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书法的笔锋,书法中什么是中锋侧锋偏锋?
书法之法皆在笔法,用笔其实就是用锋,笔法就是用锋之法,锋无处不可用关键是要分清“中侧和主次”,偏执一端都是“不得笔”
要对笔法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就必须首先对毛笔本身有所了解。锋锥的特点是前端尖利四周浑圆饱满。古法制笔椎体内部是有“芯”的且偏硬四周附以柔软的短毛,海派名家白蕉先生就是用的这种笔,这种笔短而硬蓄墨量少适合写小字,有个名字叫“鸡距笔”,魏晋王羲之就是用的这种笔。唐代以后又出现了“无芯”的“散卓笔”,这种笔以羊毫为主,锋长且蓄墨量大能连续书写,米芾就是用这种笔临仿了王献之中秋节,因为毛笔的考据而被鉴定为米芾“伪作”,因为那样的一笔书用魏晋时期的毛笔是写不出来的,所以锋锥的特性对于笔法和书风的形成起到了直接作用,且无论如何变化锋尖始终是表现笔法的核心,决定了线条的表现力,所以用锋的关键是会用“锋尖”。
中锋,简单说就是行笔时令锋尖从笔画的中心位置行走。这样墨从根部向下流淌时最终会从凝聚的锋端注入到线条的中间位置,且自然的向线条两侧扩散开来,这样线条就会呈现出一种中部圆浑饱满厚重立体的状态。中锋用笔是传统帖学笔法核心,驾驭中锋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线条质量和整幅作品的格调。
侧锋和偏锋都是相对于中锋而言,侧锋是指笔锋偏向一侧而笔肚着纸,锋锥呈“倒俯”的状态,墨从笔根自上而下流淌会从笔肚和笔锋各处分散入纸,不能如中锋那样从锋尖积聚入纸,这样线条会显得单薄乏力。但侧锋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笔法,因为毛笔是软的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如“硬笔”那样挺直,书写时总是要通过不停的提按使转使笔锋在中侧之间转换,且保证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这样用笔即可避免线条的单调乏味又可使书写更加流畅便利,“即中即侧”是王羲之行书笔法的主要特征。
偏锋严格来说是一种病笔,虽然它类似于侧锋但有本质不同,侧锋一定是要配合中锋“中侧互转”使用的,而偏锋是没有中锋参与的一侧到底,所呈现出来的线质“薄、脆、轻”
从广义的笔法来说,“篆隶真行草”无论那种书体中锋都是笔法的核心,中锋是表现书法“筋骨”的笔法支撑,摒弃中锋用笔线条则“无法立身、筋骨不存”,中锋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如“绞转笔法”更能丰富线条的表现力。
万法皆在于活用,中锋用笔是基本原则但并不是唯一,如果秉持“唯中锋论”下笔必求“笔笔中锋”则必为“法困”终成“书奴”。中锋立身,侧锋取妍,万毫皆在于“活用”
毛笔书法笔画技巧?
1、折笔
折笔的表现形式就是方折,由一横一竖组成,通过笔锋衔接翻转,显示出棱角,相对于园转的笔画,从而达到刚建有力的气势。
2、提笔
顾名思义,书写时将笔提起,使笔尖与纸的接触力度更小,与之相对的是按笔。提笔多用于出峰或笔画衔接出,另外注意,提笔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
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
4、顿笔
顿笔,笔画末尾处停顿收笔,与之相对的是按,不同的是,顿笔要用力按,“力争笔画透过纸背为顿”就是这个道理
5、衄笔
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
蹲笔和顿笔有点类似,笔法运行方法大致,不同的是,蹲笔更轻。
7、挫笔
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大都是转弯处多用,动作是先顿,然后笔锋略微提起,使笔锋转动即可。
8、抢笔
空中趋势,速度要快,出峰干脆。
八种笔法,看似简单,写起来还是需要讲究方法技巧,特别是注重多练多重复,掌握好技巧,方能熟悉。一起来练习吧。


学书法大字好写还是小字好写?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单纯说书法写大字或写小字得难易程度来讲,大字相比小字更容易入门和掌握,主要原因如下;
1、对于初学者,对毛笔特性了解和控制能力较差,写小字多数出现空间分割不均,形成墨团;
2、写小字不容易快速掌握笔画“起、行、收”运笔动作,只会出现只有起笔行笔,没有收笔;
3、写大字有利于提高对笔的掌控能力;
其次,书法学习要从临古帖入门学习,学习古代书家精华,为己所用,才能创新形成个人风格;临帖主要分为精临(包括双沟填墨)、背临、意临等;
最后,学书法也并非一直写大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适当由大字逐步进行小字临习,再到和碑帖原大临习;俗话说“由大变小易,由小变大难”,主要原因还是这小字习惯了,容易出现写字放不开,写的字小气;
总结:建议由大字入门练习,再逐渐原碑帖大小临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展厅里看到的书法作品应该如何欣赏?
当今社会,各类书法展览越来越多,映入市民眼帘的书法作品也层出不穷、良莠不齐。那么我们在展厅里看到的书法作品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欣赏或评判优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看笔法,感受用笔技巧、节奏、力量、厚度的美古人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说的就是笔法的传承性。笔法指的是用笔的方法、技法。汉字是由特定的“点”、“线”组成的,如何将看似简单的点线写到位,是每一位书家第一步要把握到位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书法作品笔法是否到位:
1. 线条流畅
2. 书写富有节奏感
3. 笔锋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转换运用
4. 用笔肯定、细节到位
5. 线条的质感丰富、力透纸背
笔法到位,会给人作品流畅、舒适的感受,技巧运用的好,笔画就会变化多端,富有生命力,灵活而不失法度,整幅作品有一种音乐的韵律感,自然不做作。王献之《中秋帖》
二、看字法,感受汉字独一无二又千姿百态的造型字法即每一个字的间架结构。结构是否合乎汉字的构成规律,又有适度的对比关系,既能“造险”,又能“破险”,让字结构有内容可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敲一件书法作品的字法结构:
1. 有方圆对比
2. 有疏密对比
3. 有正侧对比
4. 有收放对比
汉字笔画各异,有多有少。笔画多者体态丰腴,少者体态枯瘦;
字体结构又分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左右结构的形态宽而矮,上下结构的窄而高。各种结构的字因势造型,同样的字放在不同的位置造型就可能不同,王羲之的《兰亭序》里21个“之”的造无一相同,就是体现的因势造型。各种形态的字形组合在一起,如同一段美妙的交响乐,美不胜收。
王羲之《兰亭序》
三、看章法,感受行云流水的空间章法是指整篇作品的空间布局,章法好的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息贯通、布局留白疏密得当,独具匠心,给人以一种舒适的、流动的美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一件作品的章法是否处理到位:
1. 字与字之间的咬合关系
2. 字组的配合与变化
3. 字外空间的处理
4. 行与行之间的配合关系
5. 行外空间的处理
6. 整篇气息的流畅、贯通
章法是一副作品映入眼帘带给人们的第一感受,也是作品的基调。章法处理到位的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好的章法甚至可以掩盖字法和笔法的不足,让人忽略细枝末节,只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优雅的格调与气息。苏轼《黄州寒食帖》
四、看墨法,领略水与墨在宣纸上交融那一刻的奇妙变化。墨法是明晚期大字悬挂书法作品出现之后而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技法。好的墨法给作品增加一抹亮丽的风景,墨色的运用是墨与水和宣纸接触后,水墨交融产生的自然肌理效果。
如何感受墨法,我们可以从这几点上看:
1. 枯湿对比
2. 浓淡对比
3. 带燥方润
4. 涨墨的使用
墨色由浓到淡,由湿到枯的自然过渡,给作品增加了时间感、空间感,让作品更具生命力。墨用的好,不焦不躁,墨趣横生。相反,枯笔干涩,湿笔墨猪,则十分影响作品整体效果。
王铎《杜子美赠陈补阀诗》(局部)
五、看笔意,感受作者情绪的起伏与变化笔意,是书写时的情绪变化。
王羲之写兰亭,轻松明快;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沉重悲愤;黄庭坚写黄州寒食诗,郁闷惆怅。颜真卿《祭侄文稿》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应饱含书者的深情,是书者情绪的自然流露。也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气韵和感受。
六、看格调,从作品中找到那位谦谦君子。书法的格调比较抽象,需要有过一定书法审美眼光的人才能感受到,好的书法作品格调高雅、不娇柔、不做作,是作者性情的真实流露。赵孟頫《违远帖》(局部)
我们可以从以上六个方面: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意、格调来欣赏展厅当中的书法作品。通过视觉对书法的感受来完成美的享受。
总之,我们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要多角度、多维度的去感受;也可多参与古代经典碑帖的真迹展,看真迹是提高眼界最好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享受欣赏的过程!
关于【怎样看书法的笔锋】和【书法中什么是中锋侧锋偏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