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寿些什么书法,老人同居最怕什么?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儿的母亲好了,而这个女孩儿,是以保姆的身份出现的!
刘老师退休后 ,和老伴一起生活,身体都很健康!
老伴突发疾病,不久就去世了,刘老师像没了娘的孩子一样,整天闷闷不乐,屋子也不出了,人也渐渐消瘦了。
两个儿子想让他轮流着吃饭,他不肯,就自己做饭吃,没办法只能给他请个保姆了。
一连请了三个保姆,没有一个能干一个星期的,不是饭菜做的不好吃,就是卫生做的不够好,都给辞退了。
一个放暑假的时候,来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女大学生,眉清目秀的模样,一看就让人喜欢,刘老师更是眉开眼笑!
自己是退休教师,来的是女大学生,有共同语言,还会烧一手好菜,说话也好听,这哪里是保姆啊!这就是仙女下凡啊!
假期是短暂的,对于刘老师来说,更是一瞬间的事情了!
女孩儿要走了,刘老师依依不舍,没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收拾好行李物品,准备上路了,也不知道是激动的原因,还是舍不得女孩儿走,刘老师突然昏倒了!
这一下把女孩吓坏了!赶紧联系刘老师的两个儿子,没等两个儿子过来,就苏醒过来了,看到女孩儿着急的样子,刘老师抓住女孩儿的手,说出了心里话:我舍不得你走啊!
女孩儿笑了笑,说:不行啊!开学了,我也该回学校了!停了停
说:要不把我妈妈叫过来,给你做个伴,怎么样?
刘老师正想说什么,两个儿子进来了,看到女孩儿要走,父亲也没有什么问题,也放心了!
女孩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刘老师的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问父亲什么意见,刘老师说:让她来吧!肯定也不会错的。
女孩儿走后,时间不长,刘老师家来了一个中年妇女,这个人正是女孩子的母亲,五十多岁,看上去非常利索干练,爱说爱笑的性格,有一种亲切感!
女孩子的母亲,本来在家做农活为生,女儿考上大学后,负担重了,儿子已经各过了,丈夫去世得早,家境贫寒,女孩儿非常懂事,假期都是打工挣钱,还留给母亲一些零花钱,哥哥非常怕媳妇,母亲非常辛苦 ,也得不到照顾,女孩儿觉得,这个刘老师人不错 ,母亲身体健康,照顾刘老师应该没问题,假期还可以回来帮忙,岂不两全其美啊!
谁也没有想到,女孩儿走后,母亲的到来,刘老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矍铄,这哪里是照顾刘老师啊!完全颠倒了主仆关系,刘老师什么也不让女孩儿母亲干,衣服都自己洗了,还亲自下厨做好饭菜,问女孩儿母亲合不合胃口?
女孩儿母亲十分尴尬,也觉得过意不去呀!
一天,女孩儿母亲终于开口了:刘老师您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啊?
刘老师笑了笑说:还用我说吗?
一句话把女孩儿母亲的脸,看着就激动的红润了!
又是一个假期的到来,这一次女孩儿带着礼物,是向两位老人送祝福的!
经过协商一致同意,两位老人登记结婚!财产作了婚前公证,去世后各归原配合葬,了却一切不必要的麻烦,做一对合法夫妻,携手白头到老!
刘老师的两个儿子,也非常开心,老父亲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安度晚年,也是最大的心愿!
这正是:
千里姻缘女儿牵,
枯树发芽福无边;
待到春暖花开时,
枝繁叶茂果儿甜!
嘱书和雅正的区别是什么呢?
谢谢。书法是《题款》,作品结尾的结束语也称《落款》的内容。不是《提款》,提款是到银行提取存款,楼主厉害,出个问题,也别忘了提💰钱,有钱哪!《题款》内容很多,书画作品的结束语内涵极其丰富,
《嘱书》,一般是《为XXX之嘱书》,意思是认认真真地,庄重仔细地,一絲不苟地为你盯嘱的要求,为你索求地书法写好啦。
《雅正》,是如同《指教》《指正》《斧正》一类的《谦词》,书法给你写好了,请给予提出更高尚的,更友好的,更美丽的,更正确的意见。
都是《谦词》,古时的中国人编造了些汉字,絮絮叨叨地,木完木了,写个书法,结尾《题款》的格式,礼仪,时间,地点,人物,感受和内容,有时候比书法正文还长,还臭,还美。不说了,请各位《雅正》。
如何评价翁同龢?
翁同龢并不是一个故步自封而又虚幻矫饰的顽固守旧派。
1856年,翁同龢状元及第跻身政坛,开始了其40多年的宦海生涯,他是旧时代地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人物,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艰难过渡、由洋务思潮向维新思潮递相流转的重要时期。
对于兴起于19世纪60年的洋务思潮,翁同龢有他认识上逐步演化的一个过程,也即从最初漠视到后来重视的思想转变。
1867年,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䜣奏请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聘请外国教习,招取科甲正途出身的京内外官员,包括进士、翰林院成员等入学。这一要求改革传统教育和文官体制的主张,被保守派视为离经叛道之举。
当时,顽固派内呼外应,满朝上下集结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此间正入值弘德殿的翁同龢,应顽固派急先锋倭仁之请,与徐桐等协助修改奏折,甚至在倭任受命总理衙门上行走后,又建议他请太后收回成命,劝其不要到总理衙门任职。
在这场争论中,翁同龢看似并未直接卷入,但他与倭仁应声附和,对奕䜣等人的洋务主张明显持有不同意见。当时的翁同龢对西洋新学知之甚少,其思想倾向与倭仁等守旧官僚见解并无二致。
这其实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在变革时代认识不足导致的正常反应。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翁同龢给与的关注却越来越热心。
1873年到1889年他先后两次赴沪参观,通过对江南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的实地考察,他为此深感眼界大开,增加了对引进西艺西技的理解。
他和丁日昌相交,支持郭松涛出使英伦,扶持轮船招商局,与文祥、左宗棠、张树声等多有交谊等,都说明了他对洋务事业有了日益开明的态度。
尤为注目的是,1889年2月翁同龢向光绪帝进呈的《校邠庐抗议》。这部由冯桂芬结集于1861年的论著,总40篇,提出了公黜陟、汰冗员、许自陈、易吏胥、省则例、兴水利、改土贡、筹国用、收贫民、改科举、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主张,被视为洋务运动的精神论纲。
1889年2月,翁同龢在养心殿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谈及洋务时,认为:“对此第一急务,上宜讲求,臣前日所进冯桂芬《抗议》内有谈驭夷数条,正是此意。”
当年12月25日他写道:“看《抗议》,昨言此书最切时宜,可择数篇,另为为一 帙。今日上挑六篇,装订一册,题签交看,足征留意讲求,可喜。”
他抄录成册后送呈光绪,则时其中汰冗员 、许 自陈 、省则例 、改科举 、采 西学 、善驭夷等六篇,将改革思想灌输于年轻的光绪,并引导他走上变法图强之路。
1895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真正促使翁同龢思想急剧转变的契机,也正在这个时候。
对此前坚持主战的翁同龢来说,目睹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无疑使她陷入创巨痛深之中。跳跃签订前,他就“自念以菲材而当枢要,外患日迫,内政未修,每中夜彷徨,憾不自毙。”
战后,翁同龢有感而言:“士大夫立身不能济天下之变,徒以区区苟免为幸,亦可耻矣。”他认为“不变法,不大举,吾知无成耳。”事实上,早在1895年初他就与盛宣怀、伍廷芳等一起共商“自强善后之道”。
作为战后督办军务处的会办大臣,翁同龢积极倡议兵制改革,主张裁撤旧军,编练新军,一次为雪耻自强之首要。同时,他又竭力支持、拨款赞助盛宣怀于1887年在上海开办中国通商银行督办芦汉铁路,一次捍卫国家权益。
以1895年春“公车上书”为标志,一场颇有声势的政治改革运动跃腾而起,宣传变法,讲求维新为群趋所向的社会风尚。“望治心切”的翁同龢虽已年过花甲,但给门生的信中说:“试想今日不行变法,又有何术以挽危亡?”
在翁同龢的努力下,以他为首的帝党中坚力量,与维新志士互相推引,共商变法事宜,结成了携手合作的政治同盟。
以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取向,以关涉国计民生的实学为依托的儒学经世传统,包含着忧患、变易等关注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的思想潜能和动力,尤其是在民族面临危机乃至深陷危机之时,就会产生革新社会政治的愿望,这就是有担当的儒学士大夫们的天下家国精神。
翁同龢其实也是这样的人,他想做的事情,尽管都以失败而告终了,而他本人在实学上面,所能体现出的价值有限,但是他一直都在世界潮流变化中,试图找到那条可以“兼济天下”的路。
虽然今日儒学已经不是时代潮流的主题,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家国情怀,无论是那个时代,都有其积极向上,令人动容的一面。
西安大雁塔是谁建的?
秦川八百里,自古帝王州,屈指数长安。梦回长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如今的长安,它叫西安。连接长安和西安之间的,是浩瀚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而其中的一院寺,一个和尚,一个传奇,一座塔,造就了今天西安的象征和标志。这座塔就是西安市徽上那座巍峨古塔---大雁塔。
大雁塔的诞生,和佛教密不可分。陕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浓厚的佛学氛围。在世界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两大体系中,陕西关中地区是北传佛教的翻译传播中心。位于关中的长安也就成了佛教在中国内地的最早传播地,也是中国佛教开始快速推进发展的发源地。自从后秦时期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大寺(今西安草堂寺)创立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以来,长安迅速发展为中国佛教最大的译经重镇。那些至今依然盛行的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法华经》等,均出自长安。在关中浓厚的佛学氛围下,北魏道武帝时期,一座新的寺院在长安城南诞生,这就是净觉寺。然而在长安众多的寺院之中,净觉寺寂寂无名。到了隋文帝时期,净觉寺也只剩了一堆遗迹。笃信佛教的隋文帝便在净觉寺故址上修建了无漏寺。隋唐时期,寺因僧显,如果某寺有僧参与奉送舍利,本身即彰显出该寺的地位。位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前身)晋昌坊的无漏寺,其规模虽占半坊之地,但寺中只有一人参与奉送舍利,可见无漏寺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到了唐武德初年,无漏寺被废。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己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驾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十一岁的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在征得父亲唐太宗的同意之后,下令在长安城内的旧废寺院之中,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按照太子李治的要求,最后选址在北魏的净觉寺,后来隋代的无漏寺旧址营建新寺。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之后,营造新寺的官员最终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的建造方案。按照设计,新的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新寺建成之后,奉唐太宗李世民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与此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建成后的大慈恩寺,虽然不能和当时长安城中的大庄严寺相媲美,但作为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还是有着宏大的规模和显赫的地位。这样的一座寺院,势必需要一位与之相匹配的高僧大德前来驻锡,刚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成为不二的人选。玄奘法师求法归来后, 原本是想去嵩山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让其留在京都长安,以便日后经常见面交流。于是安排玄奘法师去了长安城南的弘福寺充上座,住持寺务,翻译佛经。同时唐太宗也希望玄奘法师能把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以扬大唐之国威。弘福寺作为皇家寺院,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追思其母窦太后而修建。玄奘在宏福寺一边翻译佛经,一边口述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徒弟辩机记录整理出了一部世界不朽名著《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的落成,也算圆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父子对长孙皇后追思的愿望,让玄奘法师来主持寺务再合适不过。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二月,唐太宗为玄奘法师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玄奘法师成了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玄奘法师从天竺请回了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佛经梵文原典657部。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多罗树叶代之。玄奘法师取回的这些佛经均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种贝树叶子在干燥之后,容易发生失火现象。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唐永徽三年公元(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为由上书朝廷,希望在大慈恩寺正门外建造一座30丈的石塔用来保存这些佛教珍宝。唐高宗李治以用石造塔工程大,难以速成,又不愿玄奘法师辛劳为由,拒绝玄奘法师的要求,只是恩准在大慈恩寺西院建一座五层砖塔。在玄奘法师的亲自督造下,历时两年,五层砖塔最终建成。这座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大觉塔)而建。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中心皆存舍利;塔最上层以石为室,内藏有佛经和佛像;塔最下层南外壁有两座石碑,左边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侧为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所撰写《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皆由褚遂良所书写。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之后被改称为了“雁塔”。 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命名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大雁塔最初形状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如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还有一种说法是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遇到绝境,幸而飞来大雁引路,才得以脱险。以上两种说法,也许都和大慈恩寺的“雁塔”命名有关。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其外观形似大慈恩寺的雁塔又小于雁塔,为了区分两座佛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荐福寺的佛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至此,唐长安城内形成了西南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双木塔,东南大慈恩寺和荐福寺双砖塔的地标格局。大雁塔最初的印度风格样式并没有让长安城的百姓感到多少愉悦,反而觉得这样外来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突兀。于是唐高宗李治下令对大雁塔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在经历了之后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后,由于大雁塔是砖面土心结构,砖缝中草木丛生,最终导致塔身损毁。唐长安年间(公元701—公元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关于这次修建大雁塔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在原塔的基础上,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十层;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拆掉原塔,在原址上依东夏刹表旧式”重新建造七层青砖塔,高三百尺。到了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公元779年),被改建为了十层。无论那种说法,最终大雁塔由九层增至十层是事实。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从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公元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然而到了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李德裕出任宰相。以门荫入仕的李德裕对进士题名的“浮薄”习气极为厌恶,便上奏请求取消旧制,于是大雁塔以前题名的进士字迹全被刮去。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雁塔题名才恢复如故。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八千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大雁塔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唐朝末年, 大雁塔惨遭兵燹,从十层变为七层。五代时期的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修缮。从此,大雁塔保留了七层的格局。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关中地区已经失去往日的地位。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历遭兵燹战火,已经残垣断壁。但是作为佛教重地的大慈恩寺香火依旧,大雁塔游人如织。然而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两场大火,使得大雁塔从此衰败,很少有人再去,大雁塔在宋代基本上已经荒废。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元军拖雷部攻破凤翔,金哀宗命令放弃京兆(今西安),军民全部内迁河南。在这次战火中,昔日占长安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翻经院)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被彻底焚毁,只剩下一座破败的大雁塔。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慈恩寺,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今天的大慈恩寺是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唐大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明朝时期,关中地区发生了几次大的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当时大慈恩寺所在的咸宁县组织对大雁塔进行第五次维修,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重新修缮塔内楼梯,在唐末剩余七层的塔体外则完整地包砌36至60厘米的砖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虽然后世的清代、民国以及近代对大雁塔也进行过修缮,但是整体没有大的改观。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外观是明代修缮的大雁塔。在关中的佛教古刹中,法门寺是因塔而建寺,而大雁塔则是因寺而建塔。古塔的地下一般都建有地宫,当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的文物轰动世界,而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当年玄奘法师西去求法带回的佛教珍宝就藏在大雁塔下的地宫之中。玄奘法师为了存放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在修建大雁塔时,这些舍利都安放在塔中。武则天在改造大雁塔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今天大雁塔中所供奉的舍利为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弥补了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大雁塔第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大慈恩寺的唐代遗存唯有大雁塔以及玄奘法师当年亲手竖立于塔前的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由褚遂良手书,于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大雁塔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今天,大唐王朝早已烟消云散,盛世的荣光留给后人一座城;西天求经早已家喻户晓,大德的高僧为后世留下一座塔。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正像天安门之于北京,六和塔之于杭州,五层楼之于广州。西安的美,美在它是古都,有钟楼,有城墙,有大雁塔。在那任何一块砖瓦中,都能找寻到历史,耳边也回响着诗歌的名句。让人感到厚重。关于【贺寿些什么书法】和【老人同居最怕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