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什么代表阴阳,书法章法怎样区别形和势?
书法章法里的形和势、左顾右盼、上下承接如果用理论去探讨就非常绕口,甚至越说越糊涂!简而言之书法就是写字,一个字的章法是指字的结构,也就是笔画的相互退让、粗细的搭配、干枯浓淡适中等。一幅书法作品的章法大概就是字的大小、疏密、长短、浓淡等。字的章法谈笔画,作品的章法谈配字(字与字之间的配合);当然,书法艺术功夫达不到一定的水平而去求章法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书法艺术的章法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随意而发,随性而止!以上为个人拙见,仅供参考!顺发习作权当抛砖引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有人说王铎傅山的书法格调不高?
说王铎与傅山书法格调不高,缺乏应有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缺乏起码的谦虚精神。
王铎为明未清初时期书家,比他晚15年出生的傅山是清初书家。在明清时期,此二人在书法史上是不得不提的书家。王铎是降清的明朝大官僚,曾任过南京礼部尚书,精通书法,自幼习圣教序,对二王和米芾书法研习很深,但他似乎没有探究笔法的奥秘,而是更多地在字形、章法和墨法上进行了别具心裁的个性发挥,形成了跌宕雄逸的个人风格。其书法顶峰正是他处于动荡的历史时期,降清后虽位居高官,但处境尴尬,他才得以专攻书法,平衡心态。其书法风格也影响了后来的傅山,尽管傅山孤傲不群,但最讨厌“奴气”的傅山,多少继承了王铎个性的一面,摆脱了技法规则束缚,写出了个性鲜明、恣意挥洒的行书、草书等书体,其为人和书法为后人所称道。
有比较才有鉴别。书法格调的高低必须要有与他人的横向比较,也要把他放在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否则有失公允,未免偏颇!
谢邀回答!
书法印章白文朱文的区别?
书法印章的白文是指在平面的印材上字迹呈凹陷状的形式,钤盖印章在纸上表现出来后,字呈白色,底面是红色。
朱朱印章则是在平面印材上刻出的印是凸出来的,盖出来字迹呈朱红色,底面是空白的。
白文印又称阴刻,朱文则为阳刻。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历来讲究阴阳调和,虚实变化,计白当黑。
书法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有六大特征一,构造特征
线条,是书法作为'字'来表现的基本材料,线条的质量,决定着书法的质量和水平。线条是墨迹的运动轨迹,在书法艺术中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有方向性和不可重复性的书写过程,这个过程与结果是同步产生的,是一次成形的,因此没有重复和进行再次制作的可能。所以也叫做积久之功瞬间完成,可谓厚积薄发。
二,形体特征林语堂曾说:"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
三,音韵特征早在唐代,张怀瓘就把书法同音乐相提并论,认为如果没有"独闻之听",是无法来讨论书法这"无声之音"的。近代以来的学者多持同类观点。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徐悲鸿说:"中国书法......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沈尹默也说:"书法是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历代大家都将书法比作音乐,正是看到了书法中蕴含的"韵律"之美。
四,技术特征汉代以前,"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序》)没谁强调"法"。东汉后期,随着隶书的成熟,写字被称为"书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尊奉老庄学说,热衷谈玄论道,写字被称为"书道"。唐宋以后,技法、法度备受推崇,"书法"一词应运而生并逐渐流行。因此说,自东汉起,人们对汉字书写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实用"功效,而是有了形而上的美学要求。自此,书写技法就成为"写字"提升为"书法艺术"的必经门径。
五,情性特征尽管技法非常重要,但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深艺术,更重要更核心的是还承载着精神价值。
六,自然特征
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曾言:"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表明自然美是书法美的本源。因此书法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可以溯本归元,回归自然,而这种状态就是历代书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所谓归于自然,主要是指在书法作品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见不到技巧上的斧凿痕迹。正如苏东坡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种无意乃佳效果的取得,主要是书家长期有意追求的结果,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象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都是富有"自然天趣"的杰作。
关于【书法中什么代表阴阳】和【书法章法怎样区别形和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