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什么笔划类型,为什么书画刻章都是篆体的?
这是因为印章最初用在十分正式的场合,表示家族、官职、机构的名称,世界各大的文明的印章开始都是这种用途。只有后来中国印章渐渐与书画结合,成为一门极具中国风的艺术。
那你肯定要问,为什么正式场合就要用篆体?我也不知道心理学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各种文化都是这样的:场合越正式,在一些事物上越趋向保守。因为篆体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古老、保守的文字,所以,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使用,比如:印章,碑刻的额头,就顽固的保存了下来。王国维纪念碑
其实,最早在商代,在与家族、身份有关的用字,就体现了这种用字保守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金文【族徽字】。
相比当时的甲骨文,这种族徽字象形程度非常之高,是很明显的是保守用字。
我们用殷商时代「马」字对比一下,很明显【族徽字:马】象形程度高,而应用文体:甲骨文,象形程度低,非常抽象。
商代的族徽金文「马」:
商代的甲骨文「马」
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汉字刚刚形成不久,所以象形程度高的字还在使用,这就是完全不懂人类这种正式场合用字保守的心理。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用篆文印章,被三千年以后的人发现,他们如果不懂我们印章用字的保守习惯,就认为篆文刚形成不久,是不是很荒唐?
在郑州二里岗遗址被认为是【成汤灭夏】以前的先商文化,二里岗在发现很多族徽字直接可以和殷商对接,这说明族徽字的使用时间很长,反应了上古时代的中国古人,正式场合用字保守的现象。绝不是说明汉字刚刚形成,有些还没有脱离【图案画】。
其实,这种对身份、官职、家族等事物上的保守心理,也反应在语言上,比如:姓氏、地名:
「区」用在姓氏读「欧」,「洗」用在姓氏上读「显」,就是古音。
地名「吐蕃(bo)、番(pan)禺」都是古音读法。------------------------------------------------------------------------------
这种心理古今中外都一样。比如:不管那种文化在婚礼、葬礼等场合,我们都趋向穿着保守、传统的服装。最后,还说个关于保守用字的干货知识:西方社会中很多事物都跟基督教、古罗马、古希腊有关,所以,很多正式场合都能看到这种复古保守趋势影响。西方也有正式场合的用字的保守:西方人的「篆文」,其实就是罗马的碑刻体,也即所谓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拉丁字母最初是没有大小写分别的,小写体是大写字母的手写快写体,说简单一点,就是相当于我们汉字的行书草书。)
比如古罗马【提图斯拱门(Arch of Titus)】上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古罗马万神殿(Pantheon)上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古罗马【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字体,演变成今天,也就是所谓的罗马体(Roman type),是最正式的一种字体。
西方国家的政府、教堂、货币等等正式场合都使用这种大写字母:
写英文学位论文,就要求使用【Times New Roman】新罗马体,因为这种字体比较正式。这都是有历史原因。
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有个特点:【竖线】的尾端加【横线】,【横线】的尾端加上【竖线】,在印刷排版学上称为【衬线 (serif)】。
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面说过,【铭刻大写】是石刻文字,古罗马时代,石匠用的刻字刀的刀尖是方形的,加【衬线 (serif)】有两个原因:
1、因为刻刀刀尖是方形,笔画起始和结尾会比较粗糙不齐,衬线 (serif)起到修饰作用。
2、方形刻刀在刻字时候,石料极易裂开、脱落,为防止裂开脱落,就加上衬线 (serif)。这个问题可以参考这本书,有很详细的考证:
这一习惯一直都被继承下来,以至于不在石头上刻字也会这样写,这就是一种崇古和用字保守。
所以,今天拉丁字母字体分为衬线体 (serif)和无衬线体(sans serif),罗马体是【衬线体】,黑体就是【无衬线体】:
我们知道,汉字最初都是用雕版印刷,所以,古罗马遇到的情况,中国古人也会碰到,汉字雕版印刷的仿宋体,就是属于衬线体 (serif)。
所以,汉字【仿宋体】和【黑体】的区别,跟拉丁字母一样,主要就是有无【衬线】,如下图所示:
今天拉丁字母印刷标准体有三种:罗马体、黑体、意大利体,如下图是英国著名的字体设计人威廉·卡斯隆,制作的一张字体排印样表:
西方常用的三种字体,起源于古罗马铭刻体的罗马体是最正式的字体,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西方企业的LOGO,会将大写改成小写,以增加品牌的亲和力,给人平易近人、活泼的印象。
比如:facebook,开始F是大写小写兼有,后来一律改为小写:
这种改变字体,近几年甚至成为一股潮流,比如:推特、谷歌等等企业。
google则是将比较正式的【罗马体】改为无衬线的【黑体】,以增加亲和力:
还有电脑品牌宏碁等,不一一举例。
西方家族、学校的「徽章」,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古老的盾徽和拉丁文,也是这个道理,以保守的字体、语言、图案,增显历史的厚重感。西方大学都用盾牌为主的图案当做校徽:
这种东西叫做【盾徽】,与中世纪天主教和骑士阶层都有关系:
盾徽(英语:coat of arms)又称盾形纹章、袍徽,是一种特有的纹章设计,通常出现在纹章盾、外套或战袍上。中世纪的骑士使用它来辨认其身份。盾徽是由一个盾牌、支撑物、饰章及铭言组成。至今,它用以识别个人、军队、教会、机关团体和公司企业的世袭或继承性标记的使用、展示和规则的科学和艺术。比如:哈佛大学的logo,主要构成就是盾徽和拉丁文【Ve-ri-tas”(真理)】: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徽,是东西方兼顾,西方的盾形和中国的图腾凤凰和篆书【博文约礼】,也是一种保守以突出历史厚重的体现:
还有,大学毕业礼上的学位服,就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袍子:
------------------------------------------------------------------------
所以,答案也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再总结一下:人类各种文化中,在正式场合的礼仪、服装、用字、习俗,甚至是饮食,都有趋向保守、传统的习惯。
中国的印章,最初就是先秦的古人用来表示家族、身份、官职的,那个时候的字体籀篆。正应为印章最初应用的场合都比较正式,所以,籀篆字体刻印章的习惯就被保留了下来。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我猜测这种心理学动力,可能来自我们的「崇祖、崇古」心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身份、血缘、民族、起源等等吧。为什么现代书法大师称笔画为线条?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首先对“千千千里马”同志的文章稍微评价一下。
“马”同志用洋洋洒洒的两千多字,回答了“为什么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个问题,对于他这种专业的敬业精神我十分佩服。他在文章中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有理有据”地“驳斥”了“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的错误性,并提出了“书法不是线条的艺术”这一自己的观点。令大家感到耳目一新,能获得“青云奖”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对于“马”同志的观点,本人觉得有一些商榷之处,下面就简单地谈一谈对“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一观点的看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1、与其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还不如说“汉字是线条的艺术”。中国的书法之所以享誉世界,就是因为其独特的线条,这些线条和西方的字母文字所表现的线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书法的线条不仅仅有粗细大小、高低长短的变化,它还有节奏的快慢和起承转结的相互呼应等等,而西方的字母文字,是远远没有这些讲究的。“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并不是说书法里只有线条,如果认为“书法里只有线条”,那就是太片面了,就好像说“中国人不文明”就是“中国的所有人都不文明”一样,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书法既然是汉字,它又是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即使这些字和某些物体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开始也大都是用线条组合而成。原始的文字,由于原始人的工具和材料有限,写出来的字线条可能还比较幼稚,甚至有些还不太明显,但是,到了甲骨文时期,线条的表现就非常明显了,商周时期的“大篆”开始,在书写上就要求用严谨的线条,到后来的隶书、楷书、行书,甚至是草书,随着书法字体的发展,线条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谈到书法中线条的时候,不要认为线条就是“线”。用南宋时期吴说独创的“游丝描”书法,来说明书法不是线条的艺术,而仅仅是“线条”,我觉得又走进了一个误区。“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并不是说书法里仅仅只有“线条”,我们并不否认书法当中的其它因素,比如:笔法、章法甚至“气”等等。这些因素和“书法是线条的艺术”难道有冲突么?我们平时写毛笔字难道不叫“写”,而且叫“画毛笔字”?认为书法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是受到西方绘画影响比较深的原因。中国古人是不讲什么“点、线、面”的,不是不懂,而是受到中国三千年道教文化和两千年以来的佛教文化的影响。所以,虽然唐代时期的“画圣”吴道子就已经发明了“敷彩法”(有立体感的绘画),但到后世没有流传开来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中国画里虽然讲到“墨分五彩(也有讲七彩的)”,为什么不讲面积、体积或者立体感的又一原因之一。两千年以来,中国画也一直在以“线为主”的道路上发展着,直到民国时期,由于有许多人到西方学习了西洋画以后,中国画才进入到“点、线、面”时代。
3、书法是用毛笔书写的,而毛笔本身又是从道教的拂尘演变而来。所以,无论你是中锋用笔,还是侧锋用笔,而或无论你怎么样用笔,你都离不开书法的精髓“气”,这个“气”就是无形的“线”,和道教里的“气”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大家平时看到书法当中的线条,只是从书法的表面来看书法,根本不能“悟”到书法当中的“理”——这个理就是“禅”。在一般人眼里,王羲之是“书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是大家,但是,在懂得书法真谛人的眼里,朱耷、李叔同、赵朴初等人的书法,才是真正的好书法。这也是古人写书法的真正目的所在,所以,古代许多大书法家里,有许多人都是讲“禅和道”的。今天也有一些写书法的人,在写书法的时候,点几柱香,那只是装清高和风雅,根本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
4、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线条精到和有丰富内涵的作品,其形并不一定很美,但是,他却符合其中的“道”。比如:许多人把王镛、胡抗美、沈鹏的书法说成是“丑字”,其实就是不懂书法里的“道”字,只是把书法看成了书写的技巧而已。
今天,中国的书法艺术已经走进了两个误区:认为写得“像字”就是好书法,写得不像就是“丑书”;还有一种误区就是写的“丑”就是“大师”。所以,造成了今天“大师”满天飞的现象,这和中国真正懂书法的人太少,以及书法教育的缺失是有很大关系的。
好,就写这么多了,请高人们一起来探讨。
书法书体公认篆隶楷行草五体?
看到提问者的问题不得不作个回答以便来纠正一些书法相关的基础概念问题。主要是关于“书体”、“字体”方面的。如果这两个概念没有厘清,那么从此而引起的一些问题就会将人引入歧途。
字体、书体是两个书法的术语。古人对这两个术语原本是不加区分的,后来有人将它们分开来使用。字体、书体这两者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使用范围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将它们区别开来。
字体所谓字体:指的是字的型制,是按照字的形体构造和共同特点来进行分类的。
字体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的。它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都称为字体。
如下图:
我们现在基本上将汉字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体。
其中,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从书法学的角度来讲,将秦代之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秦篆称之为“小篆”;
隶书分为:古隶、秦隶、汉隶、今隶等;
楷书分为:魏碑和唐楷;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
草书分为:章草、大草(狂草)、小草(今草)。
因此,从提问者所上传的图片看来,按照其所书写的形体构造以及共同特点来看很明显是属于楷书的一种字体,只是书写的风格不同而已。
书体所谓书体:指的是依照书写的特点和风格来进行区分的。
书体是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讲的。同样书写一种字体,写法因人而异,凡具有某一共同特色或独具某一风格且自成系统者,即可称为一种书体。
书体是在字体不断发展、渐趋稳定以后才产生的,它随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发展。
如: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我们将其所书写的称之为欧体、颜体、柳体和赵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郭虚己墓志》
柳公权《玄秘塔碑》
赵孟頫《胆巴碑》
因此,从提问者的图片看来是属于楷书字体里头的一种带有个人书写特点的书体,至于这种书体是否能够与历史上的楷书四大家相媲美,那么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综上所述“字体”和“书体”其内涵以及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因此提问者将这两书法术语弄混了来进行提问使整个问题发生了天大的变化,要知道:楷书字体到了隋唐时代达到巅峰,从此至今一直没有新的字体出现,唯有其书写风格的变化而已。
现在若出现一个新的字体那就是石破天惊的事情了!!!
我是书法有云,一个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软、硬笔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书法分为哪几种字体?
书法分为草隶真行篆五种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扩展资料:
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已体现出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
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整齐且笔画粗壮,起笔、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曲直变化丰富。
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每字的大小匀称,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毛公鼎》、《散氏盘》是其代表作。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如果说甲骨文、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凿铸道路发展;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
毛笔表现力丰富,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书者的情性、审美趣味、用笔技巧等。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石鼓”拓片中看,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浑厚。“石鼓文”开始向小篆转化。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
关于【书法有什么笔划类型】和【为什么书画刻章都是篆体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