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么学书法的,而在中国被许多书法爱好者称为丑书?
我认为这和日本比较早得开始现代化以及文化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有关。
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后就很早的接受了欧美方面的思想观念。
然后整个文明呈现比较开放开化的局面。但是,到最后路子走的越来越歪,一直走向不归路,一直到45年之后,日本就直接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然后在西方的影响下,艺术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传统书法渐渐被抛弃。
一些比较前卫的艺术理念,通过西方就传到了日本,然后日本在现代书法这一块开展的比较早。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开展的早,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开展的晚,也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书法其实是从中国的书法中继承和发展过来的。日本至始至终都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学习者。
这就意味着,日本书法的传统势力其实比较薄弱的。
其传统的力量不甚强大,因此,对于现代书法艺术的审美约束力就比较小。进行书法现代化以及书法艺术自由化方面的尝试就比较放的开。
而相对于中国来说,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整个书法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理念影响的人,本身就对这种比较前卫和大胆的艺术尝试有所抵触,所以在日本大行其道的现代化书法艺术,在中国会被称之为丑书。
日本书法现代化意识启蒙和发展比较早的另外一个佐证就是日本对于王铎书法的喜爱。
尤其是20世纪五十年代后,日本掀起了一场对于王铎书法的推崇,直接展现了日本人在书法现代化意识方面的觉醒。因为日本人看到了王铎书法作品中个人情感因素的抒发以及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观念。
但是,日本在书法现代化、西方化这条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偏离。而且,本身就缺乏传统审美节制力量的日本,其书法相较于中国来说,显得尤为偏激,以至于脱离了书法本来的面目,甚至面目全非。
中国虽然在书法现代化的道路上进展的比较缓慢,但是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有传统的力量在进行推进和抗衡这样稳妥的前进方式,其间形成的张力就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而中国书法,一定不能像日本那样盲目的往前走。
韩国有书法吗?
有。
在韩国如同在中国和日本一样,书法久已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韩国书法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每一个字都是在一个想象的方块中由一些形状不同的线组合而成,都是为了表达一个特有的意义。韩国人从大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开始使用汉字书写,虽然他们自己的语言属于一种完全不同的体系。即使在1446年韩国字母韩字创造出来以后,汉字仍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直到19世纪末。传统的韩国书法用字是汉字,不用韩字。
为何中国的书籍改为横行排版?
中国书籍由竖版改成横版的历史演化。
中国古代汉字书写采取竖行方式,这与汉字初期的书写材料是木简、竹简,书写工具是毛笔,汉字是方块字等有直接关系。
等到汉代以后纸虽然发明出来,但汉字书写方式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仍然是通行竖写。就是隋唐雕版印刷出现,宋代活字印刷发明后,都仍是竖排竖行。
直到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书写方式,才开始改用从左到右的“横行”排列方式。
1909年中国已有了用“横行”排版的书,它就是提倡拼音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 之后一直到解放前,横版和竖版书各有市场,但整体上还是以竖版为主。
新中国从竖版到横版的变革,是从光明日报的改版开始。1955年1月1日,这一天的《光明日报》开始以横版排版,并刊登了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
著名学者郭沫若、胡愈之等也很快撰文指出文字横排的科学性。人的两眼是横的,眼睛视线横看比竖看要宽,阅读时眼和头部转动较小,自然省力,不易疲劳,各种数、理、化公式和外国的人名、地名排写也较方便,同时还可提高纸张利用率。
《光明日报》率先实践后,到1955年11月,中央级17种报纸已有13种改为横排。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至此,全国响应。
总体上来说,中文书籍和写字从竖版改成横版由以下几个原因构成:
一、中西交流,书写内容的变化中国以前写字习惯不仅是从右往左写,而且还是竖排写,这种方式对于方块字型的汉字来言,没有任何问题。古代中国各类书籍和文章都是以汉文化为代表的,随着中国大门被坚船利炮打开,西方的文字和符号强势的进入了中国,这个时候,竖排的方式对于字母文字和数学符号、公式或者化学、物理等近代科学知识中的各类符号,就是个大难题。
所以在清朝末年刚开始编写数学教科书时出现了竖排、横排、横竖混合编排这多种的编排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发现从左往右横着编写更有利于数学的表达,因此,民国初年数学教科书几乎所有版本都已经实现了横排编印,这种排版方式也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书写工具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是毛笔,由于家具的变迁,书写的姿势也从立直书写变成桌面书写,但从左到右的习惯没有改变,这与毛笔书写可以悬腕有很大关系。而到清末,随着钢笔等硬笔书写习惯的引进,为了书写便利,书写时手碗的位置都放到纸面上,这样如果再从左到右书写,就容易弄花纸面,这也是书写方式的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便利性与经济性工业革命后,纸张、书籍大规模的生产,导致信息量的爆炸,大量的书籍、报纸以低价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大量阅读成为生活的日常。这个时候便利性和经济性的作用就很明显。
人的眼睛是左右分开的,所以横排的阅读速度,肯定要高于竖排的阅读速度。有人做过实验,同一个人读同样的文字,一个横排一个竖排,读完横排版用了35秒,而读竖排版用了50秒,按照这速度读横排的《水浒》要十一天七小时,竖排的需用两周零两天零七小时,“若照这么想来,吾们天天看报章读书籍,只因为排印不得法,不知空费了吾们多少光阴!”
另一方面,横排比竖排更能节约纸张,以人民出版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例,直排需要80页,横排少用7页,节省10%的纸张对于建国初期虚弱的造纸业诱惑力确实不小,相应降低了书价,客观上确实有利于扫盲。这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就彻底改变排版方式的一个根本性经济原因。
以上就是中文书籍和写字为何从竖版改成横版的历史变迁和原因。
现在社会还有很多日本人采用传统的书写方式,并以竖版的方式发现书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个国家的核心是其文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审美意趣,这一方面日本人对传统的保留非常顽固,也是非常让人敬佩。现在日本人采用软笔书写的比例依然非常高,这个现象是大陆和港台都没有的。
二、思维路径的区隔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当竖着书写时,句子从右边开始,如果是水平书写,则从左边开始。 换句话说,区别在于信息是从右边还是从左边进来。这意味着了解信息的过程差别很大。
据说,右脑与左脑通常是不同的。右侧负责形象/音形象和艺术创造,左侧是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的理论。因此,视觉神经穿过并传递到大脑,所以从右方进入的垂直书写句子将首先被左脑识别,水平书写的句子从左方进入会被右脑所认可。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横向书写逻辑性严密,偏科学性;竖写偏感性文艺。
因此到今天,日本很多文学类书刊仍然坚持竖版印刷。并且日本诗人普遍对诗歌横排的感觉很不好。他们坚持形式和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而不仅仅是从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角度。
竖版方式的书写和阅读,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审美习惯的继承非常有价值。在当下中国人都已很少用笔写字的今天,用毛笔(或软笔)书写的价值就非常值得推广。希望,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得以复兴。日本著名书法家?
一、嵯峨天皇(786-842)是恒武天皇的儿子,平城天皇的弟弟。其809年即位天皇,在位15年,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嵯峨天皇在积极推动日本文化发展的同时,日本书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是由于他运用政治手段的推动,日本第一次书法高潮在平安初期得以形成。
二、空海
空海的书法在日本享有极高声誉,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共称平安三笔。空海的《风信帖》仿佛得王羲之笔法神髓,颇具晋唐风韵。而他的这篇《心经》,风格却很不同,不知是不是碑刻的原因,看起来好像如今的日本楷书好多似这样风格的
三、最澄
最澄(767—822),神护景云元年(767)生于近江国滋贺郡古市乡,父三津首百枝.最澄幼名广野,十二岁时随近江国的行表国师出京,延历二年(782)得度,二年后,在东大寺受具足戒。在比睿山修行达十年之久,其影响力才逐渐为世人所知晓。延历十六年(797)被选为内供奉十禅师之一,开设《法华经》讲坛,以在日本创立天台法华宗为己任。如前所述,受桓武天皇的恩赐,于延历二十三年作为遣唐使的一员与空海、橘逸势一起东渡大唐。
四、小野道风
小野道风(894~966)太宰大贰葛弦之子,祖父为平安初期著名学者、汉诗人小野篁(802—852)。根据《古事记》和《新撰姓氏录》、《小野氏图》、《图系纂要》等书籍记载,得知小野道风是推古天皇十五年(607)派遣的遣隋使小野妹子的后裔。延喜二十年(920)因善书法而被选人藏人所,历任少内记、内藏权助、右卫门佐、木工头至内藏权头,叙正四位下之职。他作为“三迹”杰出的代表,其书风标志着“和样”书法的确立。他接受王羲之书法字体中坚实的构筑美,以求格调高古;运用蜿蜒丰润的笔致,重笔和淡墨的参差变化,以增强节奏韵律的跳跃,形成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书风
五、藤原佐理
藤原佐理(ふじわら の すけまさ/さり),天庆7年(944年)—长德4年7月25日(998年8月24日)。是平安时期的书法家,(身份是)公卿。(他是)太政大臣藤原实赖的孙子,左近卫少将藤原敦敏的儿子。
六、藤原行成
藤原行成(天禄3年(972年) - 万寿4年12月4日(1028年1月3日))是平安时代中期的朝臣。一条帝时代四纳言之一。右少将藤原义孝的儿子,藤原伊尹之孙。官居正二位・权大纳言。
关于【日本怎么学书法的】和【而在中国被许多书法爱好者称为丑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