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优秀文化书法,你会怎样给十年前的自己指导书法重新学习?
谢谢千里马先生邀请!
今天同学会,迟复为歉。
十年前我教学工作繁重,两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学。
学校每学期计划、总结、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职称材料上报、每一届学校校园艺术节文字工作、校志编写,还都一股脑交给我和办公室主任!
当然,周前会会议记录、下周工作要点公示、学校橱窗、黑板报、大会会标是我常规工作。
各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各年级办公室和各班教室布置,也是我的工作,应邀写些“书法”给他们……,我写好还老老实实装裱好。
总之就是忙得昏天黑地,假期也陷在毕业班补课和校志编写里。
这种情况下,我的字也就是个标语水平。
也就是个结构匀称,看起来整齐美观而已。
至于点画的锤炼,结体和章法的经营是没有的,说得直接一点,点画都还没过关,谈不上用笔。
现在我给十年前的我会提出以下要求:
临帖临帖再临帖,争取入帖,力争出帖,首先攻克技术层面。
想当然地写是没有出路的。
天分、悟性和理论学习都不能代替实践练习。
现在已经是手机电脑网络等信息时代?
每个国家都有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历史的馈赠,也是记录一个国家发展历程的体现,我们中国大约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保留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中医、国画和中国戏剧等等。
在这个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也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的地步,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与魂,好的传统文化应该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
从小培养,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编写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教育课,更有利传承和宣传。
加强古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广泛宣传,让每个人对文化习俗有所了解和学习,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推广崇德向善的力量,让传统文化释放更大的能量。
中华文化已传承千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以此为荣,用实际行动弘扬光大。
永字八法已经科学概括归类了书法的笔法原理?
非常感谢邀请。
永字八法已经科学概括、归类了书法的笔法原理,现代为什么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如题,永字八法,是借一个“永”字,形象地解说我们汉字的八个典型的笔画。并从这八个基本笔画,加上后世的演说,不断赋予它更加丰富的内容,对于初接触书法的人,对汉字的笔画、笔法、结构等有一个深入浅出的理解,更容易入门。
但是归根结底,永字八法并不能详尽涵盖书法艺术的笔法原理,至少它还只是楷书的解读,也不能直接用永字八法延伸到书法线条的艺术问题。它毕竟只是一个字的问题,再怎么概括、归纳,也不能以一代万。
因此,书法的线条艺术问题,是另一个层面的大问题。
关于书法是什么艺术呢,我们可以在不同层面有多种理解,比如黑白艺术、毛笔艺术等等。说书法是线条艺术,只是在线条层面界定书法的艺术美感。或苍辣,或美妍等等,线条艺术呈现给人不同的美感享受。同时,为什么会以线条来界定书法艺术的美呢?因为线条的艺术美感,还直接关乎笔法。因此,线条的艺术美感问题,又可以延伸到书法艺术其他层面的问题。
说书法是线条艺术,与我们的汉字的构成结构有关系。孩汉字基本上是由线条构成的,无非粗细、长短的问题。有人尝试用其他方式解构书法艺术,不管是书写工具、承载材料(如王大教授所谓的竹书)、夸张点画,能在书法史中里站得住脚的,几乎没有。因为偏离了书法审美的主流意识,想要另立一套审美及技法体系是很难的,毕竟书法艺术流传了几千年了,一直如此。
历史上几乎没见过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书法作品线条狼藉、疲弱的。
有句话叫“存在即合理”。大家都公认“书法是线条艺术”,想要打破它,明智的人不会去做,而会努力地丰富线条的质感表现形式。就像我们大家开车,红灯是不能闯的,这是规则,是法律规定,闯了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你想要减少通过时间,只好苦练起步技巧,还是可以提高效率,在第一时间通过。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有其合理性的方法总结,它不是迈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唯一途径,它只是方法之一。不研究永字八法仍然可以写好书法。
我在回答另一篇关于书法线条艺术的文章,比较详尽地涉及到笔法和线条的问题的关系,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下面几幅书法作品图片,是我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线条艺术的展示,也能看出创作出这些线条的笔法技巧。尤其放大了看,更加清晰明白。
这些作品都是传世墨本,尤其《自书告身》,与唐碑所表现并不相同。这样的作品,可以揣摩一辈子,不断汲取营养。
唐碑则建议临写一阵子即可,久了出不来,有很多笔画是难以自然地写出来,更多的是刻的表现,我见过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爨宝子碑》的临写创作,真的是特殊的笔法系统。
用软的毛笔去实现硬的斧凿的感觉,非要有另一套书写笔法体系不可。
再次感谢邀请。
怎么欣赏书法作品?
提这个问题的,可以说大多是各行业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和功底,并想扩展自己的爱好和知识范围的朋友,其次是书法爱好的朋友。所以这里就尽可能多的用古代与当代公认的,名列前十位的名家经典真迹原帖为范本,尽量从简从易,多打比方少用术语,以免出现为了解决一个疑问,反而涌出了无数个你说的到底是什么的怪圈。最后也顺便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书本上常见提到的"锥画沙,折股钗,篆籀zhou体"。到底长什么样?
一 整体和局部,说的是怎样欣赏。采取远观近瞧的办法。我们看电视剧里面的老奶奶,见到大老远来的亲们的孙女,"快来,让奶奶好好瞧瞧俺的俊闺女," 抱紧然后往后轻微一推,仔细端详。没错,欣赏书法一样,先放远处看整体印象,整体就是章法,看个大概,局部就是看结构,笔法细致入微的地方,
举例《伯远帖》《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远观章法布局灵动,通篇看来,此帖书写气势连贯,结字近扁方,略带横势,有清瘦之感,其可贵之处运用疏密的变化产生开张之体势,左右拉开,有意识形成或相背或相向的结体,并增加左右间的呼应关系,顾盼照应,而又通篇和谐,浑然一体,有如天成。每行字距有远近,有疏有密,每个字都有动态表情,或顾盼、或俯仰,整体章法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
再近处细看,行笔遒劲,较多地保存了楷书用笔的严谨性,笔画还略微带有隶书的韵味,显得潇洒古淡,再看用笔的主次轻重,如第一行的“珣顿首”、第二行的“从”、第三行的“优游”“始获”第四行的“别”“如”“昨”“永”第五行的“远隔岭峤”。笔墨较重,特别是《伯远帖》第一个字“珣”及稍后书写的“顿首”,这3个字与其它字相较,用笔明显粗重,字形也偏大,显得很有分量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二 欣赏书法的奇正相间,错落有致之美,也就是书法章法要有安排变化才好看,我们玩挖坑红四斗地主,先出一个对子,那你手里必须有个更大的天板的对子在接应,要不就让对手给截胡了。书法一样,看下图王铎的《行书再芝园诗轴》。这是他三十七岁写得,第二行“依旧”起头四个字姑且说是”正“,到第五个平字,王铎就开始有章法安排,“平”字突然小了一大半,这都不算,接着出奇的变,“堪”字又突然放大了写,而且斜了,甚至快左边倾斜,像个人快滑倒左边了。这就是是出了个对字牌,既奇又险峻,在快倒之际,下面“理”字偏左错落有致的接应撑一下,力度不够,没事,再下面“竹地润较”几个字由小到大呈梯形椎体再呼应矫正一下。这一行字就稳稳地立住了,又回正了,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妙趣横生。这就是大家风范。让人称奇。试想,如果这几个字平平正正的一溜写下去,是不是就死板,无趣味了?
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 欣赏形神兼备,读出神彩飞扬。字形简单,就是笔法结构之外形美,神也简单,就是让你眼前一亮,吸引你目光的出彩的地方。历朝历代以及当下,甚至包括我们自己,临的最多是《兰亭序》,可是,谁敢说他临的最好,像容易,临的出神入化,临出神识的却没几个。赵孟頫,王铎,董其昌都有临本,各具神彩,那么,现当代公认谁最好,白蕉先生,好在临出了神韵,临出了兰亭序里面的味道。比如下面这幅白蕉的作品,能否读出王羲之的韵味。还有下面启功老先生这幅字,就不用多解释了,神采飞扬,真格是人见人爱。
四 相互比较着欣赏,
一是纵向比较,就是和他学的风格的前几代人比较,
如把上面《伯远帖》中的书法与存世唐摹王羲之的书法相比较,从中可寻觅到王羲之书法的一些气息。此帖中的“从”“获”“别”等字用笔没有起笔收笔,也无牵丝引带,与存世唐摹王羲之早期书法《姨母帖》中的“遘”“摧”“剥”等字相比较,就有数笔较为接近。《伯远帖》中的“永”字,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相类比,也写得更为潇洒。 现代书画家启功:“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一是横向比较,和他同时代,同背景,甚至他自己的作品比较。当下书坛,可以说鱼龙混杂,风格众多,但总体无外好好写字和不好好写字两大流派。他们都有各自的宗主碑帖,两派目前一致推崇和临摹的碑帖不多,《李柏文书》当列前几帖,此帖的独特之处是它的主人共写了三张草稿,这里列出两幅比较对比一下。下面第一幅雄深苍劲,用笔虽重拙,但使转灵活,多有隶意,略带章草意蕴。第二幅除多加了几句客套话外,文字一样,但其体势已脱去隶意,以行草相间,洒脱灵动,率意自然跃然纸上。其苍茫意向如大漠烽烟,具有很高的苍凉雄浑之气。两个对比,上面的是对下面的修改,也显示了李柏能同时写多种笔体的高超娴熟功夫。下面一幅草稿性情工整不越上面,但无意于工而神彩畅酣,自然之气又胜过第一幅。对比欣赏,让人思绪联翩,联想当时战火纷飞,战马嘶鸣的大漠边关情境,一种艺术的享受,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五 ,多了解背景丰富欣赏理解,举例《祭侄稿》,不少人说《祭侄稿》写得这样潦草,为啥能列天下第二行书?那是你不了解背景,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和堂哥颜杲卿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颜杲卿与子颜季明两亲人先后罹难,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你说看到这样的惨烈情景,心情能不难受?写那是那,不可能像《兰亭序》那样心情那样讲究工整。颜鲁公在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萦纡忿激,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颜真卿此文,正义凛凛,有不忍卒读之感,故黄庭坚《山谷题跋》说:“鲁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那字好在哪里呢?了解背景后,下来还是上面方法,退后看全局,然后近观局部,然后再放大细节看精致笔法。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籀,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举例这个"围"如果我们提前不知道是用一指秃笔,也就是作废的笔写的写在纸上,而告诉你字是刻在沙石上,相信没有人会怀疑的,这种形态就叫"锥画沙"。还用解释吗?像用铁锥子在沙石上用力划过,锥画沙也。就这么简单,没那么玄而深奥的道道。但这是千年才出一书杰的颜鲁公的笔下功夫。再说折股钗,是古代的发卡,要说的很快明白,那么就用撑杆跳的杆子最形象,当运动员杆子一撑,弹起那一瞬间的弧形,哪种劲道,刚劲的钢筋般韧性力度。就是折股钗,比如下面“亡姪”二字,就像钢筋转来挽去的运笔,就是典型的折股钗形态。篆籀体,可以说祭侄稿全篇无一字不是篆籀体,如果具体举几个特征明显的字,那么下面的"刺史",就是十分明显的"篆籀体"它就是以石鼓文,散氏盘为代表的篆书在行草上的完美融合书体,是指纯中锋用笔,也就是说折股钗,锥画沙只是篆籀体用笔的一部分体现。
以上只是初步的从几个要素,介绍了书法欣赏的切入点,随着眼力的提高,看的作品多了,自然欣赏水平也就更高,所以多看多临,才是提高欣赏水准和写字水平的快速通道。
关于【如何继承优秀文化书法】和【你会怎样给十年前的自己指导书法重新学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