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都学不会书法,大约多久能写到得心应手?
想要写书法写到得心应手,其实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我们看这个要求中的最关键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心”,一个是“手”。
汉代扬雄曾经说:
书,心画也。
虽然杨雄在这里说的“书”,可能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书法”,但是基板上和我们后来的书法艺术理论有相同之处。
“心”,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心中的想法是什么,情感诉求是什么,当我们心中更有了想法,有了诉求的时候,自然就会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表达、表现我们的心中所想的事物。
“画”,其实可以理解为动词,即书写的动作,理解为描绘、表现也可以。我们可以看到,扬雄的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对情感诉求的表达和人们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探讨。而一个书法家最高、最好的创作状态,也不过就是如此罢了。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创作《祭侄文稿》的时候,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这种效果。他当时见到侄子的遗骸,悲痛万分,老泪纵横,在内心极度痛苦的情况下写出来了这篇千古名作。
这幅书法作品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他的“真”。他表达的是真情感、真状态,不做作,不掩饰,是很直接的情感宣泄。
而我们说通过这幅书法作品,我们几乎就可以想见颜真卿当时的状态、心情,其实这就是“得心应手”的水平啊,这就是书法家最高的境界。
我心携我手,我手写我心。
但是对于普通书法学习者来说,得心应手其实更多意义上是指我们在技术上、在书法技能、技巧上的训练度、熟练度。
此时,心就不是指的心情,而是说我们对于技巧的掌握、对于技巧的熟悉。当我们心中对于某一个书法技巧做到了心中有数,心中有杆秤,那么自然书写起来,就会更加自然流畅,有准备而万无一失。
但是书法技巧特殊性的地方也在于,它有时候需要学习者进行反复的训练,进行反复的学习才能掌握,比如某一个笔画的书写技巧,你光从心中知道他的路数是没有用的,要真正可以写出来,写的熟练才算可以。而这样的训练到底多久可以获得呢?
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往往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因为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们就说我现在吧。据说他创作《兰亭序》,在酒醉微醺的状态下写了《兰亭序》,等到他酒醒吗,再写就没有那个状态了,你说王羲之书法水平高不高,那自然很高。但是在这则案例中,王羲之并没有做到得心应手,他只是在兰亭宴会上,第一次写《兰亭序》的时候得心应手,等到酒醒了。第三次第四次再写,就没有那种感觉了,也不能说他完全不得心应手,只能说,状态不是最佳。
而我们说,既然王羲之都不能做到时时刻刻处在最佳状态,得心应手,我们还苛责自己干什么呢?学习书法,就是修心,就是帮助我们修正自己行为,让自己不浮躁的,而这,是靠短时间的速成所达不到的。
因此,你如果问我,学习书法,如果坚持每天练习,大约多久能写到得心应手?我认为,答案是一辈子。
有人说学习毛笔字前要先学好硬笔字?
客观的说,毛笔字和硬笔字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倒认为,学好毛笔字后反而对硬笔字学习有间接的帮助。
记得小时候老师曾告诉我,先学毛笔字,再学硬笔字。
那时候的小学都开办有“大楷”和“小楷”课程,都是毛笔字,大楷每周四个学时,专临摹大字。小楷每周四个学时,专写毛笔小楷。学校规定,写周记和做作文必须用毛笔写,不能用钢笔和元珠笔写。后来才知道学校只所以这样安排,是有一定道理的,学校就是让学生先学会写毛笔字,为今后学写硬笔字打基础。实践证明,学校当时的做法是科学的。
若题主想学硬笔字,直接买一本字帖临摹就可以了,不必先学毛笔字。我们上学的时候,还没有“硬笔”一说呢,当然也没有硬笔字帖。现在不一样了,书店里的硬笔字帖种类很多,特别是硬笔楷书和行书,不但种类多,风格也不尽相同,挑选的空间很大。
当下,最实用的书体就是行楷书和行草书,因为行楷书和行草书书写速度快,能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建议题主直接从行楷书或行草书开始学起。
如果题主想学毛笔字,一定不要考虑硬笔字和毛笔字的关系,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毛笔字帖临摹即可。记住,硬笔字不是毛笔字的基础,反而毛笔字倒是硬笔字的基础。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自学书法快三年了?
自学书法快三年了,如何进步,支招?
学书法三年,不见进步,自学者都经历过的困惑,也属于正常,在习练的过程,伴随着兴奋与失落,但看到自己的书墨有进步,就会欣喜倍加刻苦努力,假若遇上学习瓶颈,则有失落的心境,甚而有时候想要放弃的念头。
如何理解书法学习的否定之否定是进步的辩证法。当你感觉没有进步,或是自己的书墨笔画愈加难看,写的不像样,证明自己的学习书法有了一定的审美观。能够否定自己的以前的书墨境,体现了现在有了一个质的变化,由小看笔墨的技巧,到非常难学难书写的阶段。也验证了你的书法肯定进步了。
因而要有客观分析自己的学书毛病,是否是心境着急,躁动不安,耐不住学书的寂寞。或者是自己的临帖出现了烦躁。
诸多的因素,主要是临帖依然没有找到感觉,证明学书的规律没有掌握,因而支招读帖首先感悟,动脑子,撬开灵性禀赋,兴趣在于灵感,没有性情的感性与书写的理性,对于三年光阴,非常宝贵,一般学书都是在一种稀里糊涂迷茫中。没有有的放矢,也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切入点,譬如对于隶书有感觉,则有去攻克隶书的书境,若有行书有趣,则有练习行书,对楷则很有严谨的字有着莫大的引力,可以准确寻觅某家风格的楷则,是唐楷还是魏碑楷书。晋楷,等。
甄选一种自己最大的兴趣爱好的书体。
学习过程一般自己没有自制力,往往选择很多种书体并进,或是朝三暮四,终究落入邯郸学步的窠臼里。
坚持不懈的临摹一种,涉猎读帖其它。注重笔法,不一定研究理论上的说教,应该以笔练为主。注重践行笔墨体验,在书写中感悟用笔的妙处。
自学实际就是摸索中训练自己的心境及书法的领悟。一般很难系统的学习,缺失直接面对书墨文化性的理解与了掌,每一篇古典帖子,具有很高得文化性,没有理解文典的句读以及文意,背景,历史典故诸多文化底蕴,很难把握书法临帖的思想与情感冲动。激情从何而来,是一种文化加艺术双重的以飨魅力存在。故注重学习读书培养性情,艺术修养各方面的知识,广泛吸收书外的美的东西。
谈到这里,祝砥砺中进步。
为什么说草书是书法中最难写的书体?
在篆、隶、草、行、楷五体书法中,为什么草书最为难写?
我认为,最主要有六大原因,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丶首先,在五体中草书由于文字的特殊演变,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门类。它由若干约定俗成的,既似曾相识又极易混淆的字符组成,所以辨识难度极高,学起来也就很难。这也是导致多数人绕道而行或知难而退的原因。
二丶草书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写意就是在似是非是之间,抓住物象的本质,通过塑形,表现形而上的精神气质。而多数书者连草符都认不全,更别说写出神采气韵这些深层的抽象的东西。
三、写草书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只有那些天生悟性聪敏丶善于观察思考,又日浸夜淫、乐在其中达到忘我境界之人,才能做到“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四、只有有才华还有激情的人,才会有象张颠醉素那种“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豪情率性。这也是写好草书的一个特质。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书家少之又少。
五、草书特别是狂草,比任何其它书体,空间变化更丰富丶运动趋势更巨烈,如果没有高超娴熟的用笔技巧和过硬的控笔功夫,就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一系高难度的动作和写出高质量的线条。这也是很多人不敢涉足草书的原因之一。
六、草书的章法也最难经营。特别是那些盘桓曲折丶连绵不断、迭宕起伏的线条,疏可走马、宻不透风的空间分割,虚实无常、枯润多变的自然因素及因果关系,以及书写中的主客观不确定性因素的协调统一,等都对草书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以上个人陋见,还期高人斧正。
关于【怎么都学不会书法】和【大约多久能写到得心应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