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画字怎么写,如何评价田英章先生的书法?
田英章不是一个彻底的学欧者!
学习古代大家的书法,首先需要做一个忠实的学生,每一个笔划,结构与细节都要忠实原法贴,只有这样,你才能从外到里地体会书法大家的笔法,结构以及书法神采!
田英章美其名曰是学,欧而在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实质是欧体尚未学明白就擅自改变欧体的笔划与结构。你看欧体的长横是直的,而田英章把直横写成了柳体的带弹性的,有略微弧度的横,是的!这种横有张力,看起来也更舒服,可是,就是这个改变使欧体完全变味了,欧公是用这一笔破俗的,也就是防止走入馆阁的破!有人会反问我,那么柳公权那样写是不是俗了呢?能提这种问题的人是求真的人,如果有人能提这样的问题,真的很好!我告诉你,柳公权破解结构 用不是欧体的方法,他有自己的独特方法,比如他用左右结构的错位布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写柳体的人千万不要把这种结构加以更改,否则也如田英章一样是往馆阁发展的迹象。
至于说欧体的笔力是田英章没法想象的境界,田英章只能在馆阁的水平下描,岂能谈笔力!
真正写自己的书法是在掌握了前辈 书法大家的书法精髓后的变革,是形与神都通彻的才能是掌握,绝不是连形都不能完全了解的人!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现在一些书法家拿着别人看不懂的字号称“丑书”,真是让人汗颜!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雅俗共赏”。证据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不懂书法的人看着很好看,懂书法的人也感觉喜欢,有高深造诣书法家会爱不释手,这就是所谓“雅俗共赏”。
兰亭序冯承素本
那王羲之又是怎样的表现“雅俗共赏”的?其“雅俗共赏”方法、标准又是什么?以及对书法艺术产生的什么影响?且待我道来。
“雅俗共赏”,顾名思义是指:有有学问、知识的雅士和没文化、没学问的俗人在欣赏书法艺术品时都能得到美的感受,故而称之。谁的作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满足不同人之需要?而且都为之叫好?达到如此高境界?众口难调在当今已不存在。其他的书法艺术我不知道,但在书法方面中我只知道一人,那就是称作书圣的王羲之先生。从一千多年以前到今天还这么“火”,令人惊讶,站在流行的角度,王羲之的书法应当是流行中的流行,从古代一直流行到今天。是什么原因使他达到这么高的书法艺术境界?笔者认为,是“雅俗共赏”。原因有三:好看、层次和永恒,缺一不可。一、好看。最好的书法是好看的,“雅俗共赏”的。书法是视觉艺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首先要好看。就如同一首歌曲,首先要有好的旋律,要好听,只有好看、好听了才有可能被欣赏、被传颂。就如在看电视首先是感觉,不好听、不好看立即换台,根本不会去考虑后边的内容如何。由此证明,在初次接触的时候,靠的就是印象、感觉,只要印象好、感觉好就可往下进行,这也许就是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就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
《中秋帖》王献之
如:在生活中,父母判定儿子学习的好坏就是看他的学习成绩,这是一硬性指标,不需要其他理由。再看王羲之的书法,首先是好看,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从晋朝到今天,其影响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大书家都不能相比的。这种永久性的磁性、张力、和穿透力,深深地打动着各朝各代、各个层次的人们的心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青睐。而随着年代的久远,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王羲之的热度有增无减,而且还在不断地升高。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是什么原因使王羲之的魅力无穷?
《伯远帖》一千多年来风采依旧?是各朝各代达观贵人的推崇?还是黎民百姓的酷爱?以我看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有,关键就是“好看”。就像糖一样,谁吃都是甜的;像肉一样,谁吃都是香的。
二、层次。最好的书法是有层次的,是分里层与外层的。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说的就是层次,热闹就是表层,门道就是内层。不同层次的人看到的也不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如老百姓看王羲之的书法看到的是表层,结构匀称、线条流畅,像绿叶丛中一点红,是一亮点,吸引着眼球,凭的就是直觉感受。而学者和书家看着也好看,不过又多了一层是往里看,他不仅仅看到了外层,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内层,看到了它的内涵。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辽宁省博
学者和书家常去欣赏王羲之书法形成的原因、风格的特点、书写的技巧等等,常被书法的精彩所感动。就像那好吃的糖,使用者只管使用,知道甜、好吃就行;研究者就不同了,不但知道甜、好吃,还要知道它为什么甜?为什么好吃?知道糖的分子结构等等。因此,在书家的眼里,王羲之的书法,添之一点则多余,去之一点则不足,其造型达到如此的严密,其意境达到如此的深度、广度,不得不使人感到惊奇、佩服。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表里统一、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三、永恒。 最好的书法是永恒的,是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的,她像太阳一样永远地闪烁着光芒。王羲之的书法就是从晋朝以来一直照耀着书坛,同时也造就了很多书法大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如王献之、米芾、赵松雪、董其昌、王铎、梁同书、白蕉等等都出于王羲之的门下,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大大地丰富了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创造了一个个新的亮点。《自叙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的书法是永恒的,他的永恒是唐代皇帝李世民的慧眼,发现了王羲之的伟大,举国上下收集王羲之的字,集成《圣教序》留在了世间,故李世民也是伯乐,为王羲之书法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对王羲之书法的酷爱,把唯一的真迹《兰亭序》殉葬。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摹本,但这丝毫并不影响王羲之书法的地位,反而大大增加了神秘性,可爱性。黄州寒食帖
从以上的例子看出,美就是美的,谁看都是美的。不美的,自己怎么说,那也不美。有一天我们单位的老领导突然问我:“xxx的招牌是xx写的?”(是一位有名的现代书家)我说:“是啊”。“那写的算什么啊?”他很认真并带者不可思意地语调说。弄的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弄的我也真的不好解释。
老百姓到底欣赏什么呢?标准是什么?反正不欣赏。带者这个问题,有一次我和一位书家谈论及这个问题,我问:“如果书法评选像歌手大奖赛一样让群众参加,是否就会公平一些?”他说:“不行,他们懂什么。”我没有往下说,我想站在书家的角度,老百姓是不懂书法的,因为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有道理。蔡襄《脚气帖》
如果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说,作品发表就是让人看的,也没有说不让老百姓看哪,老百姓看了也有发言权,可说好也可说坏,老百姓有老百姓的审美观。对食品来说:好吃、不好吃,对事物来说:好用、不好用,好看、不好看,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我在想,写字是要给谁看的?
王铎《枯兰复花图跋帖》,行草书,1649年作。苏州博物馆藏
这很关键,有的说我写字是给自己看的,有的说我写字是给行家看的,有的说我写字是给大家看的,这就为不同的欣赏者提供了的对象。不过一旦发表就属于大众的,就要接受不同的声音,只要是真诚的,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因为站的位置不同、层次的不同,此时作者一定要表现出大度和宽容,能听进去好听的,但更能接受不好听的,或许正是这不好听的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沈尹默行书题跋《鲜于枢草书石鼓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都说好那?这怎么解释?通过写这篇文章,我才找出答案。真正的美,谁看都是美的。再者,做为一个书家,要从王羲之的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怎么才能适应广大欣赏者的需要,达到“雅俗共赏”之高度。尉天池作品
书字和画字毛笔字怎么写?
书字和画字毛笔字分别这样写書,畫。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
第一,基本功要扎实。
其实写字功夫的高低,和一个人的控笔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控笔能力是手对笔的控制能力。说得明白点就是你手里的笔能不能完全听你的话,当你想画直线的时候就能画得很直,当你想画圆的时候就画得很圆。控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你的手脑协调能力与精细化程度。
第二:了解汉字的秩序,方能写出汉字之美。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律与秩序。汉字也一样,找到这样的规律,你就可以写出美的汉字。
比如:“早”字如果像上面这三个硬笔字这样写的话,好看吗?
它们在横画的排列上:
1、左边第一个“早”字,中间部分很宽,而上下的横画很挤。
2、中间的那个“早”字,上面很宽,下面的三横却很挤。
3、右边的“早”字正好相反,上面的横排得挤,而下面的很宽。
研究完横画的排列,我们再来探究下竖画。下图毛笔字“川”的三个竖画,它们左右之间的距离是差不多的。这样书写秩序井然,写出来的字显得端庄俊秀、更有美感。
如果不按这种竖画排列的规律书写,看起来就不大舒服了。看看上图的两个川字的书写,就会有体会的。
竖画排列像栏杆,左右宽度差不多。欣赏上述字体书写之美。
除了横和竖的排列,撇、捺画有没有排列呢?需要你去发现秩序之美。
在写字规律中,除了秩序排列以外,还能有什么规律呢?看看下图,你发现了什么?
对,你说的很多,就是像这种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被称为是:对称图形。中国很多建筑上都有所体现,用心就可以发现。
比较下图,两排字体的差别,你就会有所体会。
是的,我们写字的结构规律,一定要营造出了一种:上下对齐、平衡稳重的秩序之美。这样才能体验汉字之美。
为了更好的记忆,我们总结出如下几句写字的规律秘诀:
多横排列像台阶,上下高度差不多。
竖画排列像栏杆,左右宽度差不多。
斜撇大多一样斜,撇画排列要整齐。
上中下堆垒成串,居中对齐不倒翁。
关于【书法画字怎么写】和【如何评价田英章先生的书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