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书法古人是谁,中华三杰的来历?
为了找到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方法,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踏上了远赴日本的求学之路。彼时的他们或许没有想到,此次归来,他们已经焕然一新。
蒋百里、蔡锷、张孝准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留学生,他们三个人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日本士官学校。尽管身为中国人远在异国他乡,可是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却依旧有着让其他人刮目相看的能力。
他们在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蒋百里更是凭借着自己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日本天皇赠送的武士刀。
曾经的辉煌只是人们偶尔人生旅程的见证,而那些未来的目标才是真正支持人们一直走下去的动力。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学成归国,准备大展拳脚,而他们学成归国后,到底发展得如何呢?
名震四方优秀的人总是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吸引别人的目光,那些不经意间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是所有人的梦寐以求。蒋百里在回国之后成为了保定军校校长,在袁世凯手下担任重要官职。不久之后,蒋百里在各个军阀之间周旋,他曾经是许多著名军阀的军师。
人生的选择千千万万,成功的道路也拥有众多的出口。外界对于蒋百里的印象始终停留在他极高的军事素养,却鲜有人知道蒋百里也是一个合格的作家。
《国防论》一书是蒋百里的军事类代表作,而之后这本书也成为了众多学校的军事教材。蒋百里将文学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也曾经同徐志摩、章太炎等著名文学家、作家交流心得。蒋百里不仅仅只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莽夫,更是一个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人。
1938年,蒋百里成为了陆军大学的校长,却在陆军大学搬迁的过程中永远离开了人世。蒋百里去世的那一刻,无数的人泣不成声,那是一代人的回忆,更是一代人的希望。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蒋百里的5个女儿都在自己的领域中颇有建树,而三女儿蒋英的丈夫正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不懈追求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逐着自己内心所爱,拥有坚定的目标,人生便从此有了正确的方向。蔡锷回国之后曾经在大清王朝的统治之下担任着训练新兵的任务。
辛亥革命爆发之时,蔡锷揭竿而起,为推翻清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久之后,他成为了云南都督。蔡锷因为过硬的军事实力获得了一众追随者,势力日渐膨胀的他被袁世凯提防,于是他不得不接受被迫软禁的命运。
在自己红颜知己的帮助之下,蔡锷成功逃脱,东山再起。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后,蔡锷是护国军的领袖,坚决打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荒唐行径。袁世凯离世之后,蔡锷成为了新任总统黎元洪的手下,他在四川担任督军兼任省长。
然而蔡锷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为了养病,他再一次远赴日本。在日本养病期间,蔡锷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最终抢救无效,英雄落幕。蔡锷生前享受着最高待遇,死后也尽享哀荣。北洋政府专门为蔡锷举行了国葬,而他也是民国历史上国葬的第一人。
英雄落幕
名震日本军校的第三杰是张孝准,在日本期间,张孝准已经成为了正式的同盟会成员,回国之后,张孝准自然成为了辛亥革命队伍之中的一员。尽管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十分黑暗,但是张孝准一直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仰和目标。
袁世凯将革命果实窃取之后,张孝准一直在反对袁世凯的道路上奔走呼号,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蔡锷和张孝准的关系十分好,在他被软禁期间,张孝准曾经多次伸出援手。不久之后,张孝准帮助蔡锷成功从袁世凯的圈套中逃脱,也是重情重义的最好典范。
人生终会落幕,散场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张孝准的上级、朋友接连离开,一向坚强的他突然对官场的起起伏伏放下执念。
不久之后,张孝准离开了政治舞台,选择成为一名商人,他旗下建立了众多公司,也曾经是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1925年,张孝准突发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着的世界。
没有人会一生辉煌,亦没有人会一生跌落谷底。生活便是这样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人们无法预料到下一秒,却愿意为了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拼尽全力。明知前路艰难,人们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退一步有退一步的勇气。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充实而充满意义的人生。
更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根本?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人起步,到人止步。书法文化同样如此,只是很多书法同仁已经忘记了这个初衷》
谢谢悟空朋友的邀请!
一、书法正在失去高雅精神艺术的文化功能;过去也许并没有现代人这么讲求经济效益,也许那些时代书法都是那种有了情怀的人们一种生活方式。在识字的人都少的时代,能够玩上书法的人都会把自己归并到文化人的圈子里。这样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交流上,自己都会给自己的各种行为打上一个“书卷气”的标签。
到了现代社会,社会竞争加剧了;与此同时,识字的人多了,写字的人也多了......书法的职业化出现了,书法家出现了,拿书法赚钱的事出现了,书法正在失去高雅精神艺术的文化功能。
书法的书写功夫是一个种习惯,一种肌肉习惯。
二、书法的确具有养生的功能,起到的是一种导引入静作用,多少有了一种具体养生功法的导引作用!这个只有练过气功或都练习太极功夫的朋友才明白了。
有人练养生气功时,还没入定,脑子里就出来千百个想法,杂念丛生,心猿臆马。借一种运动量不大的运动,按部就班地运动,如同太极云手一样,慢慢就将人体带入一种无我境界。可能这就是养生人士所说的养生思想状态。
三、工笔书法的养生作用更显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特色。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明体系中最完备的文化遗产。最终都落实在"以人为本"的目标上。中国书法作为中国国粹第一品牌,随着未来国家传统文化复兴工程推进,参与到书法传承的人士将越来越多。
工笔书法练习过程要求更静更慢。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练习者的专注力得到了提升。书写过程中,对笔画需要进精雕细刻。这个过程将带动书法爱好者更多的思索。
也许这也是古代书法家们都长寿的原因!
松风阁诗帖书法好吗?
谢谢悟空的邀请!对于“《松风阁诗帖》书法好吗?”这一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它作为黄庭坚的行书代表作,书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名列第九。兹简要回答如下:
一、名垂青史的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官至史部员外郎。宋哲宗绍圣初,因修撰《神宗实录》失实而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1、“苏门四学士”之首。
黄庭坚幼年机警聪慧敏达!早年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学于苏轼门下,史称 “苏门四学士”。才学、声望及对后世的影响堪称为“苏门四学士”之首。
2、“一祖三宗”之宗。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3、比肩苏轼,名扬千秋。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
4、书法名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与苏轼同为宋“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其书法结构具有“主笔鲜明、长笔四展、结体中宫收紧”的三大显著特点。
(1)黄庭坚的书法,富有创新精神,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以优秀传统进行传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与苏东坡并称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2)黄庭坚的行书极具个性、成就非凡。其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个字都有极具个性的长画,顿挫而伸展,形成中宫收紧、四周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3)黄庭坚的草书师古而不泥古,特色鲜明、独具一格、自成一家。
黄庭坚的草书明显受了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与怀素的的书写节奏绝然不同。在黄庭坚之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他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具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在继承怀素一派的草书中,表现出黄庭坚草书的独特面貌,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曾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4)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
二、千古流芳的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帖》
(一)《松风阁诗帖》之来龙去脉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松风阁诗帖》经宋、元、明、清辗转流传,宋朝为向民收藏,后归贾似道,又迭经明顶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内府。清道光年间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凤)手中。王家璧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进土,授兵部主事,任顺天(河北)乡试誉录官、会试受卷官之职,乘任职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黄庭坚《松风阁诗卷》和宋代蔡襄墨迹等传世文物,携带回鄂。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二)《松风阁诗帖》、释文、世人对《松风阁诗帖》的品读与欣赏!
1、《松风阁诗帖》
2、《松风阁诗帖》释文:
《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
野僧早饥不能饘[zhān],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沈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3、《松风阁诗帖》品读与欣赏
《松风阁》,先写松风阁之位置、高度以及命名之由来,而其景物之特点即由是以见。以下写夜雨会饮及所闻所见,耳目为之一新。
最后痛东坡之已亡,惜文潜之未到,因观览名胜,而思摆脱拘挛,与朋辈长期扁舟遨游江上。体仿柏梁,句句用韵,其主旨是歌咏当时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帖》的书法用笔,明末冯班在《钝吟杂录》中说道:“(黄庭坚)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着意藏颖,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从船夫划船荡桨中领悟笔法,线条一波三折,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休舒展,心手调合。
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通篇笔力劲峭。。
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是尚意书风的典型,其风神洒荡,意韵十足,堪称行书之精品。
图片与部分史料选自网络,特此鸣谢!如有侵权,通知即删。欢迎留言交流、敬请赐评!
下面哪个作品是隋朝书法的代表作品?
隋唐气象:唐楷与行草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其文化艺术全面整合,音乐、文学、诗歌、书法、绘画、舞蹈、工艺、建筑等等,形成了一个雄伟壮阔、光耀万代的文化圈,即所谓“盛唐气象”。作为艺术精髓的书法,更是气象万千,蔚为壮观。钱泳曾言:“有唐一代之书……欧、虞、褚、薛,各自成家,颜、师、李、徐,不相沿袭。……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妙境。”真、行、篆、隶、草,各争其艳;欧虞褚薛、颜筋柳骨以及颠张狂素,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写下了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中国书法的发展迈人了第二个高峰期。 一、南北合流的隋代书法 隋(581—618),时间很短,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却是一个关键时期。它上承汉魏六朝,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的尚法楷书奠定了基础。隋结束南北纷扰局面,社会趋向安定,南北书法实现通融(当然,南北朝终结之际,书法已趋南北合流)。沙孟海先生说:“隋代只有短短三十七年,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上承两晋南北朝因革发展的遗风,下开唐代逐步调整趋向规范化的新局。这一过渡时间,是我国中世纪书法史上一个大关键,值得做一番综合性的分析研究。”隋朝著名书家有丁道护、史陵及智果等。丁道护书法参合北方朴拙和南方的道媚,名作有《启法寺碑》。史陵善楷书,笔法精妙,书风奇古疏瘦,兼融南北。 隋代刻石,成就颇高。最具名声的是“六朝集成之碑”——《龙藏寺碑》,此碑点画细瘦遒劲,结体方整宽博。欧阳修曾云:“字画道劲,有欧、虞之体。”孙承泽亦云:“其书方整有致,为唐初诸人先锋。”此外,《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亦可视为开初唐楷书之先声。 二、灿烂辉煌的唐代书法 唐代(618907)是晋代以后书法发展的又一高峰,此时,真、行、草、篆、隶齐备,书家林立,众派纷呈,而楷书、草书的影响最甚。 1.热衷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是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历史名君,同时,也是一位对书法尤其是唐代书法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书法家。他直接倡导了学习和研究王羲之书法的热潮,从而初步奠定了王羲之书法作为历代书法的正统地位。唐太宗亲撰《王羲之传》,下诏搜求羲之墨迹,命人鉴定精拓羲之摹本,并分赐众臣以备研习。更为重要的是,唐太宗还把书法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他设置“弘文馆”,凡五品以上京官必须进弘文馆学习书法,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和欧阳询以弘文馆学士身份在此授以楷法。在国子监中又专设书学博士二人,以书法诠试官吏。由此,举朝上下、举国上下都重视和学习书法。这一方面使得书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书法趋向实用,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尚法”书风。 唐太宗本人书法长于行、草,得二王法,也善临摹古帖,其传世之作《晋祠铭》、《温泉铭》,写得秀丽妍美,遒劲多姿,深得羲之行书神韵。 2.接近南帖风貌的初唐四家 由于太宗对羲之书法的重视,使得初唐书风接近南帖风貌。这从初唐四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的书法巾即可体现。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宁波)人。唐时任秘书监。他是智永的学生,曾得智永传授,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其书用笔圆转而结体方正,外柔内刚,风神洒脱。但继承多,个人风格创新少。他与欧阳询并称欧虞,但书风明显不同,“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其代表作《夫子庙堂碑》用笔道劲圆通.结体端庄平稳,堪称楷书绝作,为历代书家所重。另外他的楷书如《破邪论序》,也很有名。虞的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运笔生动自然,圆润冲淡,很有几分《兰亭序》韵味。他的传世行书还有《左脚帖》、《秋时帖》等。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入唐后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其书初学王羲之,后学索靖等人,风格趋于刚强。他的楷书字形偏长,笔意险峻,疏密得体。“险劲峭拔”是其主要特点,有“森森然如武库矛戟”之称。欧的楷书堪称历代楷书范本,沿袭至今。其名作《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方圆兼施,结体缜密精妙,具有温雅而雄强的独特风格。此外,他的楷书还有《皇甫诞碑》、《虞恭公碑》等,行书有《梦奠帖》、《卜商帖》。其子欧阳通,立志学书,勤于研习,遂尽得其父笔意,险峻过于其父,有《道因法师碑》传世。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被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遂良学书,初师虞世南、欧阳询,遂兼得二家之长;又转学王羲之书法,得其神韵。虞世南死后,他被魏征引荐于太宗,一起论书。凭其对羲之书研习之功底,对当时二王墨迹的真伪作了精确的鉴定。其楷书兼具隶法,丰艳流畅,变化多姿。以《雁塔圣教序》对后世影响最大,书体疏瘦劲练,典雅娟秀,可视为代表作。其他楷书还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倪宽赞》、《阴符经》等。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官至太子少保,人称薛少保。在其外祖父魏征家精勤临摹虞、褚书迹,遂以书法闻名于世。其书对褚多有继承,唐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当然,在继承的基础上亦有发展,其书笔势道劲,自成一格。其弟薛曜与之同一师承,但更纤细,是徽宗“瘦金体”的前源。有《信行禅师碑》、《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存世。
以虞、欧、褚、薛四家为代表的初唐楷书标志着楷书已经真正成熟。此时,楷书作为应用文字已日臻完美,初唐立碑的盛行直接刺激了楷书的成熟和完美。
初唐时期,陆柬之以行书闻名一时,孙过庭则以草书著称于世。
陆柬之(585-638),自幼学书于舅父虞世南,精勤研习二王法帖,笔法精熟,有《文赋》、《兰亭诗》留世,风格不出二王。
孙过庭(648-703),字虔礼,吴郡人。工书法,尤精草书。其书论著作《书谱》,理论精辟,书法一流,是学习今草的好范本。
3.盛唐气象:张旭、怀素、颜真卿、李邕 在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初唐时期,人们大都视二王书法为权威,因而初唐书法在总体上未能超出晋人藩篱,创新明显不够。而到了盛唐,国势强大,文艺异常繁荣。在文艺领域出现了许多革新现象,如诗歌和散文的革新运动。书法同样进行了实质性的革新和创造。此时,人们思想自由开放,许多书家不再迷信二王书法权威,力求另辟新径;而一些书法理论家则大胆指斥二王书法的不足,如张怀琏在品评羲之书法时便有“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这为盛中唐书法革新创立了理论和舆论基础。这场革新运动的代表书家有张旭、怀素、颜真卿、李邕等,他们的书法可以说是“盛唐气象”在书法上的表现。 张旭(?-724),字伯高,吴郡(今苏州)人。曾任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工楷,尤善草书。张旭属于那种自由浪漫、狂荡不羁的纯粹艺术家形象,他嗜酒,每饮大醉乃下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世称张颠,又有草圣之誉。他在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草书形式——狂草,从而将草书艺术推向巅峰。其狂草诡奇多变、奇逸奔放,连绵萦绕而通篇浑成,如其草书杰作《古诗四帖》、《肚痛帖》、《自言帖》等。张旭狂草能够痛快淋漓地表达人生各种强烈感情,正所谓:“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据他自述,他看见担夫争道而悟出笔意,闻到鼓乐而悟出笔法。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曼的舞剑并称“三绝”,是“盛唐文化”的最高体现。他的草书对后代书家影响至深。 另外,张旭的楷书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如传世之作《郎官石柱记》曾被后人推为“唐楷第一”。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长沙僧人。他生性豪放,嗜酒如命,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他出身贫寒,种万株芭蕉,以其叶代纸,苦练书法;还用漆盘、漆板练字,以致“盘板皆穿”,其用功程度可见一斑。曾求教于张旭弟子邬彤、颜真卿而得张旭笔法。他的草书兼有篆籀笔意,自具风格。其草书杰作《自叙帖》纵横交错,一气贯之,如骤雨旋风,千变万化,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震撼力。时人有“以狂继颠”、“草书天下称独步”等评语。他同张旭并驾齐驱,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草书二杰。后人如于右任、沈尹默还有毛泽东等都曾学习怀素草书。除《自叙帖》外,怀素作品《论书帖》、《圣母帖》、《小草千字文》等也驰名于世。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人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变,颜被其缢死,谥文忠。颜真卿性格刚强正直,不畏权势,以忠义闻名于世。后人往往把他的书法同其性格联系起来,如欧阳修曾言:“鲁公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颜真卿曾得张旭亲授,上承王羲之传统,吸取南北朝以来民间书家的精华,就前人而创新意,遂成大家。他的楷书参入了篆、隶笔意,点画浑厚饱满,转折顿挫多变,结体端正宽博,章法充实茂密,形成了雄强刚毅、庄严肃穆而气势磅礴的“颜体”。颜体打破了二王以来“书贵瘦硬”的传统书风,为书法史树立了一座新的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颜真卿早期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前者“外圆内方”的字态是其独创,后者则写得庄严而具风致,雄厚而有气度。颜真卿中晚期所作的楷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中兴颂》、《勤礼碑》、《自书告身帖》等等。《中兴颂》清雄道伟、宏博开放,《勤礼碑》高古苍劲、端庄雄伟,《自书告身帖》则奇古豪宕、圆健雍容。 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二行书”。此稿纵笔疾书,一气呵成;书时他沉浸在悲愤的情绪中,无意于书体的工拙,却笔势飞动,姿态横生,达到了痛快淋漓、流露真情的艺术效果。行书《争座位帖》则如熔金出炉 【台湾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随地流溢,元气浑然。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书师王羲之,又能博采众长,白成一家。他善以行楷写碑,笔力沉雄,独具一格。在书法学习上,李邕反对因袭模仿,曾言“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他开创了以行书人碑的先例。其传世书迹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等等,皆以其创意、新意闻名于世。 4.走向低潮的晚唐书坛 晚唐,同势衰落,社会动荡,书法艺术走向低潮。名家有柳公权、高闲、沈传师等,其中柳对后世影响最著。 柳公权(778 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其书由钟、王入手,遍学隋唐诸家,尤得力于颜真卿,避其肥厚,追求瘦硬,白成一家。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他们的书法代表了唐代楷书的最高成就。柳体字以《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为代表,其楷书筋骨外露,道劲峻拔,是历代学楷的典范。他同欧阳询、颜真卿以及元代赵孟烦并称楷书四大家,影响深远。柳书成名后,唐穆宗曾问其笔法,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已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笔谏。柳之行书《兰亭诗帖》,草书《蒙诏帖》亦相当有名。
晚唐高闲的草书、沈传师的楷书虽然名重一时,但在书法史上影响不算很大。
三、由唐入宋的枢纽人物——五代杨凝式
五代,政局不稳,战事频繁,书坛异常衰微。在名家寥寥之际,出现了一个杨凝式,他成为书法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人物。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阴(今陕西)人。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他畏于政治险恶,以“佯狂”保身,时有“杨疯子”之称。
其书从颜柳追学二王,楷、行、草皆精。传世书迹有《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等。《韭花帖》道劲妍美,法古创新,有五代《兰亭》之称;《神仙起居法》结体新奇,典雅浑厚,很有创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笔势浑厚,多取颜法。
宋人对杨凝式推崇备至,评价很高,如米芾评其书法有“如横风斜雨,满纸云烟,淋漓快目”。可以说,宋代四家苏黄米蔡以及王安石都极力学习杨凝式,可见杨对宋代书坛的巨大影响。关于【倡导书法古人是谁】和【中华三杰的来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