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书法作品,你如何评价当代书法?
书法依附于文字而存在,后来书体渐多,技法日精,文字书写的点画结构,气韵风神,都要表达作者的性格、思想感情、趣味、素养等精神因素,于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发展至今,问题来了:作为艺术爱好者,你如何评价当代书法?
当代书法的状况当代书法的争议颇多,可以说是书法审美乱象丛生,比如,有些人将“二田”的书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二王”的书法相比较,有些人将王冬龄的“乱书”与曾翔的“吼书”看作时当代书法的创新,有些人将范笑歌称之为当代书法宗师,等等诸如此类的怪象评价,
如果你说以上这些评价都是瞎扯蛋,有人会说你是“厚古薄今”,当你听到“厚古薄今”时,是很想说粗话的,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点素质,于是会忍住,委婉的说,和那些没有审美能力或审美能力低下的人争论,是浪费口舌的,完全没这个必要,因为喜欢书法的人,都要善于控制情绪的,对吧。
稍微了解一下当代还活在世上的书法家的作品,就可以发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书法工整的像印刷品或美术体,二是:书法乱的像无字天书,比如,“二田”的楷书,王冬龄的“乱书”,曾翔的“吼书”,而且这些人都是书协里的主要成员,看了他们的头衔简历,再看他们的书法,你会恍然大悟:书协存在,当代书法就无出头之日,
当然了,也有一些会书法的人,只可惜都是在民间,他们不是以书法谋生,而是将书法充当爱好,因为没有进入书协,自然也就没有“书法家”的称谓了;且看看有些不是书法家的名人书法,随便写几个字就可卖几十万,难道这笔墨是金子做成的吗?书法之美是一见可知的,即使一字不识,也会被书法本身的美所吸引,同样,是不是书法,也是一见可知。
判断硬笔书法好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判断硬笔书法好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以前曾说过,硬笔书法同毛笔书法一脉相承,判断毛笔书法的好坏标准的落脚点是看其笔法、结构和章法。有了这个基础,判断硬笔书法的好坏自然也有了参照了,所以我总结了判断硬笔书法好坏的三点标准:第一是笔法要丰富;第二是结构要合理;第三是章法要美观。
从这三个判断标准出发,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样的硬笔书法是好的书法。
第一,笔法要丰富硬笔,由于它本身的特质是笔尖较小而是硬,写出来的字比毛笔自然要小而且写出来的笔画似乎天然地比毛笔多了一分刚劲,这都是由工具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硬笔字与硬笔书法的第一个区别,或者说硬笔书法的好坏的第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看笔法是否丰富。
〈好的硬笔书法必然笔法丰富〉
一个人没有经过练习,用硬笔随便写的字可以称之为硬笔字但是不能称之为硬笔书法就是这个原因,硬笔书法或者说好的硬笔书法第一个要求便是笔法要丰富。
正如清代冯班说:
书有二要:一曰用笔,非真迹不可;二曰结字,只消看碑。
这其中的用笔就是要使用笔法使笔画变得丰富不至于干瘪。
所谓的笔法要丰富就是指在硬笔书法的笔画中要有明显的,可感知的起行收过程,还要有粗细,提按,顿挫,转折等变化。
〈硬笔的笔法要丰富就要有和毛笔一样的起行收过程〉
例如上面提到的横画,倘若硬笔横画的书写没有同毛笔一样的起行收,笔法又怎能丰富起来呢?
〈硬笔书法想要好,在笔法上必须要丰富〉
以上两个相同的字,分别用毛笔和硬笔书写而成,一个丰腴一个瘦硬,但是在笔法上都达到了笔法丰富的要求,在这个字的书写中就包含了诸多的笔法技巧,例如方笔,轻重变化,顿笔等等,因此这个硬笔字就是一个“好字”了,也就属于硬笔书法的范畴了。
所以,笔法是否丰富是我们判断硬笔书法好坏的第一个标准。
第二,结构要合理要判断书法的好坏,特别是硬笔书法,笔画表现力不如毛笔,就要在结构上来进行弥补,所以硬笔书法好坏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就是看结构合不合理。
清代书法家冯班曾说: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
在硬笔书法的好坏判断上,我们更要注重其结构。
这里我列举几个结构判断标准,进而来判断硬笔书法的好坏。
(1)横竖笔等距横竖笔等距是保证硬笔字视觉平衡的关键,很多字都遵循着这个结构原则。
〈毛笔与硬笔的横笔等距图示〉
从以上的毛笔和硬笔的横笔等距结构规律来看,硬笔由于其笔画的单一,更是要注重横竖笔等距的问题。
横笔等距把握好了,一个字在结构上就工整平稳了,而竖笔等距与横笔等距是一致的,只不过方向不同罢了!
(2)疏密得当疏密得当也是一个重要的构字原则,特别是对于字形较小,笔画较细的硬笔书法来说,笔画太紧显得拥挤,笔画太松显得松散。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说:
“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纵观历代书法家,他们的书法无一不是在结构上布置得十分妥当,看起来疏密得当,布局合理。
〈颜真卿楷书〉
我们看颜真卿的楷书书法,真正做到了字字疏密得当,因而字字不凡。中正平和。
所以,我们在判断硬笔书法好坏的时候,在结构上特别要注意横竖笔是否等距,疏密是否得当的问题,如果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那么就可以判断为是好的硬笔书法。
第三,章法要美观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论到章法的要求是: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这自然是侧重于毛笔的章法,然而硬笔虽然不能如毛笔的章法那样多姿多彩,特别是行草书,不如毛笔书法的飘逸游动,但是硬笔书法的章法整体来说要求要达到美观的程度。
硬笔书法的章法安排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竖式排列,一种是横向排列,第一种是对于毛笔书法的继承,第二种则是现代硬笔书法的习惯。
竖式排列:竖式排列也是我们在临摹古人书法章法时应该采取的办法,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依次临写,这种章法要求是字字重心对正,不管是整齐划一的排列,还是欹侧有致的排列,总之要把握好重心,这也是判断硬笔书法章法是否美观进而评判好坏的一个标准,如果章法排列重心不稳,歪七歪八的,自然不能成为好的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的美观需要章法上的重心对正平稳〉
横向排列:横向排列是现代书写习惯所造成的,从左往右依次书写,总体来说,难度大于竖式排列,因为横向排列的参照要比竖向排列难以把握,一不注意就写歪了,重心不在一条直线上,这也是横向书写的难点所在,横向书写目的就是一个:整齐美观。
〈硬笔书法章法的横向排列主要看重心是否在同一水平线,看是否整齐美观(上图为笔者书写)〉
因此判断硬笔书法章法的横向排列的一个标准就是看重心是否在一个水平线上,是否整齐美观。
通过以上几点的论述,我列举出了判断硬笔书法好坏的三个标准,即前面所说的看笔法是否丰富,结构是否合理,章法是否美观,只要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就基本上可以判断为是好的硬笔书法了。
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行楷评价书法的最佳评语?
行书,行云流水节奏感强,楷书,漂亮工整
有些字不认识或些不像字?
书法作品的好或不好,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欣赏水平,对同一幅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理解。
书法,是一门技艺,也已上升为文化。作为技艺,它有一定的法度和规范,有一系列评价体系。作为书法文化,需要历史地看待,需要全面的评估。不仅评估作品本身,还要兼顾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内容。甚至兼顾作者创作状态和人品。
至于作品中有的字不认识,那或许是欣赏水平的问题,也或许是创作者的笔误或败笔,甚至有的出于避讳需要,删减笔画甚至替换文字。都有可能。这也是书法文化的一部分。
《李太师帖》中“篆榴”的“榴”应该是“籀”,笔误吧?
怀素《自叙帖》中,“概”字,为了书写流畅需要,进行“重构”,由左右结构的“木+既”,写成上下结构的“既+木”!如果不了解书法,就会不认识,或认错!
米芾也有将“概”字,如此“重构”处理。
《自叙帖》算是狂草,但依然很讲究法度。是大草经典神品名作!如果不识草书,读不懂,这不是怀素的问题,是自己学识的问题,是书法修养的问题。第一列的“幼”字,最后一笔的撇,草时予以省略了。第二列的最后一字“之”也是草得十分简略。右起第六列的“甚浅”,草法,也是经典。但不识草书的,会认不出。诸如此类,不能怪别人。《自叙帖》被历代书家公认为大草神品。不能因自己不识草而有怀疑它的艺术价值!
当然,有的书者,乱草一气,大家不识,那是作者的问题。大草不是乱草。创作者的水准和地位 不是一两个人认可,或者一两幅作品奠定的。王右军的《兰亭序》和颜鲁公的《祭侄文稿》,作品中有涂改,甚至有“别字”如《兰亭序》中的“崇山峻岭”的“领”,没有了“山”字头,不影响作品的价值。作品中的“涂改”,反而被认为更加真实性的体现,是创作时的情绪所至。
因此,欣赏书法作品,需要有一定的书法素养和文化知识。
关于【如何评价书法作品】和【你如何评价当代书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