶弘景的《瘗鹤铭》。学成之后,他开始摆脱字帖的束缚,参考隶书、篆书、行草等多种书法,独创“六分半”体书法,将大小、长短、肥瘦完全不同的字体融为一体,看似随意,实则极富节奏感。
郑板桥自创的“六分半”体书法,相比于康乾时期盛行的贴学书法,更为洒脱任性,这也是因为郑板桥本人的个性所致。郑板桥虽为官清廉,但生性狂傲,不屑于朝廷中的官员同流合污,因此终其一生,只当过两次知县,其书法观念也与众不同。他在《论书》中直言自己的书法观念:
“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为吾远祖也。坡书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欹侧之势。”
从郑板桥本人的这段文字来看,他的书法追求的是厚重和雄强,而非贴学书法的规整与秀丽,因此才有了别具一格的“六分半”体书法。
郑板桥(1693-1765) 行书《观沧海》
郑板桥横幅书法作品
2.摆脱了当时贴学书法的桎梏,开后世书法之滥觞。
正如此前所提到的,郑板桥所生活的时期正是贴学流行的时代。郑板桥对当时流行的贴学书法十分不屑,反而更推崇更为雄浑的魏晋碑体。他的书法风格,开启了乾隆年间碑学书法的先河,此后的金农、伊秉绶、赵之谦、何绍基等人延续了这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形成了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的碑体书法。
郑板桥的书法为什么叫六分半书?
“六分半书”是清代郑燮(郑板桥)书法的别称。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 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
这种书体已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1693—1765),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生平以画为第一生命,死后书家名声却高于画家的名气。郑板桥书法,世称之为“六分半书”,书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和别致。
这种创格和变体,一改当时书法界“滑熟”、“媚俗”的风气,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农在郑板桥道情十首书卷题跋为:“板桥先生一代之奇人也。其文奇、其字奇。
观其文,迹其字,而先生跃跃见于纸上。
篆者吾知其为篆,隶者吾知其为隶,六朝吾知其为六朝,真行草三体,吾知其为真行草三体。
若不论其为篆为隶为六朝为真行草,而一以贯之,合无数眷属为一眷属,而其意中并不知有无数眷属,直视为一眷属,于先生外,吾见亦罕。”
清何绍基亦题跋曰:郑板桥“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字傲山谷(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
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张旭)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
而清代才子袁枚亦曾讥笑郑板桥的书法为“野狐禅”,有失“国色天香”的自然之情。
关于【郑板桥书法怎么评价】和【郑板体是郑板桥的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