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什么会流传,练书法有什么好处?
中国书法艺术,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广为流传。中国书法艺术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内涵,溢美的墨韵,精妙的布局,深深吸引了世人的艺术眼光,修炼书法就能达到那种形神俱佳的书法境界。
修炼书法艺术,可以修身养性。首先,练习书法要动手,动脑活动筋骨,其次,要想写好字,还要做到气顺、手稳、神聚、力匀。写字本身就是一种“健身运动”,锻炼自己的身子骨,还能吐纳气息,调节人的精气神儿。
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超凡脱俗,一般在文学艺术上或绘画艺术上有成就的人,其书法往往超凡脱俗。 凡是文人或画家,他们在文学和书画创作中,对虚幻世界的审美情趣,促使他们对书法比常人更有激情。
修炼书法可以陶冾情操,习练书法,需要平心静气,思维活跃。练习书法,要按照书法的笔画顺序的严肃性,不能随心所欲。习练书法,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定的意志。这些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和培养,就是一种陶冾情操的过程。
修炼书法能延年益寿,书法艺术除了能修身养性陶冾情操、树立形象、还可以延年益寿。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能使人在挥毫泼墨中感受艺术的氛围,沉浸在虚幻而美好的想象中,是心态更加平和。不仅精神压力得到释放,而且全身筋骨得到锻炼,气息得到调节,长此以往,自然会延年益寿。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在说富不过三代?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在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还在提倡传统国学?
这个问题要分三个层面回答。 一、从家族传承的角度,必须提倡国学正因为一直是富不过三代的局面,所以才要不断地提倡国学。
历朝历代,之所以经常要改朝换代,就是因为每朝每代都没有真正地掌握国学。
真正的国学就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百家。
秦时“焚书坑儒”,国学没有得到普及和发扬。
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被独尊的儒术,并非孔子的真正儒学,而是被董仲舒改造过的三纲五常的儒学,所以,相当于诸子百家全部被罢黜。
之后历代都尊董仲舒的儒学,因此可以说,历代都再也没有能够继承真正的正宗的国学。
同时,朝代不断更换,皇权官权随意剥夺民权,因此,一直是富不过三代。
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一直富不过三代,才不断地提倡国学。
二、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必须提倡国学大宋曾经被问过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比肩牛顿、达芬奇、特斯拉、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匠呢?
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是因为没有必要有。
身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基本的一点:中国的知识体系,和西方的知识体系,是不同的。
西方的知识体系,就是我们现在都在学习的,包括数、理、化各门学科,包括哲学与逻辑学、语言学等等,可以归结为:逻辑科学的理性主义知识体系。
中国的知识体系,包括一息尚存的中医,奄奄一息的八卦算命、风水相术,残留在儒道佛经典中的微言大义,留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思维模式等等,可以归结为:直觉整体的感性主义知识体系。
两套不同的知识体系,在鸦片战争前后产生剧烈碰撞。当双方冲突的时候,在武力上,东方明显落后于西方,因此,这一百多年来,西方占据了上风,西方的文化、知识、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全方位地占领了东方,使得东方无条件地接受了所有这一切。
但实际上,所谓伟大的科学家,只是西方知识体系产生出来的结果。东方的知识体系,产生东方式的大师,比如像鲁班、蔡伦、赵概(东晋时人,陶瓷祖师)、毕升等等,这样的能工巧匠和医师。
但中国人不必以此而自卑,因为,东方知识体系自有其强大之处。虽然在科学方面落后,但在形象思考方面,在哲学与艺术方面,在宗教与心理学方面,都要强于西方。
总之,东方去和西方比科学,就好比西方来跟东方比书法,是比错东西了。东方,有自己的知识系统,那就是国学,这岂是西方能比的?
所以,我们必须提倡国学。
三、从精神信仰的角度,必须提倡国学前几天看到刘强东发布的寻祖公告,大宋就发现:刘强东也是有信仰的。
一个中国人,在大城市闯荡,发达以后,不忘回报乡里。不但如此,还要寻根,希望找到自己祖先的去处,找到家族的族谱,这对于我们阳明心学的学人来说,是值得赞赏的。
经常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完全错误的。
中国人一向有信仰,以前是信仰各种神仙菩萨,后来信仰大同主义。在拥有这些信仰的同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还信仰着自己的祖先。
每年春节,和其它大节,我们是把祖先和各种神仙菩萨一起祭拜的。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有祖先的位置。
祖先崇拜,体现我们对根源的重视。就像树叶感谢树枝,树枝感谢树根。崇拜祖先的人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人,会有成就。
中国的国学传统,也是从这个祖先崇拜的根上长出来的大树。
诸子百家,都离不开这个根。即便是提倡“兼爱”的墨家,同样不反对孝顺与家庭和睦。
儒家当然更是如此。
儒家是讲求忠孝节义的,作为儒家的正宗学派,心学也是推崇忠孝节义的。只是,比起其它儒家学派,心学更注重这忠孝要来自天理、源于自然、发乎内心。
这次,当看到刘强东的寻祖公告,大宋的第一感觉是为他高兴,知道他的成功,是有根的。有根的成功,就像一棵树一样,一定会长得茁壮,长得美丽。
这个根,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为了中国人的信仰,必须提倡国学。感觉写隶书行书和草书作品的人更多一些呢?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主要是古人留传下来的隶书、行书和草书作品相对较多,在临摹时可选择的余地较大,比如:已出土的汉碑就达200多种,且书法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再者就是行书作品也是比较多的,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等等。还有就是草书作品,如草圣张芝的书法作品;章草《平复帖》、《出师颂》、 《月仪章》;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智永的草书;张旭和怀素的草书,等等。
由于以上三种书体的风格丰富多彩,高雅无比,且都是古人的传世经典之作,学书之人就常选择临摹之,所以在全国各类书展中,隶书、行书和草书作品相对较多。这种现象纯属正常,各位看官不必大惊小怪。
那么,在书法交流会上为什么篆书和楷书比较少呢?我认为,篆书早已失去实用性功能而成为装饰性文字,所以篆书作品参展者往往在数量上不占优势。而楷书则是实用性书体,且属于静态性书体,加之楷书比隶书、行书和草书难学,用笔和结字若有一丁点儿毛病,易被评审人员看出来,楷书作品参加各类书展时,入展率和获奖率都处在偏低的位置。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题主和各位网友参考。
说明:
1.本回答为小编手打原创,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特此说明!
都说会国画的都会书法是真的吗?
书画同源,但两者不能等同。中国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是高度简洁的线条图画。国画善用线条来描绘花鸟人物山水,书法也是用线条来书写汉字。但绘画和书法是各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会国画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对文字的结构和运笔的起承转合不了解,也写不好书法。
书法的发展体系简介如下。
最早在中药龙骨上发现文字的清朝学者王懿荣因战乱身亡,他收藏的甲骨被儿子卖给了王懿荣的学生刘鄂。刘鄂也是《老残游记》的作者,他根据这些甲骨著录完成《铁云藏龟》,精选了一千多片甲骨文,并认出四十四个字,其中三十四个正确。随后出土的甲骨有近十五万片,可以整理出五千多个单字。现在发现的最古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已成体系的文字,是商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殷商早期的青铜铭文中既有简单的文字,也有类似图腾或者动物的图像。
西周以后,青铜器内部常有长篇的铭文,书写规范,称为大篆体。
以前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石鼓文,近代学者考证为秦刻石。石鼓文是小篆体。
目前能被考证的第一位汉字书法家应该是秦始皇的臣相李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二一九年在泰山封禅,李斯书写了记功刻石“泰山刻石”。清代在泰山顶发现残石,只剩十几个字。
甲骨文,金文,石刻文书写方式为刻或凿,真正体现毛笔书写的文字应该是秦简上的隶书。
刻在石头上的隶书,也有了毛笔书写的韵味,被称为放大于石头上的竹简,也称古隶。
西汉宣帝到王莽年间的敦煌木简中包含有隶、草和行三种书体。这也反映出古人用毛笔在竹或木上书写,更加自如奔放,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此后,书法的发展史更加清晰,楷、草、行都有了笔祖。
东汉末年的张芝被称为“草圣”,把“一笔成字”的草书发展到新的高度。
东晋的王義之没有一幅真迹留世,却被称为“书圣”,如神一般地存在,江湖流传的都是后人的临帖,《兰亭集序》展现的行书美学至今无人超越。
碑和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方式,六朝书法家都不断从两种表现形式的书法中吸取精华,使书法体系越来越丰富,碑文和帖文中都体现出从隶书向行书,再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楷书是汉字的基本字体,在唐朝达到了顶峰,俗称“唐楷”。以下为初唐楷书三大名品。
至此,书法的发展就在行、草和楷书之间互动,有盛唐狂草的代表张旭和怀素,俗称“颠张狂素”。书法家的文稿可以兼有行,草和楷,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总体来讲,到唐朝,书法的体系基本完整,后世书法家只是在此基础上做了小的变化。
中国绘画的发展体系简介。
我国有实物可考的最早绘画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绘画和岩画遗迹。
人首形陶器。仰韶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陶制,高32厘米,甘肃泰安大地湾出土,甘肃省博物馆,兰州。
到了战国,绘画走向写实。湖南长沙楚墓先后出土两幅用作旌旛的战国帛画,让人们一睹中国绘画的鼻祖们用干练的线条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展现出成熟的人物描绘技巧。
人物龙凤图
人物御龙图
秦汉时期的绘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线条更稳定,尤其是对空间结构和色彩运用日益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达到比较高的层次。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西汉,晚于公元前168年,绢本,高2.05米,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长沙。
二桃杀三士(部分)。洛阳烧沟61号西汉空心砖墓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烈,而儒家、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不断碰撞,士大夫们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魏晋文化,如建安三曹诗词的豪迈洒脱,充满想象力;竹林七贤的放浪不羁;莫高窟壁画开启佛教文化;顾恺之传神作画《洛神赋》,《女史箴图》,形成线条连绵不断,粗细一样尤如“春蚕吐丝”的画风;王羲之召集文人雅士流觞曲水醉写《兰亭集序》,成为行书的一座丰碑,无人超越。这些传世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因年代久远,至今留传的都是后人的各种临摹版本。
隨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40多年的战乱纷争,但其立国的时间却很短,不到40年。隨朝时代,山水画不再是人物画中的背景,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完整的山水画。画中首次加入“泥金”,加上前人青绿山水画法,整个画面呈现出“金碧山水”的效果,成为后世画家的范本。
经历隨朝短暂的统一后,中国迎来了伟大的唐朝盛世,至今唐诗三百首仍是孩童的文化启蒙。唐朝佛教文化盛行,国际交流频繁,皇帝大力资助修建寺庙和佛塔,以佛教为题材的雕塑和壁画大量涌现。最有名的敦煌莫高窟中隨唐的洞窟多达360个。
唐代绘画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浓墨重彩,彰显大国风彩。大批画家各自有专长,如阎立本记录帝王外交活动,吴道子独创“莼菜线”的白描壁画,张萱和周昉的仕女图,韩幹的鞍马,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等。
唐朝的人物画达到鼎盛,宋代的山水画丰富了散点透视、皴法、水墨、立轴、流水、云雾和高山等多种元素,加上文人把诗词题上绘画,最终形成了中国最独特的诗书画一体美学。
(未完待续中)参考书为:
1.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
2.石川九杨著,傅彦瑶译《写给大家的中国书法史》
3. 张经纬,《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4.邱晨,尹建洮,《中国美术作品赏析》
5.(美)何慕文著,石静译,《如何读中国画》
6. (美)杜朴,(美)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7. 马菁菁,《聊聊画画山山水水,魏晋-两宋》
8. 高高亭,周剑箫,《顾恺之和他的“洛神赋图”》
9.(美)马克.盖特雷恩著,王滢译《世界艺术史九讲》
关于【书法为什么会流传】和【练书法有什么好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