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真迹价值多少,如何欣赏米芾的作品?
米芾行书作品如《李太师帖》,劲健畅快,闲散飘逸。有王献之行书笔意。
(米芾李太师帖)
(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米芾行书主要从王献之行书中汲取了哪些笔意?一,用笔外拓。行笔洒脱放纵,线质属外肆型的,既沉着又痛快。(掌握沉着痛快的用笔之法有一定难度,力量感要强,如果笔力弱就达不到沉着痛快的用笔效果,只有通过学习篆书、隶书、楷书,练好强劲的笔力,然后由慢至快的转换,这时用较快的速度写行书,才能避免用笔飘浮、避免笔画呆滞,才能有沉着痛快挥洒状态所写出的既刚劲又婀娜的效果。)
(米芾李太师帖局部。)
(王献之行书更等帖局部。)
二,体势多有倾斜之势,跌岩纵逸。多数字呈左低右高之势。《李太师帖》中有的字左斜右正,有的字左正右斜。有的字上正下斜。
(米芾李太师帖局部。)
(王献之更等帖局部。)
三,强化呼应,行气贯通。《李太师帖》中有首尾相邻笔画相连的实连,如王戎二字相连,真宜批三字相连。其余的字为笔断意连的虚连。
(米芾李太师帖局部。)
(王献之更等帖局部)
四,章法方面。字距变化丰富,加强字的大小对比。取其斜线贯气法。如下图中这一行字分为三个字组单位。子敬上为一组,真宜批三字为一组,帖尾二字为一组。敬字最大而重,上字最小而轻。《李太师帖》通篇看,较大而重的字分布在左上角,右下角的字偏轻的较多。形成重与轻的字群对比。下图这一行的行中轴线向右斜。
(米芾李太师帖局部。)
(王献之更等帖局部。)
下图为笔者临帖习作。(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为何米芾要万般恭维宋徽宗?
米芾和宋徽宗赵佶都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生于1051年,宋徽宗生于1082年,二者相差31岁,宋徽宗是君,米芾是臣。宋徽宗
大家都知道而宋徽宗赵佶虽然不是一位好皇帝,但是他在艺术上的造诣非常的高。
他诗书画印无所不精,尤其是书法,他的书法学习二王,但是入古而又能出新。
在褚遂良、柳公权的基础上,独创的瘦金体更是空前绝后,独树一帜,和他的绘画风格一致,相互辉映。米芾也是独创一体的大家,是宋四家之一。他书画俱佳,绘画上也是自成一派,自创“米点山水”。
书法上,他遍临诸家,写王羲之更是出神入化,他称自己是“集古字”,临习古人,几可乱真。
他用笔迅捷,八面出锋,风樯阵马,自称刷字。可以说是一位纯正的书法艺术家。至于二者谁在书法上的成就更高,我认为是米芾,宋徽宗的书法是把一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后人再学,也是宋徽宗。
而米芾是为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一条更为艺术化的道路,启迪了无数的后来者,其中就包括了清代著名书法家王铎。
米芾书法的开放性,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更高。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但陆机去世时才出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却没有一件真迹传世,这是一个悲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纸张是有寿命的。我们知道,塑料难于降解,埋于地下,即便一百年过去,它还是塑料。所以国家倡导用易于降解的环保袋取代塑料袋。
纸张尤其是宣纸,素有“纸寿千年”之说,但即便是如此,一千年之后它还是要消失的。
对于这一点,写字有点年头的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些低廉的书画纸,如果保存不善,十多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纸上后出现一些孔洞,有些人以为是被虫蛀了,其实不是,它是风化了,寿命到了,因为书画纸的寿命也就几十年。关于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我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王羲之距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了,就纸张寿命而言,他的作品想保存下来已经非常困难了。而陆机的《平复帖》以及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能保存至今,只能说是幸运的。
二、战火的损毁。战争对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损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中国书法史上,损害性最大的莫过于唐代末期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但使得大量书法经典法帖被毁,尤其重要的是,它破坏了长期以来师徒心口相传的书法传承方式,古代书法笔法自此失传了,这也是宋代书法轻视笔法而注重性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经历了数个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想保存下来确实难上加难。
三、保存条件不善。现代的图书馆中,重要的古藉善本,都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空调房中,每次取阅时,还得戴上口罩和白手套,就像捧着个新生的婴儿。古人哪有这个条件。
书法史上就发生过一件令人唏嘘的憾事。“楷书之祖”钟繇的《荐季直表》,鸦片战争时被英军盗出,后几经辗转被大收藏家裴景福购得,谁知裴家一佣人将之偷出,用油布包裹后埋于地下,一年多后取出,法帖已化作一撮泥土。
古代的很多作品大多入过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后不久,即被他的老丈人郗鉴要走,后传给他的儿子郗昙。郗昙死后,将《兰亭序》带入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掘墓取出。经过此番折腾,《兰亭序》的寿命肯定大受影响。
在古代,作品进入皇宫内府,能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毕竟,只有皇家才能有较好的保存条件。
四、皇帝的自私。据记载,在王羲之去世六七十年后,他的作品就已经一纸难求了,因为很多人都在争相收藏,尤其是皇家。
收藏王羲之作品最疯狂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说他收藏的王羲之作品达1500余件。由于他痴迷于王羲之的字,所以当时有很多大臣想方设法搜寻王羲之作品来讨好他。最著名的是当时的御史萧翼,假扮落魄秀才,从和尚辨才手中骗得《兰亭序》献给唐太宗。
如果唐太宗将收集来的这些作品好好保存,并使之流传下来,那我辈说不定就可以一睹书圣风采了。可惜,太宗为了一己私利,竟将这些作品一古脑地带入了地下,也就断了后人的念想。
当然,后来温韬掘开李世民墓,并没有见到《兰亭序》和其他王羲之作品,也许,它们早已化作了一抔黄土或者一堆灰烬!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现代有哪些临文征明书帖出名的书法名人?
文征明“风舞琼花”为什么绝后?作者:赵新月
谢君邀请。
现代没有临文征明书帖出名的书法名人,一个也没有!
这就怪啦。为什么有临“二王”、写米芾、学颜体的现代书法名家,就是没有临写文征明成功的呢?
这个问题有意思。为了回答你的问题,我先写一下文征明。写文征明小楷,我没有多大问题。我就写一下文征明的行书吧。这是第一次写他的行书,因为不写一下,感觉不能回答好你的问题。这有点像中医有时自己也尝药一样。我为自己的真诚感动了。(开个玩笑)
昏灯下,我随手大致临写了一遍文征明的小字行书《胡笳十八拍》。把第一页发上来,见下图——
通过我对文征明的研究,和本次对他的行书的大致体会,我知道了,为什么写文征明没有成功的书法家。注意,我只说文征明行书。原因如下:
第一,文征明的行书,是楷书锻造出来的。看他的行书作品,往往掺杂着不少楷书。这还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书用笔,完全是楷书的运笔方法。他的行书作品中,还掺杂很多草书(今草),就是草书,也几乎是楷书的用笔,一笔也不苟且!你尝试写一下就明白了。现代行草书名家,绝对没有文征明的这个功夫!
第二,文征明的小楷,注定了他的小字行书独步书坛。他好的行书,都是小字行书,他的大字行书不好看,甚至有点俗。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他的小字行书写得更好?因为他是以小楷做基础的。他的大楷一般,小楷绝伦,于是注定他的小字行书,后无来者!今天的行书名家,没有文征明的小楷功底,可能大字行书不错,但小字行书,弄不成!
第三,文征明的功力,今人比不了。他少年时写《千字文》,每日写十遍,年年岁岁如此,直到生命晚年,依然不辍。今人肯下这个功夫吗?
第四,他的老师太会教学了。特别是李应祯,和沈周不一样,李老师坚决反对文征明学苏黄,他深知文征明的临摹能力太强了,这是优点,但更是缺点,因为极其容易成为奴书,故而让文征明“自创一派”。所以我们看到,文征明早年取法太多了,从二王到苏黄米蔡,到赵孟頫,遍学诸家,这为文征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文征明又是个听话的孩子,于是听了李应祯老师的话,文征明开始自创一体(这让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想起单田芳讲的童林传,老师让童林于五宗之外另创立一宗)。于是,戏剧性的创面出现了,文征明写出了“文体”,虽然这个“文体”,总体成就不如二王,但终于也名垂书法史。我们庆幸,二王大树下没有长出一根藤萝,而是长出了一个与二王不一样的钻天杨!现在的书法名家,很少遇到这样的老师了,所以不行。
第五,文征明太正直单纯了。他朝廷当待诏时与腐朽官僚合不来,宁王朱宸濠拉拢他,他把人家宁王当狗屎(也确实是狗屎),严嵩拜访他,他却不领情。这么个人,真像《金装四大才子》里的那句口头禅——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书如其人,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不禁感叹,今天的书法家写不成文征明,那是必然的,你有文征明的正直与单纯吗?别说是那么大一个王爷,就是一个小老板给个红包,一些所谓书法名家的膝盖就软了,你怎么学文征明?再者,人家文征明的先祖可是文天祥啊,遗传基因好,品性基因好,书法基因也好!
第六,还有文征明具体的技法分析。文征明最好的小字行书,被誉为“风舞琼花”,但并不是他所有的行书作品都这样,字越大了,往往也就写得不太理想。具体说吧,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分析他的技法,他的小字行书,竖画,都很正直;横画,靠左侧的都向上扬,右侧如果有横画,最后一笔必然水平;弯折处理,尽可能把圆画放开,作大空间,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给这种处理弯折的方法叫“抡圆了”!不过要注意,文征明“抡圆了”是有底线的,非常像“带着镣铐跳舞”,这些都是文征明行书的“结字技法”,这个技法,是以楷书为站桩的底子,以草书的圆转为招式,自己创造出来的。“琼花”就是这么舞出来的。今人没有楷书和草书的联合功力,只能望洋兴叹。或者说,今人嫌跳舞不自由,于是打碎了镣铐,也就打碎了“法度”。
好了,说了这么多,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总结一句话。文征明的小字行书,不是颜真卿那样的黄钟大吕,而是金杯铜铃;不是王羲之的“骨秀”,而是自己的“骨俊”。今人有“骨”吗?所以,我回答你——现代没有文征明!但是,我还要告诉你,绝对没有不可能,如果真要有,那也是我——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不信,一年后,你看看我写文征明!
赵新月写于野草书屋。回答完毕!
上图:本文作者、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赵新月,一介书生,研究文史哲经艺,信仰马恩列斯毛,有几本小书行世
关于【米芾书法真迹价值多少】和【如何欣赏米芾的作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