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投稿哪种书体好,为什么有些书法需要名家评定?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真正的书法名家懂笔法,懂字法,懂章法,懂墨法,且有深厚的书法理论基础和书法功底,并有引领时代书风的能力和书法艺术审美能力,所以,一般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需要真正的书法名家评定。
据了解,书法国展、书法兰亭展,以及各书体的专展,主办方都要成立专门的评审机构,聘请一些书法名家,对投稿作品进行初评,复评,最后决定入展作品和获奖作品。话语权,始终被书法名家掌握着。因为书法名家的说的话是有权威性的。比如:书国展和书法兰亭展,都请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和篆刻方面的书法名家,对投稿作品分书体进行评审和评定。这种做法,一些地方的各类书展也在效仿。
一般情况下,能入书法国展和书法兰亭展的书法作品,都是得到书法名家认可的书法作品。如果书者的书法作品能在书法国展和书法兰亭展上获奖,那你就功成名就啦!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作品入选书法国展的人真的是因为字写得好吗?
虽然国展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入展作品的基本功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也许有少数作品的风格不被大众所认识和认同。
一个人对艺术的认识是有限的,尤其是书法。历代流传下来的碑帖浩如烟海,我们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尽识。因而,那些学习不常见碑帖的作品,不被我们所认识,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一个人对艺术的认同也是有局限性的。当我们喜欢上一种艺术风格,就再难对其他风格有好感。正如唐玄宗喜欢玉环的肥美,就不会喜欢飞燕的骨感。在书法上,我们喜欢了宋代的尚意,就会认为唐代的尚法过于呆板。
国展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从数万稿件中拼杀而出的,但由于每个人的认识和审美不一样,不被所有人认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第十一届国展获奖作品头名为例,欣赏它的人,认为取法高古,尤其对二王行书的笔意精髓领悟较深,对王羲之行书尺牍的形式借鉴得十分自然,技法娴熟,画面清新。
可反对者认为,由于作者写得过于熟练,反而由此落入俗套,随便看一个字组,极像从前人法帖从裁剪下来的,似乎是一件临摹作品,作品没有自己的思想,纯粹是炫技,艺术水准并不高。
由此可见,即便是大部分看来非常不错的、较为传统的作品,也会有不同意见,何况其他?但尽管如此,其技法大家是认同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你想加入中书协吗?
谁不想加入中书协?我想加入,但有人说,我写的字是没临过帖,没高人指点,存属江湖字糊涂乱抹,不堪入目,我再努力!看起来没希望了,虽无望,仍坚持乱涂下去。
书法上用笔和结构哪个更重要呢?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对于书法的笔法重要还是结构重要的问题,不管我们现代人如何看待,反正古人是更看重结构,特别是对于楷书的学习。在这一点上,学习书法的朋友们应该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要随大流。
我们来看看古人的论断:1、清代冯班《纯吟书要》从正面论述: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
2、赵宦光《寒山帚谈》则从反面来说:能结构不能用笔,犹得成体;但若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
3、而清代书法家宋曹的《书法约言》则阐述得更加清晰: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构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
总结:古人对于楷书间架结构的重要性论述较为充分,当然并不是否定笔法;二则有轻有重,有主有次,今人学习书法,可以借鉴。欢迎网友留言参与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关于【书法投稿哪种书体好】和【为什么有些书法需要名家评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