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都学什么,中国古代一般读书人?
中国古代一般读书人,他们都学什么书法?难道只有楷书吗?
学什么字,写什么字,要看当时的官方通行文字来决定。就象我们现在学习书写的是简体楷书一样,它是我们必须学习认识的书体。那么各个朝代的人都写什么字体呢?
周代的官方文字是大篆,大篆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各诸侯国和周王朝的人各自按本国的官方文字书写。到了秦始皇时期,文字发生了巨变,他统一了文字,由原来的周王朝的籀书和其他诸侯国的大篆统一成小篆。这时的人学习书写的字体是小篆。紧接着又产生了隶书,隶书和小篆并行,是秦代人的书写书体。
进入汉代以后,隶书成为了汉代的官方唯一文字。整个东西汉的读书人,他们书写的文字是隶书。在汉代,先后产生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隶书仍然是汉代读书人的必学字体。他们可以写隶书以外的其它书体,但不是学校所教。也不能用隶书以外的字体去写公文。更不能用草书去写奏折。
六朝时期的文字,是中国书法的发展高峰,各种书体都已经发展建全。但是这一时期社会局势十分动荡,楷书和隶书并存,是当时的官方书体。北方以隶书为主,南方以楷书为主。私人间的书写则非常丰富。行书,行草书是他们最喜欢的书体。
唐代以后,楷书作为官方通行文字的地位确立起来,一直到现在,楷书再也没有被动摇。它是读书人识字写字的根基。楷书为唐代以后学校教习的唯一官方字体。其它字体可以写,但在官方文书中,楷书是最主要的文字,隶书也可以,除此以外,其它书体只能用于非官方文书中。
书法有哪些种类?
书法大致分为六类,即楷书、隶书、行书、魏碑、篆书、草书。
篆书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因著录于《史摘篇》而得名,多以横竖直画为主,小篆是经过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的一种书体,同大篆相比,小篆在用笔上更趋于线条化,结构上稍为简易一些。
楷书
“楷”字有模范之意,始于汉末,乃魏国的钟繇所创,由隶书演变来的,结构由隶书的扁平变为方正,也叫正楷、真书,字体端正。
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它是一种比较潦草的字,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最初是打草稿时写的字,后来成为一种书写体。
在所有书法中,它最为奔放洒脱,说个好笑的,你看医生写的字,大概就有看草书的感觉。
行书
行书是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一般认为,它始于汉末,盛行晋代。
魏碑
它介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过程中,它比唐楷少了端庄,但同时也少了拘束,有趣,多变,灵动。
隶书
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
本回答来自于东家Su,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从欧体入手还是颜体入手好?
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学习感悟。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我没有从欧体入手,不过后来临习过一段时间,相比之下,感觉还是颜体入手更好一些。
我初学书法的时代,正在流行柳体,颜筋柳骨我选择了柳骨,当时的感觉是柳体刚劲有力,银钩铁画,瘦硬通神,清秀爽利,笔法严谨。学习一年多后,感觉非常刻板,单调,乏味。想要转学其他,感觉很难。后来得文化馆李老师指点,让我抛弃成法,转学老颜,感觉受益匪浅。最突出的感觉是,颜体胸襟博大,大开大合,圆转如意,更少拘束,能直书胸臆,转学其他字帖也易于上手。我觉得老师说的不错,颜体是上帖,更何况,颜体有《祭侄文稿》这样的天下第二行书做示范,可见学颜是不错的选择。很多书法大家都从颜体脱胎而出。
下面是我的几篇习作。
直接学写行书适合吗?
写不好字是人一生的苦恼,一手好字能让人颜面增光,国人的骄傲是先人为我们创造了汉字并融入艺术范围,所以我们必须要写好字。
如何写好字?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练字的目的。不管硬笔还是毛笔,练字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和肢体的平衡,所以我们练字的过程中,不管从任何体开始都可以,只要练到流畅就可以了,要深入就必须临摸古人汉字的一些写法。其次字的流畅称之谓艺术,具体说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有多种,不管任何一种行为艺术目的都是寻求意识形态上的平衡,书法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已,所以练字的过程中还要有生活中意识形态上的阅历,就是其它的行为艺术产生和练字的意识形态的相互融入,反之也可以,才能形成真正的行为艺术。认识不到这点,只是生来就能写一手好字或有一项行为艺术突出的人,被认知为天才的人,那人格上就会有缺陷,所谓古人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就会被人指三道四。再有古人王阳明的成就就是从练字加上生活的阅历才能悟出心学精髓就是最好的事例,虽不在同一朝代,做为后人,但能感受到其生活的场景。
所以练字从任何时侯、任何字体、任何年龄和工具都可以!
关于【书法都学什么】和【中国古代一般读书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