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字画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爱雅斋字画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书法如何避免馆阁体(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教)

时间:2023-05-25 作者:admin666ss 点击:11次

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书法如何避免馆阁体】,以及【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教】的知识点。如果您能从中获取启发,那就是我们开心的事了,现在开始吧!

书法如何避免馆阁体,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教?

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教,如何入门书法?按照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来讲,其实,在中国90%或更多的书法学习者都是靠自学为主的。书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技巧和神采两大部分,我们学习书法,首先是以技巧方面为主开始入门学习。具体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对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的学习。

图片:东山帖

书法学习先从笔法开始练起

古人曾有说过:“结字因时相宜,用笔千古不易”。这说明了用笔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所说的笔法和用笔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差异的。笔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汉字点画的书方法,而用笔则更多的特指某些书法家的笔法特点。比如:中国四大楷书家,欧阳询的用笔就显得险绝秀美;颜真卿的笔法含有篆籀笔意,显得雄强浑厚等等。

图片:二谢帖

再确定字体以及择帖

当你的笔法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可以确定入门学习的字体。一般来说,书法的学习是从三种正体字当中择一进行学习,这三种正体字为:篆书、隶书、楷书。书法学习从正体字入门主要是达到“初入规范,建立基础”的学习目的。

当确定字体后,接下来就是这种字体中的字帖选择。字帖的选择遵循取法乎上,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审美。

大体上来说,书法的学习是先专而后博,这本字帖的选择将成为你书法学习的根基,往后的种种学习都不断为这个根基服务。

图片:王献之 《廿九日帖》

临帖到入帖再到出帖

选定字帖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字帖的学习,字帖的学习一般采用传统的临摹学习法。临摹学习法是临写法和摹写法的统称,临写比较容易得到古人的神采,但不太容易得到古人的字型,摹写比较容易得到古人的形体结构但不太容易得到神采,两者相互交替学习即可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当字帖的临摹学习达到入帖的时候即可进行旁涉诸家博采众长进行融会贯通,如此即可往具有个人风格的方向前进。

图片:王羲之《平安帖》

综上所述

书法的学习,从笔法入手,从正体字入门,从临摹学习字帖,从入帖到出帖。这是书法学习的一个大的脉络。只要沿着这个脉络进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必将在书法领域上取得成绩。当然,坚持不懈的 学习精神是必备的。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是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还家”还是“还朝”?还是“还家”的路上盼着“还朝”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末句,这个“还”到底“还家乡退居林下”还是“还朝拜相再图变法”,千年来一直有争论,还有的把二者结合到一起,说是一面想着“何时还家”,一面是盼着“还朝继续变法”。我的观点就是“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到我依恋的钟山家呢”。至于原因,得逐一解析,在此之前,我们得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王安石。

作者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能把这么多个“家”集于一身,而且“著名”,可见是个牛人;“唐宋八大家”里,有一半是这样多职称的,但他们没有改革家这一项。又是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就才华横溢的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虽然这孩子有些邋遢,为了读书有时候不洗脸,“囚首丧面”;有点“另类呆”,吃饭时候就吃离自己近的菜,和朋友去洗澡被人把旧衣服换成新衣服也不知道;不耽声色,送来的小妾不但不收还送人回去和家人团聚;他艰苦朴素,连家里来的客人吃剩的胡饼他都得吃了(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儿子贪);为了改革而改革,唯革新派就用(包括宵小之徒),不看结果,老百姓都怨声载道了,还不思改正,人称“拗相公”。

王安石从小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少时随其父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宦游各地,早早就接触了社会,了解民间疾苦,这也是他一心谋求变法的心理基础。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政绩斐然。到后来也算是宦海沉浮,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高处低谷两极端,所幸的是没被流放没被弄死,1086年,66岁的时候自己郁郁而终,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回头来,我们说这首诗,争议有三:

一是认为这首诗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所作。

1058年,王安石调为支判官,进京述职,进献洋洋万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提出变法主张,以期改革法度,扭转朝廷积弱积贫的局势;可惜仁宗并未采纳。此后朝廷多次委以馆阁之职,王安石皆推而未就;后来虽然与人同修《起居注》,任直集贤院、知制诰,但不久后辞职;再后来,在宋英宗在位1063—1066的时间里 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不应召。可见他的志向不在为官,而是意在改革,如果不能改革变法,宁可不做官。

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为江宁知府,不久就诏为翰林学士;很快又任参知政事;1070年就拜相,主持变法。三年,从知府到宰相,这一系列操作只是铺垫,为变法做准备。王安石已经在家呆了太久,既然答应了重新入仕,就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怎么会刚从江宁府出来就想家呢?这是意气风发想大显身手的时候,怎么会没走出去就想着“还”呢?

这怎么会是到了京城变法时提出“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王安石呢?大好的前途在召唤,蛰伏的理想终于可以破茧而出,他会想着“还家”?

所以我不赞同这个时间点,这句话也不是在此时思念家乡的意思。

二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路过瓜洲时所作。

这个就更解释不通了,自京还金陵,金陵就是江宁府,都到了瓜洲了,和京口(现镇江)就一水之隔了(京口瓜洲一水间),快到家了,钟山就只隔几道山了(钟山只隔数重山),他急的是什么呀?后面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没法解释了。明明已经在归途中了,就差一条江,几座山的距离了,何来“何时照我还”?

三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中经瓜洲时所作。

我倾向于这个观点。虽然1074到1075短短一年,但是政治风云是瞬息万变的;朝堂之上也是风起云涌,明争暗斗。王安石彼时闲居在家,这个“家”就是“钟山”,江宁府,自1037年王安石随父亲定居在这之后,这就成了王安石的第二故乡,从此后,除了在京任职,他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可以说他对这里的感情是非常之深厚的。这一年,他自己亲手扶持上来的吕惠卿为了防止王安石返京威胁自己的地位,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并兴起李士宁案,想以此倾覆王安石;而且新法是“经是好经,和尚不好好念”,因为触动了大多数官宦集团的利益,他们想尽办法阻挠破坏;加之执行者层层盘剥,弊端很多,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不可能不知道,况且他第一次被罢相就是因为郑侠绘制的《流民图》描绘了新法下的百姓困苦凄惨的生活打动了皇帝,才狠心罢了他的宰相之职。这已经严重违背他改革的初衷;加上多年来勾心斗角派别争斗,可能他也厌倦了官场。

所以王安石对这次的恢复相位,心里也应该是矛盾的。一方面依恋家园一方面壮志未酬。但我想前者应该占更多一些,因为此次进京,新法已经难再推行,改革派内部也四分五裂;不久后他就请辞,回到了钟山。

赴京的“京”是北宋国都,汴京、汴梁,亦称东京,就是现在的开封。而钟山,就是现在的南京(故称金陵)紫金山。所以这首诗开篇写景,兼具夸张,京口瓜洲只隔一水,钟山只有几重山的距离,这是没走出多远。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岸,又是一年了。站在瓜洲南望也是回望,心里充满了不舍和依恋,其实就是对朝廷对政敌们心有忌惮,顾虑重重,萌生退意了;问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拂着我回转我的家呢?

他回来得够快,1076年他多次请辞未果;十月,长子病故,他坚决请辞,自此,虽然也挂着这样那样的职位,但他再没离开江宁府—他所爱的钟山,直至病故。

书法如何避免馆阁体(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教) 热门话题

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表达了对辞官回家投老山林的向往;并且他很快就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欧阳修在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欧阳修是我很喜欢的文人,尤其是他的小词,写的极好!

他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丑就一定要温柔?凭才华一样为所欲为!实现人生价值!

一:欧阳修是谁?

先引用一段史料,然后小妹来扩充解释:

《宋史》: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

▲想象中的欧阳修,应当是面如冠玉,自带出尘的缥缈仙气。

当欧阳修出生时,他56岁的父亲欧阳观正担任绵州军事推官 ,家里的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可没想到老来得子的欧阳观仅仅在4年后便撒手人寰了。26岁的母亲郑氏和4岁的欧阳修陡然失去依靠,只得远赴湖北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

欧阳晔在随州当了二十五年判官,为人十分正直清廉,家中并没有什么积蓄。小小的欧阳修不仅寄人篱下,甚至连学习写字用的纸笔都买不起。

不过好在母亲郑氏出自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理的她经常带着欧阳修去河边沙地上用芦秆当笔教他写字。这就是成语“画荻教子”的出处。

长大后满腹诗书的欧阳修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了人生巅峰,从刚开始的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到后来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一路高光。

另外,欧阳修在文学路上的脚步更为璀璨。不仅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而且欧阳修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三家苏轼、苏辙、曾巩还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是宋词界当之无愧的“教父”。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气场强大的成功人士,却有着触碰不得的软肋。

——当别人说欧阳修丑的时候。

二:欧阳修的貌寝。

说到个人形象,我们先来看作品说话。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的小词写得令人极其适意,我们来品一品: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再来看一首: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还有: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令人爱不释手的小词还有许多,篇幅关系就不再多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读罢这些清新小词,想象中的欧阳修应当是像魏晋时期的美男嵇康一样,自带飘逸的仙气。或者像潘安一样面如冠玉。

可现实总是有几分骨感!

▲美化版的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的真实长相,刘小川先生在《品中国文人》中替我们总结了:

《品中国文人》:

“欧人瘦小、脸苍白、眼(高度)近视。面白过耳,唇不包齿。”

想象一下,欧阳修个子不高,瘦瘦小小,脸色苍白,高度近视,还是龅牙!

怎么看都与“文艺青年”一词不搭边。

而欧阳修本人,也对自己的相貌特别“敏感”,甚至有几分“神经质”。

比如他在随州的时候,有一位姓李的姑娘,当着他的面随口评论了他的五官,说:你怎么长的这么难看!

完蛋了。那几天欧阳修食不下咽,夜不能寐。不断对着铜镜企图将较短的上唇往下拉,试图盖住自己的牙齿,可这些努力的结果当然是付之东流了,短短的上唇呀,不争气……

还有一次,欧阳修刚考中进士,需要拜会当时的著名文人——主考官兼富豪晏殊。

那天欧阳修兴匆匆赶去恭候主考官大人多时,总算等来了晏殊的豪车,主考官大人隔着帘子远远地看了一眼,却发现欧阳修长相“抱歉”,于是直接驾车走了……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

这段故事被记录在了北宋笔记文集《默记》中,我们来看:

《默记》:

“晏元献以前两府作御史中丞,知贡举,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既而举人上请者,皆不契元献之意。最后,一目眊瘦弱少年独至帘前……少年举人,乃欧阳公也,是榜为省元……”

晏殊认为他是“目眊瘦弱少年”,一个高度近视的瘦弱少年,这在欧阳修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阴影……

从此以后,欧阳修更是埋头用功,刻苦学习。历经半个世纪的人生修炼,这张“抱歉”的面孔朝着有趣、庄严、和蔼发展,朝“帅气”的方向发展。

后来的欧阳修,凭借自己的才识写出了《唐书》和《新五代史》,他是金石专家,是古琴演奏家,是高明的棋手,是“文人书法”的开创者,是心胸开阔的君子,是礼贤下士的高官,是发现良马的伯乐。

你说他不帅吗?

“帅!”

▲欧阳修画像。

西奇妹说:

外在美感动双眼,而内在美感动人心。

套用一句话:好看的人很多,有趣的灵魂很少。

我们所欠缺的,一向是灵魂。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

-------------------------------------------------------

作者:西奇妹

参考文献: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王铚:《默记》、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

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为什么部分书法初学者不欣赏古人书法?

这主要是因为初学者对书法的历史和书法家不了解不熟悉造成的,只是从表面上看书法作品,的确历史上有不少的书法作品不是那种唯美的书法作品,就像董其昌和赵孟頫那样的书法,一方面比较秀美,一方面是墨迹没有古代碑刻那种斑驳沧桑的感觉,亦有古代民间书法作品等因素。

比如傅青主的书法还有徐渭的书法等等。我也有类似的认识,但随着对书法的历史和书法家所处的时代及书法家个人的经历、书法艺术风格与艺术观念等方面去考察,就不难理解,古代传承下来的书法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何在,也就明白哪些表面看来丑陋不堪入目的书法的艺术价值。

初看他们的书法作品的的确有些狂怪粗糙丑陋,甚至有些乱七八糟的,随着对书法的学习的不断深入,却发现他们的高明之处,达到如此的艺术水平,是需要非常高的书法技法的驾驭能力的,否则根本不可能看似任笔挥洒,却无不如意的表现性情的的如意境界。他们的线条形质看似随意单位胡涂乱抹,实际上与笔法结构章法无不循规蹈矩,固守在书法艺术的法度之内。

甚至包括王铎的涨墨书法,在过去也感觉不好,随着年龄的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其艺术魅力所在。

关于【书法如何避免馆阁体】和【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