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南方市场如何,书法字帖的别称?
书法字帖,是用于写字临摹的样本。帖分两种,一种是石刻拓本,一种是墨本。前者又称碑学,后者又称帖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南方多以帖学为主,北方多以碑学为主,有南帖北碑之说。前者沉着厚重,后者鲜活灵动,各有风格,各有千秋。学哪一种好,一致认为先学碑好。书法传世资料最为古老,后学大家无处此法。帖源于碑,碑是正根。自古以来,书学大家的学习经历,也各不相同。最终,都同样取得了成功、做出了成就。就是说,哪一种讲法都不是一定的,还是要因人施教,因人而论。书法字帖非常之多,常用帖本还是有数的。如何评价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书法有无南北书派之分?如何评价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
清代是一个书法理论迭出的时代,也是在以二王帖学为绝对统治地位条件下,开启了书法新启蒙的时代。所以,清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两个方面最为活跃的一个时代。
嘉庆年间,阮元写的《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这两篇文章,在理论上把书法分为南北两派,对北派书法推崇备至,加之阮元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一股崇尚碑学的潮流开始兴起来了。后有包世臣与康有为在阮元的理论基础上为碑学鸣锣开道,包世臣在他的《艺舟双楫》中提出“万毫齐力”、“气满”诸说,赞美北派书法之美,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这部书中,对北朝书法特别推崇,赞颂魏碑有“十美”之殊,大张旗鼓地与帖学书法分庭抗礼。这是所谓南北派书法理论气候的形成。
康有为70岁的书法作品在明代,画家家也是书法家的董其昌在绘画上提出一个绘画分“南宗”、”北宗“的理论,认为南宗绘画类似于南宗佛教的顿悟,高于类似于渐悟的北宗绘画。
且不说,现代美术家对这个理论能不能接受,但是,在清代董其昌的这个美术理论,也是风行一时的。跨界于书法绘画两个领域的董其昌,他在理论著作《画禅室随笔》和书法艺术实践都有很大影响,所以,以书法理论为主的包世臣、阮元也在董其昌南北宗绘画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书法分南北派的问题。其大意是,南方尚帖学,北方尚碑学。
阮元还提出了具体的南北派书法家名单,这也是他划分南北派书法的依据。他说:
南派由钟繇、卫及王羲之、献之、僧虔以至智永、虞世南。
阮元临摹的汉隶《乙瑛碑》北派由钟繇、卫、索靖、及崔悦、庐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我们看,阮元的这个名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钟繇既然是南派,怎么又同时是北派?而且,南派到底依据书法家的生活地区还是书法流行地域的?似乎都说不通。
例如,钟繇是地地道道的的北方人,也是三国的魏人,他一直生活在北方,楷书完成从隶书的过渡,也是他在北方完成的,怎么就成了“南书”?难道钟繇的书法来自于南方?还是书法风格具有佛教南宗“顿悟”的特点?再说,钟繇时代的书法,尚与佛教文化无关呢!阮元欣赏钟繇书法具有“南宗”味道可以,但是,与事实是不符的。
阮元的行书仍然是二王法度但是,从阮元把王羲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列入南派书法家来看,这又是以地域而论南派的。因为王献之、王僧虔、智永、虞世南都是地地道道的的南方人,而且是一脉相传的一个书法系统,这个书法体系,恰恰来源于钟繇、卫夫人这些北方书法家的创造。
而欧阳询(长沙)、褚遂良(钱塘今杭州)都是南方人,但是,两个人的书法承传却大相径庭,欧阳询生在南方,但是,他跟着江总学习,他的书法可能学习的是“北派”书法,但是,褚遂良是跟虞世南学王羲之书法的“南派”书法家。褚遂良怎么又成了北派书法家?所以,这个南派北派的划分,既没有风格的共性可求,也没有地域的共性可求。
这就是清代早期书法理论的草创性。不在于理论是不是严密,而在于问题的提出本身。
康有为60岁以后的书法,脱离古人烂漫天真内宫紧收只不过,阮元的书法南北派论,在理论上与董其昌不同的是,董其昌崇尚南宗绘画,而阮元包世臣却崇尚北方的碑版书法。
正是这样一个不同于书法帖学主流的理论,才开启了近代以来的碑帖两大书法之学的争相辉映。
可是非常讽刺的是,你提到的阮元、包世臣、康有为这些书法家,他们都是南方人,一开始也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南派书法家,阮元是江苏仪征人,包世臣是安徽泾县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今佛山)人,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南方人。
他们也是碑学的提倡者,这就对阮元、包世臣提出的书法分南北派这一说,有点直接自己打脸了。
包世臣的书法有一定的碑帖结合,开一种新风所以,阮元的南北派书法的理论,无论从书法风格还是文化地域,都没有严格的依据。
所谓的帖学就是书札书法,所谓的碑学,就是碑版书法,中国的书法,从书法学意义来说,是从汉代逐渐发达起来的,汉代是中国南北统一的时代,书法有没有明显的南方和北方的区别呢?当然没有!
汉末,国家分裂为魏、蜀、吴三国,书法有没有分裂为南方一套,北方一套?当然也是没有的。例如,东吴有一个《天发神谶碑》,而汉代在北方的元氏县有一个《祀三公山碑》(117年立)书法风格与《天发神谶碑》(267年立)就非常接近,这两个书法作品的时间要相距150年呢!也就是说,北方的《祀三公山碑》书法风格,150年以后,在南方又出现了!这叫书法分南北?
如果说这两个书法作品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又是篆隶相结合的一个书法作品。那么,我们还是看看楷书体系的书法是如何在南北平衡发展起来的吧。
阮元、包世臣他们所谓的书法分南北流派,主要指的是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体系,事实上并不包括隶书和篆书。
这是因为,清代的书法学研究,还不是系统研究书法的。而且。清代的书法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在乾隆时代,主要是研究金石学,也就是说,是金鼎文、汉碑、魏碑混合研究的,统称为金石学。中期主要是隶书研究,后期才主要是魏碑学以至于碑学主要就是指魏碑,把汉代的隶书碑学给另当别论了。
事实上,无论篆书、隶书、楷书还是魏碑,书法风格是多样性的。柔美和刚健,早在篆书、隶书时代就存在了。例如,汉隶《曹全碑》、《史晨碑》这些风格柔美的书法作品都产生在北方,同时,北方也有《张迁碑》、《礼器碑》这些刚健的书法。
魏晋时代,书法虽然还处在隶书时代,但是,以钟繇为代表的书法风格,楷书就产生在北方,但是,考察楷书的起源,南方的长沙走马楼出土的木牍,就证明楷书在三国时代,也出现在南方了。
西晋灭亡以后,这些西晋的上层贵族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学习和欣赏钟繇的书法中坚力量,于是,一股楷书的风气,就在南方贵族阶层逐渐传播开来。那么,这是南方书法还是北方书法?
那么,西晋灭亡以后,在北方上演的五胡十六国到北魏统一北方以后的书法,就分裂为南北书法了吗?当然也没有,也不可能!因为文化有很强的承传性和延续性。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一个嬗变时代,嬗变的核心问题,就是从隶书时代迈向楷书时代。这需要一个跨越的过程。
那么,在这个书法历史性嬗变的过程中,产生异彩纷呈的书法风格,就是非常自然是事情了。
因为隶书就是中国书法史上风格差异最多的一种书法,所以,从隶书嬗变为楷书,书法风格多样,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这个隶书变楷书的嬗变过程中,最大的遗产就是所谓的”魏碑“,事实上,所谓的”魏碑“只是隶书变楷书的蜕化痕迹而已,是书法从一种隶书书体渐变为楷书书体的见证。
这个见证我们从篆书变隶书中可以看到,从隶书变楷书仍然可以看到,这就说明,书法集体嬗变是通过渐变来实现,而不是突然之间就发生了改变,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南北朝时代有两套书法,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书法风格不同,不等于就是地域烙印明显。
如果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书法的格局有点”乱“并不难理解的话,那么,事实证明,中国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度的时候,也没有南北各自过渡之分,这个事实,我们还可以从唐太宗为什么崇尚王羲之书法看得出来。
唐太宗是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人,他生活的山西太原,也是北魏统治时间最长的地区,如果按照阮元、包世臣的理论,唐太宗应该崇尚碑学更加合理,因为北方是碑学,不是帖学,可是,为什么唐太宗要欣赏王羲之的帖学书法?我们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在北方,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本来就是南方和北方共同流传的书法。
例如,在山西大同出土的司马金龙漆器,是北魏太和八年(484)墓葬,这个墓葬中的一个屏风漆画上的书法,就是与魏碑不一样的楷书墨迹!
墓室主人司马金龙,是西晋的皇室后裔,在北朝也受到优厚待遇,司马金龙死后,北魏追赠他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号康王,家族地位显赫。
我们完全可以说,像司马金龙漆器上的楷书,绝对不是个例。这就说明南北朝时代书法,并不是北方就是碑学,而是碑学帖学都有。这也就不难理解,身在北方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崇尚的是帖学而不是碑学,因为,帖学在北方同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帖学也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以后,书法艺术最为符合中和之美的书法,也是书写最为流畅的书法。所以,会得到唐太宗的欣赏。
自从清代乾嘉年大兴金石学以来,清代书法家为了突破日益柔弱的帖学书法,大力提倡以碑学以救帖学的主张,同时,阮元、包世臣、伊秉绶、何绍基、吴熙载、赵之谦这些书法家也努力实践,取得的成就还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包世臣、阮元他们的书法,并没有取得像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那样高的的成绩。清代晚期,康有为作为一个改良派的领袖,从理论和实践上极力崇尚魏碑书法,这次崇尚魏碑的书法新风气,也不是只有南方或者北方在响应,而是形成了一股新的书法思潮,在中国南北兴起了对魏碑的新认识。再加上时代要求改革和抵御外国侵略的思潮,学习魏碑阳刚风格,成为一个时代的潮流影响至今。
阮元的书法成就主要还是在帖学,但是,作为清代早期的书法革新家,他也是金石学大师中的一员,他的书法主要是隶书,这符合清代早期金石学家努力的方向隶书。所以,阮元在隶书上的成就也是不俗的。
包世臣属于清中期的书法家,包世臣也是较早学习研究魏碑的书法家,不过,他的书法成就,就不如自己的学生赵之谦的成就高了。
康有为是清代晚期的书法家,但是,康有为的重要地位是一个社会改革家,他提倡碑学已经不是汉碑和魏碑混合的碑学,而是以魏碑为核心的北朝书法,这是清代以来书法金石学的重要转折,那就是“金石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二王的书法体系之中来。
只不过历史上的“帖学”过于单一,把遗忘的北朝的书法再次激活,对于二王书法也是一次发展和丰富,所以,碑帖结合是当今书法艺术研究和创作新境界,这个境界,康有为的推波助澜,立下了汗马功劳。
康有为在理论上推崇碑学的过程中,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以南碑《瘗鹤铭》为宗,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在晚清独树一帜。
但是,康有为的书法风格,也没有魏碑雄强凌厉的气象,而是较为温婉含蓄的,这是不是与他改良派的外强中干性格有一些联系?我觉得不一定,但是却值得玩味三思。
明年还会再来苏州吗?
在苏州不知不觉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了,对这个城市曾经爱过,也曾经恨过。爱她的温暖和宽容,恨她也有过冰冷和自私。但是还是慢慢的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在这个万家灯火中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这是我的第二故乡,无论愿意不愿意还是要来的。欢迎朋友们来江南,来苏州这边看看……
为什么书法大部分要写繁体字呢?
首先谢谢邀请
第一,繁体字较简体字结构更为严谨,就像画画一样,一个画面太空旷肯定是不好的,繁体字,也是有繁有简,组合起来就如同画面一样,疏密有质。
第二,我们学习书法都是为了传承古人传承很多年的艺术文化,从甲骨文开始书法就开始传承,简化字的实行不过是近代开始,所以我们写书法一般写的是繁体字,因为古人在写字的时候一个字在一篇文章会用很多方法去写,这是需要传承和学习的。
第三,因为好看,大家拿一个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书法比较,就会发现繁体字会比简体字好看很多,因为繁体字的书法有过多的讲究和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章法,再有一个,当时发行简体字只不过是为了方便大家,现在的简体字都是在学校抄课文,有一句话这样说“书法是写字,写字不一定是书法。”简体字大家并没有去深入研究,恰恰相反,写繁体字并不是为了抄课文,所以书法一般是繁体字。
当然也不是说只能是繁体字去书写书法。只是我觉得繁体字会比简体字更适合。
关于【书法在南方市场如何】和【书法字帖的别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