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包括什么,书法中的笔法到底是什么?
谢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书法中的笔法到底是什么?都包括哪些方面?”汉字是由笔画组合起来的,我们要写字就要把这些笔画要写出来,写正确,写美观,这就是写汉字的基本要求,也叫书法。
不论你写的是哪一种汉字,不论你写的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把字写的正确、美观,这是汉字的基本要求,所以书法要有法。而如何才能把我们喜欢的汉字写得正确,写得美观?因此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怎么样用好毛笔,因为我们的汉字是用毛笔来写的,这是书写我们中国汉字笔法的来源。因此,书法的笔法始终会围绕着如何把笔法写正确。
我们正确书写这些笔画的方法就叫笔法,而我们写字的笔法是不一样的。我们把书法的笔法归结起来就是笔画和用笔问题。如何针对笔画用笔,如何用笔把笔画写出来?就是这样一个学习书法的笔法问题。
最早的汉字是篆书系统传输系统的文字,它的用笔基本上都是比较均匀的,运笔的过程不是很明显。
起笔和收笔是最重要的笔法但是到了隶书时代,隶书的用笔就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书写隶书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这样三个节奏。这些节奏明显的体现出了书法用笔的必要过程。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书法用笔必须要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环节呢?因为我们从篆书以后的书法来看,这三个节奏是非常明显的。除篆书之外,我们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包括在汉代以后出现的章草等等其它的书法,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笔画的变化比较多,特别是在一个笔画当中的变化,要比篆书要丰富很多,而且这种变化是明显可以看得出来的。写这样的字就需要我们用笔要有明显的起伏变化,这就产生了我们用笔要有三个节奏:起笔、行笔、收笔。因为一个笔画就是一个里程,在这个里程当中需要不断的调整用笔,你不调整用笔,就写不好或者写不出来笔画的起伏变化之美。只有笔画不断的变化调整才能写出婀娜多姿的这些笔画来。
隶书产生了丰富的笔画,笔法问题就突出出来了我们看《曹全碑》中“贯”这个字的笔画横。这个横的笔画在整个字里边儿,它的笔画是最长的,而且起笔、行笔、收笔变化多端,中间有一段笔画细的好像头发丝一样,但是给人感觉仍然很有韧性。像这样的笔画在篆书系统里边你是看不到的。篆书系统里边的笔画都显得比较的宁静没有太大的夸张,而在隶书里边,笔画的夸张似乎就是一种常态了。
这种夸张的成分可以给我们带来书写的快乐感,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书写的速度之感,这也是为什么隶书能够取代的优势之一,因为写隶书这种书法不但写起来速度快,效率高,而且还给人带来的快乐比较多,这就是笔法的力量。
假如我们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起伏,也没有什么提案,而是均匀的去写这样一个笔画,那么这个书写的速度,它的姿态就没有这样丰富的变化婀娜多姿了。
因此书法的美也是从书法的用笔当中产生的。
我们从这样一个典型的一横开始来分析书法的笔法,明显的可以看得出来,书法的笔法就是让笔画要生动,有变化,要符合审美的视觉感,而不是很单调的机械一种写字。
这样我们的书法就产生了我们用笔的基本方法。
我们总结起来用笔的方法是从一个笔画开始的,不管这个笔画是什么样的笔画是点是横是竖是撇还是捺,要把这一个笔画来完成,它必须经历的就是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环节。
虽然这三个环节我们是在隶书以及隶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些书法形式当中共同的特点,比如在楷书、行书、草书中都能够看得非常的清楚,但是这个原理在篆书当中仍然是客观存在的,篆书也是有起笔、行笔、收笔的。因为任何一种汉字的笔画,它都有笔画的开始、过程和结尾,这是一个规律。
例如,汉字最早的时候没有行书,也没有草书,更没有隶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书体就产生了,在隶书发展的高峰的时候,大约在三国时代,就逐步明显的产生了一股新的书法发展力量,这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在缓慢的向前发展。这些书法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积累了审美的情趣性,把原来篆书和隶书当中的一些笔画进行了概括、总结、简化,从而用笔更加的省事,审美更加的丰富了。
西汉时代的书法,还没有完全形成隶书的标准但是我们就从一个笔画来说,不管我们写字的字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共同的一个规律就是起笔、行笔、收笔,在一个笔画当中始终都存在着,不管这种书法是篆书,是隶书,是楷书,是行书还是草书,这个规律是存在的。
因此上我们就说,笔法就是如何写出笔画的方法。
但是书法的笔法尽管是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而具体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必须要有具体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已经不是非常的重要了,他只是附属于这个总的规律之中的。
比如说,我们在篆书领域用笔比较简单,原因就在于它的起笔部位很匀称,行笔和收笔也很匀称,这样呢,用笔的变化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只是一个结构问题,如果把结构掌握好了,那么用笔就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里面,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是非常丰富多彩而且非常重要的。这样呢,就突出地体现出了用笔的具体的方法。
如果我们在一个笔画里边来看笔法,主要就是调锋还是不调锋的问题。
调锋就是直接的把用笔的方向调整一下,让笔锋从不顺毫的状态转换到顺毫的状态。
例如我们看上面这个图,第一个横画是欧阳询《九成宫》中的“一”字。第2图是米芾的一个横笔。下面两个笔画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笔画。
我们从用笔的起笔来看欧阳询《九成宫》这个笔画的起笔是很齐的一个边缘。那么这个笔画呢,是就是要通过调峰写才能写出来,因为把这个起笔的边缘写的很齐,需要行笔的方向是从上向下走,而完成这个起笔之后的行笔是从左向右走,那么这就是两个交叉方向了。所以在起笔的位置需要调锋才能实现从起笔到行笔的过渡。
我们再看看王羲之《兰亭序》里两个横的写法就没有调峰的动作。这就是在起笔位置调锋还是不调锋的用笔方法。
用笔之所以要有一个调峰的动作,原因就在于要改变笔锋运行的方向。
楷书的笔法里边还是包含了隶书和篆书的笔意,书法美和笔意美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再看看这四个横画的行笔部位,这四个横画行笔部位的用笔都是一样的,都没有任何调锋,这就是用笔的区别。但是行笔部分有提按。提按就产生了笔画粗细的变化,但是提按是比较好掌握的,因为它是在顺锋的状态下用笔的。
所以,书法里边的笔法实际上主要就是调锋和提按。
哪些地方需要提按,哪些地方需要调峰,这是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善于分析和掌握的核心内容。
但是,我们往往把提按和调峰给混为一谈,这是学习书法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到底调锋和提按有没有区别?我认为,我们不要认为所有的壁画都需要提案,就认为提按和调锋是一回事儿了。
这是笔法里边最容易混淆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说调锋也是用笔的提按,有提有按让笔画才能行动起来,这是不可违抗的一个规律,但是,按照提按的目的,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如果目的就是为了让毛笔产生一个方向的变化,那么这就叫调锋,而“提按”也就是一题一案连续不断这样的用笔方法,目的是为了让笔画产生粗细变化,在产生毛笔粗细笔画的过程当中,毛笔的运行方向不需要通过调峰来实现。提案在行书和草书当中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用笔方法。尤其是草书,有些笔画段落比较大,也就是行笔部分非常的长,更需要在这个长距离的行笔过程当中,通过提案来产生丰富的壁画变化。
例如这个图片是傅山的草书,我们看这四个字,仿佛是一气呵成的,那么这么长的线条当中,它的变化是非常多的,这就是一种节奏的变化,也是一种情感的变化,是书法艺术当中最为有色彩的地方。但是在这么多的字的写法当中,本来应该有很多的调锋才能完成写字,而他把调锋都转换成了提按,因此用笔就更加的流畅了。
我们明显的看得出来,善于运用提按这个笔法,就会产生非常流畅的中锋用笔的效果。
但是我们写字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提案而没有调锋。
调锋的笔法主要出现在笔画起笔和收笔这两个位置上。
除了在起笔和收笔两个位置,其它用笔部位都是提按用笔,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提按和调峰它们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如果混淆起来,我们就会把笔法搞错的。这对我们学习书法认识古典书法的用笔是有很大的误导的。
最后我们的总结是:笔法包括笔画和用笔。
笔画:1.起笔;2.行笔;3.收笔。
用笔:1.调锋;2.提按。
当然,在笔法里边也包括执笔问题,这里我们就不详细的说了,因为古人所总结的执笔的方法也比较多,但是所有的执笔方法,都要围绕着笔画和用笔这两个核心问题来展开。
也就是说,执笔方法是服务于笔画和用笔的。而不是反过来笔画和用笔要要服务于执笔。
你认为会写字的人就懂书法吗?
写字与书法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写字并不等于书法,而书法一定是建立写字之上,因此会写字的人就懂书法这个命题明显是不成立的。从写字和书法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剖析,了解其本质,自然就可以十分明了这个结论的不合理性。下面我就从书法、写字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解答,望能帮助题主解惑。
硬笔字
何为书法书法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种很模糊的、难以捉摸的艺术形式,会有这样的情况也属客观规律。原因就是书法本身的难度所导致的,书法在视觉上呈现的是单一线条表现形式,但其看不见的内在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因素。这些因素有神采、气息、节奏、韵律等。如苏轼说: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
他在这段话里说明书法中的内在因素,尤其将神采放在首位,可想而知其难度和影响。
除去这层内在因素,还有一个关键的难度,就是视觉呈现出来的形象组合,古人论书把这些点、线、面组合的汉子形象归类为结构。不明白书法的人总是会被一些声音干扰而产生对字形结构上的困惑,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王献之其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本来是汉字形象的组合,却仍是被他抽象成其它内容,而这样的言论经过历代酝酿就慢慢变味,让人再次对书法产生模糊感。而字形结构又不像绘画一般按形迹表达思想即可,这就引申下一个难度因素,那就是笔法,笔法和结构的和谐统一形成美的书法。书法用笔的方面赵孟頫说:
“结字因时而宜,用笔千古不易。”
在这样内外的难度要求下使的人们更是对书法产生陌生感,以至于往自己主观想法上靠:写字就是书法这一结论。
那么书法的本质是什么呢?书法在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书写的方法,而准确的含义是使用毛笔、墨汁按照一定的理法在宣纸上进行汉字的书写表达。因此就可以明白书法要符合的条件就是用笔墨工具和合乎理法的汉字表达,缺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书。
章草书法
拿着毛笔书写不一定就是写字写字,很好理解就是进行汉字的表达,这时已经不在局限于毛笔,如使用钢笔、铅笔、圆珠笔等都可以进行的表达。写字也是人类最为原始的一种表情达意方式,最早关于写字的论述有南朝梁陶弘景的话语:
“赉尔大砚一面,纸笔副之,可以临文写字,对真受言。”
这里面探讨的就是写字,有人或许认为这里面已经涉及到了笔墨工具应该是书法。其实并不是,如上文所说书法除了需要这些表达工具外还得要符合一定的理法而进行的汉字书写。也许是因为对理法二字的不了解所以有所忽略,那理法究竟为何物?
王羲之书法
法的理法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书写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毛笔因为其肚圆笔尖且柔软的特点,使得在进行书写表达的时候要想做出一定的形态和线质就得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在写篆、隶书多逆锋起笔,行笔多中锋厚重线条因此就需要用稍微重一些的笔力。再如写行楷书时,多用轻巧的力,八面出锋,轻重缓急得当,变化丰富,如刘熙载在《艺概》里说: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且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提正、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这句话便是强调用笔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书法理法的很好解释。
对理法进行了梳理之后,自然会联想到写字中也有这样惑那样的方法,如写字过程中结构的方法,写的时候除了配合这样的结构法则之外,还有用笔上的一些节奏速度。这么说来写字也是具有理法的,那么写字应该也是书法。这里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方面的因素,就是书法中章法的变化,章法变化中有两大变化是写字无法做到的,那就是粗细变化、墨色变化。书法之所以算做艺术中的一类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无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按写字的方法是完全不能做到的,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拿着毛笔就算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进行表达,仍然不算做完整意义上的书法,因为这只是书法理法中的一环。
刘熙载书法
书法的批判标准并没想象中的低题主所说的“会写字的人”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定义,因为基本上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是“会写字的人”,这样的话就是基本上的人都懂书法了。其实并非如此,我这里就当题主所说“会写字的人”是一类写字较好有过系统练习的人来进行探讨。
会写字的人只是天生对汉字形式美具有较高天赋,或者说对汉字结构进行过梳理而擅长对字形美化的表达。但这样的人并不会对书法有较深的理解,书法除了理法、神采、气息方面,还有关于美学、心理学、历史、哲学方面组合因素,故而懂书法的评判标准并没想象中的低。
硬笔书法
那么懂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引用一段汉蔡邕的话: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就是说一个懂书法的人看到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有一些客观事物美的联系,是能接受到书法具备的自然生命美的感受。会有这些关系要求是因为书法作为艺术来说,其审美特性是基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书法的创立源泉来自于自然万物。在其后发展中不断加入的书法家们的思考探索,因此其艺术特性的复杂程度远非写字可以比拟。会写字的人并不一定对于书法有系统的认识,书法的海洋十分的深,这就是为什么历代书法家都在书法的探索中耗尽一生光阴。如齐白石在临终前仍然称自己书法还未临够,这样便足以看出“懂书法”这样一个标准的高度。
最后常习书法的人一定是对写字有更深的认识,而只是会写字或是说写字较好不一定就会懂书法,要懂书法必然要进行系统和长时间的钻研和努力才能称懂书法。
书法中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各指什么?
如果从一件书法作品来分析:
首先是‘’章法‘’妙不妙,也就是画面布局好不好看。
其次是‘’笔法‘’在画面应用中的熟练程度,涉及了提按轻重连接的合理性。
随后在字与字的连接过程中,‘’墨法‘’的浓淡枯湿变化反映出的是整个画面的气息,这种气息有韵律和节奏而构成的动感,文字因此而获得书法意义上的生命。(现代社会由于对书法强调了装饰性效果,所以对用墨要求更高了)
最后,这种书法意义上的字体生命是离不开每一个字体的结构平衡为保障,其中又因人的理解不同,对组建‘’字法‘’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张旭看舞剑而悟,文同看斗蛇而悟,王羲之看鹅而悟,“字法”因此会产生出各不相同。
以上只是粗谈,实际书写过程尽管还要复杂一些,千言万语离不开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那正是,猛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毛笔字有哪几种字体?
通常书法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篆书有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是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楚简类),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显著特点。这五大类字体又包含了古今书家的各个流派,各个时期的风格;现如今我们从楷书、行楷书说起,因为楷书、行楷书最实用。
至于哪一种比较好看,我想这是一个个人的欣赏问题。
汉字是一个拥有连绵不断的历史承载,丰富的意义,更有不同时代的印记,每一种书体都蕴含着一个时期的历史,欣赏书法,如同翻阅中国古老而沧桑的经历,从上古神话到大秦一统、从汉民族的自信到大唐的盛世,宋元明清,无不清楚地表达在各个时期里的书法精品之中。《石鼓文》《楚、汉简》《兰亭序》《阴符经》《祭侄文稿》......这些名帖不仅能读的到作者的性情,更多的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情况。
我想,无论哪一种字体,都能让一个喜爱书法的人着迷;因为,书法的闲情雅致往往可以带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关于【书法包括什么】和【书法中的笔法到底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