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书法不用笔,已经养成自己的书写习惯?
对于已经养成自己的书写习惯的成年人,如果练习(注:准确地说,应该叫“学习书法”。叫“练习书法”,俗也!)书法这个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临帖。
(上图为卢中南的欧楷)
临帖的目的就是要纠正自己的书写习惯,把自由式的书写向法帖靠近。
前些年的时候,有一个五十多岁学习书法的人,每天坚持临古人的法帖,后来遭到同事和朋友的嘲笑。他的朋友和同事说:临帖是小孩子们的事。只有小孩子学写字才临帖,你都几十几的人了,还像小孩子一样临帖?听到同事和朋友的活后,他也没说什么,只是哈哈一笑,然后继续临帖。
(上图为中州耕牛堂主临的汉《礼器碑》选字)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临帖不单是小孩子的事,成年人学书法也是要临帖的。如果不临帖,能学好(练好)书法吗?不能!是永远不能练好书法的!
做为一个成年人,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天天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更多的时间临习古人的法帖,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己的书写习惯。不过,现在想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也不迟,只要坚持临写古人的法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就能把书法练好,甚至还能练出名堂。
(上图为中州耕牛堂主临的汉《曹全碑》选字)
关于成年人临帖,应该是有优势的,只要静下心来,戒掉浮躁,耐得住寂寞,并做到持之以恒,用上三五年功夫,就会彻底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的。
成年人练书法,临什么帖呢?这个要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但有一点须向题主说明,练书法临帖,还是要“取法乎上”的好。既然想学书法,就要临习古人的名碑名帖。
如果题主喜欢楷书,推荐临习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
(上图为欧阳询的《九成宫》局部)
如果题主喜欢隶书,推荐临习汉碑。
如果题主喜欢行书,推荐临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如果题主喜欢草书,就临“二王”的字,也可以临《书谱》和《怀素小草字文》。
如果题主喜欢金文和小篆,就临《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和《峄山刻石》。
总之,先选自己喜欢的一种书体,一个帖子,专工之。
(上图为中州耕牛堂主临的魏碑)
它对学习提高书法水平有多大帮助?
谢谢悟空邀请!
1.笔在最开始的位置是垂直于字的中心位置,
2.而写笔画的时候笔是从中间移动到其他位置,
3.写完一笔需要收回来…笔画基本都是左右和上下,
4.自然的书写动作而已,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5.难的事情是,动作虽然是如此,而书法是把字写得美的方法,有美感的形神兼备是需要认真学习探索,
6.笔画之间的运笔动作需要一气呵成,就有了收放-一字之中只有一笔是放的…而且是放中有收…不泄气,才会气韵流动…
7.一笔之内运笔轨迹…小圈,一字之内运笔轨迹…大圈
直接从行书入手学书法?
先针对楼方的问题,谈点我个人的浅见。
楼主问:直接从行书入手学书法,能行吗?(这里先假设学习书法的人就是个“小白”)
我的回答是:绝对不行。
原因如下:
一、初入门书法学习的朋友不识笔、墨、纸,心中没有对书法书写的一个完整系统的基本认识,上来就写行书,那只能是“照猫画虎”,描字而已。而且这样学习的时间越长,越会觉得进步缓慢,有的人十几年停止不前。其表现就是,临的字“外形看着有点像”,近看仔细端详,则笔笔有误,行书中的行气、字势、字与字之间的笔断意连之韵味,全都没有!假以时日,学习的时间越长,自己书写的毛病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变成“固疾”,练上十几年,基本上就是再以不可能回归正途了。
二、了解了书法史,你便知道行书并不适合初学入门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从出现到发展,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之初,建议所有的有志于书法学习的朋友,可以先看看相关的典迹,如《中国书法史》《中国古代书论》等书。了解中国书法史,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上认识“中国汉字”在书法领域里的演变发展规律。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中国书法字体发展的简要历史:汉字据传由“伏羲”八卦的象形符号而来,后由仓颉统一了文字书写的符号规范。早先中国人没有“字”一说,那时候对字人们称之为“象”,这是最揭示中国汉字本质的一种称呼。“象”,既可以理解为象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观思想领域对自然世界的一种主观意识想像。这一概念非常重要,后来的书家,在创作作品或是撰写书论之时,均以自然界的外物来形容好的书法线条,例如卫夫人所称“侧(点)如高山坠石,勒(横)如千里阵云,弩(竖)如万岁枯藤”。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好的书法作品,其线条一定是如自然界之中的万物。这是判别(创作)书法作品的一条很重要的标准。
周朝之时,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发明了统一的大篆字体,后世称为“篆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写法都基本参照“篆籀”的规范进行书写。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为了执行“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书法字体也因此一统,秦朝的丞相李斯统一天下书体,并在秦文字的基础之上发明了“小篆”(即是今天俗称的铁线篆书),篆书一体,是书法五大书体中最早形成规范的一种字体,其影响一直延伸到清朝都没有绝迹。
秦朝末年,有些狱中小官(亦称“小隶”)在同级别之间传递信息,为了增加书写速度,发明了“隶书”,这是早期隶书的雏形,此字体虽然出现在秦晚期,但当时并没被官方认可。到了汉代,隶书才正式成为官方认可的书体,因此汉代才兴起了隶书创作之风,此时的隶书由汉简书写样式,逐渐发展到成熟的隶书,并且出现了创作上的高峰,各种不同风格的隶书渐次出现,并影响后世深远。有名的有《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等。
但汉代末年,一些士大夫,为了提高书写的实用性,增强书写速度与个人风格,发明了草书(大草),当时最有名的草圣叫张芝(字伯英),大草出现不久,为了便于认知汉字,章草也在汉朝末年出现,此时的书法字体可以说相对来说具备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风格。
到了晋代,中国书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至今无法超越),一堆书法名家开始大胆创新书写的样式、风格,有名的有钟繇(小楷的集大成者)、王羲之、王献之等。此时,楷书的书写规范已成形,当时写小楷者众,所有的名家无不以钟繇之小楷字为宗。草书也是当时重要的书写字体。而行书此时还在萌芽阶段,当时管行书那样风格的字叫“行狎书”,其实是楷书的快写形式,和今天的行书还不太一样。
最终,由王羲之将行书的书写规范进行了统一,并留下了千古行书最重要的典范——《兰亭序》,同时王羲之还对草书、楷书等写法进行了规范,从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至此,中国的五大书体才最重全部完成演变。
从这儿,可以看出,行书一体,是五种字体中最后才出现的,因此其书写与创作也是最难的(试想,你得有了行书前面的书写实践后,才能进入行书的学习)。
三、入门者当选真(正)书,切不可没学会走,就学会跑
有了前面的知识,我想朋友们就知道,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地方,是要知道从哪里开始学。唐孙过庭书谱里有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后知险绝……”这句话提示了初学书法的朋友,先要知道如何“平正”地写字。
其实,“平正”地写字,就是指初学者应当学习具有这个特点的字体。从五大书体中,我们可以得知,只有“篆、隶、楷”三种书体为“平正”之体,古人也有称其为“正书”。
所以,从篆、隶、楷三体入手,可以掌握书法者口中所称的基本功。
如何选择“正书”入门,可参考笔者曾写过的一篇文章:《书法学习中的“站”,“走,“跑”》,可先关注“楚秋堂”后,找到我主页上置顶的头篇文章即可一读。
三体如何选,全由个人喜好来定。这三个体风格炯异,笔法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三体中,得其任何一体作为基本功的字体,用5-8年的时间打好功夫,那么之后的习书之路便可称得上是通畅无比了。如果没有习过“正书”的经历,你便不可称之为书家,更不可称为书法家。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决楼主心中的困惑了。
有毛笔字基础的人如何练好钢笔字?
写字也好,书法也罢,最基础的支撑是书写技能。无论是软硬笔,能够写得好,都是一种书写技能。软笔和硬笔书法两者之间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独立性。不同之处就在于书写工具本身具有的特性,比如毛笔的笔法、墨法,这是硬笔书法所不具备的,而且在很多书友看来,笔墨之法才是最精彩的,所以有人说“硬笔无书法”。
果如此乎?当然不是。硬笔当然是书法,硬笔本身也具有自己的独立特性,真正驾驭纯熟,也是别有洞天的。那是不是有毛笔书法功底的人,写硬笔就自然而然就会很好了呢?决不可能。我就见过不少国学人士用钢笔写的字,毛笔字还行,钢笔字丑到几乎看不下去。
由毛笔入硬笔,第一道关口是硬笔的笔画。毛笔的勾旋提按,在钢笔字书写上依然有,不过幅度更小更细微,也要求更加精准。写不好就会平头平尾、细脚伶仃,毫无美感和生气。长期写小楷的人,换硬笔上手更快就是这个道理。
由毛笔入硬笔,第二道关口是结构技巧。毛笔字容易形成疏密相间,点画的粗细变化可以实现结字的平衡,硬笔书写就没这回事,需要对结构进行更为严谨的处理。这尤其对于一些毛笔字写得不咋样、却以能写毛笔字傲然自居的人来说,是需要下硬功夫的。
由毛笔入硬笔,第三道关口是风格的生动性。与毛笔书法的孰厚庄重相比,硬笔书法更轻快空灵,用单一均匀的点画写出灵动多变的气质形态,其难度比毛笔有过之而无不及。硬笔字好写,写周正端庄能看并不难,但要写出神气风采,也是需要不断揣摩精进的。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关于【如何学习书法不用笔】和【已经养成自己的书写习惯】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