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法怎么读正确,落款时把书字写成这样了?
我看你写的“书”字,你书法倒是有一定功底的,但这个“书”字写法值得商榷。
我觉得此字下半部分这样写是可以的,但上半部分写法就有问题了。你不觉得少了什么吗?况且,笔顺也不对。
最重要的你把“书”字的第一笔,也就是字头给弄没了,成了一个无头的字。
我给你选了几个古人相近的“书”字的写法供你参考。
书法作品印章应该如何使用?
大有讲究。简单来说要和谐相称,不能喧宾夺主,和破坏作品的整体。
一幅书法作品传统的印章,严格意义说是篆刻,因为书法作品上的印,除了姓名印外都是具有文化内涵内容的印,而且是以篆书字体刻就,作者多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修养。
一般来说,一幅书法作品落款后盖有姓名印和一枚闲章即可,但现代的书法作品,已经把印章当做一幅书法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和作品完全融为一体了,就是有意预留一定的空间盖印,形成了一种艺术构成形式作品。传统书法作品不需太多的印章,而现代构成主义作品,没有印章就形成不了作品了,因为作品中的大面积空间,会使得作品在视觉和比列方面失衡。
书法作品的印章,一般情况是作者比较满意的作品才盖印,就是将自己的姓名印盖在作品的落款后。其它印文内容多为闲章,印的内容和作品内容可以无关,也可以有关,但风格上要和作品和谐统一在。
再就是盖的位置非常重要,要能够起到和内容起到互补作用 不能乱盖。通篇作品不能为了盖印章而堵塞作品的空间,和堆砌在一起,要考虑到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同时不能破坏作品的整体构成。
头条上写书法的人很多?
最欣赏毛泽东的书法,大气磅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下面是本人用毛体写的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和春江花月夜,草书千字文,临的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舞赋,琵琶行,长恨歌。
古代书写顺序为什么从上向下?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也谢谢你的提问。其实,中国最早的“文字”不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写“字”顺序,而是与今天一样,是从左到右的写“字”顺序。这些“字”,就是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大部分为刻刻划划的符号,还不是系统的“大范围使用的文字”。
汉字从“小范围使用文字”,发展系统成熟的“大范围使用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甲骨文的物质材料决定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写字的材料优势。
比如,我们在兽骨上写字,横着写,不但不方便,也不方便阅读。
在龟甲上写呢?龟甲的龟纹会影响写字的,而竖着写,就可以避免龟纹对写字的干扰。
西周钟鼎文。这样,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汉字书写规范,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传统了。
其实,我们的祖先,也不是没有横着写过。例如,很少一些甲骨文上,也有横写的字。
这就说明我们的祖先写字还是很自由的。
但是,横着写的方法确实没有任何优势,所以,只能被历史淘汰。
战国时代的楚国书法。大约西周前后,我们的祖先应该已经发明了竹简。
竹简与兽骨的材体差不多,也不可能很宽,还要编成册。在竹简为汉字载体时代,也只能是从上到下书写。所以,从上到下的书写方法,也被逐渐固定下来了。
那么,为什么阅读顺序是从右到左呢?因为文章长短不一,古代崇尚右面,要阅读比较长的文章,如果是从左到右,就需要右手打开竹简,而且还影响视线。
所以,只有向左打开竹简,视线最清楚,而且还可以给右手书写的方便,所以,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书写规范是最有优势的完美选择。
明清时代的手卷包首与套子。竹简为载体的书写一直延续到了西晋,才最后完全进入制纸书写时代。
那么,在造纸发明以后的汉代,也会选择和延续竹简时代的书写规范的。
苏轼的手卷书法。加之,最早的制纸规格,受技术条件限制,基本按照竹简的尺幅造纸的。一般没有太大的纸。大体在一平尺以内。
所以,一般用纸,也叫尺牍。
纸质为载体的文章和书,完全按照竹简的体制,只是要要装裱成卷。要读这种“卷”的书,或者写书,也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最有优势,所以,我们汉字的书写,就一直保持了这个书写格式的传统。
中国的书,到唐代才出现雕版印刷,宋代达到高峰。
尽管出现了印刷,但是印刷也是按照习惯阅读制版的,所以,印刷出来的书,也跟手稿的书写形式是一样的。
从左到右,这是近代铅字印刷出现以后,学习西方的一种排版方法,好在我们的汉字也能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新时代,这是我们汉字的伟大。
但是,今天的书法艺术,还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书写主流。
关于【古人书法怎么读正确】和【落款时把书字写成这样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