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什么要写丁丑,吴其浚大作植物名实图考很多人知道?
吴其濬(1789—1847),字瀹斋,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
吴其濬乃清代河南唯一状元,名列前茅,青史留名《清史稿》。
水墨花笺对联
款识:雪舫大兄大人雅属,弟吴其濬
钤印:吴其濬印 瀹(Yue)斋
释文:半庭香雪花间屋,四壁云烟画里诗。
尺寸:130.5cmX31.5cmx2【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吴其濬(1789~1847),字瀹斋,号云娄农,河南固始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嘉庆皇帝御笔亲书“状元”,以示褒奖。他不仅是清代267年间河南唯一状元,更是1300余年中国科举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科学家。吴其濬是四代进士之家,但是这个“官三代”既不是世袭,也不是荫封,而是通过科举。自吴其濬祖父起,吴家四代一共考取进士十人。这样的家庭,我们只有高山仰止。吴其濬既是清官,又是能官,清勤廉正。曾入值南书房,历官湖北学政、太子洗马、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越级提拔为内阁学士。后历官湖北学政、太子洗马、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内阁学士,巡抚,署湖广总督、云贵总督。
在湖北按察(1840年)任上,查劾违纪违规违法官员,致使湖广总督革职流放伊犁,其巡抚以下分别受降职处分。在山西巡抚任上,裁减公费,改革盐政,缉毒(缉捕鸦片贩子)等,卓有政声。他一生从政治军均有成绩,并著有《军政辑要录》。他去世后备极哀荣,道光皇帝表彰他“山西巡抚吴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书房,存跻卿贰,外擢巡抚,学优守洁,办事认真,兹闻溘逝,殊深轸惜,著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衔,照巡抚例赐恤,寻赐祭葬。”亦因此泽被五子一孙,成为一时盛事。
吴其濬不仅科场得意,官场得意,其於自然科学更是卓有建树。吴其濬在守孝居乡八年间,辟建植物园,取名“东墅”今天河南省固始县沙河铺乡花园村,当地村民现在依然种花种树为生,潜心研究植物,也研究水利。“东墅”有一副门联是他此时生活的写照。联曰:
荒地十亩,亦种奇花亦种菜;
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
这和一般官员是大异其趣的。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我国十九世纪重要的植物学巨著。《植物名实图考》是一部药用植物学专著。全书38卷,记载植物1714种(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植物多500余种),分为12类。所述植物遍及我国19个省。其所记植物种类之多,地域之广,都远远超过历代本草。同时亦对历代本草中的一些谬误颇有匡正。此书对每种植物均详记名称、形态、颜色、性味、产地、功用,并附插图,所附植物图1800多幅,逼真、精细、准确,接近现代植物志。从大历史角度,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在植物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远大于他作为状元和封疆大吏在历史上的影响。19世纪70—80年代,此书流传到法国、日本等地,至今仍是植物学和中医学重要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计22卷,收录植物838种。这是吴其濬收集历代古籍中有关植物记载和论述汇编而成的巨著。这也是著述《植物名实图考》的基本资料。
除了关心属于农业范畴的植物,吴其濬还关心水利。有一年,洪水爆发,他深入山区考察水患成因,并写出《治淮上游论》。这也是他担任地方大员时颇有业绩的根本原因。吴其濬对工矿企业生产和工程技术重视是令人惊异的。他曾深入云南矿区,总结采矿和冶炼生产,写出《云南矿厂工器图略》、《滇南矿厂工程图略》。在那个时代,甚至在当代都是难得的。此二书是中国矿业工具和矿厂经营管理最早的专著。我于清代状元最佩服三人:一个是贵州籍状元夏同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留学生,同时还是中国近代法政开拓者。一个是江苏常熟籍状元张謇,这是中国近代实业家,中国棉纺织领域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另一个就是河南籍状元科学家吴其濬。
吴其濬不以书法名,也不以楹联名。他的楹联书法水平其实很高。而且有多样性书风,既有学欧(欧阳询),又有学赵(赵孟頫),还有学李北海(李邕)。
苏轼去过中国哪些地方?
苏轼去过中国哪些地方?用他的诗来回答:身行万里半天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很多人知道苏轼被贬三次;却不知他:“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先后曾任密州、徐州、登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八州太守,都是地方一把手,政绩显着,在朝廷也是翰林学士、皇帝侍读,最高时官至礼部尚书,从年轻时来京师应试开始,其实他在东京汴梁呆的时间最长。
苏轼的一生所经之地,可分为成长期、出仕期、贬谪期几个阶段,他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眉山,在四川的活动不外乎眉州、成都、雅州等地。
第一次出川: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二十一岁。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出川,进京赶考。
出发自成都,走陆路、沿蜀道出川,过剑门、郿县、长安、渑池,至汴京。
嘉佑二年(1057)丁酉,六月初,得母亲去世消息,三苏父子父子安原路仓皇返蜀。
第二次出川:
嘉佑四年(1059)十月,苏洵携子苏轼及轼妻王弗、子迈、乳母任采莲,苏辙及辙妻史氏、乳母杨金蝉,一同赴京。本次路途顺岷江、长江而下江陵,再转陆路,北上汴京。
水路经嘉州、戎州、泸州、恭州、涪州、忠州、万州、云安军、夔州、归州、峡州,抵江陵,转陆路北上,过荆门军,经襄阳、唐州、汝州、颍昌府、开封府,至京城。
苏轼《南行前集叙》云:「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二十六岁。在北宋首都东京,八月,仁宗御崇政殿,试苏轼等。殿试后,苏轼入三等;苏辙入四等。
十一月,离京师签书凤翔府判官。
十一月十九日,与弟弟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诗云: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覆没。」
苏轼《诗集》卷三《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巳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﨑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凤翔,曾游长安、终南山、太白山等今陕西多处地方。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苏轼二十九岁。岁末罢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任。
苏轼此次回京,仍依来时路程,也就是当时主要官道,自凤翔至长安,再往东行至汴京。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1066)丙午,苏轼三十一岁。苏轼在京,直史馆任。四月戊申(二十五日),苏洵卒。
苏轼与苏辙约于六月下旬,扶父柩、携妻柩返乡归葬,上特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此次回乡,自汴河南下,于楚州循运河下至扬州瓜洲渡,入长江,逆行至川,在今宜宾,转岷江上行,过乐山至眉山家乡。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戊申,苏轼三十三岁。或于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动身离开眉山,北行过秦岭路线出蜀。
苏轼此次出蜀至京,亦采宋代当时最便捷道路,北上过剑门官、益昌,越秦岭,过凤翔,东去长安,沿古驿道至汴京。大约于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出发。十二月底至长安,在长安稍歇晤友后,再往东行,约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初抵汴京。全程约1500公里。此次出蜀,为苏轼、苏辙最后一次出蜀,至此再也未能回乡。
熙宁四年(1071) 辛亥,苏轼三十六岁。七月上旬,苏轼离京赴杭州通判任,过陈州、颍州,九月底出颍,顺颍河南下,转淮河向东,过泗洲、洪泽湖,至楚州,再顺运河南下,至扬州,再过长江,续往南行。苏轼出扬州,至瓜洲渡过长江,至长江南岸之润洲(今镇江),过苏州,熙宁四年(1071)十月二十八日,到杭州。
熙宁六年(1073)癸丑,轼三十八岁。十月,再以转运司檄,往常、润、苏、秀赈饥。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载:「冬,以转运司檄,往常、润、苏、秀赈饥民。」 所指地区乃常州、润洲(镇江)、苏州、秀州(嘉兴)等地。宋代,无锡、宜兴均归属常州所管辖。
熙宁七年(1074)甲寅,轼三十九岁。九月,移知密州。
傅藻《东坡纪年录》载:「九月,移知密州。十月,赴密州早行。十一月三日到任。」 施宿《苏东坡年谱》载:「是岁六月,始自常润还。九月,差知密州。」 苏辙谓:「兄轼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首,得请高密。」 子瞻、子由兄弟感情甚深,子瞻欲接近子由,后得请高密,即密州。苏轼约于九月下旬离杭,总计路程约计五十日左右,行程距离约近800公里,其中水陆约计480公里,陆路约计320公里。
熙宁九年(1076)丙辰,十月中旬,苏轼知河中府诰下;十二月,苏轼罢密州。
熙宁十年(1077)二月癸巳(12日),苏轼行至郓州,改知徐州。至汴京城北,知徐州诰下,时不得入国门,乃寓居城外范镇之东园。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任。元丰二年(1079)己末,二月底、三月初,罢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或于月中离徐,往南都。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间,共计一年又十个月余。
苏轼知湖,于元丰二年(1079)二月下旬或三月初离开徐州,先转南都会见子由,再顺汴水、运河直下湖州,于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
元丰二年(1079)己未,苏轼四十四岁,苏轼于湖州任太守。
七月纪事,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至御史台。走太湖,过江,至扬州,过宿州,经汴堤,入京师大狱。
十二月庚申(26日),责授苏轼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日离京,二月一日到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停留与居住黄州期间约四年有余,在此期间苏轼从四十五岁过到四十九岁,贫困缠身,几次换居,并在东坡土地躬耕而食。黄州临大江,江滨矶石险峻,苏轼悠游于此种情境,创作出了包括前后《赤壁赋》、《寒食雨》、《定风波》、《念奴娇》等名诗、词、赋等。此乃千年巅峰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已成为不朽巨著。
元丰七年(1084),四十九岁。三月,移汝州团练副使。
离黄至江州,游庐山,至筠州探望弟辙,
苏轼《石钟山记》文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初九),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苏轼约于六月初,离开江州,顺长江东北流,过湖口、彭择、池州,六月二十三日至芜湖。七月初,舟行至当涂。
苏轼约于七月初至金陵,依各类文献资料,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包括:赏心亭、白鹭亭、蒋山(即今钟山)、秦淮河、天庆观(即今朝天宫)。妾朝云所生子遯于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
《曲洧旧闻‧东坡过金陵晤荆公》载:「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
苏轼《次荆公韵四绝》其三云:「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七月作于金陵,安石劝苏轼买地于金陵。
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正月十九日已至南都。元丰八年(1085)三月六日,在南京闻先帝遗诏。神宗卒,哲宗即位。苏轼或于二、三月接获恩准,得居住常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六》元丰八年(1085)乙丑五月戊戍(六)日纪事:「复朝奉郎、知登州。」
(宋)傅藻《东坡纪年录》元丰八年(1085)十月纪事:「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二十日召为礼部员外郎。」
苏轼于九月时已抵涟水,过海州、怀仁,十月后抵今山东境内,过常山、密州等地,元丰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苏轼至登州任。然于十月二十日召为礼部员外郎。约于十一月七日以后即离登赴汴京。
苏轼自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离开黄州,至元丰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总计时间约计十五个月余,直线行走路程超过3000公里,其间数度徘回于长江、运河之间。苏轼此次得以游山玩水,先后上过庐山,舟过鄱阳湖,到筠州见过子由。
苏轼约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中下旬自登州返京,元佑四年(1089)四月中下旬出京赴杭州任。此次苏轼在京停留时间约计四年,为苏轼一生中,在京城任职最长久的一次。
苏轼于元佑四年(1089)四月中下旬自汴京出发,至杭州就任太守,于当年七月三日到杭州任。元佑六年(1091)三月中旬离杭返京任职。苏轼此次在杭州任职时间总计约为一年又八个月余。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七年(1074),苏轼第一次任杭倅为期间约计两年又十个月;以上,苏轼任职杭州加总时间约为四年又六个月,乃苏轼在同一地任职最长久的时间。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佑四年(1089)纪事:「四月,出京。五月,过南京。徐州教授陈师道履常,先生在朝所荐士也,托疾谒告,出境来见,同舟东下,至宿而归。履常后除太学博士,卒于此为言者论罢之。六月,过湖......七月,至杭。」
元佑六年(1091)闰八月初,苏轼出京顺蔡河、颍河赴颍,于当年闰八月十三日过陈州。闰八月二十二日到达颍州赴任。元佑七年(1092)三月初离颍赴扬州任,三月十二日抵达泗州,三月二十六日,到扬州任。八月底,苏轼罢离扬州,先至宜兴,再经运河、汴河回京。苏轼知颍并在颍州停留时间约计七个月余;知扬并在扬州停留时间约计四个月出头。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五》元佑七年(1092)壬申秋七月癸卯纪事:「龙图阁学士苏轼为兵部尚书、充卤簿使。」
本次进京,为苏轼第八次进京,也是最后一次进京。概括苏轼一生官职,在京城时间加总最长。
元佑八年(1093)九月二十六日,苏轼朝辞赴定州。十月二十三日,到定州任。绍圣元年(1094)四月壬子(11日),苏轼受虞策、吕惠卿、来之邵等人之诬陷,落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闰四月三日, 除命下,罢定州任,责知英州,后即行南迁。苏轼在定州任内,总计约为六个月余。
绍圣元年(1094)甲戍,轼五十九岁,知定州边疆。闰四月三日,除命下,罢定州任,责知英州。六月甲戍(初五日),来之邵等疏苏轼诋斥先朝,诏谪惠州。时,轼行至仪真 。
轼诗《迁居》并引:「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楼。是月十八日,迁于嘉佑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复迁于合江楼。三年四月二十日,复归于嘉佑寺。时方卜筑白鹤峯之上,新居成,庶几其少安乎?」
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七日,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诰命。四月十九日随即离惠州。苏轼贬惠时间,总计约为两年五个半月。
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后离开惠州,当年七月二日抵昌化军(儋州),行程距离约1100百公里,旅程约计两个月又十日余,所行路线包括雷州半岛至海南岛的海路陆程。
苏轼在儋州期间,总计约三年。在苏轼一生中,也算是停留时间较长之地。
元符三年(1100)六月初离开儋州贬地,往北行,经雷州半岛,七月四日至廉州,先于廉州就任,近两月后,有新旨,告命下,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八月二十八日,离开廉州,再顺南流江、北流江北上藤州,循西江往东行,至广州。十一月初一日,授苏轼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轼再转北,逆北江上行过英州、韶州、南雄州,出陆后,过大瘐岭,至赣州,再顺赣江下行北通长江,过金陵,歇真州,原欲往颍昌随苏辙居住,然病起,旋自润州南下,往常州去,此时病已近危,在常先僦屋居住。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或于七月初抵常,七月二十八日,殁于常州孙氏公馆(今称藤花旧馆)。次年,移灵至河南郏县。后子由逝,葬其侧。元朝时,另立苏洵坟,统称三苏坟。
2020年12月份怎么落款?
2020年12月份落款可以为庚子季冬,也可以为庚子年腊月,也可以为庚子年丁丑月或庚子年丑月。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奇异事件的记载?
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前后只相差20个小时,光绪帝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慈禧谋杀的?
图片:光绪与慈禧
公元1908年11月10日,这一天慈禧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她的右胸几乎被压的喘不上气来。
自我感觉这次在劫难逃、时日无多的慈禧,派太监给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送去一碗“酸奶”,光绪按照以往一样,先跪拜行礼后叩头答谢,在太监的监视下喝光了这碗“酸奶”。
然而仅仅过了4天,37岁的光绪就一命呜呼了,而不到20个小时,统治了清王朝近乎半个世纪的慈禧也病死了。
两人前后去世仅仅相差20小时,光绪帝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因那碗“酸奶”而死了?要解答这个疑问,我们必须从光绪与慈禧这对母子身上来找答案!
关于光绪的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光绪是自然死亡。
因为从1898年开始,光绪在得到慈禧的点头后,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但在变法过程中,
图片:光绪皇帝
由于光绪颁布的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利益,其措施过于激进,当时光绪依靠维新派。
也就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人,他们企图通过联合袁世凯北洋军队的势力,进而打倒慈禧,夺取政权。
结果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慈禧竟先一步发动政变,再次出来“训政”。
之后光绪被剥夺了手上的任何权利,而他手下的维新派人士,除了康有为、梁启超在外国人的帮助下最终成功逃到国外。
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戊戌六君子”全部被杀,其余支持变法的人也不是被革职就是被流放。
图片:戊戌六君子
而光绪自身更惨,他虽没有受皮肉之苦,但慈禧一声令下,光绪从此在瀛台度过了他惶惶的一生。
在被关的那些日子里,光绪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每日魂不守舍,晚上有时还会梦游。
当时慈禧给光绪的膳食虽然种类还是很多,但大部分都已经腐臭,根本就不能食用。
光绪所住的瀛台殿,也是常年没有翻修,屋子里四处漏风,而且在北方寒冷的冬日里,光绪所住的房子里并没有火炉。
寒冷、潮湿让光绪本就弱不禁风的身子板儿变得更为虚弱。
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光绪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折磨,政治上的无望加上自己最喜爱的珍妃被慈禧派人投井而死。
图片:光绪与珍妃
精神的毁灭和心灵的打击,让光绪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整日郁郁寡欢,最终在1908年,时年37岁就去世了。
另一种说法是,慈禧在光绪的饮食里下毒,最终导致光绪中毒而死。
慈禧为何会在光绪的饮食里下毒了,这还得从那碗酸奶说起。
我们都知道,光绪是慈禧的胞妹所生,严格意义上来说,光绪是慈禧的侄儿并不是她儿子。
但由于慈安去世得早,再加上慈禧在光绪“主政”的30余年里,都在背后为他出谋划策,是真正的一把手。
图片:慈禧太后
这种政治上的关系,以致于光绪一直都叫慈禧为亲爸爸。
慈禧当初之所以选择光绪(载恬)作为接班人,一是因为咸丰皇帝去世时,压根就没有留下龙种,按照清朝祖制,必须得有人接班才行啊。
于是慈禧为了掌控实权,便联络奕訢、慈安等人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顾命八大臣的实权,从此走向权力的巅峰。
而此时掌控实权的慈禧,为了给大清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帝,几经思考下,最终找到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恬,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一来载恬是慈禧妹妹慈安所生,是慈禧的外甥,他们有共同血缘算是亲上加亲,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也正是如此。
图片:骑在马上的光绪(载恬)
当时载恬年仅4岁,对于政治上老谋深算的慈禧来说,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慈禧有把握也有能力把光绪朝她希望的那样培养;
二来也正是因为载恬年龄较小,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人照料,更不用说处理朝政这样的国家大事了。
因此慈禧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垂帘听政,底下的大臣也没有什么理由能够反驳她。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还在吃奶的光绪便莫名其妙的做上了大清国的皇帝。
在光绪15岁之前,他和慈禧的关系一直都很融洽。
图片: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
光绪15岁那年,1886年慈禧颁发召令说是要给光绪举行“亲政大典”,自己退居二线,归政于光绪。
慈禧是不是真正想还权于光绪了?当然不是。
她使出这一招就是想看看自己手下的臣子,究竟是不是忠不忠诚于自己。
当然身在朝中的这些“奴仔”大臣,一眼就看破了慈禧的把戏,纵人纷纷上书请求慈禧接连训政,在奴子的再三坚持下,慈禧这才同意等光绪亲政后自己再训政几年。
1888年,这一年光绪17岁,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在慈禧的主持下,同为慈禧胞弟的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被指立为光绪的皇后 。
图片:慈禧太后
而光绪喜爱的珍妃却与他无缘,这场政治包办的婚姻自然是没有夫妻合欢的结局。
不过再怎么说,到1889年2月,光绪结婚之后,慈禧就宣布退居二线,撤帘归政了。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想一展宏图的光绪始终坚持主战。
而慈禧才开始时,也坚持主战。因为当时在国内外来看,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对于这场战争有必胜的决心。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却让慈禧傻眼儿了,朝鲜一战北洋海军失败而归,不过好在并没损伤元气,但之后的黄海一战,北洋海军再次败北。
图片:垂帘听政的慈禧
慈禧最终待不住了,因为照这样下去,自己六十大寿必然会受战争影响,搞不定还会被日本给搞没了,以其求战,还不如自保。
因此慈禧便采取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企图请求英国和俄国出面协调,但不幸的是,这些想法最后都落空了。
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的头子,当然推卸不了责任。因此光绪一气之下,便摘掉了李鸿章头上的三眼花翎 ,撤去了他的黄马褂 ,革职留任。
战败之后,清政府开始与日本和谈,但之前派去日本议和的使臣张荫桓 、邵友濂却遭到日本方面拒绝 ,日本要求派遣全权大臣的李鸿章去商谈,无奈之下,慈禧便只得恢复李鸿章官职。
但这却使光绪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此两人埋下了摩擦的种子。
图片:李鸿章
1898年光绪发动“戊戌变法”,想借此通过改革来挽救清王朝危机,并借机从慈禧手里夺得实权。
但结果正如之前讲的那样,光绪夺权不成,反而最终被关在瀛台。一场戊戌变法,大大加深了光绪与慈禧这对母子的矛盾,从此光绪在慈禧心中的地位是一落千丈。
要不是帝国主义和其他地方朝臣的威胁和努力,光绪早就被慈禧给干掉了。
因为在光绪被囚禁之后,慈禧一度想立溥儁为太子,她颁布召令说光绪病情严重,调治 日久 ,尚无大效,以此来借机制造光绪病危的舆论。
后来在英、法的揭穿下,慈禧的阴谋最终才破灭了。
但慈禧依然没有放过光绪,她对光绪的监视只有更严没有最严。
慈禧在紫禁城或三海 时,就将光绪囚在南海的瀛 台;她到颐和园时,就将光绪囚在 昆明湖 畔的玉澜堂。
要知道瀛台四面环水 ,只有一桥相通,唯一的出路也被慈禧安插的太监给堵死了。
而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为了让光绪精神上遭到打击,私底下派太监把他最疼爱的妃子珍妃给推到井里溺死了。
而这一切,光绪连个影子都不知道。
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和光绪才踉踉跄跄的回到北京,光绪知道自己的爱妃被暗害致死,彻底的心灰意冷了。
图片:珍妃
而且在逃亡这一路上,彼此悲惨的遭遇并没有让母子二人感同身受,慈禧对光绪的恨依然还是那么深不见底。
在这之后,慈禧心底便悄悄下定决心,要让光绪死在自己的前面,其原因就是她怕自己死后光绪会给她“翻案”。
这也从时任外务部右侍郎的伍廷芳与 日本驻京公使 内田康哉的一次长谈中,可以窥探一二。
当时内田问及慈禧驾崩后,光绪皇帝会如何? 伍廷芳直言道:“亦如世间传 闻,诚为清 国忧心之事,万望无生此变。”
什么意思了,翻译过来就是“慈禧 “驾崩”之 日,就是光绪 “身上祸起之时””。
图片:慈禧太后
那么,最有可能谋害光绪的重大嫌疑人,那就不能不是既有作案动机 ,又有作案条件的慈禧了。
1908年11月10日,病危的慈禧知道自己将不久命丧黄泉,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慈禧派太监送给光绪的那碗“毒酸奶”。
喝了慈禧送来的御食后,光绪接连几天在床上痛得打滚,但因为慈禧命令,御医却并不敢给光绪治病。
因此在1908年11月14日6点30左右,年仅37岁的光绪就英年早逝了。
1938年,光绪的陵墓崇陵被盗, 盗墓贼把他的尸身和遗物全都暴露在棺外,这对于本就遭遇不幸的光绪来说,是何等的悲惨。
图片:光绪皇帝陵墓
直到1980年考古学家重新封闭崇陵地宫 时,工作人员才将光绪帝的遗骨 做过简单的处理。
他那个长长的辫子和遗骨、衣服一道,被保存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库 房。
直到2003年,考古学家和有关工作人员用最先 进的仪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保存在库房内 的光绪的遗骨、遗物、辫子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再经过5年的争论和取证后,最终专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而下毒的人又是谁了?
从种种迹象来看,只能是慈禧太后。
因此光绪其实并不是自然死亡的,而是被慈禧派人给毒死的。
文/壹刀令
关于【书法为什么要写丁丑】和【吴其浚大作植物名实图考很多人知道】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