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跃可以形容书法吗,龙文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下来的?
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化都跟龙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就是龙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各时期的龙崇拜的不同,演绎了中国灿烂的古老文化,龙的原型和龙崇拜的发展历程,客观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题方向,龙文化的深远影响对中国历代人民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现代社会仍然保持着古代崇拜龙的影子,时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龙的起源。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不少于八千年,龙作为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辽宁阜新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时间定位提供了证俱。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陶器龙纹距今达七八千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龙纹也距今七千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龙纹也距今六千四百多年。
二:龙的历史足迹。古文献谈龙,有的是史书,一些所谓记载,也难免道听途说,讹言当真,不可轻信,既然是中华文化,也不仿当故事来看吧。
1):伏羲舜夏。伏羲氏时,因而以龙记事,创立文字,《皋陶谟》:“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竹书纪年》:“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佐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路史.后记》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宫"。《拾遗记》:“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
2):商至清代。《佐传昭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有渊”。《后汉书.五行志》:“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汛,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丈余,形貌似龙"。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晋书.卷一百九载记第九》永和元年(345年)前,前燕太祖慕容皝祭龙:“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龙父有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起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南齐书.齐始兴简王鉴传》、《唐年补录》、《元史.五行志》、《元史.顺帝记》都有龙的记载,到了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的《临安府志》记载:“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一数十丈”。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闪,蝇蛆遍体,当地百姓为它搭棚以遮光,用水泼其身,三天后,一场雷雨中离开原地"。
就龙的传说一直延续至光绪年间,包括清代的此二地方志也有龙的说辞,又因清朝特别重视龙,以龙为国旗。自商至清朝,记载龙的资料近三百篇。
以上所列,看上去有根有据,并且记录也非常详细,但是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不会有其龙这样的动物,在科学资料中只有恐龙的记载,但恐龙与人们所遵的龙是凤牛马不象及的。这也不外乎古代尊龙、信龙、的观念,并且又把龙当成吉祥瑞兽,龙又是帝王的象征,只能说明龙是一种古代文明的信仰,从历史记录来看,不外乎悬空穴来风。
但不能否认的是,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龙文化上下八千余年,源远流长,龙的影响极大,波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的装饰、雕龙、元宵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等,龙是流行民间的文化,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的子孙"、“龙们传人"这些称谓,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
怎样更好的用笔墨体现龙马精神?
龙马精神是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龙乃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龙马是古代传说中形状向龙的骏马,龙马精神是我们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中国书法、国画是我们独特的传统瑰宝,主要是以笔墨的形式表达思想和舒发情感。要书写好龙马精神,首先要学习和熟练掌握书画的书写技法,还要涉猎广泛,学习了解其它领域,比如:历史、哲学、戏曲、文学、诗词歌赋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才能把龙马那种刚健、高昂、热烈、生腾、昌盛、发达的精神表达出来。
龙马精神就象滔滔咆哮的黄河,生生不息,奔腾不止。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不断的团结向上奋发进取。感谢邀请。
竹子代表什么?
这个问题太大,不好回答,先谈谈个人的感受。
我从小生在农村。是在农村的火炕上出生的。炕上铺的就是竹席。家里用的是竹篮子,竹椅子,竹子做的扁担,竹水桶,围菜园子用的竹篱笆,家用的竹梯子,竹帽子、竹扇子、竹笔筒等。爸爸吹的笛子是竹笛,姐姐哥哥写毛笔字用竹笔,全家人吃饭用竹筷子,到了春季还有吃竹笋。国宝熊猫吃竹子,文学作品里边包括电影里边侠客都在竹林里边出入,和尚道士仙人都在竹林里边修身悟道法。上学以后才知道老祖宗的书是用竹简,到现在还有用竹纤维做的纸和布匹。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竹子早已经被中国人赋予了一个活生生的高洁挺拔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竹子中空高直,根深蒂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除了完美的外表,还有其深层次的生命精神和文化内涵。竹子和世界其他民族怎么样,我没有深究过,至少我知道,竹子是和汉人汉文化密不不分的。有些少数民族盖的竹楼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传统文化里边的关于竹子的诗歌,字画数不胜数。竹子也和龙一样是中华文化图腾和文化符号之一。竹是一种节节向上的生命力,是一种艺术元素,是一种东方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质,是一种风骨,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独有之内涵。
岳飞后出师原文?
岳飞(1103--1142),是我过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虽出身军伍,但兼资文武,能诗善词,工行草书,字体雄浑峻拔,老墨飞动。传世字迹有《满江红》、《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等,此篇《出师表》书法苍劲豪放,纵横挥洒,银钩铁书,龙腾虎跃,历来为世人所重。
原文如下: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关于【龙腾虎跃可以形容书法吗】和【龙文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下来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