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存世书法有多少,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能称得上国宝的东西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有资格号称顶级国宝的,我认为仅有三件,它们个个都是远超传国玉玺的存在,只要任何一个出世,都足以震惊世界。
九州鼎鼎这一器物在古代中国可谓是意义非凡,它既是祭祀的礼器,更是权利的象征。
开此先河的人应该是太昊了,他在天下臣服后,铸造了一个神鼎,象征天下一统。可惜,在他去世后,天下便陷入了混乱。
后来,黄帝出世,他建立起了庞大的部落联盟,自己担任盟主,这天下也就渐渐太平下来,于是他效仿太昊,铸造了3个宝鼎,象征他的地位是得到“天、地、人”三方认可的。
后来大禹当上了天下盟主,在他治水成功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越了前人。于是收取九州的金属,制造了九个鼎,也就是九州鼎。
九州鼎中的每一个鼎,都对应一个州,用该州进献的金属铸造,并刻画上该州的风土人情、山川地势,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九鼎在手,天下我有”。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开创世袭制,建立夏朝。这九州鼎便成为了夏朝的传国圣物,象征了其天下共主的身份。
到了夏朝末期,夏王室和诸侯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被商汤所灭。商汤建立了商朝后,九州鼎也自然而然地被商朝继承,象征着权利的传承。
而到了商朝末期,因为殷纣王的残暴,导致了武王伐纣,周朝又取代了商朝,这九州鼎又落入了周朝的手中,成为其继承商朝权利的证明。
后来周王室衰弱,群雄四起,不少强大的诸侯都打过九州鼎的主意,最有名的是楚庄王和秦武王了。
楚庄王想向周天子讨要九州鼎,结果被王孙满的一番说辞怼得无言以对,只得打消了念头。
而秦武王就惨了,竟然想独自一人将鼎搬走,结果没走几步就没力气了,脚被鼎砸到,导致血流不止,最后去世。
据说,秦国灭了周国后,将九州鼎搬走了,但是直到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也没人再见到九州鼎的身影。
九州鼎的价值
九州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传国器物,其本身就可以视作华夏九州的化身。而它的传承,也证明了新王朝的合法性。
在它的面前,传国玉玺就是个弟弟,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象征性,都无法与九州鼎同日而语。如果九州鼎没有遗失,秦始皇根本不会铸造传国玉玺,说白了它就是九州鼎的替代品罢了。
同时,上面刻画了当初华夏九州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势,其历史价值非常大。一旦九州鼎重现人间,便可以让我们对本国远古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了解。
九州鼎可能重现人间吗?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九州鼎有可能被周王室给融化铸成钱币了,但是我们想想,九州鼎的意义那么重大,谁敢将他融掉?就算周天子下令,手下的大臣敢这么做?
所以,九州鼎肯定不会被人为损毁的,至于其去处,应该在古泗水附近。
至于依据,主要是秦始皇在南巡时,曾经派了几千人到泗水中去进行打捞某物,可惜没有收获。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据分析,很可能当初秦国从周国将九州鼎运送回国时,遗失到了泗水中。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九州鼎肯定被掩埋在了大地深处,但是只要时机一到,九州鼎总会重现人间的。
十二金人十二金人,又叫十二铜人。熟悉秦朝历史的人应该对它并不陌生。
当初,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做了一系列开天辟地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收六国的兵器,聚集在咸阳城,将这些兵器融化后,铸造了12个金人。
此举,一方面削弱了六国百姓的战斗力,使得他们无力反抗秦朝的统治,这也就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叫做揭竿而起。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武器,大多数人只能拿个木棍当武器。
另一方面,铸造12个金人,可以夸耀秦朝的武功,震慑四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十二个金人,就是秦朝灭六国一统天下这一功绩的化身。
可惜,在秦始皇驾崩后,在秦二世胡亥的领导下,秦朝的国势急速下滑,导致其二世而亡。
项羽进入咸阳城,火烧阿房宫,放置在外面的12个金人也一起遭了殃。不过好在金人耐高温,最终躲过一劫。
等楚汉争霸结束,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这金人便成了汉朝的东西,一直传承下去。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有一晚,他在睡梦中梦到金人在哭泣。他对此非常不满,毕竟他篡汉惹来不少非议,多少有些心虚的。于是,作为报复,他派人将金人胸前的铭文全部除去。
后来新朝覆灭,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十二金人归于东汉。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进入长安城。他也打起了金人的主意。不过和王莽比起来,董卓的行为可就过分多了,他竟然以汉献帝的名义,将其中十个金人融化后重铸成了钱币。
自此,十二金人不再完整,仅剩下两个,而这两个金人也是几易其主。
曹丕篡汉后,其子魏明帝曹叡打算将仅剩的两个金人运到洛阳。可惜由于金人太重,金人被运到霸城后便止步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后汉的皇帝石虎又盯上了这两个金人,将他们运到了自己的都城。
最后,这两个金人落到了苻坚手中,他将金人运到长安,而等待着它们的命运则是被销毁。
苻坚为何这么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顶级国宝最终毁在其手中。
十二金人的价值
十二金人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朝的诞生。它们象征着秦朝武力的强盛,是其武功的化身。
相较于可以算作一件玩物的传国玉玺来说,这十二金人才是真正的传承之物。
而十二金人最大的价值,也正是在其代表的意义上。
十二金人有可能重现人间吗?
说真的,很难,但是也不是完全没希望,只不过即使重现人间,不是12个了,最多只有一个。
据《水经注》记载:
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城西停之。石虎取置邺宫,符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符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
也就是说,董卓当时融掉用来铸造钱币的金人是九个,而不是十个。加上被苻坚毁掉的两个,才11个,那么还剩下一个金人。
这剩下的最后一个金人却被百姓推到了河中。但是是哪条河,我们不得而知。
只能说,这金人有可能还剩下一个,就藏在这华夏大地中,至于在哪里,没人知道。我们只能相信,什么时候时机到了,这个金人自然就会重现人间。不过即使如此,也不是完整的十二金人了。
《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朱棣组织人编修的一套类书。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套书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可能的全,要把截止当时为止,这世上所有的书都收录进来。
由此可见,朱棣对这套书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其在文治方面的巨大成就。
起初,朱棣是派解缙等人编书,共计147人,花费了一年多时间便完成了,命名为《文献大成》。
朱棣却并不满意,认为很多书都没有收入其中,要求重编。
其实想想就知道,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人手,这《文献大成》中收入的书籍必定都是些普通货色,尽是些市面上可以轻易找到的书。
如果都是这种普通货色,那这《文献大成》的价值也就不高了,无法彰显朱棣在文治方面的成就。
于是,朱棣任命姚广孝和解缙为主编,组建了一支多达2000人的编书团队,确保编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能顾及到。
就这样,还花了2年才定稿。随后又花了一年时间抄写正本,进行装裱。
这次编书,特意去民间向那些世家大户寻求帮助,搜集到了很多珍本、孤本,使得成书的质量大幅提升。
朱棣龙颜大悦,亲自给这套书写了序言,并为其命名为《永乐大典》。
全书共22877卷,11095册,光目录就有60卷。
其收录的书籍种类不仅包括经史子集,还包括了天文、地理、阴阳、医学、占卜、佛学、道学,甚至连建筑学、木工、铁匠等技艺都有记载,可谓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唯一可惜的是,当时《永乐大典》只抄写了一套正本,这样其保存就存在着巨大风险。
虽然在永乐和万历年间都有人提议再抄写几套副本,但是都因为开销巨大、国库紧张,而不得不作罢。
朱棣迁都北京后,便将《永乐大典》的正本一起带到了北京城,存放在文楼。而原稿依然放在南京。
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失火,《永乐大典》的原稿就这么没了。
到了公元1557年,北京宫中发生大火,奉天门及三大殿都付之一炬,不过《永乐大典》正本运气好,逃过一劫。
此事为当时在位的嘉靖皇帝敲响了警钟,让他意识到给《永乐大典》加个保险已经刻不容缓。
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109位善书人,在高拱、张居正等人的带领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永乐大典》重录工作。
此次重新抄录的《永乐大典》被称作嘉靖副本,从此以后,正本便失去了踪影,就像凭空蒸发了一样。后面再提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副本。
而这副本的命运也是多灾多难。先是是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动乱,北京城二度易主。先是李自成入驻北京,后来李自成兵败,北京城又落入清军手中。
那时候兵荒马乱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总之,到了乾隆年间进行清点的时候,已经仅剩8000册。
而在乾隆皇帝编修了《四库全书》后,对于《永乐大典》的保存就更加随意了。这也为嘉靖副本的遗失拉开了序幕。
先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带走了不少《永乐大典》的书册。等到光绪元年清点的时候,仅剩不足5000册书了。
而到了光绪二十年,《永乐大典》仅剩400多册。足足有4000多册书都被负责看管的官吏拿去变卖了。
虽然后来英国方面归还了330册,但是其下场可想而知。截止1912年的时候,嘉靖副本仅剩64册。
《永乐大典》的价值
《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截止明朝初期为止所有能找到的图书,是文化的瑰宝。
人们经常拿他和《四库全书》还有《大英百科全书》作比较,然而这两套书完全无法和《永乐大典》相提并论。
《四库全书》虽然册数超过了《永乐大典》,但是其内容远没有永乐大典全面。
首先,其只收录了经史子集四类书,书籍种类比《永乐大典》少了很多。
其次,其在收录书籍时,对书籍进行了过滤,一些被认为不合适的书都被排除在外。
这都导致了《四库全书》收藏的书籍在全面性上严重不足。
至于《大英百科全书》就差得更远了,它是一套百科全书,追求的是用尽可能少的字,来让读者粗略了解更多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其内容非常简陋。
而《永乐大典》属于类书,追求的是收藏的内容尽可能的多,用现代的话讲,它就是一个大型的古代书籍数据库。读者不需要什么都知道,按需要找书即可。
一旦《永乐大典》重现人间,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各种技艺也将随之重现人间,世人将再次惊叹中华文化的伟大。
《永乐大典》有可能重现人间吗?
这是有可能的,虽然嘉靖副本已经没戏了,但是永乐正本不是失踪了嘛,只要没有确认其被毁,就有希望找到。
对于《永乐大典》正本在哪里,主流观点认为其在嘉靖皇帝的永陵里。
依据是,嘉靖皇帝生前很喜欢《永乐大典》,其驾崩后3个月才下葬,可能是在等嘉靖副本抄写完毕,然后随嘉靖皇帝一起下葬。
不过由于发掘技术有限,专家担心随意发掘会导致《永乐大典》彻底消失,所以迟迟不敢开工。
等到技术进步了,《永乐大典》迟早会重现人间的。
总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诞生了无数国宝。但是其中绝大部分东西都是珍贵罢了,要论价值还是九州鼎、十二金人和《四库全书》最大,可以称作顶级国宝。
虽然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也能算作顶级国宝,但是和上面三个一笔,就差远了。说实话,它的意义不如九州鼎和十二金人,它的文化价值和《永乐大典》完全没法比,因此我干脆没写它。
而上面这三大国宝,一旦重现人间,可谓是天佑华夏、国之大幸。希望我们能尽早迎来那一天。
于右任书法到底好在哪里?
两个问题,逐一回答。
第一,于右任的书法到底好在哪里?
答:好在“大气磅礴”!(我指的是行书、行楷书)
第二,如何欣赏于右任书法?
答:用“三结合”欣赏。
详情如下。
于右任的书法为什么好在“磅礴大气”?
看作品就知道了。古来能称为磅礴大气的书法只有颜真卿、伊秉绶、康有为、于右任等不多几个人。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就书法教育是成功的,就书法成就不是太理想。但是,于右任的行书,就磅礴大气而言,无人超越。
需要说明,于右任行楷书的大气磅礴之外,美中不足的是有碑派的通病,用笔细节处往往有瑕疵,但这也不可避免,因为他们看重整体气势,没有必要估计细节。这与王羲之等书法家讲究精美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说欣赏于右任书法要“三结合”。
一是结合于右任的诗词来欣赏于右任的书法。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大气磅礴,他的诗风与书风是一样的。看他的一曲《金缕曲》可知:百事从头起。数髯翁,平生湖海,故人余几?褒鄂应刘寒之友,多少成仁去矣!到今日,风云谁倚?人说家山真壮丽。好家山,须费工夫理;南与北,况多垒。 乾坤大战前无比,愧余生,嵯峨山下,卫公同里。禾作名儒兼名将,白首沉吟有以。料当世,知君何似?闻道伤亡三百万,更甘心,血染开天史。求祖国,自由耳!
二是结合于右任的书学渊源来欣赏于右任书法。先生所谓“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道出自己书法取法北碑的辛苦。读不懂魏碑,你就理解不了于右任。
三是结合后人评价欣赏于右任书法。这一点,看看《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就行了。见下图。
赵新月写于野草书屋。
上图:本文作者、野草书屋主人赵新月
对黄庭坚的书法个性?
对黄庭坚的书法个性,为什么评价差别很大?也就是说,黄庭坚的书法是非常独具他特有的个性的。因此他那种与众不同的自成一家的书法特征引起了褒贬不一的争论,或说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那么,黄庭坚的书法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独特特质呢?
首先以黄庭坚的行书《松风阁》为例,其给世人呈现的最大特点就是:长枪大戟,具有独步风神,已改行书的娟秀柔和之常式,一撇一横阳刚之气十足。然深入细看黄之书作人有如人入“笔阵”中,宛似严阵行军,步步为营,万弩张弦,相机齐发。步步为营言其点画之周到圆满,无一笔涉于轻佻。在作战中保证无失;张弦待发,言其取势之险,奇兵出袭,百战百利,以大自然界现象来比,其在静的方面,如岗峦起伏,奇峰争险。动的方面,如云岫环山,变化无际。黄庭坚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构思,取得了动静两方面矛盾的统一。
然而,凡历史书法大家,世人都有因自身喜好,各自欣赏的眼界的不同而有厚此薄彼的态度。就像黄庭坚与苏东坡两人之间相互调侃的那祥:黄说苏字如"石压蛤蟆",而苏笑黄字似"懒蛇挂树"。彼此都带调侃贬低取笑的意思。
同样,不喜欢黄庭坚的人,尤其走平实路线一路的,看他的字就是满纸突兀的张牙舞爪。喜欢的人会说遒劲有力,笔画开张洒脱,动感十足…
总之,形成这种评价差别很大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各人对各大书家风格的喜好,自身的书法修养,各人的审美观的不同而定的。
其实,黄庭坚的书法能历经千年流传到现在,自有他的魅力和道理。庭坚在草书上取的成就是宋代最高的。但是其行书的风格明显且面貌多样,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在宋代也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入,自成一家始逼真。”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创作精神。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
因此我们应该庆幸,正是有历代如此之多书法大家和他们的宝墨存世,才使得中国书法艺术如此博大精深,百花齐放。
各朝代书法排名?
秦朝的李斯
李斯不仅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东汉的蔡 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O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三国的张 芝
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 自为“张有道”。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 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
智永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 智永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至使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他在陈、隋二代为官,初为隋炀帝近臣,入唐后,为弘文馆的学士,官至秘书监,贞观七年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甚得唐太宗的敬重,死后赠礼部尚书,并绘像于凌烟阁,为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曾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欧阳询
欧阳询(557~4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唐张怀瓘《书断》云:“欧阳询“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欧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宗圣观记》、《房彦谦碑牌》等等。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柳公权
柳公权( 778-865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怀 素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饮酒,酒酣兴发,于寺壁里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与张旭时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关于【颜真卿存世书法有多少】和【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