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水平包括哪些,毛笔字如图这个水平?
首先,孩子能学毛笔字,喜欢中国这个传统文化,就是一件值得很称赞的事,书写水平的提高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进步。在学习过程中,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认为不必过分担忧,只要学习方法正确,沿着一条正确的书法道路去走,一定能学有所成。
那么什么是一条正确的学习路?学习方法又是怎样的?第一要点就是临帖,选择好的碑帖范本入手,进行一对一字体的实临。在实临过程中,无论临摹的是何种碑帖1、注意每个笔画的起收笔,有什么不同。2、观察碑帖中单个字的结构,是如何处理的,并把这种处理方式做以总结,遇到同类型的字,举一反三。3、解决好单个字,下一步就要对多个字或短语进行综合训练,同时要注意到多个字组合在一起,自型、间距、等结构上的变化,此时还是要做到尽量与碑帖相同,不要带入个人的书写习惯。
做到上述这些要求后,可以进行背临,不看碑帖进行默写。书写过程中和上述三点要求相同。背临一段时间,所临写内容达到和碑帖近似之后,可换碑帖中的不同内容进行学习。周而复始一段时间后,相信书写者的书法水平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和进步,在将来创作书法作品作品上也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临写一段时间,掌握了一些单字和词语组合之后,一定要在老师的指点下进行一些作品创作,增加学习者得感悟,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我再说一下,在碑帖的选择上,无论选择欧、颜、柳、赵或者其他哪一家的书法作品进行学习,又或篆、隶、楷、行只要喜欢都无不可。兴趣是最好的书法老师。
以上是个人对书法启蒙教学的一些简单理解。请各位老师斧正。
怎样点评书法写的好?
1、不说外行话。
可以从筋、骨、形、意、章法、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到其中的亮点,为自己以后的创作汲取更多的元素。
2、如果是了解的人,可以跟其人品结合起来。
比如耿直,真率,明快等。
3、分清哪些是古人的,哪些是超出古人而创造出来的。这需要大量的书法知识作铺垫,比如书史、书论、碑帖以及书法的技巧等各方面有一定的涉猎,不然的话,很难辨别出来。
4、技巧与功夫之说。
有些东西是技巧性的。初学的,基本的都是技巧性的东西,比如一横常有三波之势,不完全是平的;竖如万岁之枯藤,也不是直的像棒槌等等,我们初学一家一般按照这些技巧来练习。何谓功夫?是一个人经过了常时间的练习,把一毫一厘的差距都消化掉,把书法变成自己的一种自然的行为,并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进行了锤炼,中间融入了思考、想像、顿悟甚至智慧层面的东西,让其它任何一个人去模仿也不能立即模仿像。因为这是时间的积累,思考的结晶,智慧的融合。
5、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入书法之门
这个阶段就像一个婴儿刚来到世界,任何东西都很新鲜,任何东西也很陌生!写起字来、临摹起来很是不得心应手,该直的不直,该弯的不弯,力不从心。但能够明白,这是书法。
第二阶段:能够写好某一体。
比如说欧体。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临摹,揣摩、练习,对基本的笔画,对欧体的用笔特点、结构有了相当多的认识,对其中的技巧有了相当娴熟的掌握,写起了不再如婴儿般呀呀学语,很是流畅。
第三阶段:涉猎百家,由熟至生。
不再满足于某一书体,如欧体,毕竟自己已经很熟了。去涉猎其它的书体时,发现一个字还有这样或哪样的写法,如楷书融入了隶书的味道,楷书融入了行书的笔法,一幅作品中既有楷书,又有行书;有简体有繁体,有时还变化着写,如苏字,繁体有时把鱼写到左边,有时写到右边。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建立的欧体系统已经完全被打乱,再去写一个字,不再像欧体,有了其它体的味道。本来很熟的技能。变得生疏了!
第四阶段:由技法上升到理论,自成一家风格开始关注书史、书论、书技方面的理论,想探个究竟:为什么有的书家这样写,有的书家哪样写?有没有一种规律来说明这种现象?随着知识的逐渐丰富,迷茫也慢慢褪去,在自己建立的书法系统上,揉各众家,结合自己的特点,自成一家风格。
以后的时间里,便是完善自己的书法,汲取大量的书法方面的元素,去补充,大到道的境界,不仅仅局限在书法里,生活中、文学中、哲学里等等的感悟都可以融入进来,牛的争斗、琴的婉转、水的至刚至柔、春天柳条的婀娜多姿,少女的唯美身材等等都可以为自己的书法风格带来启发。
书法专业考级和业余考级区别?
分业余和专业。业余就是10级也很简单,只要是专业毕业的随便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书法考级是最权威专业的,6级是市书协会员,8级就已经是省书协会员,10级是全国级别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过8级,难度你应该明白。
全国书协的考级如果过了高级的(8级以上,)在自主招生中作用很大。
什么是书法作品中的疏密感?
感谢松风阁书法日讲邀请!
‘’疏密‘’一词,是书法术语,是说明书法技法中对比关系时经常出现的热词,高频词。字面和本质含义一望便知。
‘’快乐书法营‘’在编写《二王行书结构与原理》一书过程中,对书法技法上各种对比关系的对列,如阴阳,牡牝,疏密,虚实,展促,顾盼,倚伏,起伏,向背,开合,大小,长短,宽窄,收放,粗细,轻重,正变,正欹,正反,曲直,方圆,聚散,松紧,错位,纵横,繁简,连断,动静等近三十种对比关系作过系统的归类研究,疏理论证。现不揣浅陋,就“疏密”对比关系,回答如下:
疏密对比在古代书法中,是属于字与字,字组与字组,行与行之间,即章法意义上的对比关系。应该从字的结构法中排除。其理由是:
一.晋唐人的作品中,在字的结构和造型上,并没有发现疏密对比关系的有意表达。
以二王为例,是用两种固定的手段,也可以叫结构与造型的规律之一,就把所谓的‘’疏密‘’关系全部体现出来了。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疏密”的表达。察之晋唐名家的处理手段,无不如此。两种处理手段,表述如下:
1.密化排横
所有的连续排列的横画被以相对短而密的方式处理。这一部分的短而密,意味着其它部分的长而疏。两横排列也不例外,所有的有连续横画出现的字,全部是这样的处理办法,这里只是列举数例。但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疏密对比关系不是有意造作的,而是死的规律。
奉 王羲之手札
金 王羲之《兴福寺碑》
驰 王羲之手札
长 王羲之《圣教序》
业 王羲之《圣教序》
虽 王羲之手札
欢 王献之《淳化阁帖》
刘 王献之《淳化阁帖》
2.见方必小
见方必小也是二王处理包围结构的字的造型的固有手段。在汉字中,这类方而封闭的结构非常多。方的小而密,显出其余部分的大而疏。
凡字中有皿,口,日,月,耳,贝,自,母,酉(身,郎,即等字的封闭组合类同)等封闭半封闭的方形组合,其写必小,而显紧密。其法意与上述“弱化排横”并无二致。
践 王羲之《兴福寺碑》
藏 王羲之《圣教序》
稽 王羲之《兴福寺碑》
骸 王羲之《兴福寺碑》
艰 王献之《淳化阁帖》时 王羲之《兰亭序》墨 王羲之《圣教序》
塞 王羲之手札
上述两项,在汉字的结构中所占比例特别大,因此,就显得疏密对比特别明显。
全面检索二王《淳化阁帖》等大型汇帖及现存所有刻帖,未发现其他的‘’疏密‘’表现方式。
上述两种处理手段,说成“疏密”也可,但极容易造成概念的含混纠缠和误解误读。
知道这两种固有手段,读帖,临摹,创作都不必再绞尽脑汁琢磨怎么为‘’疏密‘’而“疏密”。按晋唐人用过的的方法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又省事,又自然,又合法理。
搞清楚‘’疏密‘’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掌握了一个重要的规律,我们学习晋唐人的书法时,不再纠结一字中到底那里该‘’疏‘’,那里该‘’密‘’,不再在伪教科书不负责任的指导下,寻找‘’疏密‘’,造作“疏密”,疏密关系就在帖上明摆着,平常写字的时候明明白白的应用就行了,不用妄费功夫。
二,‘’疏密‘’对比,在北宋米芾的作品中,有着意的,明确的,甚至夸张的体现。王铎学米芾,更进一步,把这一技法发挥到极致。但都是上述两种手段的强调和夸张,不出法理之外。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井底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关于【书法教学水平包括哪些】和【毛笔字如图这个水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