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草书有章法吗,只要自己或别人认为写得好就行?
写草书不按古人的字帖,自已信手写,只要自己或别人认为写得好就行,可以吗?
面对如此深奥的问题,财神哥我不知怎么回答问题才好,但不回答吧,又显得专业知识不够,今天我就给大伙谈谈文化艺术吧!
书法,为什么称为书法而不是叫做写字呢?书法二字必须是有出处的,就像我们人,称生我者为父母。历代书法家可以自成一家,但必须要有出处。这个出处就是我们平时所需的临帖了。古时书法有很多流派,也有很多字体,例如二王体系,张芝草书体系,隶书体系,颜体,柳体,简书,等等的流派,但不外是,行、隶、楷、草、篆,这五体书法。
其实每一种书法都有其独特的章法布局与美感,行书务求有少许草化,但也不失楷书的神韵,它旨在楷书上稍微变通一下自成一格罢了。然而隶书呢?隶书就在比较高古一些了,但其书风是浑然天成的,其韵味就像是落日的余辉,又有流沙坠简的感觉,因为当年隶书一般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就有其独特而又不失战争那种男人的霸气。因为那时侯战争多嘛!
楷书的韵味本来是没有那么工整与规范的,自随唐起后,才渐渐规范了评多,从钟繇书起,那时侯的楷书是比较奇岩的,并不像唐代那样工整,而是奇离怪异,所以后人观钟繇之楷书,无一不称赞其书类象奇特,有像动物,有像枯枝,有像蛇虫鼠蚁。
那么草书呢?有句话说,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从这句话不难理会,其草书的章法布局务求要行险求稳,而且还要像蛇龙一样弯弯屈屈,在笔法方面也要做到笔笔浑,笔笔清,一气呵成之余又不能肿帐无力,必须要做到线条有弹性,用墨要大胆,行险有救护方为得法得度。并不是作者问的,随自已个性去写,让不懂的人去评,那充其量只是写字而己,根本称不上书法,就像近来的网络红人沈言所说的,书法家都是一个人静悄悄的写的。
篆书呢?篆书也是很古老的字体了,当时人们结绳记事时就有了。篆书在当时是我们的先民写在甲骨上记事用的,后來才形成分开了大篆和小篆。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大师,有的大师写的篆书很多人看不明白,很乱,就被说成是射墨大师,其实真正懂书之人少之又少,又何况是艺术上的造旨呢?这没有一定的功力,是达不到火侯的。自已乱写出来的书法,软弱而无力,看似很肿帐,就像胖人一样,但书法家有一定的造旨的人写出來就不一样了,看似很乱,但其章法布局,和浓淡对比,骨肉相连,行云流水,跌岩扶弱,在专业的人眼里那才是书法。深识书者唯观神彩不见字形嘛。
所以我财神哥建议大家一定要多临帖,只有多临帖才可以自成一家,多临古帖,等到一定程度后方可脱出从而转入转妙,到书时才知跃然纸上,与之前大不同也!
这副草书如何?
需要在努力
1在短短的一首诗中,好些字有问题,如(有、花、凉、事、雪)这些字,有字不规范,花字那一点不应该在上面,凉子错了,事字多一横,雪字也多一横!草书虽然可以不那么严谨,但是草书是有规矩的,不能凭自己喜欢乱来,建议认真学习一下草书结构。
2整幅字缺少筋骨,有如柳絮飘在空中。
3可喜的是不怯场,草书就是要敢写,草书书写的流畅度还可以,应该是练习书法好多年了,只是没有严谨的学习,自己太放纵自己,从而产生太多的错误和不足。
综合以上问题,建议你要认真记住草书结构,多临帖,假以时日,一定能有所成就。
行书章法怎样布局?
行书章法布局:
1、字间的笔画要连贯流畅。
行书中单字的间架结构是靠笔画组成的,行笔的流畅直接影响着“行气”和字的神韵。在实际练习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绞使转之难度,如果能畅快地在使转中起伏,在起伏中变化,那么行笔流畅的问题就解决了。再者,笔画之间要相互映带,处理好上笔与下笔的照应,做到笔笔有交待,处处有呼应;或几笔萦连成一笔,或笔断意连;或符号代入,使笔锋、副毫和水墨融为一体,充满筋骨血肉之感,把单字写活,为“行气”的形成作好铺垫,奠定基础。
2、字外的相互呼应。
所谓字外相互呼应,是邻字之间要有顾盼关系,不能把每一个字都孤立起来,谁也不管谁。笔势要有从上至下连贯行走的态势,前后左右合理避让,有时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同样的字要有几种写法;有时是字意的呼应,即不同的字表达相近的意思;有时是笔画的呼应,就是上一字的收笔映带下一字的起笔,可以实连,也可以虚连;实连时可以两三个字成为一体,虚连时则笔画断开,而意向呼应。一般主笔要用实笔,要实连;而映带要用游丝、飞白、细笔,这是虚连。这种上下左右的字外呼应,能使“行气”连贯,从而血脉流畅,浑然一体,生动活泼
3、字形收放得法。
字形的收与放是行书的重要特征,它反映着“行气”的动势。作为单字而言,收要收的住,放要放得开。有的是内收外放,有的则是内放外收;有的是上放下收,有的则是上收下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则是左放右收。如此种种,只有收放得法,才能使“行气”形成逆能紧、拓能开、擒能定、纵能安的艺术效果。
4、字径大小相济。
在一篇作品中,第一个字的大小决定其它字的大小,此乃首字领篇之要义。但在研究“行气”时,不能简单套用,切忌把首字领篇误用为首字领行,否则,就会导致谋篇布局上重下轻、天大地小的弊病。在一行字中,每个字都要有大小之别,有的是呈 “大小大小”之形,有的是呈“大大小小”之形,有的可以一大几小,有的也可以一小几大。这种大与小的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的一行字,可以有多种处理。但一般来说,笔画多的要大,笔画少的要小,要特别强调的可大,可弱化处理的则小,这样“行气”就有一种轻松明快起伏跳跃之感,充分展示律动的生命活力。
5、字距疏密有度。
从章法上讲,行书要求竖有行而横无列。这就说明行书每行的字距是不相等的,各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错位形成壁折之势。这就是“行气”疏密的基本要求。行书的字距就不能像正书那样整齐的纵行横列,又不能像草书那样过分夸张。一般来说,字距小于行距,在同一行里,各字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有时也可以适度拉开,但以不断气为宜。当然字距的疏密程度不能孤立地处理,更不能随心所欲,要与字形的状态和字径的大小乃至书法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把握,以形成一种“行气”流的冲击感。
6、字势要欹正得当。
大凡“五体书”都有一个欹正的问题,而行书的“行气”对字势的欹正关系更有着特殊的要求。有的字左欹右正,有的左正右欹;有的上正下欹,有的上欹下正。有的字把欹正要求用方圆的形式加以处理,如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左圆右方,左方右圆等取势都是适用行书的“行气”要求的。关键是要取势得当,该欹则欹,该正则正,该圆则圆,该方则方,有时可能是某一笔画的欹正,有时可能是某一部分的欹正,有时也可能是某个字的欹正,这就需要书家的匠心独具,别出心裁。
7、字轴贯通到底。
由于欹正和错落的要求,弄不好,往往会使字轴偏离字行的中心线,这样就会破坏行气,使行列不分,章法混乱。不管字如何欹正错落,大小变化,其字的轴心都要始终保持在一条中心线上,力求上下贯通,体现一气呵成之感,这样的“行气”才会生动有力。
8、字的墨色要层次分明。
字的深浅是靠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实现的:浓者燥之,淡者润之。调墨是形成墨色浓淡的基本条件。而用墨则是创造燥润艺术层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调好墨色只是满足了书法作品基本层面的要求,如何在这个层面上以燥取险或以润取妍,创造艺术层次的立体视觉,这是对书家用墨技法的实际检验。要产生这种效果,必须在控墨上动脑筋。
布局:
1、错落大小
由于“放纵体势”,行书单字的高矮、宽窄、面积不尽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行书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由于一行字的字数不固定,便容许写得很长;由于横向有一定的伸展余地,便容许写得很宽。这样,行书在字型结构方面便有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2、调整轻重
“险中求平”是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取得平衡,必须学会调整轻重。
3、左右挥洒
汉字有伸向左右的撇捺,他们向左右挥洒,不仅使字的神采得以展现,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行间的错落穿插,还能有效的调整轻重。因而“左右挥洒”成为行书布局的常用方式。
4、上下贯穿
贯穿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最重要的技巧。
5、力求和谐
“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体要求。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笔触和谐统一、间白和谐统一、风格和谐统一、字体和谐统一。
范笑歌的草书是否是王羲之草书与怀素草书的结合?
以前我没看过范笑歌的书法作品,也不知道他的书法成就,但从提问里提供的这三张照片来看,他应该是学王字,孙过庭的《书谱》这一路。学草书肯定不能不学怀素,我相信书家学过怀素。但在这三张图片中我看不出跟怀素有多大关系。
那里有怀素的狂纵雄强,劲拔畅朗,用笔如疾风骤雨,沙石飞扬,虺蛇奔走,看不到有怀素的恣意挥洒的气势。
这顶多算是小草,行草书法,有二王的影子,又缺乏羲之的潇洒飘逸中的古拙沉着,那种儒雅的中和之美。虽然是照片没有看到真迹,还是感觉线条缺乏变化,有的字气息断裂,如第二张中间下面的“人间”二字,人字的捺往上钩,间字又重起笔,笔可断,意不可断。
字的穿插俯仰不错,这是这幅作品的亮点。
我也不知道王羲之跟怀素结合会有怎样风格,严谨收敛、雅致遒美中狂放恣肆?还是转折变换中流畅瘦劲?
学书不可能只学一家一帖,即使学的不精,也会涉猎多家风格。学草书离不开二王、张旭、怀素,自然在自己书写时会带上平常学的东西,其实自己也说不清哪个字有谁的风格,哪个笔画是谁的笔法,更别说把谁和谁的风格天衣无缝的结合起来。
如果能把书圣和草圣二者完美的结合,那一定诞生了书神,名垂中国书法史,我期待着。
关于【书法草书有章法吗】和【只要自己或别人认为写得好就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