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的书法怎么写好,泰州在元代及之前有哪些名人?
泰州,简称泰,江苏省地级市,南临长江,北邻盐城,东连南通,西接扬州。东晋时期,设置海陵郡,遂与金陵、广陵、兰陵为四陵;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始称泰州。元朝初年,泰州领海陵、如皋两县,隶属扬州路;明洪武初年,省海陵县入泰州,属扬州府。清雍正年分如皋入南通,乾隆年划泰州东北境出立东台县;1949年,苏北行政公署成立于泰州,下辖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五行政区四十一县。泰州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三国时代的吴国重臣、将领吕岱,广陵郡海滩人,是孙权托以家国社稷的顾命大臣,一生镇岭南、抚山越、战长沙、守武昌,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历任督军校尉、昭信中郎将、庐陵太守、广州刺史、镇南将军、大将军,孙亮即位后,官拜大司马。他忠于为国、通达治体,胸襟宽广、清明守正,九十六岁去世时遗命布衣素棺以葬,被传为美谈。孙权评价道: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唐代海陵人张怀瓘,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书画评论家,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节、行书、飞白和草书十体外,乃有龟、蛇、麟、虎、云、龙、虫、鸟之书,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直到现在,于民间还偶见,其所作的《书断》等奠定了他在中国书画理论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唐代书法理论集书论书史书法三位一体之大成者,是中国书画神妙能三品评论作的最早提出者,对既往书法史著作有相当大的突破,对书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今不逮古,理在不疑;如学文章,只读今人篇什,不涉经籍,岂或伟器。顺其情则业成,违其衷则功弃。胡瑗,北宋海陵人,中国理学先驱,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儒。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不仅示范于当时,而且垂法于后世,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尊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虽然科举之路坎坷,但是学识渊博的他终归还是凭借自己的才能进入仕途,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以及军事、观察、节度推官,校书郎官,期间撰写《武学规矩》一书,与阮逸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三卷。64岁的胡瑗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兼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其在泰州创办的安定讲堂,一反宋代以诗赋为重的科举教育,当时东南公卿、伟人大多都出于胡瑗门下。师事胡瑗的潘及甫,北宋泰州柴墟人,为怀仁尉、筠州判官,历知分宁、霍邱、寿春三县。因有政声,神宗时迁秘书丞,充楚王宫太学教授,后来以屯田员外郎、江州通判,授左朝散郎,并著有《五山耆旧集》。潘及甫做官的信条是,遵循胡瑗的名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要像范仲淹那样拥有忠恳的言论,卓越的计谋,为百姓造福。他一生廉洁、以身示范,宏道高致、希风申穆,不修边幅、毋乃舛与,在任期内,政绩显著,深受老百姓称道。张士诚,元末泰州白驹场人,抗元起义领袖,灭元盖世功臣,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的说法,《三国演义》小说著名作者罗贯中曾在张士诚处任职过。他建都苏州,勤政爱民,至今都在被泰州和苏州的百姓所纪念,其时离真龙天子,仅一步之遥。元氏之乱多在民穷,夫独其君之不仁哉!百姓求生无路,引义不能,遂至崩解。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于涂炭。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
……
书法专业好考吗?
書法專業好考嗎?
我了解一下青少年書法晉級考核內容,前幾級不難,越往後越難。青少年習書到一定程度後,想晉升最高級必須常握真草隸篆各書體書寫技巧及章法布局,有自創內容的能力,能獨力創作一幅完整書法作品能力,如果這些條件都具備後, 考級無難可言。
如果你是大學專、本科藝術生,也許高中時文化課程差一些,在選專業時選了書法專業,最起碼在選專業時也權衡了一番,這個專業一定是自己較熱愛的專業。其實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便是每個從事本專業者都很熱愛自己行業,才使他們在學習時排除萬難,最終學有所成。
我覺得書法專業是自己選擇的,也很愛好這一藝術領域,那就認真對待, 只要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本專業科目,相信每位同學都會考出好的成績。
另外提示一下,書畫專業將來步入社會,就業前景非常廣闊。只要你有本領,做一名書畫教師或是開辦一所書畫培訓機構都很好!
王阳明弟子的八个门派?
有七个主要学派,据《明儒学案》所列,计有浙中、江有、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等七个学派。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因为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时,居于阳明洞,因而被世人尊称为阳明先生。
心学史开篇的“龙场悟道”便是发源于此,王阳明谪居龙场三年,悟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重要思想。
他门下弟子众多,于王阳明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七个主要学派。
一、右派(江右学派)
正一江右王门学派,系指明代中后期江西一带的王门后学。
代表人物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壬时槐、刘文敏、刘阳、胡直、邹元标等一批著名的王门弟子。它与浙中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闽粤王门、北方王门、泰州学派等并称为“王学七派”。
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王门学派之一,并享有“王学正宗”的称誉。从学术宗旨来说,王门各派后学,包括泰州学派,均以阐发阳明学说为己任,尤其以发挥“致良知”说为重点,对“良知”本体的性质特点及“致良知”的途径,都作了具体的探讨。
聂豹(1487-1563年),明代学者。字文蔚,号双江,江西吉安永丰人。正德12年(1517年)考中进士,为平阳知府,官至兵部尚书。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名垂青史。
聂豹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阳明为师,但他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
豹著有《双江文集》十四卷,与《困辨录》(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徐阶,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松江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浙、闽二省学政。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所信任。
另编有《岳庙集》,并行于世。
二、南中王门学派
广布于“南方”的王守仁门人的一派。代表人物有戚贤、朱得之、薛应旂、薛甲,主要学者还有查铎、唐顺之、徐阶等。
戚贤,字秀夫,号南玄,江北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刑科给率中,拜王守仁为师。
坚持良知说,拒斥佛老。
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直隶靖江(今江苏靖江县)人,从师王守仁,任江西新城丞。
薛应旂,号方山,常州武进(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县)人,拜江右王门学派欧阳德为师,嘉靖年间进士,知慈溪县,转南方考功,又升为浙江提学副使。
为借王器以正学术,遂填王能为察典,一时间许多学者以为逢迎时相夏贵溪之意,不许其称为王门弟子。然而其弟子顾宪成创东林学派,所以黄宗羲认为东林异源于此。
薛甲,字应登,号畏斋,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嘉靖年间进士,授官兵科给事中。官至四川、赣州金事副使。驾信象山、阳明之学。
查铎,字子警,呈毅斋,宁国径县(今安徽涅县)人,嘉靖年间进士,授德安府推官,后为刑科给事中,官至广西副使。拜王畿、钱德洪为师,墨守“致良知”说。
该学派认为“心”即“良知”是世界的本体。说:“万物皆具于心”(《薛方山纪述》)。
又说:“天地万象,吾心之糟柏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所谓心者,非今一团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灵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谓良知也”(朱得之《语录》)。
说:“良知与知识不同。良知是天命之性,至善者也。知识是良知之用,有善有恶者也。”
还认为:天命之性,能生万物。天命之性却又不与万物匹比,所以叫做“独”,这就是“心之灵”。”此心之灵,天理人欲,毫忽莫掩,又谓之独知”。
又认为循“天理”,去“习气所蔽”即“致良知”。说:“慎独即是良知”。时时不忘遵循“天理”,使“念虑觉识”和“视、听、言、动”,“不为习气所蔽,即是致良知”。
该学派认为“感物为格”。说:“格物之为感物,彰彰明矣”。“夫不能感物者,必其知有未致”。
该学派主要著作有米得之《语录》;薛应旂《薛方山纪述》;薛甲《文集》、《心学渊源》。
三、闽粤王门学派
代表人物有方献夫、薛侃,主要学者还有杨骥、周坦等。
方献夫,字叔实,号西樵,少年中进士,官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
拜王守仁为师,为王门岭南弟子的第一人。又官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引疾归里。后又起用为武英殿大学士。
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今广东揭阳市)人。正德年间进士。
请归养亲,于江西拜王守仁为师,学习四年。先后授行人、司正。终因立储上疏,遭太常彭泽、少傅张字敬的诬枉罢官。归田讲学,弟子百余人。
杨骥,字仕德,先拜湛若水为师,后来卒业于王守仁。
该学派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所谓“天由心明,地由心察,物由心造”(薛侃《语录》)。
又提出认识人应从“可见可闻”人手。说:“学不明,世儒只在可见可闻、有思有为上寻学,舍之,便昏债无用力处”。
“道本家常茶饭,无甚奇异”,“世人好怪,忽近就远,舍易就难,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提倡舍生取义。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忘躯求道之意”(薛侃《语录》),“重生是养口、体者也,成仁取义是养大体者也”。
儒家这种“舍生无欲”与佛老不同。佛老“二氏之敝,在遗伦”。即儒家舍生是不惜以最大代价履行社会义务,而佛老的空无是逃避社会责任。
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薛侃《语录》;薛侃门人《研几录》。
四、北方王门学派
北方之为王氏学者独少,穆玄菴既无问答,而王道字纯甫者,受业阳明之门,阳明言其“自以为是,无求益之心”,其后趋向果异,不可列之王门。非二孟嗣响,即有贤者,亦不过迹象闻见之学,而自得者鲜矣。
北方门是明代阳明心学“王门七派”之一,而洛阳王学又是北方王门的主力军。此派学者在学宗阳明的基础上多有发明,为阳明心学北移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时蔚为北方大宗。
它即是阳明心学在北方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学派,也是传承“洛学”的重要学派。
五、楚中王门学派
湖南一方的王守仁门人学派,代表人物有蒋信、冀元亨。
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明朝中后期楚之常德(今湖南常德市)人.嘉靖年间进士。
官为户部主事,转兵部员判、郎,又为四川佥事,兴利除害,禁道士妖术;升贵州提学副使,建正学书院和文明书院.后归故里,建学校于桃花冈,学徒云集。
曾先后拜王守仁和湛若水为师,学术得于湛若水较多。
该学派主张'心'是世界的本体,心产生'气',即'太和','气一分殊'产生世界万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本文下同)
认为'人除却血肉,只有这一片精灵唤做心'。
'命之曰心,本取主宰之意,心之活泼泼处是性。''宇宙浑是一块气',亦称'太和',源自于'穆',即无或默,源自于'命',源自于'道',源自于'诚',源自于'太极',穆、命、道、诚、太极皆同义,总之是'一个神理'。
从'心'来看,便看到'心'产生'气','心'活泼拨的性质便是'天性之命'。事物同出于一个'太和',所以形形色色,原因是'气一分殊'。
又认为释学为'空',儒学为'空处见实'。
说:'要之,圣学与释氏,智原是不同,释氏只要见一个空,圣人却是于空处见万物一体。自身与万物一例,所以此心便无所不贯,人伦日用,何处容增减一毫?'
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蒋信著《桃冈日录》。
六、左派(浙中王门学派)
代表人物有钱德洪、王畿。
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明朝中后期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
王守仁平定“震源之乱”后,返故里,钱德洪与同邑人范引年、管州、郑崽、柴风、徐珊、吴仁等数十人同拜其为师。因到余姚投师的人日益增多,钱德洪与王畿代师疏通学术大义,一时称其为教授师。
嘉靖年间,王守仁出征在外,钱、王二人代师主持书院。然后,钱德洪出任苏学教授。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拜王守仁为师。会试得中,却未廷试而归,重返王守仁门下。
前后四十年无日不讲学。自北京、南京及吴、楚、闽、越等地,到处都有讲舍,尊其为儒宗。
该学派认为“良知”说是当世学术的精髓。认为,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以唤醒人心,求“仁”就是孔氏学说的精髓。
战国时期,孟子又提出“义”,没有“义”,“仁”无由达到,“义”便是孟子学说的精髓;晋梁以来,佛老泛滥,宋儒遣复古礼,执“礼”便是宋儒学说的精髓。
王守仁提出“良知”,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是今日学术的精髓。(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学术精髓都是因时而立。
该派固守师说。
坚持以先天统后天。主张“和而不倡”,说:“吾人之学,切忌起炉作灶,惟知和而不倡,应机而动。
故曰‘乃见天则,有凶有咎,皆起于倡”。认为“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学”,“心”即“良知”,是框定世界万物的规矩或标准,一言蔽之,是“先天统后天”。
还说:“谨独(慎独)即是良知”,“良知不由学虑而能,天然自有之知也”。
该学派著作有王畿《论学书》、《语录》、《致知议辨》;钱德洪《会语》、《论学书》。
七、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于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
其学说的特点是简单易行,易于启发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极具平民色彩,故流传甚远。
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开始泰州学派的创立之先河,学生多是下层社会人士,如农夫、樵夫、陶匠、灶丁等。
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标揭,阐述“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虽被斥为异端,却道出小市民的心声。
其门下有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周汝登等人。
但因过于狂禅,《四库全书》不收李贽、罗汝芳、颜钧、何心隐、周汝登等人的著作。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王艮门人辑有《心斋全集》6卷。
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
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观点,五伦中,他最重朋友,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某些特点。著作多散佚,今有中华书局版《何心隐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心学的一个核心在于区别于之前理学等学派,提出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虽然心学各个学派的发展利弊皆有之,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流传,无疑影响了后世。
他对自己心学的梳理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但是,心学学派自从王阳明创立初始,就被当时的明朝统治者和朝中大臣所贬斥,明清两代一直都没能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儒学更是彻底衰落。
姓张的人祖先来自哪里?
张姓的人祖先来源有二,一个黄帝之孙张挥,一个是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重臣解张,严格意义上来讲,现在姓张的人不姓张,而应该姓姬,张只是氏而已。
在古代,人们的姓名由四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姓,一个是氏,一个是名,一个是字。如张氏的祖先之一解张,他的姓是姬,氏是解,名是张,字是张侯。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会发出疑问,为什么解张姓姬,是解氏,他的后世子孙为什么没有继承他的姓和氏,却变成了张氏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弄清楚中国古代的姓和氏的来源及其特点。
姓的来源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就有了姓,姓最初诞生是为了区别血缘,保证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
姓最初的含义是指生殖,如《说文解字》所说: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
在词义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姓”逐渐引申为生下孩子的女性,又由此引申为女性剩下来的子孙的通称。如清代王念孙所说:
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
因此,“姓”产生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源于氏族女性始祖的名号,也是氏族(部落)的称号。因此,著名的上古时代八大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等。
氏的来源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姓,最早应该在原始社会晚期才形成。随着人类不断的繁衍,一个氏族内部就会形成各种血脉分支,为了区分这些血脉分支,于是就出现了氏,因此,氏是姓的分支,主要用来区别子孙之所出。
在远古时期,姓不能更改,但是氏可以,人们可以随意根据分支先祖的特征给自己取一个氏。归纳起来,氏的来源主要有一下几种:
1.以祖先建立的王朝为氏
如夏、商、周,王氏也是这三代的嫡系王室子孙。所以,如果从血脉上来追溯的话,夏、商、周、王四个氏是非常显赫的。
2.以祖先的封国为氏
如齐、赵、燕、宋、刘、萧、江等,这些氏都是来源于祖先的封国。
3.以祖先的封邑为氏
以楚国王族为例,楚国王姓为芈,王室子弟封在罗田的,后世以罗为氏;封在屈地的,后世以屈为氏,如屈原;封在叶地的,后世以叶为氏等等。
4.以祖先的官名为氏
如司马、司空、乐(乐正)、史(史官)、师(师尹)、卜(卜正)、陶(陶正)等。张氏先祖之一张挥的“张”是官名,职事是主管弓箭制造。
5.以祖先的居地为氏
如后世的西门、北郭、百里、南宫、北宫等等。
6.以祖先的字或者谥号为氏
以祖先的字为氏的,如后世的张氏分支(解张,字张侯),孔氏(宋公孙嘉,字孔父)等。以祖先的谥为氏的,如后世的庄(楚庄王,谥号为庄),穆(秦穆公,谥号为穆)等。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其他随机取氏的情况。
古代姓和氏的关系从以上可以看出,姓是氏族的称号,氏是宗族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在中国古代,姓不可以变,氏可以变,氏可以根据宗族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如源自于张挥的张氏,他们的祖先姓姬,结果以张挥的官职为氏。又如源于解张的张姓之人,他们的先祖解张姓姬,是解氏,后世子孙却变成了张氏。
汉代以后姓氏合一和现代的姓汉代以前,区分一个人的姓氏很麻烦,人们有姓,有氏,而且氏还可以变。汉代以后,为了简单区分一个人的血脉渊源,人们将姓氏合二为一,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而且将之固定下来,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姓。其实我们现在的姓有的是古代的姓,有的是古代的氏。比如我的老公姓的就是姓,而我则姓的是氏。
现代张姓的祖先是黄帝之孙张挥和晋国解张现代张姓的祖先有二,一个是黄帝之孙张挥,张挥的后世子孙把祖先的官职作为氏。
另一个是晋文公重耳的重臣解张,姓姬,是晋国的公室,祖先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被封在了晋国。
解张追随晋文公有功,晋文公继位以后封他为大夫,后来解张在齐晋鞌之战中也表现非常出色,是晋国在鞌之战中打败齐国的关键人物之一。
如果追源的话,现代的姬、解、张,尤其是解和张,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张姓的祖地和历史演变在历史上,张挥的封地在青阳,即河北清河张氏,而解张的封地则在张城(山西临猗),这两个地方应该是张姓之人的发源地。
魏晋南北朝以前,张姓之人多活动在晋国旧地,以河北、河南、山西为主,魏晋南北朝以后,民族大融合加速,张姓开始从这三地向全国迁移,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虽然后世也有很多改姓张的,但这些人并不是张姓的主流。
写在后面的话有一次给学生上课,学生问我古代的贵族都发展到哪里去了,我笑眯眯地在教室里画了一个圈,说,你们都是贵族后裔,随便拿出一个姓,就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那里去。
比如,张氏,张氏姓姬,黄帝就姓姬。再比如我,我的祖氏是祁,源自于春秋时晋国的祁奚,祁奚是晋献侯的第四世孙,也姓姬,也可以追溯到黄帝那里去。
因此,如果按照姓氏来追溯祖源的话,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来源于共同的先祖,大家同祖、同宗、同血脉,都是炎黄子孙。
关于【泰州的书法怎么写好】和【泰州在元代及之前有哪些名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