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书法是啥字体,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书体主要有哪几种?
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为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磔”。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小楷。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五体书法的历史时间?
在书法艺术的世界里,评价一个书者有这样一句话:五体皆能。
很多不了解书法的人不太明白这里的“五体”指的是哪五体,今天就“五体”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五体”,指的是书法里的五种书体,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学过历史通识课的都知道中国传统书法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甲骨文开始,经秦汉,历唐宋,一直到元明清现。
-篆书-
篆书有大、小之分,称大篆、小篆。
小篆:
一般认为小篆是秦代李斯等人创造的,但是根据现代出土的文物来看,小篆的成熟是在战国后期。
诸如战国后期的《秦公大墓石磐铭文》和战国秦《新郪虎符》,它们都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小篆了。
秦统一六国后在春秋战国的秦文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造、规范和整理,称小篆。
小篆作为秦代的标准官书,主要运用于官方文书、纪功刻石、印章等严肃场合,这种习惯,以后一直延续下去。秦代小篆的代表之作,传至今日的可见于《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以及大量的秦诏铭文。此外虎符、印章、砖瓦上也留有许多精美的小篆。
大篆:
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大篆为小篆的母体这一论断在文学界是公认的。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可见,大篆显然是指战国时代秦系文字中的遗留文字,大篆孕育出了官体文字“小篆”,同样也孕育出了民间俗体“古隶”。
我们可以从《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所夹杂的部分未隶变的篆书中,看到当时大篆的书写面貌。其主要特征是还保留着环状和斜向运动的用笔,同时结构也未得到充分简化。
现在能看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篆有《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盘》等等。
-隶书-
“秦篆汉隶”的论述延续了几千年,一般人们以为到了汉代才有了隶书,实则不然,历史告诉我们,秦代是隶书形成的重要时期。
隶书在战国中后期就开始有了萌芽,以官体文字作为隶变的对象。秦统一全国后,小篆成为唯一的官体文字,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隶变对象。
民间有一种说法称,隶变的原因是因为篆书太纷繁,而当时“官狱职务繁”,故而对官体篆书进行了简化,产生隶变。
到了汉代,隶书已经趋于成熟,有了一套完整的书写体系和字体特征。汉代成熟的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最重要的笔法是波挑。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在抛弃了正规篆文的笔法之后,如果把字写得很快,收笔时迅速提笔,横画和向下方的斜笔很容易出现尖端偏在上方的尾巴。”这就是波挑的形成。
隶书典型代表有《张迁碑》《西狭颂》《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石门颂》等等。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应该是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最熟悉的一种字体了,从上学开始就被要求写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这正是楷书的一大特点。
历史上,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之所以称“楷”,《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它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萌芽期--秦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繁荣期--隋、唐、五代,守成期--宋、元、明、清。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人只知唐楷而不知晋楷,只闻“颜筋柳骨”而未闻“二王钟繇”。
文字的演变离不开历史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如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
然而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楷书,不宜先学太大的字,应该从中楷入手比较适合。
-行书-
行书一体,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于早期的楷书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形成了行书的特点。
也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萌芽于东汉,但在汉末,行书并没有得到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一代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不仅是文学史上的名篇,更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董其昌曾评价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行书中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在王羲之笔下体现地淋漓尽致。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同样是文字演变“以趣约易”的产物。
广义的草书可以泛指任何一种书体的草率写法,狭义的草书则专指一种书体。在草书这一书体的门类中,又有章草、今草、狂草的区别。
最早出现的是章草,约在汉隶成熟的西汉中晚期形成,并渐趋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它的用笔,是沿着隶书的笔法发展的,在摒弃了结构严整的隶体的同时,仍旧在结束时采用波挑法。在“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之中,丰富了笔法。
章草又孕育出今草。今草打破了字字独立的形式,将视角放大到全篇的布局,“如流水速,拨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穷。”
草书作为一种书体,在历史上始终没有登上官体文字的宝座,但这并不妨碍它为历代书家所青睐,可见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什么是古隶?
古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汉字书写方式。 古隶最早源自商朝甲骨文和金文,其特点是笔画直、结构整齐,与现代常用的楷书相差较远。古隶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的正式书写方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被隶书替代。 尽管古隶已经逐渐被取代,但其影响仍然存在于现代汉字书写中,尤其是书法艺术领域。许多书法家通过学习和研究古隶,发掘和借鉴其中的美学和艺术元素,为现代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什么篆刻印章老是用秦朝发明的小篆?
应是李斯写得好看,我就喜欢请刻字师傅用🐮牛角材料给刻小篆印章、藏书印等有好几枚,偶尔拿出来欣赏也很是有趣,因私人印章故不便上传大家分享了。 分享我做的印床吧,有趣。
重庆 南岸 南坪 丅
关于【秦朝书法是啥字体】和【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书体主要有哪几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