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教什么,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为了记住更多知识,但这是对学习最大的误解。根据自己的情况,深挖和重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体系,才能发挥学习最大效用。知识体系就像是一张地图,拥有它,你可以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任何行业、领域,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今天给大家分享作家程驿的一篇文章,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关键就在下面这三步,每一步都必不可少!
01 广泛收集“启发性知识”知识体系的建立路径,应该是一条“微笑曲线”。刚开始从广度去摄入知识,中途从某一个纵深去建立框架,最后又根据框架填充和丰富整棵知识树。
为什么第一步需要从广度去摄入知识呢?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知识体系是一张网,没有足够的知识点,是很难形成网状的。二是知识点需要不断验证,必须通过大量输入,相互之间才有连接和验证。比如,你想搞清楚什么是情商,只看戈尔曼的理论可能不够,你可以从更丰富的心理学、认知神经学去了解。
在第一步中,你主要的任务就是收集“启发性知识”,就是你看到一个知识,有一种“原来是这样啊”的感觉。
例一比如,人为什么会有情绪呢?《罗辑思维》有一期就解释了:其实情绪是人脑系统的“快捷方式”。就像我们爱吃甜食,吃到甜食会愉悦,那是因为甜食的热量高,能帮我们补充能量。对于恐惧,我们看到老虎,转身就跑,是为了躲避危险。原始丛林中如此复杂,我们必须要产生许多人脑“快捷方式”来帮我们迅速作出反应。例二再比如,你去理解“故事”的重要性,你就可以看看犹太人怎么说:“真理”来到村里,一丝不挂,所有人都很害怕它,不敢直视。后来,智慧老人把“真理”请回家里,给它披上衣服。这个时候,真理就化名“故事”。“故事”走到村里,所有人都很喜欢它。在收集一个个“启发性知识”时,你会非常享受其中。一般来说,一个“启发性知识”由两部分构成,即理论+案例。有些知识的理论部分更有启发,比如“情绪是人脑的快捷方式”。而有些知识的案例部分更好,比如上面提到的犹太人讲“真理”和“故事”的差别。搜集“启发性知识”最重要的,是今后可以搜索和随意调用出来。尤其当你有几千上万条信息时,你得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
比如,我的办法只有两步,就足以保证我可以想起其中任何一条信息:
一句话理论陈述。刚刚说到的“情绪是人脑的快捷方式”就是这类,能够让我知道这是在讲什么。贴上标签。上面的标签肯定就是“情绪”,以后我在写所有关于“情绪”相关的话题时,一搜索就可以看到它了。实际上,当启发性知识越来越多时,你的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去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第二步了。
02 深度建立一个“知识框架”第二个步骤是“微笑曲线”的最下端,就是当你的知识有一定积累后,你就需要在某一个领域,深度建立一个框架。
比如我一直对哲学、心理学等认知类学科很感兴趣,之前也搜集了很多诸如“依恋机制”“潜意识”“斯多葛学派”“人格理论”等知识点。现在我就需要努把力,大致建立一个个心理学的框架。
还是强调,先有知识点,后建立框架。这个过程就像你听一首歌,反反复复对句子都很熟悉了,有一天想全部把歌词记下来就很容易。
“知识框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需要你用到最简原则,即“奥坎姆剃刀原则”——如果你在同一个问题上遇到多个不同版本的解释,选择最简单实用的那一个。
想一想,你每天在地铁站或电梯间里看到各式各样的海报,觉得复杂吧。曾经一个读者向我透露想去做平面设计师,但是看很多理论解释都觉得太复杂。然而无印良品首席设计师原研哉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就可以让你一下就看懂平面设计。他说,“无论多么复杂的平面广告设计,都靠三层建立:背景层,图形层,信息层。好的设计作品,一定在三层中有其所长。”例如,原研哉亲自设计的2005日本世博会的海报,背景层使用了浅灰色,图形层创作了兔子,森林与形状的组合图形,信息层创作了一个接近金色的文字组合。这三层以下、中、上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一幅大作。你接下来用“背景层,图形层,信息层”的概念去看你身边的海报,就会发现自己对平面设计一下就入门了。所以你会发现,建立“知识框架”的时候,是需要建立在大量知识储备和理解基础上。
这一步的核心原则是对大量知识点不断组合和拆分。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玩乐高积木的过程。你可以参考别人的结构图,但尽量需要你亲自拼接一遍。凭借的结构可以是简单并列,也可以按一定逻辑,其中的关系按具体知识点的不同来建立。
03 形成“知识体系”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
第一个步骤,收集“启发性知识”,其实是你在收集各式各样的乐高积木块;第二个步骤建立“知识框架”,则是用积木块搭建一个一个小的结构,比如小房子、一座桥等。第三个步骤形成“知识体系”,则是在各种结构和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巨大的乐高城市。第三个步骤又回到广度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体系才算真正形成。
但乐高城市的扩张最好基于之前建立的“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也很像一棵树,在树干基础上开枝散叶。所以很多人,比如埃隆·马斯克把自己的知识体系称为“知识树”。
一个“乐高城市”或一棵“知识树”该形成什么样子,这是随机演化出来的,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这个过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输出”。
我见过很多讲学习效率的文章,都会把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搬出来,也就是“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效率。学习知识,如果能够输出,大致可以对原知识掌握90%以上。
但却从来没有人说到,到底为什么一定要输出?
原因来自这五个字——重新结构化(Reconstructed)。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女生,最近新交了一个男朋友,你们发展非常迅速,男朋友让你搬到他家里去住。
因为他家是一套别墅,家里有20多个房间,其中至少有上万件物品。而他很想你成为女主人,他工作太忙,你可以帮他打理这个家。刚开始你对这一切是陌生的,你如何熟悉呢?
没人蠢到一件一件物品去记忆,而是你应该住进去,不断收纳和对物品重新排序。只有经过自己建立的结构,才能很快记住。
所谓知识,无非就是对文字排序。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知识点都是别人的,论文的价值就在于你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排序。
这就像乐高的积木块原本价值不大,花钱就可以买到(很多知识还不用花钱)。但如果你组合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乐高城市,这个价值就很大。乐高公司说不定会出上万美元给你买下来。
再比如iPhone4开创了一个时代,但它所使用的IPS硬屏显示技术、触摸屏交互、App的生态系统,极简设计美学等等知识原本在各自领域都默默无闻,但相互组合成了iPhone,就有巨大价值。
“输出”就是一个“重新结构化”的过程,如同写作就是重新组合知识材料,创业就是重新组合你的想法、资源配置以及各种能力。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为了记住更多知识,但这是对学习最大的误解。所以说多数人学习效率之低,却找不到原因。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深挖和重构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我十分想弄清楚“人”这个基本概念,这就会涉及大量广泛的知识信息。构建这个体系的过程,是极其让人兴奋的。
04 结语怎么样,建立知识体系很简单吧。
最有效的方法从来都是简单的。把事情搞得很复杂,要么就是为了显得自己很厉害,要么就是没有把问题想通透。
记住有且只有三步:
1.收集乐高积木块,也就是广泛收集“启发性知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建立社群,大家用指数级速度来成长。2.搭建小结构,即深度建立一个“知识框架”。这个过程,我可以给大家作很多引导,一起来建立。3.形成乐高城市,这里的核心是要“输出”。最直接的就是写作,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建自己的体系,这是个伟大的过程。《超体》这部电影中曾经说了一个概念,人类的大脑大致只开发了5%~10%,女主角露西因为嗑药而开发到了100%,就成为无敌的存在。
这个概念我们从小就听说,从大脑神经学上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人脑在思考很多事件时,大脑就被监测都处于100%活动状态。
但从知识连接的角度来说,“人脑只开发了5%,还有巨大潜力”这个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大脑中所学知识的连接效率很可能还不到0.1%,想想如果这个效率提升到20%,甚至50%,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局面!
作者程驿,著有《认知颠覆》,简书签约作家,笔名:道长是名思维贩子。欢迎关注公众号培训杂志,获取更多实用干货 >>>成长法则 | 职场沟通 | 社群学习 | 人才培养 | 管理智慧《培训》杂志创刊于2005年,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专注企业培训与人才发展的实战期刊
书法课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这学期的书法课程共有18次课,我把课程总的分为两大部分来上。
第一部分是1~8次课,第二部分是9~18次课。
第1~8次课我会着重于学生的基础,比如在用笔上和一些简单的独体字结构的准确把握上作为这一阶段的重点。
第9~18次课我会着重于字体的结构练习(我也会根据学生们的基础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这些硬笔课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的穿插毛笔字的练习。
用以加强学生对字用笔和字的结体方面的更准确把握。基本的课程安排如下
第1~8次课是基础夯实的一个过程 课时1:着重讲一下文字的起源与进化,并教他们正确的姿势和正确的笔法,让他们了解书法和他们所认识的不一样。目的在于让他们重新认识书法并启发他们对学习书法的兴趣爱好。
课时2~4:教他们基本的笔划,再根据这节课所教的笔划组合为一个简单的独体字,并在黑板上师范给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课时5:练习毛笔字。从基本姿势开始,在硬笔基础上以同样的笔法写毛笔字他们便会悟得这样用笔的原因。
课时6~7:系统的讲述简单结构的字。如: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在此基础上再穿插包围结构于半包围结构的字。
课时8:注重于让学生认识到字在大的结构变化里面还有细微的变化,如相对,相让,收放,高低,错落的关系。对复杂的字(即复合结构的字)进行分解,使之简单化,并讲出笔划变化的原因。(这是向拔高过程过度)
第9~18次课是一个拔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与前面的课程息息相关的,它是基础上的基础,是一个金蝉脱壳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是更进一步升华与学习书法的内在精髓。 课时9:毛笔字练习。 课时10:主要讲上下与左右结构的字在独体字时半包围结构时和包围结构时的变形,与变形的原因。掌握练习这一类的字。
课时11~12:重点在于学习半包围结构的字,用分解法讲述这一类字的特点在哪里。
课时13:用毛笔来练习以上学习的字。 课时14~15:重点学习包围结构的字。 课时16:讲述偏旁部首在搭配字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并把“走字底”单独拿出来学习。 课时17:毛笔字练习。 课时18:系统的总结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并出作品以展示这学期的整体教学成果!
学校里教哪个科目的人活得最滋润?
要说滋润,我认为老师们都会在教学中的感受。先说自己吧。 我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每天都在做一些重复的事。在重复中我体会到了乐趣,收获到了愉悦,也感受到一丝丝滋润。诗人汪国真有这样一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所谓活得滋润就是没压力,轻松,待遇也不低。教师这一高尚而光荣的职业,背后却有着不可言述的辛酸和苦辣,就我个人而言,每天都在紧张忙碌中度过,每一位老师也皆如此,听课、备课、上课、教研、开会还要学习一大堆文件材料,并上交听课笔记、教研记录、学习体会等等,迎检、迎访、加班、值班。即使放寒暑假了,还有一大批假期作业要完成,还要随时关注工作群。
中小学教师压力最大的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三大主科目的老师!压力次之的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政治老师,三大副科的老师!压力最小或几乎没有:体育老师和美术老师以及教导主任以上级别的老师!排行未必对,但至少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这样。三大主科的老师上课跟上战场没区别,尤其是中考年级的老师,那架势真的能吓死人!老师的压力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其他渠道,比如家长的投诉、学校的考核、职称的评选等乱七八糟的因素都会给老师带来很大压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老师很多不愿意当班主任的原因,真的是太累了啊,压力太大了。
音体美相对压力较小,首先他们所教科目不是主科,不参加学区组织的统考,工作无压力,只需按课表安排,按教材教授学生完成作品而已,课后作业极少,批改也快捷,既无领导听课,更没教学教研活动安排,下课走人,轻松自在。就是学校组织体音美成果展示,也只是阶段性的,无非指导尖子生完成几个作品而己。目前来看,单纯考虑教学压力小的话,还是建议选择音体美老师。因为这三科相比其他科目来说,压力是要小很多的。
音、体、美老师不但没有教学压力,升学压力,也避免了和同学们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上课的内容因为没有严格的考试要求,也变得轻松自由,真是让其他各科老师艳羡不已。在初中或者高中当个音乐、美术这样的非考试科目的老师也很轻松,这种课程不像主课,几乎每天都有排课,这样的非考试科目的课程往往也是一周排一次,也几乎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考核,到了期末,还要把课时匀给主课,真的非常轻松。
如果单就这方面而言,那数教体音美的老师活得最滋润。而且体育、美术、音乐科目的老师还可以通过辅导学生艺考获得额外的收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各学校的音、体、美老师所用时间非常有限,因为一个班级最多两节体育课,一节音乐、一节美术,大多情况下一个学校有两个体育老师,一个音乐、一个美术老师就足够用了。所以需求量很小,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当上这等教师的啊。 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能力强的老师。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工作不再是负担。由于工作能力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出色地解决,又得到人们的推崇。每所学校都会有这样的老师,乐此不疲,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教书育人当成毕生的追求。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这样的老师活得很滋润。
可见音体美老师在学校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当然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晋升职称、优秀老师、优秀班主任,首当其冲考虑的也是这些在学校作出最大贡献的老师们,这样才显得公平,所以主课老师们就心甘情愿地累着并快乐着。希望老师们各有各的滋润,不要被牢骚和压力所累,调整自己的心态,用轻松快乐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滋润是一种主观感受,老师不一定因为教音乐而快乐,也不一定因为教语文而痛苦。像我,教了多年物理,觉得教物理有滋有味,也算是久而不觉其累吧。其实,每所学校里都有一个人,他的存在理由就是让每个老师不要太舒适滋润!
书法大学有教吗?
有,但不是在课堂上教,是喜欢书法的人和老师在某间办公室,或在书法社团里教,正常的专业课里没有书法课之说,只有在讲述中华文化时有老师会附带着讲述一些书法的笔画结构,并不着重,喜欢书法的同学在书画社中交流书法,并请懂书法老师的老师来点评
关于【书法课教什么】和【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