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书法什么字好写,有喜欢书法的人吗?
你好朋友,你是练习毛笔字还是硬笔字呢,毛笔字我练的不多,所以不能给你意见,如果是练习硬笔字的话,你选择行书绝对是很ok的
古人下的定义是“不真不草谓之行”,行书笔法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日常使用最广泛的字体,稍有连笔和简写,书写最顺手,而且辨识度又不受影响。所以你学习行书很好。
如果要练行书,最好有一定的楷书基础。我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有楷书基础不是把楷书写的有多好,而是笔画要有楷书的基础,尤其是长笔画的书写,一定是楷书基础,所以推荐你首先做一定的楷书笔画的学习,一个月足矣。然后再进行连写方法的练习,不要直接从行书入手,走不远的,而且会觉得学得特别吃力。
我身边就有例子,学习毛笔字的,从孙过庭草书入手的,后来有学习行书,学习了快三年了,但是我一看他就是基本功出现问题,刻意模仿的感觉很明显,笔法单一缺乏变化,影响到整个字体就不耐看。还有一个朋友练习楷书的功底,虽然也不怎么扎实,后来又学了一定的隶书行书,又临了王羲之草书一段时间的,后来主要创作行书,虽然他写的字明眼人也能看出来基本功有点虚浮,但是将隶书笔法融入了行书当中,感觉字写的特别耐看,颇有魏晋的那种感觉。
举例子就是说明一下,楷书的笔画基本功练习挺重要的。不然你回头又要补课的。
个人意见!
古代在墙上题词都是用什么写?
问题:古代在墙上题词都是用什么写?当时都是什么情况?
古人会在墙壁上题词[详见陆游钗头凤]是用刀刻还是什么?前言古人题诗,应该是用毛笔写。今天已经很少见到文人在墙上题诗了,一般都是画工、油漆工、美工在墙上画画、写标语等。
不过我很幸运地见到过一位在墙上写唐诗地朋友
一、我见过的题壁诗老街以前有个朋友两口子是开烧烤店的,成天见到这个五大三粗糙爷们,光着膀子在店门口烤肉,动不动就和城管吵架。
店里的白墙上写着几首唐诗,我还以为是装修时油漆工刷上去的。
后来熟了,我才惊讶地知道是他自己用毛笔写的。他告诉我,他自小学习书法, 但是不能靠这个养家糊口。不过几十年来也没有放下。
后来这一片店拆迁了,干了二十多年烧烤店他有点厌倦, 回到原来单位去看仓库了。有一次电话聊天时,他说书法有不少提高。在这里白天休息,晚上上班,啥事也没有,天天练字。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打电话找他,是老板娘接的。说老柳去美国开店了,等孩子初中毕业后,他们娘俩也去。
后来就没有联系了。
老柳曾经告诉我,在墙上写字和在案子上写字完全不一样。墨的干枯多少不太容易掌握,墨太少容易干,太多容易流下来。嘿嘿,练了好久才把店里墙上那两首唐诗写好。
二、如今始得碧纱笼 唐朝人的题壁故事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 》中,记载了一个题壁的故事: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王播穷困的时候,住在寺庙里,和尚们非常厌恶这个吃白食的家伙。常常食完饭再大钟,搞得闻声而来的王播饿肚子。
等王播富贵以后,又一次回答了这个庙里,和尚们把他的题壁诗用“碧纱幕其上“,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由此也可以看出,题壁的诗随着时间的久远,也会慢慢的损坏消失,因此得到了“碧纱笼”保护的待遇。
三、宋朝诗人的题壁诗 被人涂掉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用了《复斋漫录》中的一个故事:
谢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一词云:“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词名《江城子》。其后,过者必索笔于馆卒录去,卒颇以为苦,因以泥涂之。谢逸字无逸,是宋朝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据说他路过杏花村,题了一首《江城子》在驿馆的墙壁上。
没想到这首词太受欢迎,但凡见到的人都要找驿卒要笔抄写。 搞得馆卒烦不胜烦,一生气找来泥巴将这首词给涂掉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虽然是毛笔字,但是墨迹浸入墙壁后,是擦不掉的。所以用泥巴给糊住了。
四、题壁诗反应世态炎凉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也有题壁诗的故事: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魏野一生清贫, 却有个贵人朋友:宰相寇准。
二人一起游览寺庙时各有题诗,等过了几年以后,两个人故地重游, 发现寇准的题壁诗” 碧纱笼护“, 魏野的题壁诗 ”尘昏满壁”。,
两个人因为地位名声高低不同,其题壁诗受到的待遇也不同。
旁边一个官妓为避免尴尬,连忙用衣袖挡住。魏野却没有放在心上,作诗自嘲: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
结束语古人没有网络,没有报纸,题壁有点像发帖或者发表文章,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记载:
“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题壁,未必一定写在墙壁上,传说唐朝诗僧寒山子到处题诗,据《太平广记》卷五十五记载: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 老街味道
有个会写毛笔字的男朋友是什么体验?
喜欢写毛笔字也是人生中的文化修养,它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我从小受家族文化氛围的影响就喜欢读书、写毛笔字,从小学到大学,班上所有的黑板报都是我写,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我,而女同学们特别喜欢我。
73年高中毕业后,我游走四面八方摆地摊写毛笔字卖,受到了好多好多女孩子的喜爱,我每次在大街的地摊上写字的时候,很多女孩子就来给我磨墨、理纸和帮我收钱 。那时候的饭馆、旅馆等都是国有,每当我卖字后去饭馆吃饭的时候,掌勺的年轻女孩子都会多给我放一些油和菜 。
那时候啊,社会都很封闭,男女之间不敢公开耍朋友,只要我去卖过字的地方,都有很多女孩子偷偷地给我写纸条,想跟我交朋友,但我在这方面成熟很晚 ,都一一的被我拒绝了,为此而伤了很多女孩子的心!虽然现在已经老了,却还常常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
所以呀,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读读书、写写毛笔字,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修了身养了性,还可得到别人的敬重,这不是一举多得嘛。
有什么入门书籍推荐?
霍斐然先生的书值得一读!
清明时节周易研究者不能忘却的一代宗师—霍公斐然先师
宛在生活南阳宛在生活 04-04 09:58图为先生八字,用这种特殊方式来缅怀老人家。
霍公斐然自号探玄子,1931年出生,四川巴县人氏,当代著名的易学研究与应用大师。自幼酷爱易学,搜读奇书,医易丹道、玄学术数,皆所探求。先生于2014年7月7日23时22分在长生镇小城楼家中仙逝!
图为眉头大开,豁达乐观之象尽显,有开悟得道之象,可谓当代以易入道的佼佼者。
先生原名“有成”,13岁时在私塾做《锁》一文,有“侮辱君子,引诱小人”等惊世之句,令塾师王忠明先生惊奇,赐诗一首“谨记尔生号‘斐然’,立意文章甚可观。今后果能如我愿,潜龙自有乘雷天”,遂更名“斐然”。
图为先生在世时闲暇读书时间
自幼好学,酷爱神秘文化,博览天下奇书,痴迷苦读,有过目不忘之功,偏喜读四书五经、医学、丹道、术数等其他岐黄五术典籍。遍访名人学者、奇人异士,穷象数,究易理,终将所学融会贯通,聚诸子百家于一身。
图为先生的周易正解-小成图法。
象数之学艰涩深奥,非常人所能理解。先生以痴迷不移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一一突破了三式(太乙、奇门、六壬并称三式)之学,将《周易》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呕心沥血的研究实验,创成指导《周易》应用的“小成图法”,其成效可与纳甲爻辰、梅花易数并称。
图为先生的印章。
“小成图”占法,以系辞原文为依据,将浓缩的信息展开放大,全部采用形象逻辑思维,至简至易。不用“五行生克”,“以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用“阖、辟、往、来”四象来断吉凶祸福。毫不夸张的说用小成图法可以解读周易原文中的每一句甚至精确到每一个字。
斐然数术集
在香港出版的《斐然研易集》、《斐然数术集》等著作闻名两岸三地。书中以易理揭开刘伯温《烧饼歌》之谜,以奇门遁甲释《黄帝阴符经》之谜,在当世易界无人能出其右。对《道德经》、《周易参同契》和道家内丹学的研究更是不同凡响。
图为先生入选国际易经杂志封面人物易学b
霍老对易道、术数和丹道的研究可谓超迈古人。传小成而大成。成名后,国内外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国内外知名大学、国学研究机构、企业团体、知名人士的聘书、邀请函不计其数。慕名拜访求学者,更是络绎不绝。面对众多的聘书、光鲜耀眼的荣誉,霍老总是淡然处之,隐居乡村僻壤,甘做闲云野鹤。
易学翘楚
时人有一首满庭芳赞之: 巴郡霍公,久孚高望,穷经演易隐乡。 怡神默坐,且看云飞扬。 忆往昔乱世挂角,看今朝、桃李芬芳。 耄耋年,四世同堂,而来岁月长。 大象,小成图,珍若拱璧,嫏嬛庋藏。 传嗣尽成贤,经国安邦。 凭栏烹茗对盏,龙门阵、说卦不让。 长生镇,高卧颐养,定中笑京房。
图为先生的生活照,和孩子们在一起显得和蔼可亲!
先生一生研易求真务实,从不像那些江湖骗子故弄玄虚,招摇撞骗。今驾鹤而去已有将近三年,笔者虽没亲耳聆听过先生的教诲,但读先生书想见其为人,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包含对末学后辈最慈悲的叮咛!以防学易后辈少走弯路!
欢迎各位易友缅怀霍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