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雍向谁学书法,如何评价三国吴国宰相顾雍?
谢邀。
东吴醴陵肃侯、丞相、平尚书事顾雍是从东汉末年就被孙权倚重的大臣,而且后来又担任东吴丞相18年之久,这样的君臣之遇在三国史上,应该说仅次于蜀汉昭烈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了。悦史君认为,要想评价顾雍,先得大概了解一下他的不凡人生。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顾雍出生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他的曾祖父顾奉是东汉颍川太守。
顾雍小时候就拜名士蔡邕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深受蔡邕喜爱和称赞。
顾雍的才华被州郡发现并表荐,弱冠时就出任合肥长,后来相继担任娄、曲阿、上虞的县长。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讨虏将军孙权领会稽太守,以顾雍为郡丞,代理太守。
曹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东吴黄武元年(221年),吴王孙权任命顾雍为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
曹魏黄初六年,蜀汉建兴三年,东吴黄武四年(225年),阳遂乡侯顾雍在吴县迎接母亲到武昌,孙权亲自祝贺,皇太子孙登也前来庆祝。
同年,顾雍改任太常,进封醴陵侯,不久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
醴陵侯、丞相、平尚书事顾雍在任上时,善于发现人才,与孙权配合君臣默契,而且治家有方。
曹魏正始四年,蜀汉延熙六年,东汉赤乌六年(243年),顾雍病重,孙权令太医赵泉诊断,又拜顾雍的小儿子顾济为骑都尉。
同年十一月,顾雍去世,孙权身着孝服前往祭吊,谥号肃侯。
应该说,在人才济济的东吴,醴陵肃侯、丞相、平尚书事顾雍算是很完美了,悦史君在开屏之前,先引用几段古人对他的评价:
第一,“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忧深责重,志在谒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这是顾雍的继任者临湘侯、丞相步骘,对同僚的评价,他们两人属于同一批老臣,而且共事多年,“社稷之臣”可谓顶级了。
第二,“故丞相雍,至德忠贤,辅国以礼,而侯统废绝,朕甚愍之。”
这是吴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吴景帝孙休对顾雍的评价,“至德忠贤”说尽了品德,而且还把他已经断绝的醴陵侯爵续上,也是很厉害啊。
第三,“三代以下之材,求有如顾雍者鲜矣。寡言慎动,用人惟其能而无适莫;恤民之利病,密言于上而不炫其恩威;黜小利小功,罢边将便宜之策,以图其远大。有曹参之简靖而不弛其度,有宋璟之静正而不耀其廉。求其德之相若者,旷世而下,唯李沆为近之,而雍以处兵争之世,事雄猜之主,雍为愈矣。故曰:允为天子之大臣也。雍既秉国,陆逊益济之以宽仁,自汉末以来,数十年无屠掠之惨,抑无苛繁之政,生养休息,唯江东也独。惜乎吴无汉之正、魏之强,而终于一隅耳。不然,以平定天下而有余矣。”
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评价,不仅大赞顾雍对江东繁盛的贡献,还认为他有“平天下”之才。
悦史君觉得,东吴醴陵肃侯、丞相、平尚书事顾雍确实是被三国历史低估的一个人物,虽然他的事迹与蜀汉丞相诸葛亮比,没有那么花哨,但实际的贡献,尤其是对江东而言,其实略胜一筹。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诸葛亮的知识量相当于什么学历的现代人?
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说先抛开《三国演义》中被神化的形象,实打实的说说诸葛亮的真实学识,然后在回答你相当于现代人学历的问题。
诸葛亮年幼丧父,跟随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生活。叔父不仅是一位官员,还是文化深厚的大学者。诸葛亮的启蒙老师是叔父,从叔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每临大事沉着冷静的心态,为他日后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位真正的老师,司马德徽、字德操雅号水镜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大学问家大学者,司马德徽都交了诸葛亮什么呢?
《易经》乃群经之首,攻读《易经》是必修之课,读懂了《易经》,才能通晓《奇门遁甲》的奥妙。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是多么的困难,接下来学习《伏羲六十四卦》和《河图》《洛书》。
这一系列下来,诸葛亮花了六年时间,学习成绩令司马德徽刮目相看,一个不到十八岁的少年,独自创造了《马前课》,预测未来百试百验,悟性如此之高,实属人才难得。司马德徽高兴之际,又让他研读《孙子兵法》,以及黄石公的《太公兵法》与《战国策》。
熟读兵书不是有效学习目的,主要还是讲究排兵布阵,攻杀埋伏等兵家之道。最后司马德徽拿出一本《鲁班书》,也叫《缺一门》,据说凡是学习的人必占“鳏、寡、孤、独、残”其中一样,里面记载的秘术过于玄幻,又有大型作战器械的制作方法,所以被列为禁书。
诸葛亮跟老师学习到二十一岁时,司马德徽一看得意弟子,如此过人优秀,便对诸葛亮说道:“徒儿,为师也没什么可教你的了,你把老师都掏空了,得了,你游学去吧,在江湖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历练历练还是比较好的。”
第二位老师是他的岳父黄承彦,黄承彦精通天文地理,他会观天识星象之术,排五行八卦阵,懂医术。
诸葛亮又从岳父这里学会了星象学,这时的诸葛亮可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风流才子当卧龙。
一生著作有《隆中对》 、《出师表》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 《便宜十六策》 两部兵书----《兵要》《心战》《兵法二十四篇》。他还是书画高手,通晓音律,制作木牛流马,诸葛弩等。
撇开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不说,他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像这样优秀的人物,历史上不是很多见的。
历史人物评价: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朱元璋: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诸葛亮相当于现代人什么学历呢?
公证的评价,相当于现代的院士,有可能还要高一些,因为现代的院士只限某一领或两三个领域。而诸葛亮政治、军事、文学、机械、音乐、经济、治国、书画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他所掌握的知识,一般现代人很难想象,所以说他是院士学历。
曹操和蔡文姬有什么关系?
大家好!我是酷中国历史的小熙,诚心学习交流,敬请批评指正。
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四大才女之一,不光姿色出众,并且多才多艺,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后汉书.蔡琰传》称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自古才女亦然,蔡文姬一生坎坷。
(《曹操与蔡文姬》剧照)
而曹操是乱世枭雄,文武双全,写的一手好字和好文章。两个人一个是英雄,一位是才女,又有共同的爱好,并且人生中有很多交集。不由令人浮想联翩:两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曹操曾用重金把蔡文姬从匃奴那里赎回来,并将蔡嫁给董祀。后董犯死罪,曹又看在蔡的面子上饶其不死,这绝对是非同寻常的关系!
据说曹操喜欢寡妇和人妻,而蔡文姬这两条恰巧都占了,(她的前任丈夫卫仲道早亡。)
先了解一下蔡文姬
蔡文姬的大名叫蔡琰,文姬是她的字,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今河南开封杞县人,蔡文姬的爹是东汉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蔡邕。第一任丈夫叫卫仲道,丈夫死去便回到娘家。
蔡成了寡妇。历史上曹操有喜欢寡妇的嗜好。
后来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又嫁人了。而曹操还有一个嗜好,喜欢人妻。曹操在连年征战,军务繁忙的情况下,还记挂着被匃奴掳去12年的蔡文姬,并用重金赎回。
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她归汉之前是很矛盾的,因为文姬在匃奴那边是生两个儿子,并且孩子是带不走的。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女人扔下永世生离的亲骨肉而独行千里?故土难离?还是回家尽孝?这些原因一定都有,但恐怕不是全部!
有没有人一辈子离开故土,不再回来的?——有!有没有女人远嫁后不能床前尽孝的?——也有!也许这位才女心里搁了一位心仪的大英雄,再也装不下别的男人。种种原因叠加,才女便归汉了!
值得一提的是,蔡文姬的千古名曲《胡笳十八拍》就是在归,还是不归的矛盾心理下创作出来的,大家不妨一听,也许答案在曲中吧。
蔡曹二人都擅长文学、音乐与书法。一个风流才俊,一个绝代佳人,是否一起在亭中抚琴?在月下吟诗?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曹操的重贤爱才是世人皆知,他经常不计代价将贤才收于麾下,曹对男贤才都求贤若渴,那么对志同道合又天生丽质的女贤才,惺惺相惜一些也就不足为奇了,大家觉得呢?
并且曹操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是好朋友,常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知道好友就文姬一个孩子,将文姬赎回再嫁,给其后半生寻个归宿,也能让好友安度晚年。作为朋友,也算是仁至义尽了。相信蔡家父子对曹操一定是感恩戴德的!
所以,即便是才子佳人惺惺相惜过,相信蔡邕也不会说什么,后人也更不会说什么了。
只是我有一点不明:为什么曹操没娶了蔡文姬,而把她嫁了人?请各位赐教!
本文系“小熙为人人”自媒体原创。
文中图片均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谢谢对小熙的关注与支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有哪些三国谋士的故乡在今天的陕西省?
三国时期群英辈出,产生了大量无论在实际能力、还是知名度上均比较强的文臣武将,那么有哪些三国谋士(高参型文官)的故乡位于今日的陕西省呢?且看寒鲲为您梳理一番:
刘备帐下奇谋之士:法正法正是汉末【扶风郡郿县】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小法仪镇】人,他在汉末大乱之时躲避关中地区因为连年战乱(董卓之乱+李傕郭氾之乱)而造成的大饥荒,与同乡孟达一道南下蜀中,依附在刘璋帐下。然而,刘璋是一个平庸柔和之人,并不能很好地应对乱世局面,对于法正的任用也很屈才(仅仅当了一个县令)。后来,法正与张松一道谋划了【引狼入室】之策,把枭雄刘备请进蜀中。从此以后,法正接连在刘备入蜀、汉中之战两大重大战役中,为刘备出谋划策,立下头等高参功勋,如果说诸葛亮是刘备的再世萧何的话,那么法正便是刘备的再世张良。可惜法正去世得太早,没能辅佐刘备进一步完成霸业。
【下图为游戏《三国志11》中的法正形象】
曹植身侧主要谋士:杨修杨修是汉末【弘农郡华阴县】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人,他是汉末世家大族弘农杨氏的一员,既是文学家,也是经学家,还懂政治事务的处理。曾经做到曹操丞相府仓曹属主簿的职务,被称赞为“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见杨修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极强,并且得到枭雄曹操的认可。而且呢,杨修是文豪曹植一派的肱骨谋士,为曹植在争储斗争中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对策,可见也是一个善于揣摩君主曹操心思的人。奈何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曹操是想打击曹植一派的气焰杀鸡儆猴,这才把杨修给处死了。
【下图为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由翟天临扮演的杨修形象】
魏晋两代名臣:杜畿杜预祖孙杜畿与杜预均是汉末【京兆杜陵县】人,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人,这二位的能力比较全面,是典型的文武双全式的奇才。其中,杜畿为曹操在与袁绍、韩遂、马腾等军阀混战或拉锯之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河东郡(今天的晋西南),从而为曹操在正面硬刚河北袁绍与关中韩马提供另一个极其稳定的侧翼防线与进攻跳板,杜畿在任上也是文武兼施,成功安抚住了河东的民心。
【下图为游戏《三国志12》中的杜畿形象】
杜预则是杜畿的孙子,他比他爷爷更强,不仅会统兵打仗(带领晋军征服东吴的荆州地区),还会出谋划策(担任钟会入蜀主力部队的高级参谋),还精通经学与律学(为《左传》做注,为《泰始律》做注),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经学家、律学家,死后还成为中国第一个配享文庙与武庙的人。
【下图为游戏《三国志11》中的杜预形象】
曹魏雍凉名臣:张既张既是汉末【冯翊郡高陵县】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人。他在汉末魏初先后担任新丰县令、京兆尹、雍州刺史、凉州刺史等地方职务,治理成果被时人称为【惠政】。而且,法正在担任地方官的过程中成功配合了曹操在关中地区的各项重大军事行动,并为曹操出谋划策:在河东之战中,是他成功劝说马腾攻击高干从而側应曹操主力的;在陇西之战中,是他跟随夏侯渊平定宋建的;在征讨张鲁后,是他建议曹操迁徙汉中人民进入关中的;在曹魏建立以后,也是他出面平定雍凉地区的叛乱,并处理当地政务的。
【下图为游戏《三国志11》中的张既形象】
以上便是寒鲲列举的故乡位于如今陕西省境内的五位三国谋士如果您喜欢这篇回答,欢迎点赞支持哦如果您有补充人选,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关于【顾雍向谁学书法】和【如何评价三国吴国宰相顾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