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如何,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那么好?
谢悟空邀!
王羲之成功的六大秘诀大凡文学艺术的造诣,其内在的联系在于文学艺术本身。文学艺术于一体,即文学与书法、绘画和音乐等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另外,它与环境影响、师承教育、职业经历和社会风气和文学修养,以及后世推祟等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所以,王羲之之所以能写好书法是有原因的。
环境影响 主要是家庭影响,王羲之出身于上层社会的家庭,文化的积累和浸染,使之天然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五岁随父到南京,因父失踪,虽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但文脉星火相传。
师承教育 王義之祖上世代相传书法艺术,其父王旷以文为名,虽为间接,实为直接,书法上承汉魏,承续开钟繇、张芝中国书法家之先河,受教于卫夫人,虽在汉字书体上承汉魏,但能够建立自己的审美意趣而书写,一改稚拙古朴,脱尽隶意,在楷书、行书的体式上有所定型。
职业经历 王羲之成年后,按惯例承袭出仕,起家为秘书郎, 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虽然官运不甚亨通,但经历之丰富,体察之细微,阅历之纵横,对书风的形成起到了字外功的作用。因他做过右将军,所以人们称他是王右军。所以,书法之事,书斋之寓教,山川之处悟。
社会风气 王羲之所处的是魏晋六朝时期,也是处在一个动乱的时代,然而这个时期由于南北文化融合,学术上的自由,思想上的解放,为开启智慧之灵光,改变审美观念之确立,冲破传统之樊篱,起到了先决条件,可谓是“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样王羲之历史的走出来了。
后世推崇 王義之的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被后人被尊为极致,《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先有梁武帝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评价,([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后有唐太宗“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的赞叹,(《晋书•王羲之传》。) 想不出名也难,从此,以他为导师而成为具体书法里程牌的书法名家人才辈出。
文学修养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除了前面所提出的五个方面外,更多的体现在字外功,即取决于他的文学修养。他不仅仅光会写字,其书法创作灵感源于文学的创作,《兰亭序》其文就是例证。所以,历代文学家全不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是文学家,因此亦是衡量书法家称谓的前提条件。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三上词话》作者。
王羲之是什么体的书法?
1、王羲之的字体,是行草。
2、王羲之处在一个书体变革的时代。王羲之早期的时候,是章草成熟的时代,王羲之早期作品继承了章草的特点。(章草是草化的隶书,与后来的草书不是一个概念)有隶书的笔意。如姨母帖。
3、王羲之之所以称为书圣,是因为他完成了从章草到行草的过度(当然不是他一人,是一个时代书家的集体积累,但他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中后期的作品使字体脱尽了隶书的味道,即楷化的过程。(楷化不是楷书,是指字脱尽隶意的过程,而于用笔是否草化没有关系。)
4、所以说,王羲之的字体,是行草。行和草之间没有一个分明的界限,王羲之的字多介于他们之间,不同的字帖有不同的定位。如,兰亭序,快雪时晴帖是行书。行穰帖,远宦帖等都算是草书了。
王羲之10个经典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王羲之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个题目非常大。有研究生做过专门的研究论文。因此,我这个外行再去谈,不但是狗尾续貂,且班门弄斧。
不过,我想谈点外行话。
如果实事求是地话,那么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只能是唐代。理由是:
第一,书圣地位的确立是在唐代。刘涛先生著的《书法谈丛》(中华书局出版)有着详细的论证。限于篇幅,我摘录其中的一段:
"到了唐朝,太宗李世民又以天家之尊来推崇王羲之,他不仅尊,而且亲,专心摹学,并且公开告诉世人:他写字,心慕手追者,王羲之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他的书法顾问是得到智永亲传的虞世南。虞氏对他的影响和指点,当然是王羲之那一套,太宗是用摹本来推广王书,他自己也写一笔王字,想来是以身作则。公元648年,《晋书》修成,太宗为《王羲之传》写了一篇《传论》,极力肯定王羲之书法的价值,为妍于钟张、质于王献之的王羲之加冕。从那以后,王羲之就成了书坛的素王。"
第二,尽管后来,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依然固若金汤,后人纷纷学习他的书法,但是学的是王羲之的吗?王羲之的真迹可以说是荡然无存呀。后人学习的是摹本。比如,被历代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兰亭序》,据传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后不知所踪。我们现在临摹的是摹本(主要是唐朝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的摹本)。这三人的摹本,上海书法出版社在出版这三人的摹本时说:“此三摹本皆出名家之手,虞、褚临摹本同中有异,冯摹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面貌,可谓各有千秋。”问题来了,虞、褚摹本是同中有异,那与原作怎么样呢?不知道。冯摹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面貌,只是后人的猜测。因为只是一个唐宫廷中的拓书人。那么,难道冯的摹本是拓的吗?如若不是,则凭什么断定冯的摹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面貌呢?因此,与其说是受王羲之的影响,倒不如说受王羲之摹本的影响。王羲之摹本与王羲之不是一回事。
虞世南摹本
褚遂良摹本
冯承素摹本
第三,王羲之书法受到推崇,得益于爱好书法皇帝的推崇。网上此论甚多,不加论述。
肚子饿了,吃饭去了。瞎扯到这里。
、
关于【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如何】和【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那么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