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规律怎么找,也没有教书育人的技能可就是去考教师资格证?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不是师范出身,也没有教书育人的技能,可就是去考教师资格证,他们不怕自己误人子弟吗?
这个问题问的挺有水平,肯定是结合现实教育教学实践后,认真思索的结果,切中时弊,颇具代表性。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20多年的一线老教师,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商榷与参考。
首先、由于以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导致愿意当老师的年轻人急剧减少,教师需求缺口较大。大家都知道,在以往“尊师重教”基本就沦为一句口号,形式主义远大于现实实惠;这就让许许多多的青年人才对教师行业敬而远之,甚至很多的原来教师也纷纷下海辞职,致使教师缺口更加大了,而对于现有教师来说只能不断加大工作量,不少教师厌教情绪浓郁。国家及时发现这一恶性循环趋势,适时地加以调整和改变,不但增加了教师的收入,而且还提高了老师的社会地位,并且鼓励更多有志于教育事业的青年人才踊跃报考教师资格证,去教育一线充实教师队伍。
其次、国家放开“口子”允许“非师范出身的大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考试”,以缓解现实之需,符合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本来教育就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是有点门路和本事的老师,都拥挤进了城里学校;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师范类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相对落后的学校去从教。为了卓有成效地振兴农村教育,国家放开了教师资格证的“口子”,允许所有大学生都可以报考,不再区别师范生或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成为了第二大“国考”,拿到证才有资格当老师,因而考教师资格证也就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
再者、教师成长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入职后的教师,一般都需要专业培训3年以上,才能独当一面,给足了教师成长空间。考到手教师资格证,仅仅是有资格当老师,但距离成为真正的公办教师还差一个“招教”考试通过;由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联合举办的教师招聘考试,是持有教师资格证大学生入职公办教师的最大捷径,只有在招教考试中通过了笔试和面试考试的考生,才能有机会正式成为事业单位编制教师,也就是国家公职人员。青年教师正式入编以后,还需要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一般这样的经历需要3年时间,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认师傅跟着不停地学习备课、听课、评课、讲课,还要认真书写上课详细教案、准备教学设计和课件、以及教育教学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那么多人并不是师范出身,也没有教书育人的技能,可就是去考教师资格证”,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需要,并且考到了教师资格证也并不意味就能真正到公办中小学校里去当老师了,还需要经历招教考试选拔,即便进入中小学后,还要经历至少3年的锤炼,才能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合格的、正式在编在岗的、公办教师!
该怎么培养他细心的习惯?
一般来说,丢三落四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特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粗心大意,毛毛躁躁等。是记忆力有问题,记忆力差吗,显然不是,记忆力不差为什么会丢三落四呢?主要还是有以下几点:
1:注意力不集中
在孩子幼儿期,父母不注意对孩子进行专注力训练,让孩子边看电视一边摆弄玩具,或者边听故事边画画,孩子经常一心两用。长此下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孩子做事情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漫不经心,丢三落四。
2:父母包办代替
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父母的关注总是“非常及时到位”,事事都为孩子想周全,这样一来,孩子就必然“记不清楚东西放在哪里了”。事事都想不周全,反正父母早就为自己考虑周全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依赖性,什么也不用考虑,进而导致马虎习惯的养成。
3: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心理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紧张也是孩子粗心的原因,即大家平时常说的“心理素质差”。比如,在考虑中,有些孩子就是因为太紧张而担心,从而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孩子丢三落四,粗心,马虎,不但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甚至有可能影响他将来的工作。因此,作为父母要怎么引导孩子告别这些毛病呢?
建议一:家长要做好榜样。
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自己做事也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比如,晚上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不断地起身、坐下时,做父母的要坚持看书,孩子见父母能够耐心地看书,也能受到一些感染。另外,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跟孩子约好这件事必须耐心地做完;如果没有完成不仅需要补上没做完的,而且还得再增加时间来处理相关的事情。这样,孩子就能够有计划地去做事,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耐心地把事情做完。
建议二:督促孩子早睡早起,如送孩子上学这类事情尽量不要赶时间。
孩子如果能够做到早睡早起的话,就会相对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处理其他的事情,而不至于手忙脚乱,时间太紧就容易丢三落四。如送孩子上学这类事情尽量不要赶时间,不要临近时间快要到了,才去做这件事情,这样,往往效果是不好的,而且由于时间仓促,就会产生丢三落四的现象。
建议三:杜绝包办代替,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对于拥有一定行为能力的孩子,父母应当及早开始,逐步减少包办代替,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样需要培养,让孩子从做事情中得到能力方面的提高,自己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自然就会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比如让孩子养成自己的物品自己保管的好习惯,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房间,清点财物,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在丢三落四了。
建议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东西摆放要分门别类,工具使用完要放回原处,出门之前要清点随身物品之类,培养类似这样的生活习惯,父母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另外,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创建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孩子共同维护。习惯了井井有条,孩子就不容易丢三落四了。
建议五:培养孩子良好的认知视觉辩别能力
在孩子的幼儿期,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精细和对比训练,比如“找不同”,即找两张相似的图,让孩子把两张图的不同点指出来。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能让孩子关注细节,并一点点提高孩子的认知和视觉辩别能力,从而达到改变粗心的目的。
建议六: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
如果孩子犯了一点错误,父母就简单归结为粗心,甚至小题大做批评一通,一再强调孩子马虎粗心,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粗心。相反,如果父母能及时观察到孩子的细心之处并加以表扬,孩子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自己很细心“,的心理暗示。同时让孩子看到细心的好处,从而让其产生克服粗心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建议七: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小孩子总是丢东西,丢得家长都没有耐性了,可能会让孩子承担一些后果,这是很好的做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不在丢三落四。比如,孩子因丢三落四没有带上课的学习用品,一定不要给他送去,让他因此吃苦头。孩子因粗心总是弄丢文具,一定不要立马就给他买,让他自己去找。如果实在找不到了,就让他用自己的零用钱去买,如果零用钱不够可以父母先垫,然后用零用钱“分期付款”,再不然,用做家务来抵偿。一旦孩子发现丢三落四的后果是痛苦的,他就会自觉珍惜身边的事物,进而改掉粗心的毛病。
书法结构的十大规律?
1、间距相等规律:写字要关注笔画本身,更要注意笔画之外的空间大小,布白均匀是写好字的关键所在。
2、笔顺规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先主体后加点。3、主笔规律:主笔要突出,没有主笔就没有收和放、也没有疏和密。
4、缩短规律:同样,有突出的主笔,也有缩短的附笔,主笔要突出,附笔就要缩短。
5、中心线规律:找对字的重心是把字写端正的关键,一定要注意上点和中竖的上下关系。
6、错位规律:凡左右结构者,右边部分上面平而下面有向下延伸的笔画则写成左高右低的错位结构。
7、包围结构组字规律:左半包时要偏右,右半包时则偏左,上三包围要靠上,左三包围下横长,下三包围包一半,全包围时写中间。
8、章法排列规律:字间一线,字距相等;繁字应大,简字应小;斜钩写长,长竖突出;开门字大,尾字加重。
书法结字口诀顺口溜?
第1诀 首点居正
唐太宗论笔法云:“夫点要作棱角,忌圆平,贵通变,”首点者,应以龙睛凤眼之姿、高山坠石之态,安居于全字中心之上,棱角突显,飒爽精神,是为点笔技法之要诀。第2诀 通变顾盼李阳冰论笔法云:“夫点不变,谓之布棋。”一字之中,点笔当为至要,而两点以上者要顾盼通变,各有形制,应首尾意连,彼此呼应。若平直相似,整齐划一,便不为书。第3诀 点竖直对一字之中,上有点下有竖者,当思是否直对,如直对,再思点笔位置。点竖直对,有在字之中间者,有在字之左右者。所谓直对,是为重心垂直相对,万不可偏侧。此法应先思后书,目测位置,手后随之。第4诀 中直对正一字之中,有上下两中竖者,两竖均应垂直对正,若能对正,则字身不倒。然两竖中有一竖须坚挺垂直,以立其势,而另一竖则略向左斜,以化其板。对正之法,是以重心为准,如两笔僵直,神韵必失。第5诀 中直偏右凡中直者,皆应垂直劲挺、管逐势行。无论悬针垂露、有钩无钩,屈体弯身是为大忌。右军论中直曰:“紧如春笋之抽寒谷是也。”太宗也云:“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中直虽应垂直劲挺,但须稍有偏右,以化呆板,楷、行同此。第6诀 底竖斜位凡竖在下方者,皆非全部居中,或偏于左,或侧于右,侧右者多,偏左者少。不居中者,当不可强为,强为居中字身必倒。底竖笔锋所指,必有所向,察之要精,观之务细,以全局定其位置,以字势择其形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