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怎么练好楷书书法,学习书法必须遵从楷行草的顺序吗?
谢邀,我刚从水田回来,准备捉两斤鲤鱼,然后再喝两碗农夫三泉!
下面,身为农民小哥的我,跟各位道友聊聊书法。
————————
书体演变的顺序,
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
↪小篆↪隶书↪草书
隶书+草书,演变成↪行书
↪楷书
这才是书法演变正确顺序。
草书早于楷书,更早于行书,不要以为草书是楷书简化而来。实际上,很多楷书字体直接取自草书。
————————————
现代人学书法,首选楷书。
楷书主要练习的重点是:结构,点画,运笔
所以楷书练好了,写其他字体就轻松了。
不练楷书,首先结构就不过关,学啥都是废的!
学完楷书之后,首选是篆书。
篆书练什么,精华就是练习中锋运笔。
敲黑板:篆书的精华就是练习中锋用笔!
篆书练好了,字的线条就厚实有力了。
篆书就是加强质感的好书体。
其他书体,对初学者来说,可有可无。等基础不错了,想要提升水平了,可以自己凭兴趣学习其他书体!
————————
有人说古人为何不是先从楷书学习的?
这个说法其实要分阶段
古人你也要看是哪个朝代的古人。
唐朝之前,那些书家不一定是从楷书学起
唐朝之后,大多都是从楷书学起。
到了现代社会,当然要从楷书练习了。
先学行书还是楷书?
我认为应该先学楷书。因为:
1、楷书为书法艺术之基础大成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苏东坡)。意思是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站立是一切的基础。
楷是楷模、典范之意。楷书点画分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最适合奠定基础,是书法首要基本功之首。
2、直接练行书的弊端
行书的点画是以楷书点画为基础,进而使用飘逸、连笔、简省等多种处理方式而成。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常常忽略书法的基本点画、结体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
孙过庭曾有言:“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也曾说过“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立而欲走,盖可笑也。”
3、直接习练行书只要得法并下得苦功,同样能取得成就,但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所走路程的远近曲直会大相径庭了。所以,书法习练宜从楷入。
为什么练的过程中总觉得还是要练习楷书?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最近临老师的行书,为什么练习的过程中总觉得还要学楷书?”你的这个问题提得有点令人意外,但是也不意外。意外的是当我们临行书的时候,应该说对行书是有一定的把握的,如果没有把握,我们肯定还是在楷书领域里面在继续学习。只有当我们觉得有一定的行书把握的时候,我们才去学行书的,这是我们学习书法从楷书向行书过渡的一般过程。那么,你临摹行书,然后发现自己觉得楷书学的不足,然后反过来要再去练习楷书,这个我觉得就有点奇怪了,奇怪在什么地方呢?
因为还没有发现我们在临行书的过程当中,感觉到临行书需要楷书来支持一下了。
我觉得是这样,即便是我们楷书学的不怎么好,临行书有临行书的要求,它和楷书是不太一样的。不可能说,楷书的笔法都在行书里能找到,也不是行书里边的笔法,都要在楷书里边找。因为楷书和行书的笔画特征是不一样的。
楷书的笔法是非常的规范严整的,行书的笔法,比较自由流畅的。
例如,在楷书里边不允许你牵丝映带的,而在行书里边牵丝映带几乎就是常态,你想把行书里边的牵丝映带到楷书里去,怎么可以找得到?
所以,千里马对学书法的朋友们一直建议,我们学书法一定要紧紧抓住书法的基本规律,就是它的笔画规律和结构规律。在笔画、笔法结构规律里边,哪一个是最重要的?这在书法家中是很有争议的,有的说结构很重要,有的说笔法很重要。
其实,如果我们看一看很多人写的字,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朋友的字结构还可以,问题都出在笔法不对的居多,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对笔法结构本身的研究甚少,所以,我们往往会忽视掉笔法结构里边还有结构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很多书法家在讲的笔画里边的起笔、行笔和收笔,这就是笔画的结构也叫笔法的结构。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紧紧抓住对笔法学习和掌握,要把笔法放在第一位的位置精通笔法。
当我们拥有了精通笔法的这样一个书法基础,那么,我们学什么样的书法,基本上都是可以学好的。
楷书有楷书自己的笔法系统,行书有行书自己的笔法系统,严格来说,二者之间不可能互相代替,你不可能说我楷书写好了,行书自然就好了。也不可能行书好了,楷书就一定好,这是完全没有必然联系的一个逻辑。
那么,为什么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呢?我们要知道,原因就在于我们所谓的“书法”,是建立在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体系基础上的。这个体系是从唐代以来固定下来的所谓“书法”体系。
我们还有一个书法体系叫做“碑学”体系。这个体系主要是以魏碑、隶书、篆书等等这样的一些书法为基础的。
在这个体系里面,是不包括行书和草书的。因为碑学主要就是碑帖之学,就是从碑刻上面拓下来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魏碑、隶书、篆书这样的一些书法,也叫金石书法。
可能有的人会说了,我们学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玄秘塔》不也是碑刻书法吗?这些书法为什么不叫“碑学”?
这真的没有错,我们学的唐楷书法,还真的都是碑拓字帖。但是去,为什么这些唐代的碑拓字帖没有被我们认为是“碑学”呢?原因就在于像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这些书法家,他们是属于唐代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的流派体系属于二王体系,而二王书法体系,就是一个“帖学”体系,它不属于碑学体系,因此,尽管他们的书法是碑刻,但是仍然是二王体系的帖学范围。
事实上,中国的书法学习在唐代之前也是从碑拓上学习书法的。立足中国最早的一个石刻书法《石鼓文》,就是一个书法字帖。后来,秦始皇时代的石刻书法和汉代的碑刻书法就更多了。
只不过学习书法,从唐代以后,主要是学习以二王为主流的书法,因此上和我们后来提倡的碑学里边的书法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就有了一个新的书法学习的传统叫做“碑学”。就是以碑拓为主的金石书法。
所以我们看,楷书的体系是非常广阔的,它包括了魏碑、唐楷,唐楷是楷书,魏碑也是楷书,所以你学的楷书到底是哪一种楷书呢?我想,主要应该是唐楷系统的楷书吧?
那么,在唐楷这个系统里边,主要就是以楷书为标准字,以行书和草书为辅助文字,这就是一个新的书法体系,从唐代一直流传到我们今天,是我们汉字的主流书法体系。这个体系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那么,在这样一个体系里边,当然楷书是我们学习汉字认识汉字的第一课。
比如说,我们刚刚开始识字,老师不可能教你行书,更不可能教你草书,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你第一个认识的字就是用楷书写的字。
那么,我们开始学写字了,我们写的写的第一个字也是楷书,而不是行书,也不会是草书。所以,这就是在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里边,我们学习书法是以楷书为基础的原因和道理。
但是你知道在唐代之前,我们学习书法的第一课是什么书法呢?我们学习书法的第一课是篆书。
因为秦汉以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文字以后,我们的标准字就规定为是“小篆”。尽管“小篆”在我们的书法体系里边时间不长,也不是主流,但是它是标准字。从秦代开始,学生学书法的第一课就是篆书,不是楷书、不是隶书,不是行书,更不是草书。即使是在王羲之这个时代,他们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篆书,他们学习书法的第一课就是从篆书开始的,然后才是学习隶书和其它的书法。
所以,王羲之曾经游历北方的时候,观看了秦代的书法篆刻,观看了蔡用书写的《熹平石经》之后,感叹自己学习书法真的是白学了,应该以这些书法为精神榜样。于是王羲之的书法又大大的提高了。
如果按照现代所谓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原则来讲,那么我们学习书法的基础是什么?我们看看王羲之的基础是什么,王羲之的基础是篆书,但是对王羲之后来有巨大影响的书法,却是篆书和隶书,而不是行书和草书,因为行书和草书以及楷书这个书法体系,在王羲之时代,还在王羲之他们这一代人的创造之中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篆书逐渐的淡化出了我们学习书法的视野当中,我们主要是以楷书为基础的,这个时间大概是从宋代就开始了。
在唐宋之后,学习篆书和隶书的风气就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以楷书、行草、书为基础。
所以我们常常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事实上,从我们今天学习书法已经不完全是帖学的范畴,而是帖学和碑学两个书法传统,并列学习的条件下,已经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样一个命题了,因为这个命题本身就没有严格的科学意义。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学习书法,自从唐宋以来到我们今天为止,我们汉字的书法就是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流书法的。所以我们学习汉字,认识汉字,当然都是从楷书学开始的。
但是,我们学习书法跟我们识字是有点不一样的,因为书法跟我们识字和我们使用文字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学隶书,学篆书,学草书这些书法书没有多少实用的意义,对吧?尤其是像篆书有什么实用的意义,你能干什么?你能用篆书写一篇文章?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汉代,在魏晋时代,用篆书写一篇文章,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今天我们学习任何一种书法字体都是一种书法艺术的爱好和修炼。
所以,我们在学习行书的时候,要按照行书的书法规律去学它,不要认为我行书学的不好或者进度缓慢,就是楷书没有学好,这个没有那么充分的理由。
因此你在临摹行书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行书的规律去学习行书的笔法,行书的点画笔法都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点跟楷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书法家学了楷书或者楷书写得很好,不一定他的行书就写得好,也有些书法家,他的行书写的好,不一定他的楷书就写的有多好。这里边没有完全一致的联系性,我们今天至今没有发现一个书法家是楷书写得好,行书也写得非常好的书法家。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不等于说楷书写得好,行书就写的好,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我们学好楷书野核,学好行书是一个道理,就是对于起笔行笔和收笔要善于应用这些笔法。
所以你目前学习临摹行书的时候,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你学老师的行书也不算什么严重的错误,初学,我们可以跟着老师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要对笔法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学会对笔法的分析。才能把握经典书法作品的精髓。
我们怎样分析行书的笔法呢?首先,我们要以字为基础,在一个字上面学习行书的笔法,因为在行书里边,字的笔法变化是比较多的,同样一个字,它的笔法不一定都一样,但是在楷书里边,同样一个字,可能每个字的笔法变化不是很大,行书里边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像《兰亭序》有很多字重复的字都是没有一模一样的,比如说最著名的23个“之”字,“情”字“一”字等等很多的字在兰亭序里反复出现,但是王羲之把它写的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而且每一个字的笔法也都不太一样,这是我们在写楷书的时候是无法体会到的。笔法不一样,写法也不一样,甚至字的结构也就发生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这跟我们学习楷书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所以说,我们学习行书的时候,一定要以行书的字例笔法为准来学习笔法。
例如这是《兰亭序》中的“流”和“清”两个字的不同写法。笔法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区别。
从具体的用笔来说,应该学会分析一个字的笔画他到底是怎么起笔的?到底是怎么行笔的?到底是怎么收笔的?在每一个笔画的部位到底需要怎样转换笔法?这是我们要着重要学习的。
例如我们在起笔的时候要注重调峰,但不一定所有的笔法在起笔上都有条缝,这个一定要注意,还有在起笔的时候,有的笔法是藏锋入笔,有的笔法是露锋入比,这个我们一定要看清楚。
在行笔部位,我们一定要注意行笔部位最重要的是提按,一定要掌握好提案的这个度,把它掌握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地位,这主要要靠我们看字帖的本领,如果字帖上面是有提有按,你就有提有按如果字帖上面的笔画比较匀称,那么这个笔画的提按就不太明显,如果这个笔画提按起伏比较多,那就说明它的笔画的变化比较多,一定要注意哪些部位是起笔,哪些部位是行笔,哪些部位是收笔。
一个完整的笔画,是由起笔、行笔和收笔构成的。所以在笔画的收笔部位,我们也要严格的把控收笔,这是书法笔画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笔画动作。它是一个笔画的结束,又是准备下一个笔画开始的准备点和起点。
这个在行书里边是特别明显,所谓的行书里面的牵丝映带,都是在收笔部位开始发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行书笔画收笔里边的这个特点,只有我们把笔画认识清楚了,我们才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明确的方向,把书法练习好。
因此我给你的建议就是,虽然我没看到你写的字,但是从你的提问,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你对行书笔画的分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所以,今天我讲的这些就是给你一点小小的建议,不知道你觉得是不是有用,或者说还有需要什么补充的,欢迎你给我们带来信息和批评指正。
当然你说的也没错,在学习行书的过程当中再加强一下楷书的练习,楷书和行书同时练习,互相补充还是存在的,而且也是互相有意义的,就是楷书也学得更好了,行书也学得更好,这也是完全有这个可能性的。
但是我们归根到底的来说,楷书有楷书的笔法,行书有平行书的笔法,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把笔法的结构也就是笔画的结构搞清楚,如果我们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去学书法,我认为没有学不好的书法,也不存在,因为我在学习新书,所以我要补充一下楷书的道理。
但是写起来越来越死板?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行书写得死板,这是一般书法爱好者的通病。普通人写行书,一般以楷书的重心平稳、疏密匀称、搭配合理等标准来衡量,所以写出来的行书平正、中和,缺乏矛盾对比关系,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死板”。
怎么办呢?我们要在练习当中学会像书法家那样写字,以行草的眼光来审视,在结体上要打破楷书的要求,有更多特殊性的技法,更丰富地表现行书的流动感、节奏感。
下面麓风轩就来分享书法家常用的行书技巧三法:收放法、疏密法、轻重法一、收放法汉字的笔画组合,线条长度各有不同,即使是同类笔画在一个字中,也往往长短大小不一。在行书中,则可更自由地加大对比,以强调其动势。例如,上图颜真卿行书“湖”字,三点水挑点右伸,较放。中间“古”的部分尽量收缩,以让挑点之势,右边的“月”字又比较开张,这在一个字中收放得到和谐的体现。下图中赵孟頫行书“神”字的一竖,向下伸展,比较放纵。
二、疏密法书法家写行书,往往加大疏密的对比。见下图,米芾行书“常”字上半部分很疏朗,留白较多;下部紧密,留白极少。
下图米芾行书“具”字上面密集,下面虽只二点,却极其开张。构成鲜明的疏密对比关系。
三、轻重法轻重本是用笔问题,也影响到结构。下图中米芾行书“须”字,左边三笔极重,笔画虽少,分量却重,右边“页”字用笔轻,笔画虽多,不觉其重,左右取得均衡。
也有反其道而行的,如下图徐渭行书“亏”字,左边笔画多但用重笔,右边笔画少反而用轻笔,得到新的视觉感受。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