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书法传世有多少,田蕴章和田英章的书法能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吗?
看到很多人在网络上推崇二田,我实在看不下去,提些自己的观点,与往常一样,不喜可喷!
观点:二田的楷书在当今书法界的地位,就是一个美术字写得极其工整的工匠,当今书坛都没有地位,至于书史,痴人说梦!
以他们目前的书写状态,其楷书连当下的国展都入不了,理由有四:一,笔法上缺乏欧的变化之妙。二,字法上更是毫无情趣,60%趋向美术字的结构!三,章法上只有款,而无行与行、字与字的章法变化!四,墨法上永远一个调子!
至于其他的,什么高古,什么动态势态,什么韵味,全无!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捧他们?一,入行早。早的时期,入中书协都机会多。因为他们赶上早字,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甚至于成为国务院书写员,甚至于被日本人少数人追捧!现在试试?现在的行内人多了,对书法的认知早就超越了工整的那种!二,出版了很多字帖与影像资料,宣传上先入为主!他们的讲座与教学方法完全是精神病态式传销……三,书法之美高于汉字之美!中国书法之所以伟大,就是以汉字为载体但艺术之美又远远高于汉字!汉字人人见,人人会写,汉字的美是基础之美!他们的书法恰恰满足了基础之美!
黄庭坚有画吗?
黄庭坚传世没有画作。
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为什么有人说写褚体的人很少?
我是一人。学褚体学的人很少吗?
学习褚体的人并不很少,和学楷书四大家或者王羲之相比是少。褚遂良的字成就并不是最高的一批,少一点很正常。之前有段时间学褚遂良的人,才是不正常。扩展阅读:为什么有段时间学褚遂良的人突然变多,甚至书法比赛第一名写得是褚体?
原因:有人认为褚遂良的楷书取法高古、笔法灵动。非常适合用“合理的理由”,打压田英章田蕴章的楷书。
历史留名的书法家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褚遂良在众多书留名书法家中,并不是最高水平的一批。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人 ,祖籍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每次说到褚遂良的字,我特别喜欢拿出《雁塔圣教序》,因为也有《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你觉得褚遂良自己的褚体和王羲之相差多少,差距又是多少。眼见为实,不要盲目吹捧。
褚遂良的字有特点,肯定有喜欢的人。但是褚遂良取法王羲之,取得不够好。另外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也非常知名。
有些人非常追捧《大字阴符经》,各种夸赞。很多人又非常不喜欢宋徽宗的瘦金体。
绝大部分喜欢书法的人都说要追求中和之美,融合中庸之道。褚遂良和宋徽宗的字绝对不是中庸之道,而且宋徽宗的瘦金体笔画和结构特征更明显。
有些人说宋徽宗的字和褚遂良有关,薛稷师承褚遂良,宋徽宗从薛稷、褚遂良得到启发创瘦金体。瘦金体比褚体更有特色更有力更极端,也更美观。
我们看一个人的字,还是要根据现存史料。现在有一些《褚遂良楷书千字文》这样明显造假的,来修饰褚遂良,只是为了自己的不好的目的,真是让人觉得难受。
一人有感有些人竟然说褚遂良可以和“欧颜柳赵”相提并论,说可以取代其中一位,甚至说褚遂良的楷书还优于他们。
我们来看看颜体、柳体、欧体、赵体,到底为什么能够成为“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这个称号并没有多久,但看看褚遂良的楷书,能够和“欧颜柳赵”相提并论吗?什么是中和之美,楷书看看“欧颜柳赵”就能知道。
有些人对书法的理解,思考方式和逻辑是不对的,而且太受书法以外的事件的影响。
写褚遂良的字能够得奖,就拼命的吹捧褚遂良的字。黄庭坚《砥柱铭》 全文总共64个字拍卖出4.37亿人民币,又有一大堆的人疯狂模仿和吹捧黄山谷。
看到有一些人说:楷书学欧不如学褚,楷书欧味不如褚味。不就是针对田英章和田蕴章吗?
有些书法圈里面的人,想一切方法想把田英章和田蕴章斗倒,你的字就会好了吗?
在书法圈这么勾心斗角,把这些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说不定你的字能够配得上你现在的位置。不要才不配位、德也不配位。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10月13日沪。
宜昌有哪些历史名人?
宜昌自古人杰地灵,或生于此,或长于此,或为官于此者,或名垂千古者不胜枚举。从宜昌走出多少历史名人?或有多少历史名人踏足于此呢?今天,宜旅君就带你数一数~
中华民族的母亲:嫘祖
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宜昌远安的西陵山中有雷家冲,为嫘祖故里。唐朝赵蕤 (ruí)题嫘祖碑文说:“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旨定农桑,法制衣裳。”
每年农历3月15日,是嫘祖的生日。这一天,宜昌远安的嫘祖镇都会举办盛大的嫘祖文化节,以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母亲。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秭归乐平里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一生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是《楚辞》的奠基人。其今传世之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招魂》等计26篇。他的作品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的崇高精神千百年来感召着中华儿女。每年农历5月初5,在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约公元15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昭君故里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昭君村双溪夹流,青山环抱,修竹拥翠,花果飘香,还遗落着昭君宅、梳妆台、娘娘泉、昭君书院、楠木井等20多处遗迹遗址,是国家首批AAA级旅游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在夷陵小住
唐代大诗人李白成长于四川,虽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还是三次历三峡之险,而且纵情吟唱三峡之美。“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公元725年,李白离蜀出峡,曾在夷陵(宜昌古称)小住。住了多久?《郢门(即荆门)秋怀》一诗说:“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说是历史上最先对江水出峡、险夷交替景象的生动描绘。
杜甫在宜昌咏诗
杜甫与三峡更有一段诗缘。他在夔州一住就将近两年,写出了《白帝城最高楼》、《八阵图》、《咏怀古迹》、《登高》、《秋兴》等诗作400余首,可算是创作上的大丰收,他在夔州居住过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遗址尚存。
公元768年春,杜甫离夔州东下,抵峡州(宜昌古称)后受到地方官的热情款待,并在下牢溪畔的津亭,为他设宴洗尘。他写了《春夜峡州田待御长史津亭留宴》一诗以记其事。他还游览了附近的山川,所写《虎牙行》一诗,生动地描述了荆门虎牙(在宜昌境内)的险峻形势。
白居易探幽三游洞
唐元和十三年(818),诗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升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与弟白行简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诗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镇,由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徙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出峡东下。三人于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于夷陵(宜昌古称),不忍很快分离,便乘舟同游江上。
他们在上牢溪上岸寻幽时,发现岩壁间有一奇洞,便入洞饮酒叙怀,通宵不寐。言末尽意,又各赋古调诗20韵。为记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诗与文均抄写在洞壁上。今诗已失传,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并成为后世的游览胜地。
陆羽在峡州品茶
唐代“茶圣”、著名学者陆羽,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茶叶专家,而且也善诗文,平生著述不下50卷。他考察栽培茶树及水质情况,走遍了全国山川。峡州(宜昌古称)本茶叶故乡之一,峡江两岸当然也留下他的足迹。在他的专著《茶经》中还记载有: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对峡州茶叶也评价甚高:“山南,以峡州上”。
欧阳修任夷陵县令
宋景祐三年,一代文宗欧阳修坐贬夷陵县令。他在任约一年时间,留下了《与尹师鲁书》、《峡州至喜亭记》、《祭桓候文》、《黄杨树子公赋》、《夷陵九咏》等诗人50余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游洞岩壁上,还保留欧阳修亲笔题刻一处。近年,宜昌文化部门在三游洞附近山头,修建了仿古建筑“至喜亭”,并在亭中竖立了新镌刻的《峡州至喜亭记》碑。
“三苏”同游三游洞
宋嘉祐年间,著名文学家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从故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县)赴汴京(今河南开封)受任。途经三峡,对峡中风物多有吟诵。到夷陵(宜昌古称)后,“三苏”同游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称作“后三游”。苏轼过三峡,还留存《入峡》、《出峡》、《至喜堂》、《黄陵庙》、《峡州甘泉》等诗篇。
黄庭坚三游洞题名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被贬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间,曾于绍圣二年、靖国元年三次到峡州游览三游洞,并题名洞壁,书写了《三游洞序》。可惜所书《三游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还残留他的手迹一处。黄庭坚还在四川万县留下了宝贵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记》,有关于三峡风流的记述,也描绘了三游洞的奇观。
张飞在三游洞擂鼓督战
张飞是蜀汉猛将,也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20多万人攻占荆襄。刘备率残部逃奔当阳(宜昌境内),曹军穷追不舍直逼长坂。张飞将20骑拒后,他据水断桥,横予立马,环眼圆睁,吼声如雷,使曹军丧胆,不敢逼近,刘备等得以安全脱险。
后来刘备平安江南,以张飞为宜都太守、征掳将军,封新亭候。据地方志记载:“张飞擂鼓台在三游洞顶,士人张飞守郡日督兵于此,今故垒犹存”。而今日新立有张飞擂鼓塑像,颇壮观。当年张飞在当阳吓退曹军的地方,立有“张翼德横矛处”石碑,民间还广泛传述着张飞喝断霸陵桥的故事。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长坂坡公园
浑身都是胆的白袍将军赵云,字子龙,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当刘备等被曹军追赶得丢盔弃甲,逃到长坂坡,刘备的妻儿走失,许多兵将死的死、伤的伤,被困的被困。赵子龙却单枪匹马杀入重围、往来冲突,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杀死不少曹军兵将,救出许多刘备的谋臣军卒,以及刘备的甘夫人与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
关羽宜昌城点军
▲点军坡
在宜昌地区,关羽的活动遗迹更多。这位常秉烛夜读《春夜》的蜀汉名将,在清代被奉为“关圣帝”,全国各地均建有关庙。这位骄傲的将军,由“威震华夏”最终得到“败走麦城”的悲壮结局。建安十九年,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能就是这期间,他曾来夷陵(古宜昌城)点视军马。今宜昌城区大江南岸点军坡,传为关羽当年点兵处,现存“汉寿亭侯点兵处”石碑,为清光绪十一年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魏将于禁降。不想吴军乘机偷袭荆州,使关羽腹部受敌,兵败逃往麦城(宜昌境内)。后又与儿子关平突围逃到临沮(宜昌境内),在罗汉峪回马坡为吴伏兵所杀。
▲关陵
对于关羽的忠义宣传及他悲壮的遭遇,在民间影响很大。相传他遇害后,阴魂游荡到玉泉山(宜昌境内),高呼“还我头来”,得到了在玉泉山结庐的普净法师的点化。至今玉泉山有“关云长显圣处”石碑,玉泉寺也由此香火日盛。今日当阳市境,还留有规模宏伟的关陵、关羽部将周仓之墓、麦城遗址等。长阳县境也有点河兵、马回溪等传说中的关羽遗迹。
陆游在宜昌煎茶
南宋诗人陆游,中年曾至川陕一带,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军旅生活。孝宗乾道六年(1170)入蜀时道经三峡,写了不少诗文。他撰写的《入蜀记》,对于峡中风物记述颇详。在三游洞游览时,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觉得很甜美,便写了一首七律诗记述这件事,在诗中赞道:“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于是便留下了“陆游泉”这个名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有这么多历史名人都与宜昌有关
关于【黄庭坚书法传世有多少】和【田蕴章和田英章的书法能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