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生意怎样写,怎么看时隔22年浙江惊天灭门案告破?
法制日报记者 王春 通讯员 金睿涛
时隔22年,浙江省湖州市史上最大一起未破命案终于成功告破,两名犯罪嫌疑人刘某、汪某全部落网。
今天,《法制日报》记者从浙江省公安厅、湖州市公安局联合召开的“1995·11·29”特大抢劫杀人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湖州市警方经过22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破获湖州织里“灭门惨案”。
1995年,两名犯罪嫌疑人为抢劫钱财,在湖州织里一饭店旅馆先后杀害4名人员,包括一家3口和1名旅客,社会反响巨大。在潜逃多年后,其中一名嫌疑人漂白身份,成为知名作家,另一名嫌疑人已成为企业主。
小镇突发命案
1995年11月29日凌晨,湖州市织里镇晟舍村,响亮的警报声划破了冬夜的平静。当地一家旅馆发生命案,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旅馆老板闵某生、老板娘钱某英、老板孙子闵某及旅客于某峰4人被杀害。
其中,老板闵某生、旅客于某峰死于旅馆的203房间,老板娘钱某英、老板孙子闵某死于202房间。
经法医鉴定,4名被害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致死,作案手段十分残忍。案件被定性为抢劫杀人案。
“闵某一家在我们当地人缘非常好,当年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我去他家的旅馆,看到楼梯上全是血迹。当时我们全村人心惶惶,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都非常害怕。”住在闵某家宾馆附近的村民闵锦水告诉记者。
案发后,湖州市、区两级公安机关迅速抽调全市刑侦骨干参战,成立专案组,全力开展专案侦破工作,浙江省公安厅也派出刑侦专家协助湖州公安机关破案。
专案组成员经过地毯式调查走访,对住宿旅店的旅客、旅店周边的居民以及织里镇周边该时段过往车辆的驾驶员等证人及可疑人员一一进行了详细询问。
根据走访调查等情况,警方发现,11月28日和29日在该旅店住宿的两名男性旅客有重大作案嫌疑。
然而,两人在住宿时并没登记,而且当时街头也没有监控。二人在作案后,趁着夜色迅速逃离,仿佛“人间蒸发”。
22年前,互联网远未普及,以至于现在以各种关键词检索,都找不到任何与这起特大抢劫杀人案相关的新闻报道。
在参与办案民警的记忆里,当年这起恶性案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浙江警队,也在社会上引发不小的波澜。
这桩22年前发生在织里的命案,不亚于当年发生在长兴龙达商场的杀人抢劫案,一直是湖州警方心头的痛。
20多年过去了,凶手是谁、在哪?警方查了又查,依然毫无线索。
辗转10省市追凶
今年6月初,湖州公安机关根据浙江省公安厅“除毒瘤净土壤”严打整治行动安排,全面部署开展“除毒瘤、净土壤”严打整治暨侦查破案大会战。
“1995·11·29”织里晟舍抢劫杀人案发生后的22年里,可能很多人会慢慢淡忘这起案件,但湖州警方对案件侦破工作从未放弃。
当年,专案组通过大量走访调查了解到,有人反映两名住客的口音是安徽皖南那边的,还有人看到他们抽的香烟是“盛唐”牌。
警方调查发现,香烟是皖南一带生产和销售的,结合目击者说看到其中一个人是戴着鸭舌帽,而这种装扮也很像安徽一带的打扮……
同时,警方在命案现场提取到了包括毛巾、指纹、鞋印等大量痕迹物证,并对犯罪嫌疑人进出轨迹、作案过程及案犯特征进行了准确刻画和现场重现。
可惜的是,限于当时的侦破条件和科技手段,案件一直未获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湖州市公安局再度重启该案侦破工作,成立专案组,并下设重要线索查证组、物证搜集检验组、大数据后台支援组、重点地区调查组等专业小组,全力以赴开展案件侦破工作。
侦办期间,浙江省公安厅对案件侦破工作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专案组先后赶赴江、浙、沪、皖等10余个省市搜集证据资料,入户调查600余户,走访排摸2000余人。同时,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案件侦破中来,积极提供案件相关线索,寻找案件新的突破点。
其间,专案组为避免系统比对存在的客观误差,采用人工比对指纹档案6万余份。在多方努力下,通过复杂的DNA比对,最后,警方确定了安徽芜湖南陵县的刘姓一族。
今年8月10日晚,案件获得重大突破,警方锁定一名犯罪嫌疑人刘某(男,1964年出生,安徽南陵县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当晚,湖州市公安局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沈连江带领抓捕组,连夜赶到南陵。11日凌晨1点多,在县城一小区将刘某抓获。随后,湖州警方从刘某处获悉另一同伙汪某(男,1953年出生,安徽省南陵县人)在上海浦东。11日6点多,抓捕组兵分两路,赶到浦东,在浦东区杨高南路一小区内将汪某抓获。
这桩悬在湖州警方心头22年的特大杀人抢劫案终于告破。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均对作案经过供认不讳。
嫌疑人漂白身份
背负命案的嫌疑人潜逃后,大都隐姓埋名或改头换面,低调处事企图逃避“法网”。然而,这两名嫌疑人却颇为“高调”。
记者了解到,犯罪嫌疑人汪某落网前在上海开办了一家企业,而犯罪嫌疑人刘某竟“投身”文坛,成为知名的作家。
记者查阅一篇刊发于2014年的报道发现,刘某曾在当地多家报刊上发表过小说、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还获得过一定“分量”的文学奖,当地甚至为他的作品举办过一场研讨会。
这桩湖州特大悬案和浙江第一悬案告破一样,也历经了6任公安厅厅长,如今在22年之后告破。
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有关人士说,这一案件的侦破,跟现在的刑侦技术发展有很大关系。
另据了解,包括织里的这起命案和浙江第一悬案在内,截至目前,浙江警方已经破获22起命案积案,是去年的2.2倍。
22年前震 惊浙江的“灭门惨案”真相大白!万万没想到嫌犯竟洗白成作家和企业主时隔22年,浙江湖州史上最大的未破命案终于成功告破,两名嫌犯全部落网。
让所有人震惊的是:其中一名嫌犯在潜逃多年后,竟然自我“漂白”,成为当地知名作家;另一人则开办了企业。
杀害四人后,他们“人间蒸发”
时光倒流至22年前,1995年11月29日凌晨,湖州市织里镇晟舍村,当地一家旅馆发生命案,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旅馆老板闵某生、老板娘钱某英、老板孙子闵某及旅客于某峰4人被杀害。
△案发现场
经法医鉴定,4名受害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致死,作案手段十分残忍。案件被定性为抢劫杀人案。
△案发现场
根据走访调查,警方发现1995年11月28日和29日在该旅店住宿的两名男性旅客有重大作案嫌疑。
然而,狡猾的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趁着夜色迅速逃离,仿佛“人间蒸发”。不过,警方在命案现场提取到了包括毛巾、指纹、鞋印等大量痕迹物证,并对犯罪嫌疑人进出轨迹、作案过程及案犯特征进行了准确刻画和现场重建,为案件的最终破获埋下伏笔。
△警方模拟画像
再度重启侦破,终于抓获凶手
案件发生后,限于当时侦破条件和科技手段,一直未获突破性进展。
2017年,湖州市公安局再度重启该案侦破工作,成立了专案组。经过2个多月的侦查,8月10日晚案件获得重大突破,警方锁定一名犯罪嫌疑人,刘某彪(男,1964年出生,安徽南陵县人)有重大作案嫌疑。
8月11日凌晨,专案组在安徽南陵将刘某彪抓获。经突击审查,专案组又奔赴上海将该案的另一名犯罪嫌疑人汪某明(男,1953年出生,安徽省南陵县人)抓获。
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均对作案经过供认不讳。
△嫌犯审讯
嫌犯竟“漂白”成作家和企业主
背负命案的嫌犯潜逃后,大都隐姓埋名或改头换面,低调处事企图逃避“法网”,然而颇为震惊的是,这2名嫌犯却各自上演了一出“变形记”。
两个人,一人现在成了诗人,一人成了商人……
刘某彪今年53岁,案发时,他31岁。被抓前,在一所学校是校刊主编。
他交代说,上个月,他被采血时,就知道自己完了,但他又有些侥幸心理,觉得不一定能查得到自己身上。
一篇刊发于2014年的报道显示,刘某彪曾在当地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小说、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还获得过一定“分量”的文学奖,当地甚至为他的作品举办过一场研讨会。
在他发表的作品里,其中一本书名为《水浒系列之:行者武松》,作者笔名叫“晨风清扬”。
而汪某明,现在是一家上海投资咨询公司的法人代表,案发时,他42岁。
△嫌疑人抓获
据交代,两人是安徽南陵同乡,也是好朋友。作案前,两人都没钱了,而汪某明之前在织里打工过,所以商量到湖州织里来搞钱。
两人找到了出事的旅馆住下,和他们一个房间的还有个旅客,是个山东人,他们觉得他有钱,想偷他钱,没想被发现,他们就下手将他杀害,随后他们又打起了老板主意,以退房名义把老板骗到房间里,再次下手杀害,随后他们到老板房间把老板娘和13岁的孙子杀害。随后抢走了手表等物品,逃走。
时隔22年后,这起案件终于尘埃落定,给了死者迟到的告慰,也解开了参与办案民警多年的“心结”。
来源 江苏新闻
当今书坛有没有谁的书法可以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被人称赞?
我是一人。当代书坛,几百年之后能够被称赞的有两个人。
字因人贵,大书法家都不是平头老百姓。近百年以来,1918年到2018年。
偶尔被提及,田氏二兄弟,不一定是称赞。
时常被提及,启功,大部分会是称赞。
特定时候被提及,毛泽东主席,绝大部分是称赞。
田氏二兄弟首先,田氏二兄弟,社会地位不高。想成为留名的书法家,社会地位上就差了些。而且田氏兄弟,说话太多,当代就得罪了不少人。想留大名基本不可能。
清朝的黄自元做对比,黄自元(1837--1918)。
写过《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又称《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一百年前的一个人,现在被多少人提及呢。
黄自元出身名门望族,家里不仅有良田万顷,更有大量藏书图书。考取了榜眼。状元第一,榜眼第二。又是实业家,会做生意。精通欧颜柳,被誉为,欧阳询之后一人。
黄自元的文学修养和社会地位,田氏兄弟不能和他相比。
现在又有多少人记得黄自元呢。
那么百年之后,可能会有人记得二田的字,但看看黄自元,二田得到的评价不会比黄自元高。
启功启功的社会地位高,尤其在文化界非常的高。人也很温和,老好人。
有人把启功称为当代书圣。
和谁对比呢,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被称为,晚晴书法第一人。甚至是清朝书法第一人。
何绍基是官二代,曾国藩曾经说何绍基:“其字必传千古无疑”。
他的字,形成自己的风格之后。有一些就是:高书不入俗眼。
而启功先生的字,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怎么舒服怎么写。
现在很多电视节目中的字,都是启功体,或者启功体的变形。
还有启功先生的各大招牌题字
启功先生的字,太容易见到了,好像哪哪都有。
虽然启功先生的书法,评价不会有何绍基高。但是入我们俗眼,看着整齐美观。
启功先生的字,启功体,还会流传很久,会一直有称赞的声音,也会有贬低的声音。启功先生的为人,清朝皇室后裔,文化界地位崇高的人,得罪的人少。百年之后,称赞的声音肯定比贬低的多。
毛泽东主席社会地位,那是,人中龙凤,人贵之极。
虽然字因人贵,但毛主席的,行草书,气势气象之大,可以进入书法史。
历史上有个对比的人物。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的草书非常的好,但是宋徽宗最常见的字体是,瘦金体。
几百年之后,如果说到帝王,和领袖的字。
特定的时候,宋徽宗的瘦金体和毛泽东的行草书,会有比较。国破家亡的皇帝和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领袖,从字到人,个人经历和书写风格的对比,气势气质的区别。
从目前看,字因人贵,有些人都不知道毛主席写的是什么,字都认不全,就一直称赞。伟大伟大很伟大,千古一人,这个字也是千古一人。
我个人觉得,从书法的角度
毛泽东主席的行草书,常见的毛体。看得真是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字和人很配。气韵,字的态势上看,有自己的位置。
近百年,书法书写,没以前那么必要和重要。提笔忘字很正常,其实我们能够看到的名帖比以前方便,研究书法的方式方法可以比高。虽然我们大众老百姓整体书法水平比以前老百姓要高。但是水平最高的那一批人书法家,书法水平不能和以前相比,差得很远。
写了很多,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的客观求真。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的,可以关注我。
很多人都渴望退休?
52岁的陈虹,看着哭闹不止的外孙女,再一次崩溃了,她无比怀念以前上班的日子,本以为退休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起码可以睡到自然醒。
可是,看着自己迅速苍老的面容,甚至是不修边幅的样子,哪还有两年前上班时的神采奕奕,她快淹没在孩子的日常中了。
特别是帮女儿带孩子就算了,还要给孩子买奶粉,甚至连日常开支都要掏钱,自己那一点退休金,根本就不够开支。
可女儿和女婿却装作不知道,不但没有主动提起,还想让她把那点积蓄都拿出来。
她真的非常后悔没有听闺蜜的话延迟退休,记得当时闺蜜建议她,说带孩子并不轻松,为了和儿媳之间少一点矛盾,可以给儿媳请一个保姆,或者每月给儿媳一笔钱。
可她却偏偏一意孤行、不听闺蜜的劝告,觉得只有把孩子带在身边才会有感情。
如今,她不但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退休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反而是一言难尽。
陈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和大多数人一样,有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丈夫和两个可爱的女儿。
唯一不普通的是她有两个婆婆,一个是丈夫的亲生母亲,一个是丈夫的继母,奇葩的是两个婆婆还是表姐妹。
听说当时继婆婆家里比较困难,兄弟姐妹比较多,而她在家里的地位比较尴尬,不上不下的,并不受父母重视。
她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穿姐姐的旧衣服,甚至是补了又补的破衣服,哪怕过年,大家都有一件半件新衣服,可就是她没有。
表姐(陈虹的亲婆婆)看她过得艰苦,眼看着马上就要长成大姑娘了,却还是穿着姐姐不要的旧衣服,就以帮她照顾孩子的名义,把她接到家里来。
也许是家族遗传比较好,才到表姐家两三个月,继婆婆就像脱胎换骨一样,长得非常水灵,完全看不出当初那个灰蒙蒙的姑娘。
谁都没想到,继婆婆的到来会给这个家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灾难。
陈虹的公公不但在镇上开了一家照相馆,还兼职某投影厅的录像工作,可以说非常忙。
陈虹的亲婆婆就想着让自己的表妹帮忙,这对表妹来说,不但有一份收入,还可以学一门技术,不管是从当下还是从长远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而陈虹的亲婆婆当时就是希望能够帮表妹一把,让表妹能够早日独立,不用再被别人看不起,同时,肥水不入外人田。
就是她的这一念之差,让表妹有了爬上自己丈夫的床。
刚开始时,她并不知道,甚至听到村里人的一些闲言闲语时,还以为是别人故意败坏丈夫和表妹的名声。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神经大条的亲婆婆终究还是知道了,被两个自己最亲最信任的人同时背叛,亲婆婆快要崩溃了。
这种情况,哪怕再坚强的人,都受不了,何况还是一个非常单纯、没见过世面的女人,很多人以为她会大哭大闹,可她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其实,她不是不想闹,而是担心这样的丑事被捅出去后会影响到孩子,毕竟,有这样的父亲,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正因为如此,亲婆婆哪怕内心像被火在烤一样,也强忍着情绪,她只希望私底下偷偷处理这件事情,把表妹送走。
可是,事实却并不如她所想,表妹怀孕了,而且,丈夫还向她提出了离婚。
这完全超出了亲婆婆的预料,听到丈夫提出离婚时,她一脸不敢置信,明明她才是那个受到伤害的人,可为什么到头来却是背叛家庭的人提出离婚?
其实,亲婆婆哪怕心里再恨丈夫,也没想过要离婚,她还是希望丈夫能够迷途知返,可丈夫却和她离了心,一心要离婚。
为了离婚,丈夫提出净身出户,把照相馆给她。
看着丈夫那么想离婚,亲婆婆也是有自尊的,再说,她知道一个男人如果心不在自己身上,哪怕留住了人,日子也不会过得幸福,既然如此,不如放手。
就这样,这对结婚十二年的夫妻的缘分尽了,至于两个孩子,亲婆婆并没有带走,而是隔三差五地来探望。
亲婆婆说孩子跟着父亲才是最好的,起码有爷爷奶奶看着,不用看人脸色。
而这些年来,亲婆婆一直没有再婚,至于继婆婆,生了女儿后就去结扎了,因为,超生了。
这就是陈虹公公婆婆的故事,而陈虹结婚后,几乎就跟亲婆婆住在一起,在打工浪潮来时,她就把两个快十岁的女儿,交给婆婆照顾,而她和丈夫一起加入到了打工的浪潮中,从一个偏远山区来到了沿海城市。
两人都既没有学历也没有技术,只能从普通员工做起,好在两人都比较勤奋、不怕吃苦,陈虹从一名作业员做到组长,而她的丈夫却是车间里的一名维修工。
两人都是老实本分的人,进公司后就不会轻易跳槽,一直在同一个公司工作了将近十八年,
这十八年里,陈虹的两个女儿已经长大了,并且非常出色,一个在某医院做护士,另一个是幼儿园老师。
而陈虹也在这十多年里为两个女儿分别买了一套商品房,陈虹说自己缺席两个女儿的成长,希望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对女儿做一些弥补。
其实,她心里明白自己疏忽两个女儿太多了,曾经以为那是为了给女儿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可如今回头看,何尝不是女儿对父爱与母爱的缺失,或者说对父母陪伴的缺失,而这些不是物质就可以弥补的。
但是,她明白得似乎已经太晚了,两个女儿都已经长大到不再需要他们了,特别是对小女儿,陈虹心里充满了愧疚。
记得小女儿结婚时,却没想到赶上了疫情,她和丈夫虽然赶回了老家,却被隔离在酒店,错过了看女儿出嫁的日子,这是她一辈子的遗憾。
虽然事后女儿安慰她,让她不要放在心上,但是,她始终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哪怕给女儿再多的补偿,也补偿不了这份亏欠。
有时候,她特别羡慕丈夫那种万事不放在心上,每天傻乐呵的样子,而丈夫也总说她想得太多,说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哪怕想得再多也无济于事,还不如放开,或尽力去修补。
陈虹心里也明白丈夫的话是对的,可是,她就是无法说服自己当作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去生活。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陈虹才会在得知小女儿怀孕后,就做好了辞职回家帮女儿照顾孩子的准备。
当时,有人羡慕也有人劝她,羡慕的人说:以后就可以无拘无束睡到自然醒,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更不用哪怕病着还要加班加点地赶货,何况还有退休金,这是多少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美事。
而大部分却劝她,说:你还那么年轻,还可以多做几年,如果现在就办退休的话,那么一点点退休金,根本就不够正常开支,再说,如果以后凭这点退休金的话,在女儿家你根本就抬不起头。
一个玩得好的闺蜜也说“如果女婿好讲话的还好,如果女婿是个小气的,那日子就更不好过,万一以后外孙的奶粉和尿布钱都你来出,你该怎么办?我们都知道你手上没多少积蓄,可以后的路还长,你要多为自己想一想。”
当她弟辞呈时,公司的领导也在挽留她,说:“从公司的立场来说,我希望你能够留下来,毕竟,你的工作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从一个母亲的立场来说,我支持你。”
“不过,我还是要多嘴地问你一句,你真的考虑好了吗?你要知道一旦做了这个选择,可以预见你下半辈子大概率上来说,只能和奶料和尿布打交道了。”
可陈虹还是选择了辞职,还是赶在女儿生产前回来,她希望可以伺候女儿坐月子。
只是,照顾外孙女不到半年,她就后悔了,后悔自己不该那么冲动就把工作辞掉,以至于自己因为无法给外孙买奶粉而被女婿嫌弃。
为了让女儿能够休息得好一点,她犯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那就是劝女儿断了母乳,而让孩子喝奶粉。
她没想到,给外孙女买奶粉的事就落到了自己的身上,这也就算了,连外孙女的衣服鞋袜也变成了自己的事情。
女儿还有意无意地说:你就只有我们两个女儿,你挣的钱不就是给我们花的吗?既然迟早都是给我们花的,为什么现在不能花?
看着女儿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陈虹感到一阵心寒,她虽然对女儿有愧疚,但是,她已经给了女儿自己能给的一切,为什么女儿要这样对自己?
陈虹感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她只能给老伴打电话,向老伴诉苦,同时向老伴求支援。
电话中,老伴能做的只是不断安慰她,让她想开一点,不要和女儿女婿计较,同时,老伴还给女儿打电话说:
“我们虽然没有陪伴你们长大,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你埋怨我们的理由,毕竟,在物质上,我们没有亏待你,所以,也请你摆正自己的态度,如果你实在不喜欢你的母亲,你可以让她回去,但不可以给她脸色看,这是为人子女的底线。”
后来,陈虹还是忍无可忍地从女儿家里走出来了,她回到老伴工作的地方,重新找了一份工作。
她说靠女儿养老是不可能了,还是要趁着还能工作时就多存钱,不然,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以上就是一个万分渴望退休的老人退休后的真实体验。其实,这有点类似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没有退休前就盼着退休,可到真正退休后才发现,退休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幸福。
特别是那些退休后又忙着帮子女照顾孩子的老人,可以说,退休后的生活甚至比退休前还要辛苦。
大家都知道,正常上班的话,虽然被限制自由,但是,下班后的时间却属于自己的,可照顾孩子却不一样,可以说24小时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而且,我们可以把工作当作完成任务,或者说对于工作不需要有心理负担,但却无法把照顾孩子当作任务,关键是,照顾孩子无法做预测,更无法去做计算,一切都不在掌握中。
也许正因如此,经历过的老人才会发出感叹说:在家照顾孩子还不如上班。
另外,如果是体制内退休的老人,或许退休是一件好事,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退休金足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如果是普通工人退休的话,那一点退休工资,真的无法满足正常生活的需求。
很多普通工人刚办理退休时,退休工资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选择继续参加工作,特别是家里正等着用钱的人,都不希望退休。
而现实生活中,有类似于文中陈虹的人有很多,他们一边迫于家庭压力、需要帮子女照顾孩子而不得不办理退休,一边却为生活费而焦虑。
其实,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还是希望可以继续工作,毕竟,口袋有钱才能活得有尊严,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靠子女养老不如靠自己。
大家都知道,哪怕是子女,同样需要金钱来维持关系,想要晚年过得舒服一点,或者说有自由一点,金钱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反之可能需要看子女的脸色,讨好子女,每天过得小心翼翼,这样的生活,哪还有半点自由可言。
当然,也有一部分老人退休金非常可观,再加上平时所积攒下来的积蓄,足够支撑他们晚年生活。
也许因为银行卡上有存款,同时,也活得通透,他们完全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怎么开心就怎么来,完全不需要看子女的脸色。
这一类老人才算是真正的退休,因为,他们退休后才不受时间束缚,才是真正的自由。
简单来说,退休也是一道选择题,应该按需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书法能带给自己什么?
学习书法多年,深感学习书法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磨练了性格,触类旁通又学到了不少知识。对身体也有人好处。
关于【书法生意怎样写】和【怎么看时隔22年浙江惊天灭门案告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