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练些什么,硬笔书法谁的更好看?
硬笔书法的欣赏重在三个点,整体布局、流畅度,笔画精准程度。
近代一些名家我就不赘述了,主要来欣赏一下本群内书友一些书法作品,我认为还不错,不知你喜不喜欢,欢迎评论群留言:
以上作品都满足整体布局、流畅度,笔画精准程度符合硬笔书法的基本要求,美观性也能达到要求,有你喜欢的人吗?
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可以同时学习吗?
以我个人学习书法的经历谈谈心得体会。软笔书法、硬笔书法,书写技法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由于笔锋性能不同,书写出来的笔画形状与字形神采韵味有区别罢了。
从技法训练过程看,都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如: 指法→笔法→笔画→结字→临摹→应用。
所以,完全可以同时学,非但没有冲突,还会平行推进,一举两得。关键取决于采用哪种训练方法。如果单纯照着字帖写肯定不行。
以临帖为例,我的作法是,无论练什么书体、字体,都是先用硬笔以单勾摹临写法练习,当笔法、字法掌握熟练之后,再换毛笔练习。
这种阶梯式的作法,突出特点是: 用硬笔练基本笔法和字形结构特征,用毛笔精练细节,并把笔性转换问题融入其中,妥当的解决了软硬笔之间不能过渡的问题。不但可大大降低训练难度,而且效果好、周期短。
我通过多年教学实验,充分的证明: 硬笔书法是毛笔书法的基础。
试想,练硬笔字容易,还是练毛笔字容易? 况且,硬笔书法主要取法于毛笔帖(中小楷),也就是说,实质是变相的学毛笔书法,只是手里拿的是硬笔,实际上不就是传统的单勾法、摹写法吗?
可以这样理解,当把硬笔书写技法掌握好了,拿上毛笔书写的时候,只需进行短暂的笔性手法适应性练习就可以了,并不是什么高难的技术。当然,要从书法艺术层面去想,那就麻烦大了,可能这辈子都不一定弄明白。
借此机会特别提醒,建议初学者在临摹字帖的时候,开始最好按原帖原大对等练习,便于比对校验,以免误读曲解原帖笔法。
如果起步练大楷,由于毛笔性能的缘故,会造成笔法动作与原帖不符,误以为都是描画出来的!
以上是我的见解,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第一届全国硬笔书法比赛中?
1985年第一屆全国硬笔书法比赛是我国硬笔书法发展进程中一件大事,参赛者达百万之众,后来的赛事再没有这么大规模。在介绍十位特等獎得主前,先简单回顾一下纲笔书法历史。钢笔传到中国不过百年,正逢新文化运动,鲁迅.胡適.郁达夫等开始以钢笔写作,1935年,陈公哲出了"一笔行书钢笔千字文",是蘸水笔连笔竖写,这是我国第一本钢笔字帖,1939年黄若舟写的"通书"影响也很大,1949年白蕉.散木两书法家合写的"钢笔字范"出版,将钢笔字从实用升华到艺术境界,1954年沈六峰(沈子善)的"纲笔字的练习和写法"出版,1958年黄若舟"汉字快写法"出版,前后印量达1300万册,是一本影响巨大的字帖,70年代末以后,硬笔书法呈成熟壮大期,但此前一直称钢笔字,并无钢笔书法的概念,1980年,美协主席江丰为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一书写序言中肯定了"钢笔书法"这一提法,此后各种钢笔书法字帖大量出版,也有不少赛事开展,在这一背景下,1585年的全国大赛对后来的钢笔书法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大赛中十位特等奖获得者的名字也被对硬笔书法爱好者所熟知。
这十位特奖获得者是:曹宝麟,赵彦良,張秀(女),刘惠浦,任平,马明,仇寅,葛全胜,顾仲安,张杰。赵彦良作品,上海人,1966年支彊,89年中国新闻学院毕业,新疆建设兵团文联主席,新疆书协主席。曹宝麟作品,上海人,当代著名书法家,安徽省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工作,教授,博士师导师。任平作品,江苏人,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博士,曾任浙大教授,现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張秀作品,特等奖获得者唯一女性,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湖北书协副主席。刘惠浦作品,湖南人,贵州书协理事,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马明作品,江苏人,一直从事中学教学工作,特级数学教师。仇寅作品,江苏人,后入职方正字庫,获"字体男神"之称。葛全胜作品,北大高材生,还就读中科大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科院院士,当年得特等奖时22岁,后因工作淡出书坛。顾仲安作品,习钢笔书法前己是毛笔书法家,硬笔书法有很好的毛笔书法艺术根底。张杰作品,江西南昌人。
硬笔书法一般学多久?
硬笔书法一般要学1年左右。
孩子在6岁开始学习硬笔书法是比较合适的。因为6岁以下的孩子手部肌肉还没发育好,手腕力量也不够,而硬笔书法,是需要高度的协调能力和精确的力量调控的。如果过早让孩子练习硬笔书法,孩子会因为抓不住笔而产生挫败感,再加上6岁以下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太短,长时间的练字也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关于【硬笔书法练些什么】和【硬笔书法谁的更好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